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29057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docx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

美术概论考研(大全)

16年考研僧总结

(2013专插本考艺术概论,2015年考研美术概论,艺术概论和美术概论考得内容有很多相像的地方。

一名词解释

1有意味的形式:

2艺术典型

3论述

4如何理解美术与宗教的关系?

5为什么说生活是提供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6主体意识

7美术创作

8审美意象的二重性

9灵感

10艺术创作过程

11艺术美

12主体意识

13美术创作p172

14审美意象的二重性p176

15灵感p191

16艺术创作过程

17艺术批评

18寓教于乐

19审美态度

20空间错觉

21形态p323

22形式形态

23装饰写实形态

24延迟模仿

简答题(美术概论内容):

一,从创作主体结解释美术

美术是人创造的,在整个美术创造活动中,人___创作主体的作用是第一重要的

(一)情感说:

认为美术是情感的传达代表人物,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二)表现说:

认为美术是心灵的表现代表人物,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法国反理性主义哲学家柏格森是直觉主义的代表.

(三)无意识说:

认为美术是本能欲望的表现

代表人物,奥地利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依德和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

(四)游戏说:

认为美术是自由的游戏

最早由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由席勒系统化,由斯宾塞等进一步发展(五)自娱说:

认为美术是自我娱乐

中国传统美学画论中,宋代画家郭若虚,清代画家孔衍栻,元代文人花甲倪瓒.

从主客体关系解释美术

(一)理念说:

认为美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中国六朝时期哲学家和画家宗炳

(二)摹仿说:

认为美术是对现实的摹仿达芬奇.

(三)巫术说:

认为美术是巫术摹仿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詹姆士.弗雷泽,法国考古学家萨蒙.雷纳克等.

三,从美术本体___形式解释美术

(一)"有意味的形式"说

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和罗杰.弗莱提出的.开了视觉适于领域中形式主义的先河.并对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媒介说

本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艺术批评家棵莱门特.格林伯格首先对贝尔和弗莱的理论进行了清理,继承了他们的艺术本体论思想

(三)情感符号说

代表人物,德国恩斯特.卡西尔和美国的苏珊.朗格.

(四)"异质同构:

代表人物,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一,美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美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2,美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马克思提出四种方式:

理论的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实践——精神的方式。

哲学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即是马克思说的“理论的方式”

美术反应现实美。

所谓“现实美“,即现实中的美的事物的美现实美可以分为两大类:

自然美与社会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即自然事物的美;社会美是指人类社会中的美,即社会事物的美。

至于人的美,则既有自然美的一面,又有社会美的一面,而美德就是社会美。

美术家的主体性:

在创作过程中美术家说了算。

他在全部的艺术思维中具有独立的,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识别,判断,理解,分析,吸收批判和趋势的能力和自由。

尊重美术家的主体性即是对美术家人格的维护。

因此,对美术家来说,要保证自己的艺术主体性,首先要确立和保护自己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不可替代和不可侵犯的艺术地位。

1空间错觉美术作品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即“虚幻的空间”。

2物象错觉及其他知觉——“差异原理”与“陌生化”

三、高级阶段

四、

(一)理解1、理解和前理解

接受者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总是建立在他过去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甚至包括对人类文化理解的基础上。

接受美学理论称此为“前理解”或“审美的期待视野”。

2、理解的循环“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

”——狄尔泰3、理解中的还原和误解

(二)体验

(三)(三)回味

美术家的主体性

1.美术家在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术家是美术生产全过程的主宰,是美术作品的创作者。

美术家的主体性首先体现他作为艺术的主宰在实际创作中的地位。

2.美术家的主体意识和表现自我

1主体意识:

既是美术家对自己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价值、地位等的觉悟,对自己作为创作主宰地位的确认。

2美术家树立明确的主体意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真诚的艺术意志得到充分的表达。

美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是表现自我的真诚、善良和美好的艺术意志和艺术愿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美术创作就是美术家“表现自我”的实践活动。

