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12884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

《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 小说情节作用3.docx

语文教案范本拓展练习小说情节作用3

名思教育个性化拓展练习

学生姓名:

年级:

科目:

语文教师:

练习内容

迎宾竹       

齐运喜

郑副市长喜欢舞文弄墨,尤爱画竹,工作之余总爱操起画笔涂涂抹抹地忙乎一阵。

这天,郑副市长正在家中画台上创作“百竹图”,红尘宾馆的马经理来了。

他似乎特别喜欢“百竹图”。

眯着眼睛点着头,绕着画台转来转去,不时用手指指点点评论着。

马经理不是门外汉,他的评论和夸赞都很中肯,还指出了不足之处,郑副市长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不知马经理是不是有备而来,他欣赏过这幅画后,当即表示花两万元买回去,放大后镶嵌在总台大厅里。

郑副市长一怔,心想:

前天我在红尘宾馆,看见总台大厅里挂着一幅迎宾松,马经理为何还要再花钱买?

未等发问,马经理就向郑副市长作解释:

那幅迎宾松档次太低,昨天他下令撤了。

许多宾馆落俗挂这个,他们则挂幅迎宾竹,新颖雅致,别具一格。

郑副市长笑笑说: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的画不值那么多,只收2000元,我多一文也不要。

你先回去,我正儿八经画一幅迎宾竹,晚几天给你们送去。

马经理走后,妻子淑芬买菜回来。

郑副市长乐呵呵地迎上去,叫淑芬给他炒几道好菜。

淑芬见他一脸喜气,问:

“有客人用饭?

郑副市长笑道:

“客人走了,就咱俩,小饮几杯酒,庆贺第一次获得润笔费。

淑芬先是一怔,问明事情经过后,微笑道:

“老郑,的确该给你炒几道好菜,你的墨宝的确够水平。

不瞒你说,前不久省里举办书画赛,我从你的作品中挑了最好的一幅竹图,化名给他们寄去,结果你的那幅……”

淑芬稍一停顿,郑副市长便接过话茬儿:

“不是自吹自擂,我的作品肯定名列前茅,我是专门研究画竹的,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淑芬长叹一口气,脸上露出淡淡的苦笑:

“评委们给每幅作品逐一打分,结果你的作品排名109位,108将里没有你。

“这不可能!

怎么会这样?

”郑副市长一脸惊疑再三摇头。

淑芬语音不高,却声声入耳:

“实话告诉你,前不久,我特意拿你的一幅墨宝到书画市场去试价,有给5元的,有给10元的,最高的一个给20元,这才是真实的价格真实的你!

你以为2000元出售是物有所值,是你应得的报酬?

其实你出售的不是才华和艺术,而是官衔和权利!

郑副市长脸色通红,默默地坐在沙发上,点燃一支烟,一口连着一口地抽起来。

淑芬瞥了他一眼,转身到厨房炒菜去了。

不一会儿,淑芬炒了几道菜,又取出一瓶酒。

郑副市长慢腾腾地来到餐桌前坐下,发现几道菜都是他最爱吃的,不禁叹息一句:

“唉,可惜无喜可贺!

淑芬朝他点头一笑:

“人如其竹,高风亮节,闻过则改,还有比这更值得庆贺的喜事吗?

郑副市长点点头,眉毛往上扬了几下,说:

“我想通了,还是你做的菜最干净,吃得心安理得,不生病。

第二天,郑副市长给马经理挂了个电话,谢绝了他买画的要求。

从对方说话的语气上听出,马经理显然很吃惊,说是嫌价钱低可再加钱。

几天后,淑芬告诉老郑:

“我打探过了,红尘宾馆撤下的那幅迎宾松,是赵副市长画的,上个月赵副市长已退居二线。

”老郑听后,自然几多感慨。

半年后,郑副市长在家中无意间翻到一个获奖证书,打开一看,他的“百竹图”在省里举办书画赛中获得二等奖呢。

(选自《2000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

1.这篇小说的结尾写郑副市长在家里发现获奖证书,主要有什么作用?

(5分)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郑副市长什么样的情感?

