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31450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docx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答案版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非计算题部分)

第一章绪论

1、公路分级的依据、公路分级、公路的技术指标P8

公路分级的主要依据:

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

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公路技术标准:

指公路路线和构造物的设计、施工在技术性能、几何尺寸、结构组成方面的具体规定和要求,是根据一定数量的车辆在公路上以一定的车速行驶时,对路线和各项工程的要求,按理论计算和经验总结出的具体标准。

技术标准大体可分为三类:

1)线形标准2)载重标准3)净空标准

现行的技术指标

地形:

是指公路所在的地面起伏形状,公路工程上将其分为平原、微丘、山岭、重丘四种;

设计速度、行车道宽度、

路基宽度:

指路基顶面两侧路肩边缘间的水平距离;

极限最小半径:

指平面设计时所能采用的平曲线半径的最小极限值;

最大纵坡:

指在纵断面设计时所能采用的纵坡坡度的最大值;

车道数、停车视距

2、各种地形的特点P10

平原:

一般平原、山间盆地、高原等,地表平坦、无明显起伏、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3°以内。

微丘:

起伏不大的丘陵,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相对高差在100m以下。

山岭:

地形变化复杂,地面自然坡度大多在20°以上。

重丘:

连续起伏的山丘,且有深谷和较高的分水岭,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20°以上。

3、设计车速的概念及作用P12

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中等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作用:

设计速度是决定道路几何形状的基本依据。

道路的曲线半径、超高、视距等直接与设计速度有关。

同时也影响车道宽度、中间带宽度、路肩宽度等指标的确定。

4、交通量、设计交通量、通行能力等概念P13-15

交通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其计量单位常用年平均日交通量或小时交通量。

设计(规划)交通量:

指拟建道路到预测年限时所能达到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通行能力:

在一定的道路、环境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某断面上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是特定条件下道路能承担车辆数的极限值,用车辆/小时表示。

基本通行能力:

指在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某一条车道或断面上,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小客车的最大数量,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可能通行能力:

在实际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某一点所能通过的最大交通量。

设计通行能力:

道路交通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道路上某一断面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服务水平:

车辆在道路上运行过程中驾驶员和乘客所感受的质量量度。

服务交通量:

在普通的道路、交通和管制条件下,在规定时间周期内能保持规定的服务水平时,道路某一断面或均匀路段所能通过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5、城市道路红线的概念及作用P20

道路红线:

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的分界控制线(是指划分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生产用地及其他备用地的分界控制线)。

红线规划的作用:

目的是全面规定各级道路、广场、交叉口等用地范围,便于道路设计、施工及两侧建筑物的安排布置,也是各项管线工程设计、施工和调整的主要依据。

(控制街道两侧建筑不能侵入道路规划用地,是具体道路单项工程的设计依据,也是城市公用设施各项管线工程的用地依据。

6、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的目的与内容P23

目的:

对某项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推荐最佳方案,进行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为建设项目的决策和审批提供科学的依据。

内容:

a. 概述b. 现有公路技术状况评价c. 经济与交通量发展预测d. 建设规模与标准e.建设条件与方案比选f.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g. 工程建设实施计划h. 经济评价

7、公路工程基本项目的设计阶段P24

设计阶段及其内容

阶段

对象

内容

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

施工图设计

一般工程项目

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技术复杂又缺乏资料的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殊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

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

一阶段设计:

根据批准的计划任务书的要求,进行一次详细测量,据以编制施工设计图始于技术简单,路线较短,等级较低;

两阶段设计:

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

根据批准的计划任务书的要求一般应通过踏勘测量,编制初步设计,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通过详细测量,编制施工图;

三阶段设计:

包括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第二章平面设计

1、平面线形的组成,各组成线形的特点P30-38

平面线形三要素:

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直线的特点

1、直线可以争取路线的短捷,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2、直线行驶的视距较好,受力简单,方向明确,司机的操作比较轻松

3、在选线和测设方面,直线容易选定,方便测量

⏹圆曲线作为公路平面线形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曲率1/R=常数,测设和计算简单;

◆比直线更能适应地形的变化;

◆在圆曲线上行驶要受到离心力的作用;

◆要比在直线上行驶多占用道路宽度;

