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27687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全县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全县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全县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全县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全县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关于全县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关于全县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关于全县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关于全县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关于全县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关于全县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关于全县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全县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全县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全县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全县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全县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xx年工作要点安排,经第二十九次主任会议研究决定,成立由常委会副主任饶卫泽任组长,各工委(室)主任和部分县人大代表为成员的调研组,于7月20至22日在县人民政府领导蒋福兵,政府办、农业局、林业局、发改局、__、发展生物产业办等部门领导陪同下,先后深入崇岗的坚(果)咖(啡)套种基地、康伟的航天育种基地、永康的蔗畜联动、小勐统的田园农业和勐板的忙肺茶叶庄园,以实地踏看、开会座谈和听取工作汇报等形式,进一步了解掌握全县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基本情况。

调研组始终坚持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认真分析存在困难和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

xx年来,县人民政府紧紧围绕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崛起”战略和“绿色永德、湖滨城市、恒春古郡、大美胜地”的品牌定位,按照有经营主体、产业基地、产品加工体系、庄园品牌、品种展示、市场体系、文化内涵、商业会馆的“八有”要求,坚持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灵魂,庄园为载体,产业为核心,切实加强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力争2030年建成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118个。

今年重点规划建设银竹茶叶文化、忙肺茶叶文化、德党茶叶文化、勐底芒果文化、永康蔗畜联动、小勐统田园风光、大雪山水产养殖、崇岗坚(果)咖(啡)套种、航天育种基地、果蔬生态文化10个产业园。

目前,除勐底芒果生态文化、德党茶叶生态文化和果蔬生态文化产业园尚未启动外,其余7个园区工作稳步推进,累计投资1.28亿元。

粮食生产功能区(以下简称粮功区)及标准化建设是我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一大创举。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全力推进粮功区建设,在初步建成80万亩粮功区的基础上,着重对市级45万亩粮功区进行标准化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标准化建设粮食生产条件进一步提升,粮食增产增效逐步显现,得到了广大农民认可和支持。

根据农业局统一部署,本课题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十三五”期间县级粮功区提升、粮功区有效管护及防止粮功区“非粮化”倾向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粮功区及标准化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

经过xx-xx年连续三年的第一轮粮功区建设,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3亿元,共建成市、县两级粮功区412个、面积80.08万亩,涉及9个县(市)、区共92个乡镇,其中市级粮功区137个、面积47.6万亩,县级功能区279个、面积32.48万亩。

全市粮功区面积占全市晚稻总面积的75.5%(按xx年全市晚稻面积106万亩计算)。

xx年起实施45万亩市级粮功区全面提升,即粮功区标准化建设,涉及8个县(市)、区共65个乡镇,总投资超过5亿元。

同时,开发了XX市粮功区信息管理系统,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调研由市种植业管理总站统一部署,全市按各地县级粮功区总面积10%左右,且选择基础设施较好、一般和较差分别占30%、40%和30%的大致比例进行全面调研。

实际调研县级粮功区53个、面积3.86万亩,分别占县级功能区总个数和总面积的19.3%和11.9%。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粮功区及标准化建设,粮功区内农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产设施更加完备、土壤更加肥沃、品种更加优良、技术更加先进、机制更加灵活、社会化服务更加健全,大大增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具体表现:

1、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粮功区标准化建设是对粮功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提升,按能正常使用10年的高标准大力新建沟、渠、路及配套设施,进一步夯实粮功区农田基础设施,有效地增强了粮功区的防灾抗灾能力。

据统计,xx-xx年全市粮功区标准化建设项目新建“三面光”排水沟46.24万米、改造2.62万米,新建“三面光”进水渠40.49万米、改造1.82万米,新建砂石机耕路16.53万米、改造5.08万米、硬化9.41万米,新建农机坡道9143个。

在xx年我市遭遇“海葵”正面袭击、xx年遭遇历史罕见高温干旱和“菲特”强台风的情况下,粮功区排灌设施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

在大灾之年,稻田排涝迅速、旱情最轻,粮食生产仍取得较好产量,xx年、xx年全市单季晚稻平均亩产仍高达509公斤、465公斤。

2、生产条件得到全面提升。

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功能区内加大对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具补贴力度,加强机埠、泵站修建和河道疏浚等水利设施建设,加快组建粮食生产服务组织,积极推行“五统一”服务,着力提升粮食生产设施装备和服务水平。

据统计,25.4万亩标准化建设项目区拥有各类粮食(粮机)专业服务组织180余家,配备各类农机具5000多台(套),实现了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土地流转率超过65%,远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全程机械化率普遍在95%以上,其中机耕、机收率达100%,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3、粮食增产增效作用日益显现。

