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217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练习及答案.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练习及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练习及答案.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练习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练习及答案

第Ⅰ卷(共3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棱角(leng)狂飙(biāo)鞭笞(chī)狼奔豕突(shǐ)

B.横亘(gen)嘈杂(cao)强劲(jing)沁人心脾(pi)

C.堵塞(sāi)拨弦(xian)粗犷(guǎng)翘首以待(qiao)

D.聒噪(guō)漫溯(su)炽热(chi)面目可憎(ze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缥渺讥讪销魂穿流不息B.惺忪悬崖急燥纯洁无瑕

C.长篙耄耋揣摩反唇相讥D.藩篱罅隙凄切风弛电掣

3.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现代化的济南城建需要现代化的设计理念,现代化的设计理念更需扎根于济南城古老而丰厚的文化历史和人文传统之中,这已是毋庸的事实。

②古典诗词的艺术美感是光彩照人、美不胜收的,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还是不可。

和无法复制的。

③读书的目的,宋代诗人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

A.置疑超越关于B.质疑超脱关于

C.置疑超脱对于D.质疑超越对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是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密不可分的。

B.古代男女不平等,女子不能上学堂读书,聪明的祝英台想入非非,女扮男装混进了学堂。

C.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里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

D.现在罪犯的作案手段之高明,方法之多样,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6.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得双石于潭上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二、文言文阅读理解(每题3分,共12分)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

故曰: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7.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

交往

B.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肖:

没有才能

C.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耻:

羞耻

D.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

赞扬

8.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管仲囚焉

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B.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C.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9.下面对原文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忽死之召忽为公子纠而死

B.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更加贫穷

C.以身下之自己(鲍叔)甘居管仲之下

D.齐人不以为侈齐国人不认为他奢侈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年轻时家境贫困,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对他很好,并不因此而有怨言。

B.管仲在齐国执政,担任齐相后,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蓄财产,国家富庶而军事强大。

C.齐桓公实际上恼恨少姬,南下攻打蔡国,管仲趁机讨伐楚国指责楚国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

D.管仲的财富可以与诸侯相比,有三归、反坫,过于奢侈,所以齐国人支持管仲的不如支持鲍叔牙的多。

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6分)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

要欲:

好像。

了(liao)自:

已经明了。

空复情:

自多情。

1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

请根据作品作简要分析。

(2分)

1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你认为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4分)

四、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其后13-16题。

(14分)

我在

张晓风(台湾)

记得是小学三年级,偶然生病,不能去上学,于是抱膝坐在床上,心里竟有一份巨大幽沉至今犹不能忘的隐痛。

为什么痛呢?

因为你知道,你的好朋友都在那里,而你偏不在,于是你痴痴地想,他们此刻在操场上追追打打吗?

他们在教室里挨骂吗?

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啊?

不管是好是歹,我想跟他们在一起啊!

于是,开始喜欢点名,大清早,大家都坐得好好的,老师叫:

“XXX!

”“在!

”正经而清脆,仿佛不是回答老师,而是回答宇宙乾坤,告诉天地,告诉历史,说,有一个孩子“在”这里。

回答“在”字,对我而言总是一种饱满的幸福。

人们心目中的神明,所以神明,也无非由于其“昔在、今在、恒在”,以及“无所不在”的特质。

而身为一个人,我对自己“只能出现于这个时间和空间”感到另一种可贵,仿佛我是在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单独看,毫无意义,及至恰恰嵌在适当的时空,却也是不可少的一块。

其实人与人之间,或为亲情或为友情或为爱情,哪一种亲密的情谊不是基于我在这里、刚好你也在这里的前提?

一切的爱,不就是“同在”的缘分吗?

有一年,和丈夫带着一团的年轻人到美国和欧洲去表演,我坚持选崔颢的《长干曲》作为开幕曲,在一站复一站的陌生城市里,舞台上碧色绸子抖出来粼粼水波,唐人乐府悠然导出: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渺渺烟波里,只因错肩而过,只因你在清风我在明月,只因彼此皆在这地球而地球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又实在太大,所以不免停舟问一句话,问一问彼此隶属的籍贯,问一问昔日所生、他年所葬的故里,那年夏天,我们也是这样一路去问海外中国人的隶属所在的啊!

我喜欢让自己是一个“紧急待命”的人,随时能说:

“我在,我在这里!