3.美术家的创造意识和创作个性

①美术中的所谓创造,既是运用全新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方法表达出全新的艺术情感、形象和境界。

②创造即意味着超越,即在艺术的手法、风格、语言乃至材料上超越已有的东西。

从美术家的角度讲,创造便是超越前人、同人和自己。

③美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三、美术家的修养四、

美术家的艺术生命在于不断的创造,而创造的根本条件在于其深厚的修养。

美术家的艺术天赋与专业技能。

美术家的审美观念与艺术情趣。

美术家的文化素质与思想修养。

美术家的生活体验与艺术实践。

美术创作的思维活:

1,形象思维是美术创作的唯一思维方式

2,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3,形象思维与审美意象的创造。

2、美术作品中内容的构成因素

①题材(题材决定论·题材无差别论):

题材是美术家在审美地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而在美术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一定的现实生活。

题材有广义和狭义的分别。

②主题:

主题是美术家在美术作品中对题材及其意义的认识、评价、态度和情感等,属于作品内容的主观因素。

主题是作品内容中最重要的东西,通常也被称为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

2.美术作品的相关属性:

(一)意境与风格1,意境:

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大约形成于唐代,通过近代学者王国维。

遂成为中国美学史中最有生命力的一个美学和艺术学范畴。

思与境偕”是唐代的文艺理论家司空图提出来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2,风格:

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个人风格。

美术家个人风格的形成,从美术家的主观方面看,他的审美趣味,生活经验,文化教养,艺术修养和个性等都对风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格调与品位

1,格调:

是美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属性。

是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

2,品位:

从作品中再细分出差异,层次和等级的范畴,在中国绘画理论中,把绘画作品分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

(三)美术作品的商品属性商品就是那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美术作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艺术生产)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一)艺术美的来源

(二)艺术美的特征

黑格尔认为:

艺术美高于自然。

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

美术接受与美术的本质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隐含的读者”第一类可称之为社会学意义的”隐含的观众”。

第二类”隐含的观众”是美学意义上的。

即本文结构的读者角色和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

美术作品召唤结构的实现(美学)伊加登把它分为六个层次

1,语言现象层2,语义单位层3,表现的客体层4,图示化层面5,思想观点层6形而上性质层。

美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美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的根据美术接受创造的无限性不仅表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和历时性上,也表现在个体有限的生命过程中和社会群体接受的共时性组合上。

(同一时期不同画家的表现,有共同,也有不同,不同时期画家,有共同,也有不同。

"美术世界"的构造“艺术世界”的概念首先是由丹托在《艺术世界》中提出的。

美术家,美术作品,批评家,美术理

论家,美学家,在各种美术机构中任职的工作人员,美术编辑,美术教师等。

美术接受的社会环节

(一)美术展览馆

(二)新闻媒介(三)美术出版社(四)美术博物馆(五)美术市场(六)美术院校美术审美教育的特点“寓教于乐”即接受教育。

“潜移默化”即不知不觉接受教育。

发生论{具有人工性(美术发生的上限),形态性,审美性}

游戏说:

美术是自由的游戏,游戏论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席勒和斯宾塞。

巫术说:

巫术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美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可以说巫术论具有准艺术发生学的性质。

认为巫术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巫术活动。

代表人物:

爱德华泰勒、雷纳克、萨罗蒙赖纳许、吉德逊。

劳动论:

1.人类艺术起源于劳动2、艺术本身是一种生产。

劳动说揭示了终极根源3.马克思主义美术观:

美术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美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美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美术是审美意识形态。

美术是交往和对话。

一。

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是美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1.劳动实践促使人类从动物向人的体质形态转化,为原始美术的创造主体提供了生物学上的前提。

2.劳动实践使人类建立了新的关系,使美术发生成为可能

①现实的、物质的生活层面。

马克思说: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②意识与精神观念层面。

马克思说: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主体与自身的关系;主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美术发展的他律性