(6分)

                           

 

                                 

3.请概括郑副市长这一形象的特点,并谈谈这篇小说塑造这一形象在给人真善美的启迪方面的价值。

(6分)

             

 

逃跑      

铁凝

    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一个开水锅炉。

水烧开,老宋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

“水开了!

”喊是有称谓的。

为了这称谓,老宋还颇费了心思:

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这个称谓谁都不反感,无亲疏远近之嫌,无厚此薄彼之意。

    份外的事老宋也没少做。

五楼的人们说,老宋,帮我把这罐煤气扛上去吧。

三楼的人们说,老宋,我买的沙发来了,你给搭把手吧。

一楼的妇女喜欢织毛衣,就喊,老宋,给我架着毛线。

  他沉默寡言的时候居多。

唱小生的老夏算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

他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

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以及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

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光阴像箭一样。

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

他开始出错,但这团的人们念着他的为人和孤单,没有辞退他。

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

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

老宋问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

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

    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为老宋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

老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身子像坠入云中。

老宋数了一夜钱,即便一张两块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沉甸甸的。

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难道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东西都扔给医院吗?

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肿得檩梁似的腿是条病腿,为了证实自己的见解,他做起了演员练功的高难动作,形态虽然怪诞,却是悲壮。

这些动作将老宋折腾得激动不已

(1),直到他稀哩哗啦摔在地上。

    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

    第二天,老宋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老宋的不辞而别显然是愚弄了他们。

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是靠了一个亲戚的介绍,那亲戚住本市。

亲戚说,不瞒你说,他回老家第二天就去县医院把腿锯了,那儿便宜,两千不到。

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

一个乡下人,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

老夏没有再矫情,只是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新开发的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子里买胶卷。

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用这亲眼目睹来刺激起对方的尴尬、难堪和愧疚。

    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正指挥一个健壮的年轻人卸货,左腿那儿空着。

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2)。

    老宋也看见了老夏,木呆呆地愣在那里。

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的奔跑使老夏眼花缭乱,恍惚之中也许跟头、旋子、飞脚全有,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1.小说第二段到第四段(“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处处得老宋接济”),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请具体说明。

(6分)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感情?

(5分)

                                   

                

3.小说题为“逃跑”,请分析两次逃跑老宋的动机和心理。

(6分)

                                    

                   

4.对于老宋的“不辞而别”,老夏是怎样的态度?

这样安排,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6分)

                                

大师的由来

〔法〕莫洛亚

画家杜什正在收尾,就要画完那张药罐里插着花枝的静物写生。

这时,小说家葛雷兹走进画室,看他朋友这么画了几分钟,大声嚷道:

“不行!

那一位惊愕之下,抬起头来,停下不画了。

“不行!

”葛雷兹又嚷道,“不行!

这样画法,永无出头之日。

你有技巧,有才能,为人正派。

可是你的画风平淡无奇,老兄。

这样轰不开,打不响。

一个画展五千幅画,把观众看得迷迷忽忽,凭什么可以让他们流连在阁下的大作之前……不行的,杜什,这样永远成不了名。

“为什么?

”正直的杜什叹了口气,“我看到什么画什么,只管把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来。

“话是不错的,可怜的朋友。

你已有家室之累,老兄,一个老婆加三个孩子,他们每人每天要三千卡路里热量。

而作品比买主多,蠢货比行家多。

你想想,怎样才能出人头地?

“靠苦功,靠真诚。

“咱们说正经的。

那些蠢货,想要刺激他们一下,杜什,非得干些异乎寻常的事。

宣布你要到北极去作画啦,开创一个画派啦,诸如此类。

把体现、冲动、抽象画等术语,一股脑儿搅在一起,炮制几篇宣言。

否认存在什么动态或静态,圆形或方形。

发明只用红黄两色作画,或者抛出什么圆锥形绘画,四度空间绘画,等等……”

这时,飘来一缕奇妙幽微的清香,宣告高司涅夫斯卡夫人的到来。

这是一位美艳的波兰女子。

她订有几份名贵的杂志,这些刊物都不惜工本精印三岁孩童的杰作,就是找不到老实人杜什的大名。

她坐下瞅了一眼画布,顺便摇晃了一下金黄色的秀发,那么娇嗔的一笑:

“昨天,我看了个展览,”她的嗓音珠圆玉润,柔婉娇媚,“那是关于全盛时期的黑人艺术。

噢!