那是端午节的晚上,在澎湖的小离岛。

为了纪念屈原,渔人那一天不出海,小学校长陪着我们和家长会的渔民朋友吃饭,那些面对台北人和读书人自觉有一份卑抑的渔人,一喝了酒,竟人人急着说起话来,说他们没有淡水的日子怎么苦,说淡水管如何修好了又坏了,说他们宁可倾家荡产,也不要天天开船到别的岛上去搬运淡水,而他们嘴里所说的淡水,在台北人看来,也不过是咸涩难咽的怪味水罢了只是于他们却是遥不可及的美梦。

我们原来只是想去捐书,只是想为孩子们设置阅览室,没有料到他们红着脸粗着脖子叫嚷的却是水!

我能为他们做什么?

在同盏共饮的黄昏,也许什么都不能,但至少我在这里,在倾听,在思索我能做的事,

《旧约bull;创世纪》里,堕落后的亚当①在凉风乍至的伊甸园把自己藏匿起来。

上帝说:

“亚当,你在哪里?

”他噤而不答。

如果是我,我会走出,说:

“上帝,我在,我在这里,请你看着我,我在这里。

不比一个凡人好,也不比一个凡人坏,我有我的逊顺祥和,也有我的叛逆凶戾,我在我无限的求真求美的梦里,也在我脆弱不堪一击的人性里。

上帝啊,俯察我,我在这里。

“我在”,意思是说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里。

几年前,我在山里说过的一句话容许我再说一遍,作为终响:

“树在。

山在。

大地在。

岁月在。

我在。

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注:

①亚当,《旧约》中人类的始祖,因违禁偷吃了智慧果,被逐出了伊甸园。

13.

(1)第4段中加线的“另一种可贵”指的是: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引用《长干曲》一诗的作用是什么?

(3分)

14.文中提到“亚当”的故事,是为了表达什么?

(3分)

15.倒数第三段划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16.下列对文意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我”三年级时曾因病不能上学,便体会到了“在”的重要,意识到了老师点名时的一声应答,不是回答老师,而是仿佛对宇宙和历史宣告:

“我在”。

B.做为一个“紧急待命”“随时能说我在”的人,作者在端午之夜的澎湖小离岛上却什么也没有做,作者为此深表遗憾。

C.文章尾句是对自己、也是对读者的叩问与警策。

语句短小,而含义丰厚;语气斩截,反复点题,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

D.本文以一个“在”字统领全篇,表达了对生命存在的珍视及强烈的责任意识,还有建立在对人性理性思考之上的自信与坦诚。

E.本文“形散神聚”,笔触涉及古今中外,但缺乏生动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自然,行文层层深入,通篇充满思辩色彩。

17.默写(8分)

(1)请写出《劝学》一文中表达中心论点的句子

(2),此时无声胜有声。

(3),依依墟里烟。

(4)请写出《山居秋暝》中对仗工整的一联:

(5)寻梦?

撑一只长篙,。

(6)《琵琶行》的主旨句,

(7)请写出《师说》中阐明教师职能作用的句子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8.请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9.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不超过26字,2分)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

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

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比例都很强劲。

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

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

明代竹画家蜂起。

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

“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

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

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

有人评论说:

“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20.用“陈水扁”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可增删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分)

台湾民众的主流民意仍是求安定、求和平、求两岸关系的发展,陈水扁当选并未改变这一基本格局,更不说明台湾多数人选择“台独”。

陈水扁

六、作文(50分)

21.题目:

珍惜生命

要求:

1.围绕题目,可以写自己的经验,体验,也可以写自己的观察,感受,也可以编故事,或者发表议论。

2.700字左右。

试题答案

一、1.B2.C3.A4.A5.A6.B

二、7.C8.D9.B10.D

三、1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

(每项1分)

12.⑴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2分)

⑵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答对一个细节得1分,答对两个得2分)

四、13.

(1)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自己的存在会有重要的意义。

(或:

不可或缺的意义。

(2)引出自己的询问,表明古今中国人对乡情的珍重;增加文采。

14.尽管我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我会在任何情况下承认自己的存在。

(或:

尽管我不是完美的,但我会在任何情况下承认自己的存在)

15.照应开头,升华文章

16.CD(A。

应该是“仿佛不是回答老师,而是对宇宙和历史宣告:

lsquo;我在”,B。

作者“在这里,在倾听,在思索我能做的事”,没有深表遗憾,E。

文章不乏细节描写,而且通篇不是带有思辨色彩的,而是充满了对生命存在的感悟)

五、

17.默写答案

(1)学不可以已

(2)别有幽愁暗恨生

(3)暧暧远人村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5)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8.略

19.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且各家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20.陈水扁当选并未改变台湾民众求安定、求和平、求两岸关系的发展这一主流民意的基本格局,更不说明台湾多数人选择“台独”。

总结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就为大家介绍到这了,大家要多做题,多总结,才能多进步。

小编祝大家在学习愉快。

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