通过粮功区及标准化建设,粮功区内粮食产量明显高于全市平均产量,高产典型不断涌现,充分显示了我市粮功区及标准化建设的增产增效作用。

如xx年江北慈城和余姚马渚两个粮功区万亩片早稻实测平均亩产达476.1公斤和478.3公斤,较全市平均亩产438公斤,增幅8.7%和9.2%;全省7项粮食高产吉尼斯有6项诞生在我市粮功区内。

xx年全市粮功区内有36个300亩以上粮食高产示范方达到“双千”目标,平均亩产1114.3公斤;14个农业部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总面积18.3万亩,平均产量484.4公斤,比全市平均高45.8公斤,增幅达10.4%,平均每亩增加农民收入155.7元。

尤其是xx年鄞州洞桥粮功区内单季稻示范方,最高田块亩产达1014.3公斤,百亩方亩产达963.65公斤,创下了全国水稻百亩方亩产新纪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连续多年的粮功区及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

(一)县级粮功区基础条件相对较差

全市32.48万亩县级粮功区分布在9个县(市)、区87个乡镇(街道)600多个行政村,第一轮粮功区建设每亩200元的投入,以修修补补为主,没有实质性改善,部分县级粮功区甚至没有进行有效建设,基础设施相当薄弱。

集中表现在:

一是县级粮功区分布散、区块小、区域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不便。

二是功能区内泥沟、泥渠、土路比例较高,“三面光”沟渠和砂石路老化、破损严重。

据调查,县级粮功区内土沟、土渠和土路比例高达26.1%、22.2%和28.2%,需维修的沟、渠、路比例分别占总数的37.3%、30.5%和37.4%。

三是功能区内往往地势高低不平、田块小且不规则,机械化作业难度大。

四是部分田块土层薄、土壤肥力差,产量水平低。

如XX县97个共6.28万亩县级粮功区,大多分散在桑洲、岔路、黄坛、西店等乡镇的半山区、山区,共涉及146个行政村318个自然村,。

(二)现有粮功区建设补助标准明显偏低

随着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推进,剩下的粮功区基础条件越来越差,加上沙石、工价等成本的快速上涨,按当前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每亩最高不超过1360元的补助标准,已远远不能满足全覆盖、高标准的建设要求。

经调研测算,按标准化建设要求,县级功能区平均每亩需新建“三面光”排水沟1.78米、维修1.35米,需新建“三面光”进水渠1.62米、维修1.30米,需新建设砂石机耕路2.48米、维修1.46米。

按xx年全市新建“三面光”排水沟(含过沟板等)、进水渠(含斗门等)和砂石机耕路平均造价300/米、200/米和240元/米,维修“三面光”排水沟、进水渠和砂石机耕路平均造价60元/米、50元/米和80元/米计算,每亩需投入资金1716.0元;加上涵管、机坡、窨井、机埠、拦水堰等配套设施(约占总投资7.6%)每亩需投入152.3元,合计每亩建筑工程需投入资金1868.3元;另外,临时工程(临时排水、道路、库房等,约占总投资2%)和独立费用(设计、监理、招投标等,约占总投资8%)每亩需费用支出207.6元,每亩县级粮功区标准化建设至少需投入资金2075.9元。

(三)粮功区内涝威胁依然存在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原有通畅的河网水系遭到不同程度改变或破坏,加上部分河道年久失修、淤积堵塞,又遇近年来农业灾害性天气频发,全市农田排灌系统总体上形势严峻。

粮功区内的沟、渠、路只是农田水利设施的“毛细血管”,项目建设完成后,由于功能区内外的河道疏浚清淤、河岸整修和泵站改造等农田水利工作没能同步跟进,较大范围的排水不畅、内涝现象依然普遍,农田地下水位仍然得不到明显下降。

另外,功能区内的小河道疏浚和河坎整修、泵站改造等不属于粮功区建设范围,但因项目过小、过散而无法纳入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处于“两不管”状态,成为粮功区正常发挥作用的“瓶颈”。

(四)粮功区后续管护难到位

xx年__出台了《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办法》(浙政发[xx]80号),明确乡镇人民政府为粮功区的管护主体,各地也意识到了粮功区后续管护的重要性,但至今尚未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也无切实有效的管护措施。

多数乡镇受财政资金紧张等因素影响,没有具体落实相关责任,村集体无力承担或不愿意承担管护职能,农户或种粮大户更不会出资管护,从而出现粮功区建成后管护上的“真空”现象。

在失管的情况下,必然导致粮功区基础设施加速老化和损毁,大大降低使用年限。

(五)粮功区“非粮化”现象突出

通过粮功区及标准化建设,功能区内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提升,大大增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

但由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粮功区条件改善有利于非粮作物生产和运输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市水果、瓜菜、花卉苗木等非粮产业加速挤占粮功区现象普遍,发展势头迅猛。