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

画家送上一张自己颇感得意的肖像画,请她鉴赏。

“满好,”她用唇尖轻轻吐出两字。

之后,她失望的,婉转的,娇媚的,留下一缕清香,走了。

杜什抄起调色板,朝屋角扔去,颓然坐倒在沙发上:

“我宁可去当保险公司跑街。

画画这一行,最最要不得。

帮闲们只知瞎捧,走红的全是画匠。

那些搞批评的,不看重大师,一味提倡怪诞。

我领教够了,不干了!

葛雷兹听毕,点上一支烟,想了半天。

临了,说道:

“你能不能这样做,向大家郑重其事的宣布,这十年来,你一直着意于革新画法?

“敝人我?

“你听着……我写两篇文章,登在显著地位,告诉知识界的俊彦名流,说你开创了一个意识分解画派。

在你之前,所有肖像画家,都致力于研究人物的面部表情。

这真是愚不可及!

才不是那么一回事。

真正能体现一个人的,是他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意念。

因此,画一位上校,就应以天蓝和金黄两色作底,打上五道粗杠(法国上校军衔的标志),这个角上画匹马,那个角上画些勋绶。

实业家的肖像,就用工厂的烟囱,攥紧的拳头打在桌上来表现。

杜什,就得拿这些去应市,懂吗?

这种肖像分解画,一个月里你能不能替我炮制二十幅出来?

画家惨然一笑,答道:

“一小时里都画得出。

换了别人,大可借此发迹呢!

“但是,何妨一试。

“我不会胡说八道。

“那好办,老兄。

有人向你请教,你就不慌不忙,点上烟斗,朝他脸上喷一口烟,来上这么一句‘难道你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

“这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也没有,”葛雷兹说,“这样,人家会觉得你很高明。

你等着吧,到时候,咱们再来谈这桩趣事,拿他们取笑一番!

两个月后,杜什画展在胜利声中结束。

美丽的高司涅夫斯卡夫人,那么柔婉娇媚,香气袭人,跟着她新进的名人,寸步不离。

“噢,”她一再说,“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

哎,亲爱的,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画家略顿一顿,点上烟斗,喷出一口浓烟,说道:

“难道你,夫人,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波兰美女感动之下,微启朱唇,预许着柔媚圆满的幸福。

这时,一位有名的画商,抓住画家的袖子把他拉到墙角,说道:

“好家伙,真有你的!

这下,可打响了。

这些作品,我统包下了。

我每年向你买进五十幅画……行不行?

杜什象迷一样不可捉摸,只顾抽烟,不予理会。

画室里人慢慢走空。

等最后一位观众离去,葛雷兹把门关上,兴冲冲的,把手往袋里一插:

“哎,老兄,”他说,“你信不信,他们全给骗了?

你听到穿兔皮领那小子说什么了吗?

还有你那位波兰美女?

那三个俊俏的少女连连说:

‘崭新的!

崭新的!

’啊,杜什,我原以为人类的愚蠢是深不可测的,殊不知更在我预料之外!

他抑止不住狂笑起来。

画家皱皱眉头,看他笑得呃呃连声,突然喝道:

“蠢货!

结尾一:

“蠢货?

”小说家莫名其妙,“我刚开了一个绝妙的玩笑,自从皮克西沃之后……”

“够了!

”画家没等他说完,一手将烟斗砸在了地上,“我已经厌倦了这一切!

什么‘意识分解’,什么‘江流水涌’,全是屁话!

“你才是蠢货!

”小说家愤愤然了,“这不正是你所追求的吗?

功成名就,买主上门,从今后你什么也不缺啦,这不都是我的功劳吗?

靠你的‘苦功’‘真诚’,你一辈子也别想!

“可是,我还是原来的我么?

”画家颓然倒在了椅子上。

结尾二:

“蠢货?

