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42642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

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室李仁义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概述

我国的国家审计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当时国家提出经济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国家审计署也提出“两个延伸”,即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向经济效益审计延伸,向内部控制评价延深。

随后虽然在1994年出台的《审计法》中对国家审计规定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总体受权。

二、济效益审计的定义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内部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公司的管理制度、规定、对公司及所属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经济信息的真实性、效益流失和管理漏洞、经济效益的总体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审查和评价,提示经营管理风险、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目前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有三个层次:

第一,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评估,通过与单位相关政策,标准和目标进行对比,评价其经营管理情况;第二,确定损失浪费,效率低下,效果不佳的方面,通过与单位内部、外部相关人员座谈,观察和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三,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措施和办法。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对象

“超越帐本,深入业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一大特征,审计对象是会计、统计、业务核算资料及多方面信息资料所反映的经济活动过程及结果,经济效益审计的特殊之处在于审计的对象是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

而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对象是帐、证、报表等会计资料及所反映的财务收支。

(二)审计目的

经济效益审计注重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其根本目的在于①、评价企业经营状况;②、找出管理存在的问题;③、并提出挖掘组织潜力增加组织效益的具体措施。

财务审计则旨在审查财务资料是否真实正确、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合法。

(三)审计职能

经济效益审计以评价、建设性职能为主,而财务审计以监督、鉴证等防护性职能为主。

(四)依据标准

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标准是有关的法律、财经法规和制度,以及计划、目标、定额、技术经济指标、同行业同类指标,而财务审计以有关法律和制度为标准。

(五)审计方法

经济效益审计除运用财务审计方法外,还利用经济数学方法和现代管理方法,既进行事后审计,也进行事前审计。

财务审计则通过检查,调查和分析等方法,审查会计帐簿和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指标,它以事后审计为主。

四、经济效益审计程序

(一)经济效益审计程序的特点

1、建立审计项目需要选择

①、经济效益有提高潜力的事项,例如:

成本高于历史水平的产品,赢利水平低于同行业或长期亏损的企业。

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风险较大的事项,如回收期较长的投资项目等。

2、审计取证比较复杂

第一、取证的特殊性、一般审计证据有书面证据、实物证据和言词证据三种形态。

但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证据却有三个并存:

⑴、书面证据、实物证据与环境证据的并存。

⑵、现实证据和趋势证据并存。

(3)、结果证据和过程证据并重。

第二、证据的特殊性对取证方法的影响。

由于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取得环境证据。

趋势证据、过程证据等特殊类型的证据,其审计取证的方法,除了常规的查帐、审阅、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外,还需要广泛采用相关学科和工具学科的方法和企业管理等相关学科的方法。

3、建设性、风险性的审计报告

第一、审计报告的建设性。

(1)以评价职能为主,以监督、鉴证职能为辅。

(2)审计结论和建议的指导性,而非强制性。

(3)为达到审计目标,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结论和建议应该与被审单位协商。

审计报告的风险性。

经济效益审计的风险有两层含义:

(1)审计的结论与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不符,这是审计风险;

(2)由于审计结论与实际不符合,引起审计建议的执行导致严重损失与后果。

4、后续审计

后续审计也叫“跟进审计”,是在审计报告发出后,为检查被审单位对审计报告所提出的问题及建议是否采纳并有适当的措施,而采取的审计行为。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程序

1、制定审计方案或审计计划。

根据审计目的和所选定的经营审计项目,审计组应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其内容包括:

项目的来源、审计目的、审计依据的选择、风险评估的结果、重点测试的事项和方法,审计资源的配置等。

⑴、拟订审计目的和审计范围;

⑵、取得有关拟进行审计的经济活动的背景资料;

⑶、确定进行审计工作所需要的资料来源;

⑷、与所有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人员进行交谈;

⑸、适当地进行现场调查以熟悉所要审查的经济活动和控制系统,确定审计重点并征求被审者的意见和建议。

⑹、编写审计计划;

⑺、确定如何、何时向何人通报审计结果;

⑻、取得对审计工作计划的批准。

2、深入调查,详细了解情况。

经济效益审计不如财务审计那样,有凭证、帐簿和报表等固定的处理程序,可以有序地进行审计,而是需要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深入调查,了解情况并加以分析判断,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查明原因,达到项目审计目的。

深入调查的方法包括:

⑴、召开各种作谈会;

⑵、向有关人员作口头调查并形成笔录;

⑶、问题式调查表;

⑷、通过发函、派人外调、委托对方内审机构调查等方式向有关单位了解情况;

⑸实地走访、现场调查。

3、测试分析,揭示矛盾。

⑴、组织结构的测试分析;

⑵、经济活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分析;

⑶、经济活动的实质性测试分析;

⑷、效益、效率和效果性指标测试分析。

4、评价、审查审计证据和工作底稿。

上述各种测试分析的过程和结果,应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加以记录反映,并形成审计证据等资料,作为形成初步审计结果的依据。

评价、审查的过程包括:

1、有关审计目的和审计范围的所有重要资料都应收集;

⑵、审计证据应是足够的、有法律效用的、相关的和可靠的,为审计结果和相关建议提供一个可靠的支持;

⑶、所采用的测试和抽样技术应事先选定;

⑷、分析、评价、审查的过程应得到监督和控制;

⑸、审计工作底稿应由审计人员编制并由管理层进行审查;

5、通报审计结果。

有以下方式:

⑴、需要立即引起注意的情况,可采用中期报告的方式进行报告;

⑵、发出最终书面报告以前,需在适当的管理层次中征求对审计结论和建议的意见;

⑶、报告必须客观、清晰、富有建设性和时效性;

⑷、审计报告应说明审计的目的、范围和结论,适当地表明审计师的意见,并包括可能采取的改进措施或纠正方法;

⑸、管理层的意见可以包括在审计报告中;

⑹、最终审计报告在发出前应得到审批,并决定向哪些人发送这份报告。

6、后续审计。

内部审计师必须进行后续审计,以确保对报告中提出的审计结果采取适当的行动。

(三)、经济效益审计计划

经济效益审计由于审计范围较大、内容较复杂,取证方法也复杂,只有编制多层次的审计计划。

一般可分三个层次:

1、项目计划大纲

对于小型、内容简单的项目,具备计划大纲各项内容就可据以实施审计了,而对大型、复杂的项目,以上几项只是一个轮廓,并不能指导审计的实施,需制定以下计划。

2、项目实施计划

3、项目作业计划。

项目作业计划是分层次审计计划的最后层次,如果审计内容简单,审计计划大纲也应包含作业计划的内容。

怎样确定作业计划中的审计要点?

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⑴、为证实审计目标需要检查的事项,逐步调查、分析研究。

例如:

要证实成本效益,应检查以下事项:

.产品成本是否真实;

.成本效益的优劣;

.影响成本变动的主要因数;

.各变动影响因数与合理水平(标准)的差异等。

⑵、从重要性和风险性确定必须检查的审计事项。

例如在上述成本真实性和差异分析方面,就会涉及不同的成本项目,需要对这些成本项目进行重要性判断和风险评估,将重要的和风险较高的成本项目确定为作业计划的审计要点。

五、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经济效益审计范围广,内容多,按审计时间可分为事前经济效益审计、事中经济效益审计和事后经济效益审计。

按经济活动的层次性可分为宏观经济效益审计和微观经济效益审计。

企业目前所开展的经济效益审计大多是微观经济效益审计,具体操作时经常以经营审计的形式出现。

对企业来讲,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效益审计可分为单项性效益审计和综合性效益审计。

效益审计的内容包括:

①企业资本营运效益审计(资本营运风险、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企业债务重组、企业兼并与破产的经济效益)、②资源利用效益审计(经济资源利用、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设备、材料和能源利用、资金利用等)、③经营审计(供应、生产、成本、质量、销售等业务经济效益审计)、④管理审计(管理机能审计、管理部门审计)等。

我们今天主要讲经营审计。

经营审计是指审核、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及其生产各要素利用的有效性,以进一步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动。

其内容包括:

供应业务经济效益审计、生产业务经济效益审计、成本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效益审计、销售业务效益审计、还包括筹资、投资业务、固定资产业务、资本运营等方面的经济效益审计。

(一)、供应业务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括采购业务的审查和仓储保管业务的审计两个方面)