据xx年对45.6万亩“上图入库”粮功区调查,粮食播种面积51.5万亩、葡萄、瓜菜和花木等共计15.0万亩,粮功区内平均粮食复种指数仅为1.13。

另据xx年全市粮功区秋季种植情况调查,“非粮化”种植比例高达24.4%。

两次调查结果表明,我市粮功区内“非粮化”现象已十分突出。

三、深入推进粮功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深入推进以县级粮功区提升为重点的粮功区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市粮功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我们认为“十三五”期间粮功区建设工作重点:

(一)提高建设补助标准,全面提升县级粮功区。

市级粮功区提升后,粮食的增产增效作用得到快速显现,但仍有35万亩粮功区未得到有效建设。

为使粮功区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调研测算(详见表7),粮功区排水沟、进水渠和砂石机耕路等建筑工程每亩需投入1868.3元、临时工程和独立费用支出207.6元,两者合计每亩需投入资金2075.9元。

按静态投资分析,“十三五”期间全市粮功区提升至少需投入资金7.3亿元。

如果考虑县级功能区分布散、区块小、位置偏远等原因增加施工成本,以及近年来水泥、砂石、钢材、工价等快速上涨的因素,则需投入的资金量更大。

(二)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形成建设合力。

粮功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内容包含沟渠路基础设施、河流疏浚和服务功能完善等多个方面,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将相关建设资金整合集中投入到粮功区建设中。

尤其是要将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相关项目向粮功区所在区域倾斜,确保功能区内外的河道通畅、道路畅达,避免出现较大范围的排水不畅、内涝等现象,使粮功区建设发挥最大作用。

(三)探索建立粮功区长效管护机制。

针对我市粮功区管护经费短缺、管护乏力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粮功区长效管护机制,同时,明确将粮功区管护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与县级及乡镇__职务升迁相挂钩。

一是设立粮功区管护专项资金。

据余姚马渚等地1.8万亩粮功区调查,每年每亩农田平均需管护费87.9元,其中沟渠路维护费50.2元、机埠泵站管护费37.7元;另据宁海长街等地调查,每年每亩农田平均需管护费113.7元。

综合各地调研反映,我们认为管护资金额度以每年每亩100元为宜,由市、县、镇三级财政按40:

35:

25比例分担。

二是成立强有力的粮功区管护组织。

结合省、市有关规定,由县级成立领导小组,乡镇(街道)成立管护队负责日常管护。

三是制定严格的粮功区管护制度和考核办法。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粮功区管护制度,设立管护条件,落实管护措施,定期开展考核评定。

四是制定严格的粮功区管护资金管理办法。

由财政部门牵头制定粮功区管护资金管理办法,管护资金统一由县财政掌管,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做到专款专用。

(四)加大防止粮功区“非粮化”倾向政策扶持力度。

我们建议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防止粮功区“非粮化”倾向:

一是参照江苏和省内其他地市做法,对粮功区种植粮食进行生态补偿。

XX市财政已在xx年市预算中作了安排,按每亩50元的补助标准补偿给种粮农户。

二是探索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或提高价外加价额度,缩小种粮和非粮效益差距。

三是严格执行《浙江省粮功区保护办法》,加大对粮功区的保护力度,将粮功区列入限制或禁止建设区,对一些省级以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确需征占粮功区的,需规定实行“先建后占”,确保粮功区面积稳定。

三是对粮功区内的非粮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同时一律取消非粮作物的大棚、农资等各类优惠政策。

四是稳定和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按“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将粮食生产补贴真正补到种粮农户头上,并继续加大补贴力度。

五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到位率,进一步提高种粮效益。

12

近期,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乡镇、村社,采取走访农户、田间查看、座谈交流等形式,就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分析问题、探讨措施、总结模式。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县把土地流转作为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来抓。

本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政策保障”的发展思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舆论宣传、政策推动、跟踪服务为抓手,搭建流转平台,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有效地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4.95万亩,占农村集体总耕地面积44.86万亩的33.3%。

其中:

转包8356户75507亩,占流转面积的50.5%;转让1445户15426亩,占流转面积的10.3%;出租4095户51245亩,占流转面积的34.3%;互换529户4234亩,占流转面积的2.8%;入股126户1480亩,占流转面积的1%;代耕代种249户1608亩,占流转面积的1.1%。

土地流转中规模经营面积56683亩,涉及66个村、144个经营主体、4359户、12286人。

按种植作物划分:

种植玉米制种31040亩,高原夏菜5625亩,其他经济作物14211亩,粮食作物5807亩;按经营主体划分:

大户流转43783亩,占规模经营流转面积的82.9%;合作社流转8842亩,占规模经营流转面积的15.6%;企业流转2458亩,占规模经营流转面积的4.3%;村委会反租倒包1600亩,占规模经营流转面积2.8%。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逐步推进,形成了能人大户带动、合作社统领、涉农企业租赁、村委会反租倒包、农户间流转小规模经营等多种流转模式。