”小说家愤愤然了,“我刚开了一个绝妙的玩笑,自从皮克西沃之后……”

画家傲然环视那二十幅肖像分解画,踌躇满志,一字一顿地说:

“是的,葛雷兹,你是蠢货。

这种画自有某种新意……”

小说家打量着他的朋友,愣住了。

“真高明!

”他吼道,“杜什,你想想,是谁劝你改弦更张,新法作画的?

这时,杜什消消停停的,从烟斗里吸了一大口烟。

“难道你,”他答道,“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1、作者为什么给小说题为“大师的由来”?

小说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5分)

 

2、画家杜什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反差强烈。

结合全文,说说画家转变的原因有哪些?

(6分)

 

3、除了主人公画家杜什,小说中还有两个重要人物—小说家葛雷兹和波兰美女高司涅夫斯卡夫人。

小说家和波兰美女这两个人物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他们在作品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6分)

 

4、比较小说的两个结尾,哪一个更好?

结合你对整篇小说的认识,说出你的理由。

(6分)

赌王吉姆的幸运数字

美国·戈尔德

克拉莫怎么看也不像百万富翁,他自己也觉得不像。

  他昨晚刚买的全毛西服这会令他浑身上下都不自在,他拄着铝合金拐杖,忐忑不安地抚弄修剪整齐的小胡子,等待着州警署护卫警车的到来。

  州警署警员在犹太人敬老院大门口接到这位老人。

  “克拉莫先生,我是麦肯警员,”着装整齐的新泽西州年轻警员说,“我奉命驾车护送您去参加彩票颁奖典礼。

  克拉莫从纳粹集中营被解救出来已经有50多年了,直到今天,他还对警察、枪械和警车心存顾虑。

  “您是我护送过的第三位暴发的百万富翁,”麦肯罗说,“一夜暴富有什么感觉?

  “等我拿到支票后再告诉你吧,”老人说,“不过,要是我不要那笔钱会怎样呢?

  警官不屑地回头扫了一眼后座的客人,“谁会不要2700万美元呢?

  “彩票中了头奖当然好啦,”克拉莫说,“但对我来说这仅仅是个玩笑。

我只不过是投了一注往常的幸运号码而已。

这不需要什么技巧,更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智力,我只不过是运气好点罢了。

你看,我都是90岁的人了,没有多长时间好 活了。

我既不打算买房子或汽车什么的,也没有妻子或家人需要礼物。

我还有什么需求呢?

在老人院里我被服侍得好好的,他们喂我吃饭,喂我服药,给我换床单,跟我玩猜字游戏,还给我看大彩电。

今儿个,我却中了个2700万美元的大奖。

  “我还记得我在集中营的那些日子。

那时的我就是副步履蹒跚、喘着粗气的骨头架子,一无所有,寂寞孤独。

在我居住的小村子里,我亲眼看到我的父母被塞进闷罐车送进焚化炉;我亲眼看见一个警官拔出手枪把我瘸腿的小弟弟打死----就在我眼前、在村里的广场上打死了他。

在我痛失亲人的时候,我身无分文。

而我今天却拥有2700万元,但我却买不回他们的生命。

这是个玩笑,一个令人恶心的悲剧式的玩笑。

  “不过,我本人倒是挺幸运的。

美国人救了我,后来我来到美国。

我到夜校学习。

在那儿我遇到玛格丽特,一个美国女孩。

是她教我说英语,教我重新有了笑容。

1950年我娶了她。

我在服装厂做裁缝工,35年里,那是我惟一的一份工作。

而玛格丽特是我惟一的爱。

1975年她死于癌症。

现在,我非常想念她。

  “我很抱歉,”麦肯罗试图转换话题,“一个小时后,您将得到2700万美元。

您仍然可以用那笔钱买到很多的幸福和乐趣。

  “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和玛格丽特在一起,”克拉莫说,“而我的乐趣则是赌数字游戏。

  “您经常赢吗?