◆在小半径的圆曲线内侧行驶时,视距条件较差。

⏹缓和曲线

设置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2、平曲线间夹直线的要求P31

⏹当设计速度≥6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6倍为宜;当地形条件及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最小直线长度不得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3倍。

⏹对于设计速度≤40km/h时,参考执行即可。

⏹在受到条件限制时,宜将同向曲线改为大半径曲线或将两曲线作成复曲线、卵形曲线或C形曲线。

⏹当设计速度≥60km/h时,反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

⏹当设计速度≤40km/h时,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当直线两端设置有缓和曲线时,也可以直接相连,构成S型曲线。

3、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影响因素、横向稳定性的条件P32-34

汽车行驶的稳定性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在外部因素作用下,汽车尚能保持正常行驶状态和方向,不致失去控制而产生滑移、倾覆等现象的能力。

汽车的行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汽车本身的结构参数;2、驾驶员的操作技术;3、道路与环境外部因素;

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在发生横向倾覆之前先产生横向滑移现象。

在道路设计中应保证汽车不产生横向滑移,同时也就保证了横向倾覆的稳定性。

但装载过高也可能出现发生横向倾覆。

4、圆曲线的三种最小半径的概念P37

极限最小半径:

指各级公路在采用允许最大超高和允许的横向摩阻系数情况下,能保证汽车安全行驶的最小半径。

一般最小半径:

各级公路对按照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其安全、舒适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指平曲线半径较大,离心力较小时,汽车沿双向路拱(不设超高)外侧行驶的路面摩阻力足以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稳定所采用的最小半径。

路面不设超高。

它是指不必设置超高就能满足行驶稳定性的圆曲线最小半径。

5、缓和曲线设置的位置、作用、性质和形式P38-40

⏹缓和曲线:

设置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设置场合:

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同向圆曲线之间

一、缓和曲线的作用与性质

(一)缓和曲线的作用

1、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

2、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

3、超高横坡度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

4、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

(二)缓和曲线的性质

假定:

1.汽车为一刚体,转弯时汽车不变形,忽略弹性轮胎的变形。

2.左、右轮差别不计,只研究重心的轨迹。

3.转弯时汽车等速行驶,驾驶员匀速转动方向盘。

⏹缓和曲线的长度与曲线的曲率半径之乘积为一常数。

二、缓和曲线的形式

(一)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

1、回旋线的基本公式

⏹1.定义:

回旋线是曲率随着曲线长度成比例变化的曲线

⏹2.基本公式:

rl=A2

A为回旋线参数,表示回旋线曲率变化的缓急程度。

A为长度量纲

2、回旋线的相似性

(二)其他形式的缓和曲线

◆回旋线

◆三次抛物线

◆双纽线

◆n次抛物线

◆正弦形曲线

6、确定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考虑的因素P41

旅客感觉舒适、超高渐变率适中、行驶时间不过短

第三章纵断面设计

1、纵断面图包括的内容P49-50

路线纵断面定义:

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的断面。

它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线,包括两条线。

地面线:

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沿着中线地面地形的起伏变化情况。

设计线:

经过技术上、经济上以及美学上等多方面比较后设计人员定出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反映了道路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

它由直线和曲线组成。

2、地面标高、不同道路的设计标高的含义。

P50

其中路基设计标高,《规范》规定如下:

1.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

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为设超高、加宽前该处边缘标高。

2.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

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也可视具体情况而采用行车道中线处的标高。

3、汽车的行驶阻力、道路阻力系数的概念P54-55

汽车行驶阻力:

空气阻力、滚动阻力、坡度阻力和惯性阻力。

(1)空气阻力Rw(N):

汽车在行驶中,由于迎面空气质点的压力,车后的真空吸力及空气质点与车身表面的摩擦力阻碍汽车前进,总称为空气阻力。

由空气动力学知,Rw=1/2KAρvn,取空气密度ρ=1.2258(Ns2/m4),n=2,将v(m/s)化为V(km/h),则:

Rw=K·A·V2/21.15

(2)道路阻力RR(N):

是由弹性轮胎变形和道路的不同路面类型及纵坡度而产生的阻力,主要包括滚动阻力和坡度阻力。

RR=G·(f+i)

汽车在坡度i(倾角α)的道路上行驶时,车重G在平行于路面方向的分力为G·sinα=G·i,上坡时它与汽车前进方向相反,阻碍汽车行驶;而下坡时与前进方向相同,助推汽车行驶。

(3)惯性阻力RI(N):

汽车的质量分为平移质量和旋转质量(如飞轮、齿轮、传动轴和车轮等)两部分。

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质量变速运动时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称为惯性阻力,用RI表示。

RI=δ·(G/g)·a

道路阻力系数

λ称为动力因数D的海拔荷载修正系数。

f—滚动阻力系数,i—道路纵坡

4、最大纵坡概念、最大纵坡如何确定时考虑哪些因素?

