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36399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多选)(ABC)

A.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哲学

B.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俄国的民粹主义

2.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C)

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3.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A)

A.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辩证法

D.辩证法

4.马克思主义产生于(A)

A.19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

C.18世纪70年代

D.19世纪70年代

5.“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A)

A.主观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6.“几十年的经验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学点哲学确实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

”下列观点与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B)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是人们对某一领域规律的概括

7.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静止是(C)

A.运动的普遍状态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衡量尺度

D.运动的存在方式

8.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

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

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

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

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ABD)

A.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B.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9.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

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

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

土壤生成过程说明(多选)答案ABD

A.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

D.事物的产生总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0.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

“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

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

”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做(B)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11.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

“书本知识虽然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

”这表明(A)

A.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C.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D.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12.显微摄影是一门使用照相机拍摄显微镜下一般用肉眼无法看清的标本的技术。

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

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有的金黄酥脆像饼干。

即使是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而充满魅力的一面。

显微镜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多选)

答案ACD

A.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

B.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

C.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

13.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诗蕴涵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

下列诗句中蕴涵相同哲理的是(多选)答案ABD

A.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C.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D.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14.《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5.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B)

A.客观性B.能动性  

C.对象性D.任意性

1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17.“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C)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18.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哲学派别是(C)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19.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C)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2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B)

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22.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D)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

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

23.意识的本质是指它是(C)

A.人脑主观自生的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可以脱离被反映者

24.“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A)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

25.“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这种观点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2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B)

A.存在性B.物质性

C.可知性D矛盾性

2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C)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28.科学家洛伦兹说:

“可预言:

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

”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D)

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29.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

“文革”中,他在某地劳动,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

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

但终于一个办法出来了。

他把羊牵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

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

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D) 

A. 因果联系 B. 必然联系 

C. 主观联系 D. 本质联系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

30.“不及”的关键在于(单选)答案:

D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31.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

依据是(单选)答案:

C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质和量的统一

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32.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

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

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多选)答案:

ACD

A.精确把握事物的度

B.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C.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D.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33.《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

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

愚人就想:

"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

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

"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

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单选)(B)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34.有一种观点认为: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史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及是随心所欲"。

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A)

A.前者是唯物辩证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35.2005考研题多选:

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

这表明(AC)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36.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

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

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BD)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37.唯物辩证法认为(D)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无法认识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38.有一则箴言:

“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39.质和事物的存在是(C)

A.相互对立的

B.相互包含的

C.直接同一的

D.相互转化的

4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B)

A.源泉、动力

B.状态和形式

C.基本方向和道路

D客观性和条件性

41.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信心。

这在哲学上坚持了(C)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运动发展的观点

C.“重点论”的观点

D.“两点论”的观点

42.“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B)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4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C)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44.事物的质变是指(D)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事物性质的变化

45.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说所蕴含的哲理是(A)

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

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

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

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

46.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这是(B)

A.辩证法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形而上学D.主观唯心主义

47.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A)

A.质和量的统一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48.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D)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49.“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B)

A.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

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50.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D)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51.相对静止是(B)

A.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绝对不变的事物

D.绝对运动的状态

52.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C)

A.既保留又继承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D.矛盾的调和

53.事物螺旋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A)

A.上升性B.重复性

C.回复性D.循环性

54.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D)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构成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5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效果

56.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等动物无处可去,这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D)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5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单选)答案:

C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58.列宁说:

“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

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

”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B)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59.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

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

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的启示有(多选)答案AD

A.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B.杰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C.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D.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60.马克思主义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中理解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认为(多选) 答案ABD

A.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

B.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C.杰出人物能够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D.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形成和发挥与其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密不可分

61.“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B)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62.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什么(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63.(单项)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是(D)

A.社会分工

B.生产力发展

C.阶级的产生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64.人们往往将汉语中的“价”、“值”二字与金银财宝等联系起来,而这两字的偏旁却都是“人”,示意价值在“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透过商品交换的物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科学内涵,其主要观点有(CD)

A.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

B.具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C.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D.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65.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B)

A.软磁盘本身

B.软件的有用性

C.购买软件的货币

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

66.单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

(B)

A物质属性B.社会属性

C.自然属性D.一般属性

67.单项:

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的作用是(A)

A.形成商品价值

B.B.生产剩余价值

C.生产必要价值

D.生产使用价值

68.多选:

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AB)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B.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提高

69.多选题:

下列属于商品的是(ABCD)

A自来水;

B理发服务;

C名歌星演唱会门票;

D市场上的文物;

E赠品

70.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1.多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因素有(ABC)

A.社会正常生产条件

B.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C.社会平均劳动强度

D.先进生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72.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扳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欠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

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

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

”在这个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D)

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支付手段④贮藏手段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73.单项:

货币产生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的外在表现是(C)

A.商品与商品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D.货币与货币的矛盾

74.单项: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C)

A.价格决定于供求关系而上下波动

B.价格决定于使用价值二上下波动

C.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D.价格围绕生产成本自发波动

75.多项:

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表现在(ABC)

A.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B.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C.可能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D.调节社会收入过于公平化

76.(单选)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D)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7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C)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78.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C)

A.剩余价值理论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79.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很多西方人感叹这一次经济危机从根本上仍未超出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判断和精辟分析。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多选(AB)

A.指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B.揭示造成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C.指出经济危机的深层根源是人性的贪婪

D.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

80.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C)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8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除包含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三个部分外,还包含一个(B)

A.传统的和现实的因素

B.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C.经济的和文化的因素

D.地域的和民族的因素

82.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多选(ABC)

A.它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根源

B.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的根本问题

C.其实质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从而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D.它体现了劳资双方合作共赢的关系

8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质上是(D)

A.劳动过程

B.产品生产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

D.价值增殖过程

84.单选: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是指(A)

A.创造劳动力价值所需的时间

B.创造剩余价值所需的时间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