”警员问道。

  “那倒不一定。

要是我赢了,我就和玛格丽特一起出去庆祝一番。

我们总是坐火车到城里,然后乘出租车到一家上好的餐馆。

我会点两份牛排大餐,给玛格丽特来一杯法国红酒,再给自己来一瓶冰镇啤酒。

有一回我赢了一大笔的,我还给她买了鲜花,玛格丽特很喜欢茶花。

她高兴地称呼我是‘赌王吉姆’,把我们的庆祝叫做‘开荤之夜’。

  “很想念她,对吧?

  “我非常想念她,”克拉莫长叹道,“我也同样怀念我那没有快乐的青春。

我愿意用那2700万美元,仅仅换取和玛格丽特再过上一天。

  “您打算怎么过呢?

”年轻的警员问道。

  “首先,我要拥抱她,看着她微笑。

她的笑容总是那样的热情洋溢,漂亮又可爱。

接下来,我将为我说过或做过的曾经伤害过她的每件事向她道歉。

  “您老已经90岁的高龄了呀!

  “爱情不仅仅是年轻人的,”老人开始数落起来,“爱情是心和灵魂之间超越年龄限制永不停息的浪漫,你结婚了吗?

  麦肯罗说他的妻子叫劳拉,他们现在有一个15岁的儿子比利和一个9岁的女儿南希。

“但是,警官,你还是没回答我最初的问题,要是我不接受那2700万美元,他们怎么办?

  “我不知道他们将怎样处置那笔钱,但他们很可能会把你关进疯人院。

他们会说你疯了。

”克拉莫笑起来:

“我想你是对的。

这么着吧,一会儿他们给我和那张大支票拍照的时候,我想劳驾你给劳拉打个电话,告诉她和孩子们,今晚‘赌王吉姆’请他们过一个‘开荤之夜’。

我将给我们每一位点一份牛排大餐,给劳拉来杯红酒,再来两瓶冰镇啤酒,一瓶给你一瓶给我,给比利来瓶可乐,给南希买一个芭比娃娃。

我请客。

相信我,今晚我付得起。

  麦肯罗警官再次转换话题:

“您还是没有告诉我您的幸运数字是什么呢?

  克拉莫将手杖横放在后座上,松开安全带,从西装里脱出一只胳膊,挽起衬衫的袖子,将胳膊伸到前排,露出他在集中营被文身的编号…… 

1、开头一、二两节写克拉莫,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两次提到麦肯罗“转换话题”,这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说说小说最后一节的特点与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

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

“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

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

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

我还急于告诉你:

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

“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

信就写到这里。

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

吻你。

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

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

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

小伙子们准备上街:

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服。

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

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

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

冬天眼看就到了。

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

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

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

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

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

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

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l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

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

村里人准会笑话。

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

“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

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

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的文卡是个有些自私、怠惰、爱面子的人,虽然良知未泯但却不知感恩,不顾母亲在生活和情感上的需要。

    B.文卡在进城半年以后成了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作者借此告诉人们城市生活是扭曲心灵、泯灭良知的源头。

    C.文卡没有给母亲寄去预算剩余的10个卢布,是因为他觉得这点钱太少,不能帮母亲解决家里的困难。

    D.造成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变化的原因,从表面看是因为母亲的来信重复、单调、无趣,实际上深层原因是文卡对母亲缺乏了解、理解和关爱。

E.这篇小说基本上采用平实的叙述语言,但平实中却蕴含着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

(2)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

(6分)

 

(3)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

(6分)

 

    (4)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

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8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12.(4分)最后写郑副市长在家里发现获奖证书一事,一方面暗示郑副市长的竹画确有水平,使情节波澜再起,给人留下无穷韵味,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原来妻子说的一切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这又使副市长妻子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鲜明,让人不能不为副市长妻子的贤慧聪颖而折服。

(每方面2分,大意相近即可)

13.(4分)

(1)为自我评价和实际价值之间的落差而沮丧、失落,为自己对手法隐蔽的行贿警惕性不高而惭愧。

(2)拒腐防变的决心,对妻子的感激。

(两处各2分)

14.(6分)形象特点:

(1)清廉,洁身自好

(2)勇于接受批评,闻过即改(3)对手法隐蔽而多样的拍马、行贿等不良不法行为警惕性不高(4)自我感觉良好,过分自信。

(3分,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1)这一形象,是作者虚构出来的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但他并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