P60和P138

最大纵坡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

因素:

工程和环境、道路通行能力、车辆行驶速度。

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自然条件、工程和运营的经济。

5、理想的最大纵坡、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的概念P60

理想的最大纵坡指设计车型即载重汽车在油门全开的情况下,持续以理想速度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坡度。

理想速度对小客车为设计速度,对载重汽车为最高速度。

不限长度最大纵坡指设计车型在油门全开情况下,持续以容许速度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坡度。

容许速度一般为设计速度的1/2-2/3,高速路取低限,低速路取高限。

6、汽车的稳定行驶状态与非稳定行驶状态P59

当采用V1>Vk的速度行驶时,若道路阻力额外增加,汽车可在原来排挡上降低车速,以获得较大D值来克服额外阻力,待阻力消失后可立即提高到原V1的速度行驶。

这种行驶状态称为稳定行驶。

当采用V2<Vk的速度行驶时,若道路阻力额外增加,汽车减速行驶而D值随之减小,如此时不换挡或开大节流阀,汽车将因发动机熄火而停驶。

这种行驶状态称为不稳定行驶。

7、为什么要考虑最小纵坡?

哪些路段需考虑最小纵坡?

如何确定坡长限制?

P63-64

最小纵坡是为纵向排水的需要,对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

在长路堑、低填方和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为保证行车安全和排水要求,防止积水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定性,应设置不小于0.3%的纵坡(一般情况下以采用不小于0.5%为宜)。

要求设置最小纵坡的路段

(1)挖方路段

(2)设置边沟的低填方路段

(3)其它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

坡长是纵断面上相邻两变坡点间的长度。

坡长限制,主要是对较陡纵坡的最大长度和一般纵坡的最小长度加以限制。

1.最小坡长

(1)规定最小坡长的原因

①纵断面上若变坡点过多,纵向起伏变化频繁影响了行车的舒适和安全;

②相邻变坡点之间的距离不宜过短,以便插入适当的竖曲线来缓和纵坡的要求,同时也便于平纵面线形的合理组合与布置。

(2)最小坡长要求

最小坡长通常规定汽车以设计速度行驶9s~15s的行程为宜。

2、最大坡长的限制

(1)限制最大坡长的原因

①汽车在长距离的陡坡上行驶时,行车速度会显著下降,甚至要换低速档克服坡度阻力,使车辆间相互干扰增加,通行能力下降多。

易使水箱沸腾,爬坡无力。

②下坡时,则因坡度过陡,坡段过长频繁刹车,影响行车安全。

(2)最大坡长限制计算与规定

纵坡长度限制主要是依据8t载重车(功率/重量比是9.3W/kg)的爬坡性能曲线,同时考虑坡底的入口速度与允许速度差确定的。

标准采用入口的运行速度是通过调查得到的,允许速度差为20km/h)。

标准中所规定的坡长限制是变坡点间的直线距离。

8、平均纵坡和合成纵坡的概念。

P64

平均纵坡:

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路线长度之比。

它是衡量纵面线形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合成坡度:

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路线纵坡与超高横坡所组成的坡度,其方向即流水线方向。

(道路纵坡和横坡的矢量和)

9、竖曲线最小半径考虑的因素P67-69

缓和冲击、间行程不过短、满足视距的要求

10、爬坡车道的作用,爬坡车道设置的条件。

P72

爬坡车道:

陡坡路段正线行驶车道上坡方向右侧增设的供载重汽车行驶的附加车道。

爬坡车道将载重车从正线车流中分离出去,以提高小客车行驶的自由度,确保行车安全,提高路段的通行能力。

为什么要设置爬坡车道?