1、采购业务的审查

采购业务审查主要包括物资供应计划及其完成情况的审查,采购批量和采购成本效益的审查等内容。

这里主要讲两个问题。

一是部分经批准自购的零星生产急需材料(没有批件问题);和经批准自购的特殊的专项材料;二是材料计划方面的问题。

(1)、供应计划及其完成情况的审查。

①应审查其计划的制定是否按照生产计划、产品质量及工艺技术所规定的品种和质量的要求来编制,其品种、质量和数量是否与需要相一致,计划采购量是否合理。

审查时可用以下公式验证:

某种物资计划采购量=该物资计划需要量+期末库存量-期初库存量

②审查其计划完成情况,应分别从其数量和质量上考核计划完成程度。

考核时应注意,计划完成情况并非越高越好,因为这可能会导致采购的不经济,以及大量资金的占用,从而降低企业经济效益,而导致积压和或有损失。

(2)、采购批量的审查。

采购批量是否符合物资供应管理的需要,要做到经济合理,应从两个角度进行审查:

①采购方式及费用的审查。

②采购批量的经常性、合理性审查。

③采购成本效益的审查。

采购费用率=本期采购费用总额×100%

本期物资采购总额

该指标反映单位物资供应所需的采购费用,因采购不同物资而异。

审计人员应将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以便做出正确评价。

(二)、生产业务经济效益审计

生产业务的审查,主要包括对生产计划的编制、生产组织和生产工艺流程的规则,以及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和产品成本的审查。

(三)、成本经济效益审计

成本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对成本预测的可靠性,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的先进性和可行性,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等,所进行的审计评价活动。

其任务是根据成本核算资料和报表资料,运用适当的审计方法,对以下成本管理活动及其效果加以审查和评价。

第一、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的可靠性、科学性、可行性;(事前审计)

第二、为实现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所实施的成本控制是否有效;(事中审计)

第三、成本计划的完成执行情况和成本效益的实现情况,包括实际成本水平的衡量和实际成本效益指标的测算,以及成本变动差异的分析;(事后审计)

第四、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成本效益的途径。

1、成本效益的事前审计

成本效益的事前审计的重点是对成本决策效益进行审查评价。

成本决策包括确立目标成本和规定成本的构成。

目标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内,产品成本应达到的水平,它是根据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和可能采取的各种措施、方案对未来成本水平及其变动趋势的科学估算。

成本决算是成本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成本效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1)目标成本的审查

制定目标成本的基础是调查和预测,目标成本的审查,一方面审查目标成本的制定是否进行了认真的该单位的内外调查,包括向社会、市场和同行企业调查了解用户购买力、产品价格,产品的成本,以及原材料等价格变动情况;另一方面,要审查是否进行了科学的成本预测,既根据企业一定时期内产品品种、产量和利润等方面的目标和生产技术、经营管理、重大技术措施,分析过去和当前与成本有关因数的状况,预测成本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企业制定目标成本的方法:

①根据目标利润和目标产销量的计算;

②根据上年实际成本水平和本年成本降低因数加以调整确定,或根据同行业实际平均成本和本企业条件调整确定。

审计时因应根据上述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标准和方法加以评审。

(2)成本构成的审查

成本构成是成本中的各项目或各费用要素在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审计时一要注意不同行业产品成本的构成是不同的,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由于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成本构成也不尽相同。

二是注意对上期的实际成本构成进行深入的分析,掌握本企业成本形成的特点,计划期的成本构成要明确降低成本的重点,抓住降低成本的关键。

以上是第一项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的可靠性、科学性、可行性

2、成本效益的事中审计

成本效益事中审计主要是对成本形成过程的控制工作的审计评价。

对成本控制工作的审查,主要是对控制方法、控制手段、控制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1)费用成本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

提高成本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成本控制。

因此成本效益审计的重要步骤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成本内部控制制度加以评审,从制度上、程序上了解成本效益高低的根本原因。

对于成本效益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主要抑制不利于经济效益的因数,如损失、浪费、高消耗和低产出等,通过制度、计划、定额、预算等措施、方法和程序对成本效益进行内部控制。

在开展成本效益审计前,应首先了解、调查有关内控制度的建立情况,到井段、车间、仓库、设计、计划部门等现场进行观察和测试。

费用成本内部控制制度中与成本效益有关的有:

生产计划、工料费消耗定额、生产费用预算、产品生产计划、计划成本指标向各生产部门进行分配实施并定期检查的制度,限额领料制度,剩余材料和角料的退库制度,费用开支的审批报销制度等

