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20965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docx

高考一轮复习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

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

“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

B.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C.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

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诸侯祭祀用太牢。

D.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3.下列课内外古代文化常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

B.太学,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魏晋至明清时期,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

C.上大夫,是先秦官名,大夫是一种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大夫中最高的官阶。

大夫比卿高一个等级。

D.御史,秦以后设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庙:

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B.忽微:

微小的事。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

C.俳优:

以打渔为业的人,即渔人。

D.杂戏:

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5.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外出所住的地方就是逆旅、客舍、传舍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舍相如广成传”。

B.孝悌,孝,指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悌,指敬爱、顺从兄长。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势拔五岳掩赤城”中“五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恒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

B.阮籍,字嗣宗,“建安七子”之一,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

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擅长隐晦地书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

C.“千载谁堪伯仲间”句中的“伯仲”原来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弟为伯,兄为仲,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文中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意思。

D.“椒房阿监青娥老”句中的“椒房”是指后妃所住宫殿,因用花椒子和泥涂墙壁而得名。

7.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正确的一项是()

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放:

暂代,代理。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陈情表》)——擢:

放逐,贬谪。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陈情表》)——就:

就职,上任。

D.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本纪》)——假:

晋升,升任。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陈情表》中的“表”是古代书信的一种,一般是用来向君主陈情的。

《出师表》也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

C.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功,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人。

这些都是同族关系较近的人。

D.除:

任官,除去旧官任命新官。

洗马:

也称“先马”,汉时为太子的属官,晋以后改掌图籍。

9.下列对各句中文化知识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总角之宴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②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永和是年号纪年,癸丑是干支纪年,干支仅能用来表示年份。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农历十六日,也被称为“朔望”。

④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华山之阳,指华山南面,山南水北为阳。

⑤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

⑥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黑色单衣,文官高官但失意者所穿的衣服。

A.①②③B.②④⑥C.①④⑤D.③④⑥

10.下列文化常识的讲述,错误的一项是()

A.“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中,宗庙指的是王公贵族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会同,指诸侯会盟,朝见天子。

B.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天子或诸侯面临重大事件时要祭告宗庙,“牢”原指养牲畜的圈,也用于指称祭祀用的牲畜,古代在祭祀中用羊、猪各一头称为“少牢”,用牛、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C.我们的汉字乃至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忽微”一词,“忽”指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指一寸的百万分之一,“饥馑”一词,“饥”指五谷不熟,“馑”指蔬菜不熟。

D.古代指女子出嫁的词有“出阁”“出闺”“归适”“来归”“字”“适”“归”等,《诗经》中就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句子;但女子回娘家也称“归”,比如;归安,归宁、归省;归宗等表示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1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驭:

指天子车驾。

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B.行路难:

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C.妃嫔媵嫱:

“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

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D.锱铢:

古代长度单位,一锱等于六尺,一铢约等于后来一尺的二十四分之一。

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

主要分两大类:

一是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一是家讳,或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

B.牢:

本来是养牲畜的圈,文中指祭祀用的牲畜。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猪、羊各一头叫“少牢”。

C.告庙:

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天地鬼神的仪式。

D.笏: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1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古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画工。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C.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D.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

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礼、书为主。

1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郎:

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这里以行第称呼韩老成。

“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B.季父:

伯父。

古代兄弟排行以季、伯、仲、叔为序。

C.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

字中有“仲”。

D.孟者,《说文》:

“孟,长也。

”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

15.下列关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很多地名和现在是不同的,如关中,它是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B.古时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宴席中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朝东,“项王、项伯东向坐”,体现了项羽、项伯尊贵的地位。

C.古代人乘车,主帅居中,驭手居左,称车左;参乘(陪侍或保卫人员)又称车右,“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即为此义。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主要是民间歌谣,“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1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分翼轸”“龙光射牛斗之墟”中的“翼”“轸”“牛”“斗”都属于二十八星宿。

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B.“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

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

疏,也称“奏疏”,与“表”不同,是古代臣子向君王分条陈述自己意见的文书。

C.汉代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

后来“三径”成为古代隐士的代称。

此外,代表隐士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D.“舍簪笏于百龄”中的“簪”指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是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簪笏”代指官职。

17.下列对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书乞骸骨:

封建社会,大臣因年老请求退职为“乞骸骨”,意思是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B.遂通五经,贯六艺: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指《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种经书。

C.举孝廉不行:

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十旬休假:

唐朝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称“旬休”。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冠:

古代的一种帽子。

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

魏晋南北朝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B.俳优:

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

C.杂戏:

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D.伶官:

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1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一句里,"朔"是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晦”是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刺配沧州,这里的“刺配”指的是脸上刺字,发往远地充军。