⏹较大纵坡路段,载重车速度慢,各种车速差较大,对行车安全不利;

⏹其次减小快车的行驶自由度,降低路段的通行能力;

⏹如减小纵坡度,可能会造成路线迂回或路基高填深挖,增大工程费用。

设置的条件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双车道二级路纵坡长度受限制的路段:

1)沿上坡方向行驶载重汽车的行驶速度降低到允许最低速度以下时;

计算行车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容许最低速度(km∕h)

60

55

50

40

25

2)上坡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小于设计小时交通量时

3)经济比较论证,设置爬坡车道的效益费用比,行车安全性较优时,可设置爬坡车道。

第四章横断面设计

1、横断面设计线包括哪些内容?

横断面有哪些组成部分?

P85-87

横断面设计线包括:

行车道、路肩、分隔带、边沟、截水沟、护坡道以及取土坑,弃土坑、环境保护设施等。

2、公路路幅、城市道路分别有哪些布置类型?

城市道路横断面型式各有哪些特点?

P85-88

(查阅书或PPT)

3、行车道宽度如何确定?

包括哪些部分?

P89-92

行车道宽度是根据设计车辆宽度、设计交通量、交通组成、车辆与车辆之间或车辆与路肩之间的安全距离和汽车行驶速度确定。

4、平曲线在什么情况下需加宽?

为什么要加宽?

如何加宽?

P100-103

加宽的目的

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时,每个车轮沿着各自轨道运动,汽车占用的位置比沿直线行驶更宽,这种现象半径越小越明显。

为了保证曲线与直线上的路面对车辆具有同样以富余宽度(即保证车与车之间或车与路肩之间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对于一定半径的弯道,必须在曲线内侧予以加宽。

5、路肩、分隔带的作用。

P92,P94

位于行车道外缘至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称为路肩。

路肩作用:

1、保护及支撑路面结构。

2、供临时停车之用。

3、作为侧向余宽的一部分,能增加驾驶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尤其在挖方路段,可增加弯道视距,减少行车事故。

4、提供道路养护作业、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

5、对未设人行道的道路,可供行人及非机动车使用。

分隔带作用:

1、分隔上、下行车流,防止车辆驶入对向车道,减少道路交通干扰,提高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

2、可作为设置道路标志及其他交通管理设施的场地,也可作为行人过街的安全岛。

3、一定宽度的中间带并种植花草灌木或设防眩网,可防对向车灯炫目,还可起到美化路容和环境的作用。

4、设于中央分隔带两侧的路缘带,有一定宽度且颜色醒目,能引导驾驶员视线,增加行车侧向余宽,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6、路拱的作用,路拱的形式。

P93

为利于路面横向排水,将路面做成中央高于两侧具有一定横坡的拱起形状,称为路拱。

路拱作用:

排除路面的雨水和雪水,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对行车不利。

路拱形式:

1、直线:

有利于路面机械化施工,多用于单车道或双车道公路。

2、抛物线:

不便机械化施工,外型美观横坡圆顺,没有路中尖顶,路面中间部分坡度较小,两旁坡度较大,有利于排除雨水,但外侧不利于行车,常在城市道路及等级低的公路采用。

3、直线接抛物线:

消除了中间尖顶,有利于行车、排水理想,不便于机械化施工。

主要在高等级公路中采用。

4、折线:

适用于多车道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7、超高的原因、作用,超高过渡的类型。

P103-105

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

将路面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型式

在弯道设计时,当采用的圆曲线半径在极限最小半径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之间时应设超高。

超高作用

能防止车轮在路面上横向滑移,并使路面利于排水的前提下,把行车引起的横向力影响减少到最低可能的程度。

8、行车视距、行车视距的类型,各级公路对视距有哪些要求?

视距曲线、横净距的概念P111-115

9、路基土石方数量的计算和调配的作用、方法,复核检查表达式。

P124-128

10、经济运距、免费运距、平均运距、运量、计价土石方等概念。

P128-129

超高的过渡

1、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

(1)绕内侧车道边缘旋转

(2)绕中线旋转

(3)绕外侧车道边缘旋转

2、有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

(1)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

(2)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

(3)绕各自车行道中线旋转

第五章线形设计

1、平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P131-132

一般原则:

(一)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流畅,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续

1、直线与平曲线的组合

(1)长直线尽头避免接以小半径平曲线。

(2)短直线避免接大半径的平曲线。

2、平曲线和平曲线的组合

3、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

(三)注意与纵断面设计相协调

(四)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2、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类型有哪些?