(一)经济与美术发展

要点:

1,经济对美术发展的一般制约关系,美术的发展是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的.2,美术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二)社会意识与美术发展政治思想以及伦理道德观念是制约和影响美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宗教对美术发展的影响是更为明显的

1,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艺术受制于经济基础和其他社会意识

2艺术同时也会积极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各种社会意识.所以美术既不是经济的直接反映,也绝不是其他社会意识的简单工具

中国艺术的三大美学价值(儒道禅)

1,儒家的美学价值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袭远古文化,下开封建文化的正道

(1)"中和"之美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

(2)"雄健"与"充实"

正因为儒家美学简直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的威仪和庄重相应的"雄健""充实"之美.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3)"不忍人之心"与"宇宙心灵"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

2.道家的美学价值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

(1)"自然"之美

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

(2)"虚静"与"空灵"

道家美学的另一大共建是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审美的境界,它的基本特征是"虚静"和"空灵"

(3)"玄""素"与水墨问题

3,禅宗的美学价值

禅宗作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尽快其思想方法为适应中国需要而大大简化,然而其追求生命解脱和彻悟存在本体的哲理倾向并不曾消失,而是渗透在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血脉之中了.

(1)存在的追问

(2)"冲淡"与"禅味"

(3)悟与圆满没有作品的艺术和艺术家“大音希声‘'”至乐无穷”的音乐当做最高的最真实的艺术(活动)美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正确认识美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加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

原始美术的性质及其在历史中的转换:

黑格尔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前艺术(象征艺术),古典艺术(真正的艺术),浪漫艺术。

①艺术分类法:

按表现手段划分:

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文学、电影、曲艺、摄影、杂技;

②以艺术形象的感知方式划分:

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听觉艺术(音乐)视听艺术(也称想像艺术,主要指文学);

3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划分:

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等)、时间艺术(音乐、文学)和时空艺术(舞蹈、戏剧)三类;

4以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划分:

静态艺术(绘画、雕塑等)、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文学)两类;

5以形象使用材料和手段的不同划分: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音响艺术(音乐)、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影视)。

中国人以味、触觉为原型的感知方式“羊大为美”

(四)美术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于美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

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美术,美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五)美术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美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美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美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美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六)美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美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1,美术与宗教的关系美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美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

最终决定宗教和美术发展的是经济基础,它们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美术与文学的关系,首先,最初美术和文学都提倡写实其次,美术与文学经历的过程相似最后,现在的文学和美术都注重表现自我因此文学和美术会在不断影响和相互独立中不断向前发展。

2,美术与哲学的关系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美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美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美术与社会生活

(一)美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美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美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美术与社会生产

(一)美术是一种生产形态美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三)美术作为”美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美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美术作为”美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艺术与社会生产:

(1)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2)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精神生产形态是决定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本质。

为精神生产形态的艺术生产.无论是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还是从产品的消费来看,或者从生产的过程和结果来看,都与一般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

答题(大题)

基本上是课文内容分析

1请结合某一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

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回答时须用具体艺术实践对此加以描述。

(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

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审视、体味和理解。

(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

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

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

(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

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

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锻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成于文本。

2艺术作品的主题?

它的表现有何特点?

艺术作品的主题,是贯串于作品的整个形象体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内容的核心和灵魂,是作品思想意义的集中体现。

如果说题材还有一定的客观性、笼统性,同一题材可表现不同的主题,那么,主题则具有明确性、集中性。

在不同的艺术种类中,主题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

一般说,主题是通过艺术形象自然流露出来的。

但在有些艺术晶中,也可以通过作者的提示明确点出,例如,中国传统的写意画上的题词,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齐白石在抗日时期所画的螃蟹,题上“看尔横行到几时”,指出了这幅画的抗日主题。