土地逐步由农户之间的零碎流转向规模流转发展,变无序为有序,呈现出流转意识增强、形式多样、步伐加快、功能提升、基地稳定、收入增加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存在问题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一些乡村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不够深入,村干部对土地流转引导不力,旧习惯根深蒂固,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还存在疑虑,部分农户怕土地转包出去后,自己丧失了土地经营权,失去了生活的最低“保障线”,土地流转困难。

(二)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土地流转的进程。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__》中“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形成市县区有服务中心、乡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的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为土地流转提供周到服务和规范管理”的要求未得到落实。

由于机制不健全,农户间私自流转的大多未签订流转合同,流转合同不规范,条款不明,期限不清,流转价格确定不尽合理,没有规避风险的措施,留下了矛盾隐患,引发了合同纠纷,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三)缺乏有实力的经营主体,规模经营难以推动。

真正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比较少。

部分经营主体依赖性强,只想靠政府支持;有的管理水平低,种植项目科技含量不高;有的产地与市场脱节,销售不畅,经营风险大;有的盲目追求规模,管理粗放,有掠夺性经营的现象;也有的缺乏经济实力,投融资渠道狭窄,对土地的投入不足,效益低,流转面积小。

(四)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难以集中连片。

有的村社水利设施不完善,种植大户、企业不敢参与流转。

有的村社由于土地分户经营的分散性,渠路林电设施不配套,而使土地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承包户不能谈妥,使土地规模化流转难以成片。

(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土地流转进展缓慢。

我县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

随着非农职业周期性、季节性、结构性调整,或处于阶段性失业时,农民把种地仍作为首选谋生之计,认为土地是基本生活保障,不愿意流转,加之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流转机制不活,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三、建议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

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土地流转工作中的宣传组织协调作用,克服畏难、求稳怕乱的思想,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讲相关法规政策,组织乡村干部和种植大户赴外地考察学习,在学习借鉴外地大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用“能人策略”、“品牌战略”,用足用活扶持政策,冲破传统思维定势,选择开拓性的思维和方法,带动广大农民转变观念,调动他们参与流转的积极性。

(二)健全管理机制,规范流转行为。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是推进和规范土地流转的前提。

要建立健全三大服务体系(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县乡两级土地流转信息平台XX县、乡、村三级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调处体系),搭建一个平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库和信息发布平台),设立一套规程(加强对流转大户的资格审查,规范土地流转申报、协商、审查、签订、备案等五项程序),建立一个市场(县级农村土地流转和产权交易服务中心),配备专门人员,配套工作经费,具体负责业务指导培训、流转服务、合同管理、监督执行等方面的工作,形成一套推动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

(三)培育流转主体,加快规模经营。

经营主体是推动土地流转的核心,没有经营主体的参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就是一句空话。

一是鼓励村委会牵头,采取反租倒包和“支部+合作社”、“支部+客商”、“支部+基地+农户”的模式,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和“一村一品”布局,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打造优势特色产业板块。

二是着力抓好现代农业招商,引进大型现代农业企业进入我县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通过项目带动土地流转。

三是积极扶持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的发展,从工商登记、银行贷款、税收优惠、财政扶持、保险保障等方面提供帮助。

激励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开发经营优势特色农业,拓展生产加工领域,使其成为引领农民发展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四是鼓励现有的涉农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进涉农企业流转土地,建立产业基地。

五是鼓励农户发展家庭农场。

在形式上不搞“一刀切”,经营规模要与自身实力相匹配,发展“订单农业”,做好农产品市场对接,充分发挥土地规模经营的优势和潜力。

(四)加大政策扶持,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建立专项扶持资金。

每年县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鼓励培育规模经营主体,对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流转土地的,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对符合农业产业规划、达到一定面积和期限、辐射带动效果明显的经营主体,采取以奖代补形式一次性给予奖补;对投资数额较大,土地规模流转建设产业园区的经营主体,根据规模和档次分别给予财政补贴。

二是要加大项目整合力度。

按照规模化、集约化、节水化、机械化的“四化”要求,集中精力、扶优培强示范点,优先安排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势农产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农业科技入户、农机具补贴等支农项目,夯实发展基础。

三是要强化金融支持。

探索土地股权抵押贷款,农机具、农产品期货业务,加快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着力破解土地流转经营主体资金制约难题,以便更好地满足规模经营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五)完善保障体系,激发流转热情。

一要建立健全农民就业培训体系。

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加强技能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实际效果,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二要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建设。

及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

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民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他们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开拓新的就业途径,使离开土地的农民有业可就,有钱可挣,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逐步推进户籍管理、社会保障、住房安居等配套制度改革,准许农民携带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城落户定居,给予进城农民同等待遇,把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民,引导其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个人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提高自我保障能力,从根本上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附,以强有力的制度解决农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