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285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x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十一五”规划

 

二〇〇六年一月

目录

一、“十五”发展回顾1

(一)基本情况1

(二)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1

1.多种类型的办学模式1

2.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模式1

3.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

(三)建立了适合学校发展的、民主的、科学的管理模式2

1.管理体制2

2.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2

3.制度建设3

(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3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3

二、形势与任务3

(一)21世纪,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3

(三)广东教育、经济发展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4

三、发展战略4

(一)指导思想4

(二)发展目标与定位4

(三)办学规模5

(四)重点建设项目5

四、主要建设规划5

(一)专业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5

1.专业建设规划5

2.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6

3.人才培养工作建设规划7

4.师资队伍建设规划9

5.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9

6.技术服务规划10

7.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发展规划11

(二)校园建设规划11

1.校园基本建设规划11

2.公共服务体系规划12

3.校园文化建设规划13

五、保障措施14

(一)加强党的建设,统一思想,促进文明校园建设14

(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科学、高效的校内管理运行机制15

(三)加强师资建设,构筑人才高地,构建开放性的人才竞争机制15

(四)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和保障体系15

(五)构建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合理运作,加快学校建设步伐16

一、“十五”发展回顾

(一)基本情况

校园面积从原来的218亩增加到1778亩,建筑面积增加近25万㎡;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从2001年的5719人增加到2005年的14130人;资产总额从2001年的1.5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5年的8亿元;800元以上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2001年的1363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8000多万元;建成了160个校外实习基地,能够基本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专任教师的数量、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有了较大改善;专业数量从2001年的16个发展到2005年的54个;产学合作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一批包括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多媒体课件和技能大赛奖等在内的多项教学成果。

学校生源充足,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学生多,生源素质高;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8%以上,学校的社会声誉逐步提高。

(二)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

为了适应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树立了现代教育的观念,在注重全日制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继续教育和各种类型的培训;通过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三个转变:

由学科型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转变;由单一的办学模式向多元化办学模式转变。

构建适合人才培养的全方位的办学模式,使学校成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1.多种类型的办学模式

(1)学历教育

学校按照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设置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专业,采用弹性学制形式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大专层次的人才。

(2)继续教育

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多渠道开展成人大专学历教育,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职业培训

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开展各类职业培训。

本着“市场需要、企业欢迎、社会认可”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健全了面向社会和企业的十大管理类和五大技能类(包括职业技能考证考级、职业资格统考和考前辅导等)的培训课程体系。

2.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模式

(1)衔接培养

与澳大利亚伊迪思·考文大学(EdithCowenUniversity)合作开展“2+1”视觉艺术学士学位课程项目。

(2)资格培训

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合作开设“WEB软件开发”课程;与澳大利亚北悉尼学院合作开设“国际商务-全球化管理”TAFE高级文凭班;与德国F+U继续教育与转岗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实施职业教育培训;引进英国BTEC职业证书培训课程,学生可获得BTEC高级证书,更好地为学生的求学和就业服务。

3.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行业的优势,珠三角的区域优势,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领域上得以进一步扩展。

(1)明确了依托行业、企业的办学定位,制订产学结合办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2)建立高效适用的联络体系。

这个体系紧紧围绕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社团搭建网络平台,主动适应生产需求建立利益共同体,依靠双赢战略推动产学结合不断向纵深发展。

(3)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4)产学结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每个专业都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并依靠专业指导委员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产学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了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应用的内容,保证了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也保证了高等职业教育与生产技术发展的同步性。

(5)通过校外生产实训、校内仿真实训、校园职业氛围熏陶和产学双方参与教学等环节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培养。

(6)通过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生产实践、课余科技和文化活动加强生活体验。

(三)建立了适合学校发展的、民主的、科学的管理模式

学校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加速发展”发展的总体思想。

制定实现学校近期目标的工作方针,即:

“平稳过渡,小步快跑,重心下移,动态管理。

”实施教学工作的“一二三”工程:

“抓住一个中心,加强两方面建设,实现三个转变”,把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的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1.管理体制

根据《高等教育法》,学校作为办学单位,建立了“广东省政府宏观管理、社会积极参与、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

2.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学校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并进行任期考核,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积极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岗位聘任制,调动教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人尽其才、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

3.制度建设

建立和完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和民主监督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把制度建设与群众参与和监督结合起来。

为此,学校建立了院长办公会议制度,组建教学工作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咨询、审议和民主管理。

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咨询、审议学校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重大决策及改革措施和方案。

(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现自然美,展现和谐美,凸现人文美,追求精神美。

初步建成了校园文化景观和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和体育活动,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组织学生开展文艺、体育、科技、管理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了知识,增长了才干;组织科技、人文专题报告,了解前沿知识,提高人文素质;开展各种知识竞赛、设计大赛等,启迪智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虽然己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也面临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一是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继续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

二是需要继续加强专业建设,特别是重点专业的建设。

三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四是需要进一步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