在音乐作品中,主题同音乐形象又往往合一,交响曲中有所谓主部主题、副部主题等。

,都由某一特定旋律来承担,所以在音乐中多主题的情况比较常见。

3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

即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

三者之间是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的。

它们其实都是以审美为基础,通过审美作用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认识功能、教育功能都要统一于审美功能之中,并通过审美功能得以实现,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用“寓教于乐”来概括说明。

“寓教于乐”,最早是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提出来的,“诗人的愿望应该给人以益处和乐趣,‘⋯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

”这提法是完全符合艺术的特征和规律的。

艺术不同于科学的地方首先在于它是通过活生生的形象去打动欣赏者,激发欣赏者的情感和想像,使他先得到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和美感享受,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内容的熏陶和感染,获得真理的启示。

倘若形象枯燥乏味,根本不能给人以美感,那么,再多的真理也成为干巴的教条,无人理睬,人们还不如去读科学理论著作了。

所以,艺术的三种社会作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必须通过美感作用体现出来,即“寓教于乐”,才能真正达到艺术“以情感人”的目的。

,“乐”是实现“教”的前提,有“教”无“乐”就失去了艺术的根本特征,必然陷入公式化、概念化的泥坑。

然而,有“乐”无“教”也不能满足人们对艺术的深层要求,“乐”一旦失去了内含的思想意义,就会显得轻浮浅薄,甚至流于庸俗低级。

因此,对于一部优秀的作品来说,“乐”和“教”缺一不可,二者应当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艺术的社会使命。

当然,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作品,“乐”和“教”的侧重可能不同,比如山水诗、花鸟画。

轻音乐、抒情舞蹈等同一些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戏剧、电影、,长篇巨著相比,前者“乐”多,后者“教”多,总体来看,它们仍然是“乐”与“教”的结合。

(二)不断优化美术心理定势是美术修养的最高目标美术心理定势是指:

美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美术基础理论与美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美术修养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美术心理态势。

4美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

(一)美术作品的格调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美术家美术造诣,文化

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

美术作品的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

格调高的作品:

1,在作品中能看出美术家深厚的传统功力。

2,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作品

(二)美术作品的品位

品位是从作品中再细分出差异,层次和等级的范畴。

评判一件美术作品的品位高低,主要是看该作品中有益于提高人们精神素质的文化含量和美学含量的高低。

绘画作品分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或上中下三品。

5艺术创造过程

1.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

它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1)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

(2)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

现;(3)创造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2.艺术构思

6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1)构思的方式

及运作

①整合;②变形;③移情;④意蕴的凝结。

(2)艺术意象的形成

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

美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形象或情境。

2.艺术表现

(1)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是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2)艺术内涵的深化

①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②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③艺术意蕴将在物化过程中获得提升;④艺术内涵获得深化的表征是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

7简述三种主要的艺术作品分类方法及内容。

(1)根据作品存在方式可分为: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

(2)根据对作品感知方式可分为:

听觉艺术、视觉艺术、视听艺术。

(3)根据作品对客观世界反映方式可分为:

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再现表现艺术。

(4)根据艺术作品物化形态可分为:

静态艺术、动态艺术。

(5)从本质上讲,根据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可以分为五种:

造型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文学艺术、综合艺术。

8简述艺术构思的内涵。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和组合,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

具有以下特性:

(1)具象性:

形象思维始终以具体可感的事物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

(2)情感性:

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强烈的审美感情色彩;

(3)创造性:

形象思维具有突出的审美创造功能。

9试论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及各个环节的主要特点。

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实质上就是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是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艺术构思和艺术意象物化的过程。

(1)艺术体验。

它是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是创

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艺术体验的特征:

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展;创造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成。

(2)艺术构思。

它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的成熟的过程。

(3)艺术表现。

它是指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或称之为艺术传达活动。

它是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形式得以呈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这一过程有如下特征:

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主体在物化的过程中应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艺术意蕴将在物化的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