(2)成本计划编制情况审查

对成本计划编制情况应着重审查是否与生产技术、财务等计划进行了综合平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是否达到历史先进水平;主要产品单位计划措施是否按责任归口进行了层层落实;主要产品的变动成本是否经过价值分析;可比产品降低任务是否达到下达的指标;管理费用是否实行了预算控制;其他产品与新产品是否均有成本计划。

(3)成本日常控制审查评价

①成本费用归口分级管理的审查。

就是以财务部门为主,明确各职能部门和车间等方面的费用、成本管理(控制)中的责任,把矿厂部、车间、班组和个人岗位的费用与成本管理(控制)结合起来。

审计人员在对成本控制进行审计时,首先应调查、了解财务部门是否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归口分级管理系统。

所谓科学和合理:

第一、该系统能否全面覆盖企业费用、成本的发生范围;

第二、该系统是否与被审计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费用成本的形成过程以及成本管理上的具体要求相适应;

第三、财务部门按各口各级分解费用成本指标是否合理,能否调动全体人员提高成本效益的积极性。

有的矿在计划分配上不合理,出现偏重现象。

②责任成本核算的审查。

责任成本核算,是以生产费用发生的责任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审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责任成本的核算要求与传统的(现行的)生产费用归集方法并不一致,因此会耗费一定的核算工作量,一般责任成本核算主要应抓车间和班组这二级。

第二、责任成本的核算是否贯彻可控的原则。

既每一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只能由成本中心所能控制的成本、费用构成,否则起不到成本控制的积极作用。

第三、各责任中心之间的内部转移价格制定是否科学合理,一般应以计划成本作为各种劳务的内部转移价格,若以实际成本转移,则会转嫁功劳和过失,不利于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考核。

第四、各责任中心业绩评价,是否与效益(奖金)的分配挂钩,提高节约成本费用的开支积极性。

3、成本效益的事后审计(分三个方面)

成本效益的事后审计,主要对成本效益的实现情况进行审查评价。

对成本效益的实际情况的审计,主要是对产品成本升降原因的分析和对成本降低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1)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

①全部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率。

审计时根据“商品产品成本表”所列资料计算。

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率=∑(计划期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计划期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100%

②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情况。

审计时可先根据“商品产品成本表”计算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率,然后对比计划规定的降低率评价其完成情况。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计划期实际产量×(上期实际单位成本-计划期实际单位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率=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实际产量×上期实际单位成本×100%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率=(1-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率)÷(1-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率)×100%

审计时应注意,这两类指标数值如果大于100%,说明成本降低任务没有完成,小于100%,说明成本降低任务完成较好。

(2)成本经济效益实现程度的审计

①费用效益指标

单位产品材料费用=某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某产品合格数量

单位产品工资费用=某产品定额工时(或实际工时)×工资分配率÷某产品合格产品量

工资分配率=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各种定额工时(或实际工时)

②总成本效益指标。

总成本效益指标主要用于综合衡量生产过程中全部生产耗费的经济效果。

A、产值成本率:

是一定时期内商品产成品总成本和商品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之间的比率,一般用“百元商品产值成本”来表示。

百元商品产值成本=商品产品总成本÷商品产值×100%

B、销售收入成本率

百元收入的销售成本=销售总成本÷销售总收入×100%

C、成本利润率

成本利润率=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成本×100%

该指标可按不同产品品种分别计算,作为改善和优化产品品种结构的依据。

审计时还应对主要产品的成本利润率进行深入细致的敏感性分析,分析时可根据下列关系式:

成本利润率={销售量×[价格×﹙1-生产率]-单位成本}÷(销售量×单位成本)

上式可见,成本利润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销售量、销售单位成本、价格销售率,如果是多种产品的综合成本利润率,还要受销售结构的影响,一般来说,单位产品成本是敏感程度较强的因素,降低成本是提高成本利润的主要途径。

(3)、重点产品单位成本审计

产品单位成本审计,是成本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

重点产品单位成本审计的目的,在于按成本项目计算成本差异,确定差异异常的成本项目,分析生产差异的原因以及部门、个人的工作责任,控制不正当的费用支出,促进成本效益的提高。

①原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析。

材料用量差异=材料计划单位成本×﹝实际单耗-单耗定额﹞

材料用量差异一般属于生产部门的工作业绩或责任,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材料出库差异,利用率差异和废损差异等。