二、形势与任务

(一)21世纪,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

21世纪,世界各国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竞争。

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就必须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21世纪需要的,以掌握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历史地落在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身上,因此必须努力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加快建设步伐,刻不容缓。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需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广东省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作出加快“一体两翼”的经济发展,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战略部署。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将集中力量重点抓好九大产业(即六大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和三大有潜力的产业:

汽车、造纸、制药)建设。

提出要把广东建设成重要的世界制造业基地和充满生机活力的世界级城镇群。

产业结构的调整意味着人才结构、教育结构、专业结构等将发生—系列的变化。

随着广东进入加速发展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的新时期,以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万计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是提高广东新增劳动力素质,完善广东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广东综合实力的重要保证。

(三)广东教育、经济发展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根据广东省2010年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加快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2007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105万人左右;201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以上,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130万人左右;2020年远景目标,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左右,基本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努力使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比例达到6:

52:

42。

预期2005-2010年我省工业九大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到2010年九大产业总产值合计51600亿元(按2003年价),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例的77.6%。

产业内部比例关系进一步调整,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增大,“十一五”期间,我省对中级技术以上和中专以上学历人才的需求将增加300万人以上,面对广东人才需求缺口大,广东高职发展迅速。

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空间相当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机遇千载难逢。

三、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学校坚持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以工科类专业为主,工、经、管、文科类专业协调发展;保持轻工特色,依托行业办学;探索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的发展方式,适度扩大规模;坚持内涵发展,加大改革力度,改善育人环境和办学条件,走产学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二)发展目标与定位

立足广东,面向全国;保持轻工特色,重点发展轻工类专业,坚持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以工科类专业为主,工、经、管、文科类专业协调发展;多学制、多类型的职业教育并存;建设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学场地、教学设施、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的投入;建设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和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与督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改革人事分配制度,使校内酬金分配向一线教师、向骨干教师倾斜;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教学管理,加强教学保障;加强专业建设,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

通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稳定规模、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形成符合学校服务面向的专业和人才类型结构;形成符合轻工行业教育需求,应用性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和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形成与学校办学规模、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优雅的校园环境、浓郁的育人氛围,实现教学高质量、管理高水平、办学高效益。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壮大队伍,优化结构,夯实基础,使教学资源与办学规模相适应,人才培养质量与层次要求相适,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教学体系、管理机制和良好的育人环境,争取以优秀等级通过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在此基础上,力争进入全国100所“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行列。

(三)办学规模。

在2005年全日制在校生14130人的基础上,通过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的方式,稳步发展。

根据广东省政府与省教育厅的意见,可适度扩大规模,到2010年全日制普通在校生达到18000人,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每年超过20000人次。

(四)重点建设项目。

按现有的12个院系,每个院系建一个重点专业,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建设;积极探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结合运行机制;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加大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积极主动对口支持省内外的帮扶院校。

四、主要建设规划

(一)专业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1.专业建设规划

(1)发展现状

目前全校共有12个院系,54个高职高专教育专业。

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专业为主,轻工专业为特色,文科、管理、经济类等专业协调发展的体系。

在《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的19个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大类中,我校有12个专业大类,即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材料与能源、土建、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财经、旅游、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轻工行业22个大类中,我校专业覆盖了12个。

有1个教育部的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1个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有软件技术、印刷图文信息处理、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文秘专业(涉外秘书方向)等6个校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2)建设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校内院系设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态势,进行优化组合。

每年新增3-4个新专业,专业数由现在的54个,发展到70个左右。

每个院系建设一个校级重点专业,共12个;争取建成10个省级示范性专业,5个国家级示范性专业。

(3)主要措施

①对现有教学单位和专业,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高等职业教育规律,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组合,调动系一级教学单位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专业建设的健康发展。

②深化和丰富现有专业的内涵

一些专业要增加相应的专业技能鉴定内容,对变化需求比较大的专业,可采取先宽后窄的思路进行专业设置。

专业开设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可以与企业联合办学,从社会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提出设计思路,做到技术应用能力、理论素养与职业素养并重。

③抓好重点专业建设

*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或专业群的建设,同时关注新兴、交叉专业的发展,促进专业的交叉、复合;构建优势专业,促进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逐步建设一批重点专业。

*制定相应的政策,引进竞争机制,加强重点专业和重点实验实训室(或实训基地)的考核,实行淘汰制,滚动发展。

完善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引进,教学骨干培养的新的竞争机制,促使重点专业和重点实验实训基地发展。

*加大对重点专业和重点实验室、实训基地的支持,从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

到2010年,学校投入5000万元,建设重点专业和重点实验室、实训基地。

2.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各个专业课程(含教学环节)建设和发展,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改革考试方式。

(1)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

选定一批对培养学生有关键作用的核心课程,重点建设。

建设92门以上优质核心课程、8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8门以上国家级精品课程。

加强课程内容的调整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加强教材建设,编写一批高职高专教材80本以上。

(2)主要措施

①在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编制全校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统筹、指导课程与教材建设。

②大力推行“双证书”制教学,将专业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鉴定的基本训练项目纳入教学计划,将训练内容纳入教材之中。

③完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开展优秀课程和优秀教材评估,对优秀课程和优秀教材进行资助,发挥学校教材建设基金的效益。