“刺”,是古时的肉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字,用墨染上颜色。

C.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分别代表每季的第一、二、三个月,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一句中的“仲秋”是指秋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D.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变徵”是徵的变调,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羽,声调激越。

2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中的“奏流水”指的是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

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秀才”指优秀人才,与后代科举“秀才”含义不同。

C.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写于“乙巳岁十一月”,这一年是晋安帝义熙元年,那么,五年后的干支纪年应该是庚寅年。

D.“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中的“请缨”是请皇帝赐给长缨,后指投军报国。

2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考核再任命官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就是“察举”,“孝廉”、“秀才”等就是察举的科目。

B.“拜”是授予名位或官职,“再迁”是再次升迁,“再转”是两次调动官职;“下车”是指官吏初到任,“乞

骸骨”是官员请求退休回家。

C.“序属三秋”“有三秋桂子”中的“三秋”均泛指秋天;“况阳春召我以烟景”中的“阳春”是指春天;“十旬休假”意谓恰好赶上旬日休假的日子。

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次,叫做旬休。

D.古代以亲属关系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就是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分别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古代丧礼,为亲戚服丧一年,叫“功服”。

22.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明职业的字眼。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下列和“庖丁”的命名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师襄B.轮扁C.乐毅D.优孟

2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

72人,称一乘。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

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24.下列句子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认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B.“拜”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D.从事,官名。

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

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25.下列各项中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椒房阿娇青娥老”中“椒房”,指后妃所住的宫殿,用花椒籽和泥涂壁,取其香暖兼有多子之意。

B.“云中谁寄锦书来”中“锦书”,据《晋书》记载,窦滔妻子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她的丈夫,后来就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指李清照想给丈夫写信。

C.“千载谁堪伯仲间”中“伯仲”,古代用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指老三,季排行最小。

“伯仲”连用,后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D.“蓬莱宫中日月长”中“蓬莱宫”,泛指仙境,蓬莱是传说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方丈、瀛洲。

26.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2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为会元、解元和状元,合称“三元”。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B.庠序是殷商时代、周代学校的名称。

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C.玉蟾、银盘、桂宫、嫦娥、婵娟、广寒、清虚、蟾宫、玉轮、玉兔等等在古代诗文里皆为月亮的别称。

D.“中国”一词在古代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

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2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

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B.期颐,一般指八九十岁。

如:

“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C.“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指已故的,是对死者的敬称。

D.黜陟,“黜”指晋升、进用,“陟”指降职或罢免,“黜陟”指人才进退、官吏升降。

29.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叫院试,通过后为秀才;其次乡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再次会试,考取的叫贡士;最后殿试,通过的为进士。

B.顿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故称“顿首”。

也用于书信的起头或者结尾,表致敬。

C.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如果连考乡试、会试、殿试的头名,即解元、会元、状元,称“三元及第”。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之脚镣手铐。

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为“梏”。

30.下列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壬子”是干支纪日法。

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

C.“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

意同“致仕”或“致事”。

古代官员一般在70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

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3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处于礼貌和尊敬。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师说》: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石钟山记》: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

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

“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D.年龄的称谓,幼学指小孩10岁,知命是男子50岁,期颐指90岁,花甲重开指120岁。

3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用来区分彼此,“字”用以表示德行。

古人尊对卑称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

B.“笄”是指古代的一种簪子。

女子二十岁可以盘发插笄,即成年,称“及笄”。

C.闾阎,闾泛指门户;人家。

阎指里巷的门。

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百姓,也指房屋建筑。

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D.“坐”本义是指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

3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明清时期,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探花、榜眼。

B.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C.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有时也指官员提前辞职归家;一般致仕的年龄为70岁,有疾患则提前;亦称为致事、致政、休致等。

3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明清时将殿试录取者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B.大理寺,官署名。

掌刑狱案件审理。

北齐置大理寺,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三法司”。

C.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等直系尊长去世,均要守丧,守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要停职守制。

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等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

“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3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的是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宋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C.“羹”即肉汁。

有两种:

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

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D.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

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

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3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六十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37.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后来指官职名;“持节”在传统文化中有保持节操的意思。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本指君主召见并授予官职;察茂才、举孝廉是考察、推荐可以做官人士的察举制度;擢,选拔、提升官职。

C.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有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贬谪到外地的官员。

D.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下车,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指官吏初到任;乞骨骸,大臣请求辞职,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3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也称“丁艰”。

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

B.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政、休致等名称,都指官员辞职归家。

D.谥号是一般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有评定性质。

39.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是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官员,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大司马是汉代最高一级武官,廷尉是它的副职。

太尉是宋代最高一级武官,《水浒传》中的高俅曾任此职、

C.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D.都督是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4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