P133-134

基本型曲线、S型、卵型、凸型、复合型、C型、回头曲线。

3、纵断面线形设计要点?

P138-139

纵断面线形设计要点

(一)纵坡极限值的运用

(1)工程和环境

(2)道路通行能力

(3)车辆行驶速度

(二)最短坡长

(三)竖曲线半径的选用

(四)相邻竖曲线的衔接

(五)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

1、平原微丘

2、山岭重丘

3、越岭线

4、山脊线和山腰线

4、纵断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P139-140

(1)应满足纵坡及竖曲线的各项规定(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坡长限制、最小坡长、竖曲线最小半径及竖曲线最小长度),以及高程控制点和构造物设计对纵断面的要求;

(2)纵断面线形设计应是平顺、连续的线形;

(3)直线路段不宜在短距离内出现凹凸起伏频繁的纵断面线形,使线形失去连续性。

(4)连续上下坡的路段,应符合平均纵坡的规定。

(5)长下坡的直坡段端部不应设计小半径的凹形竖曲线或平曲线,以保证行车安全;避免使用凸形竖曲线半径小、长度短的纵断面线形;

(6)纵断面设计应考虑路面排水的要求;

(7)回头曲线应先定出回头曲线部分的纵坡,再从两端接坡;

(8)争取纵向填挖平衡,以节省土石方数量,降低工程造价。

5、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原则,平、竖曲线如何进行组合?

P145-149

组合设计原则

1.在视觉上能自然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2.保持线形技术指标在视觉和心理上的大小均衡。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

第六章选线

1、道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P161-162

选线基本原则

1.论证比选最优方案

2.综合考虑工程经济+营运经济

3.注意同农田基本建设相结合,少占田地,少拆房屋,方便群众

4.注意保护利用好历史文物古迹和景点

5.要选定地质稳定,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带通过。

6.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因修建道路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影响和污染等。

7.高速一级根据地形,利用上下行车道分离尽可能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及密集的居民点,可采用修支线的方法予以连接。

2、路线方案比较要考虑哪些因素?

P168

影响路线方案的主要因素

1、路线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防上的意义,国家或地方建设单位对路线使用任务及性质的要求,战备、支农、综合利用等重要方针的体现。

2、路线在综合运输系统中的作用,与沿线工矿、城镇等规划的关系,以及与沿线农田水利建设的配合和用地情况。

3、路线考虑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4、路线主要技术标准和施工条件的影响技术标准:

最大纵坡等施工条件:

施工期限、施工技术水平等

5、沿线旅游景点、历史文物、风景名胜的联系。

3、平原区路线的特点,路线布设有哪些要点?

P172-174

平原区路线特点

1、平原区是地面高度变化微小的地区,有时有轻微的波状起伏和倾斜;

2、平原地区除泥沼、盐渍上、河谷漫滩、草原、戈壁、沙漠等外,一般多为耕地,且分布有各种建筑设施,居民点较密;

3在天然河网湖区,还具有湖泊、水塘、河又多等特点;

4路线纵坡及曲线半径等几何要素比较容易达到较高的技术标准;

5易受当地自然条件和地物的障碍。

平原区路线布设要点

(一)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

(二)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联系

(三)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

(四)注意土壤水文条件

(五)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

(六)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

4、山岭区路线有哪些特点?

沿溪路线特点、路线布局要点?

高线、低线的特点?

P174-176

山岭区特征:

1地形方面:

地面横坡陡、高低起伏大、地形变化复杂;路线在平纵横三方面都受到约束。

2地质方面:

山区土层薄,岩层厚,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变化复杂

3气候方面:

山区暴雨多,山洪急,溪流水位变化幅度大,给路基防护带来困难。

但山脉水系清晰,山区选线指明了方向。

路线布局

1.河岸选择

1)地形、地质条件:

路线应选在地形宽坦,有台地可利用,支沟较少、较小,水文及地质条件良好的一岸。

2)积雪和冰冻地区的选岸:

在不影响路线整体布局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阳坡和迎风的一岸。

3)考虑城镇及居民点的分布:

除国防公路外,一般路线应尽可能选择村镇较多、人口较密的一岸,其他如对革命史迹、历史文物、风景区等要创造便于联系的条件。

沿河(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