④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说课评课、毕业设计(论文)评比、实践教学评比、现代化教学技术评比、优秀教材评比、优秀课件评比等教学竞赛活动。

⑤把课程、教材建设作为教研室的主要日常工作,加强教研室的教学研究功能和作用,定期对教研室的教学研究工作进行考核。

⑥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吸取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课程、教材建设经验。

⑦制定专业主干课程负责人与教材主编、参编人员培养与选拔制度,促进课程和教材建设。

3.人才培养工作建设规划

更新教育观念,坚持培养以人为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教学改革为核心,树立大教育观念,建立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把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及产学结合运行机制探索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

(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具体做到五个方面的结合:

*教学与技术开发相结合。

学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又是经济提速的重要动力源,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活动,进行发展战略研究,使学校成为生产力促进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

*学校与社会、企业相结合。

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密切校企合作,双向参与,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设立校企合作基金,支持教师为企业服务。

*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培养道德品质良好、人格健全的具有现代生产、服务、管理才能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将人文、自然科学知识内容整合到专业教育课程内容。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

既要办好学历教育中的高职全日制班、业余班和校校联合班,又要大力办好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

*境内教育与境外教育相结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加强境内外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是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既要立足于当地,又要面向国内和国际教育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办学和教育方式,成为国际合作办学的示范基地。

(2)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要贯彻到教学的每一环节,落实到班级。

通过严格管理和对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咨询、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技能;建立学风动态评估体系;建立学生工作系统和教学工作系统相结合的机制;加强教风建设,带动优良学风的形成。

(3)教学管理制度

①开展学分制的试点工作。

采用选课制,协调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发展。

在专业、课程、学习方式选择方面,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放宽学习年限。

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②实现校园信息网络化管理。

建立毕业生信息管理网络,全面实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4)主要措施

①积极构建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

②积极开展专业教学改革。

确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③加强课程建设力度。

注重课程优化、重组和系列化课程的建设;

④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管理;

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管理;

⑥建立专业建设的评估与检查制度,完善重点专业评估制度、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的申报评估制度;

⑦加强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4.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1)建设目标

按照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优秀等级的生师比16∶1的标准配置教师,2010年,按18000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教师总数达到1125人。

通过培养、引进等形式,建设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其中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的青年教师达到60%,副高以上职称教师达到35%以上,“双师”素质教师达到70%以上;引进专业带头人,适当引进大师级的专业带头人。

大力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实施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根据“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建设若干支以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优秀创新团队。

(2)主要措施

①加强引进人才的力度,设立学校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制定积极引进人才的政策和措施,建立有效引进人才的机制,引进一批专兼任优秀人才,作为业务骨干。

②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③制定现职教师培训计划,提高中青年教师学历层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研究生课程,获取硕士及以上学位和第二学位;鼓励并组织教师融入社会和企业,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

④设立奖教、奖学基金和科技服务基金,鼓励教师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服务和教学研究等工作。

⑤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教师管理制度。

主要有教师聘任与考核制度,教师资格认定、教师岗前培训、指导制度;教师国内外访问与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制度;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优秀教师评选制度;在职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在职教师进行工程实践制度;在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制度,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等。

5.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1)建设目标

立足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高质量、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建设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气氛、设备先进、软硬配套,现代科技含量高、教学功能齐全,特色明显的实训基地。

形成一个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学生轮岗实训、教师科技开发和产品生产融为一体的新型工业训练中心。

营造现代企业环境和文化氛围,具有一般企业不具备的小型化、多样化、个性化生产能力。

以此为依托,建设教学、技术开发、生产、服务、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综合性技术开发中心。

中心既要拥有现有产业技术,又要着眼未来新技术,发挥高新技术孵化器的作用。

此外,通过技术合作、优势互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实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按照中心、基地的模式构建大众化开放式网络教育、现代制造业培训、技术训练、技师培训、信息管理、艺术设计与制造技术、建筑设计与设备控制技术实训、光机电控制技术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电子产品制造技术实训、汽车制造与维修技术实训等实训基地。

按照投资形式大体分为三类:

一是争取政府投资或自筹资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二是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三是争取行业支持在校外建实训基地。

在未来五年内,力争新建15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400个校外实习基地。

建设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验实训基地,4个省级实验实训基地。

到2010年,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5亿元。

(2)主要措施

①紧紧把握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工程技术和职业教育的特色,既要体现以教学为主,又要兼顾对外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

仪器设备配置要体现高科技含量,不搞低水平重复。

②继续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

从2006年起到2010年,重点实训基地建设的总投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

③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现代技术装备改造和改造原有的实验室,提高其教学功能,提高现代科技含量,体现工程技术特色,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与科技开发的作用。

④加强实验实训室和实习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开展全校实验实训室和实习基地的考核评估工作和新建实验实训室的认证与评价工作,全面提高学院实验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水平;

⑤加强实验实训技术人员、指导教师和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

6.技术服务规划

(1)建设目标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科技队伍建设为重点,优化科技工作主攻方向,密切结合我国及广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集中力量主攻应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