材料价格差异=材料实际单耗×﹝实际单位价格-计划单位价格﹞

材料价格差异一般属于供应部门的工作业绩或责任,它又可进一步分为材料价格差异,材料附加费用差异和材料入库差异。

②工资成本差异的分析。

(不讲)

③管理费用成本差异的分析。

管理费用中一部分内容(明确项目)属固定费用,可按上述方法分析为绝对变动额加以审查。

另一部分则属于半变动费用或变动费用,可按前述计件工资的分析方法加以审查。

因此,这两个成本项目在进行审查时,可先按管理费用帐户的各明细科目划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两部分,然后按各自的方法进行分析审查,但在实际工作中,产品应负担的管理费一般用下列方法来分摊计算:

管理费用总额=实耗工时数×费用分配率

产品单位费用成本=产品实际工时单耗×费用计划分配量

六、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一)经济效益审计综合评价

1、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特点(有4点)

(1)审计标准的多维性。

又可称经济效益审计标准的全面性,指经济效益审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需要一整套一系列的标准和相互联系的指标体系。

(2)审计标准的可控性。

是指审计仅仅对被审经济活动可以控制的因素(指标)进行评价,对控制不了的因素无法评价。

如利润分析,只评价收入、成本、利润,不评价投资收益率,因为影响投资收益率的各个因素是无法控制的。

评价企业原材料利用经济效益时,应当以材料单耗、材料利用率等指标进行评价,而不能将单位产品的材料成本列为评价标准,因为材料成本的购入价格是被审单位无法负责的不可控因素。

(3)审计标准的动态性。

是指审计标准的适用性、有效性随时间、环境条件以及被审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①如评价某企业成本效益高低,可以依据计划成本,也可以根据需要,依据目标成本、外部标准成本等;②对同一目标进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可以依据计划水平、历史水平、同行业水平等不同的标准,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是不同的即相反的。

例如某矿2009年原煤计划成本220元∕吨,实际成本210元∕吨,评价结论应是该企业成本效益好,2010年度该企业实际成本仍然是210元∕吨,怎么评价呢,事实情况是,该企业2010年度投资了技改项目,有利于成本降低,这时计划成本应调整到200元∕吨,所以针对210元∕吨的实际成本,它的评价结论应是该企业成本效益差,可见,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评价标准也是变化。

(4)审计标准的指导性。

是指经济效益审计的非强制性。

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的执行标准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是以国家的法令、法规、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为标准,这些标准具有合理性和权威性,要求被审单位必须不折不扣地遵行。

2、审计评价指标

(1)企业盈利状况指标

①资产利润率指标。

这个指标反映全部资产运营所带来得收益或报酬。

②资本收益率指标。

这个指标可以按净资产计算,也可以按实收资本计算,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实有资本获得的收益水平,主要用于投资决策。

③成本费用利润率。

企业的成本费用是从价值形态上反映一定时期全部劳动消耗总额,该指标反映全部劳动消耗的收益水平。

企业资产经营状况,首先表现

(2)市场竞争能力指标。

(3)资产经营状况指标。

在资产周转速度。

加速资产周转,在产出量一定的情况下可以节省资金占用,在资金占用一定的情况下则可以增加产出。

①资产周转速度。

包括总资产周转速度和流动资产周转速度指标。

②企业负债状况。

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指标。

③资产经营质量。

包括不良资产比率和资产损失比率指标。

(4)经营管理水平指标。

①领导人员的决策水平。

包括决策前调研是否充分,决策程序的科学性和民主化,决策实施的效果等。

②内部协调和控制能力。

③是否以人为本,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

④激励和约束机制。

(5)企业发展能力指标。

①企业自我发展的财务基础指标。

包括资本积累率和企业可用于发展的积累,前者反映资本当期增值的规模和程度,后者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之和,它直接反映企业自我发展的财力。

②技术创新指标。

包括技术创新的费用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从事科研和技术活动人员占全部技术人员的比重等。

③生产要素素质状况指标。

主要指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包括职工平均文化程度、每千人职工拥有技术人员数、固定资产成新率和增长率。

七、审计报告

以单项产品成本效益审计案例为例:

关于对某某单位产品成本效益的审计报告

一、基本情况

某公司是一大型制造企业,其许多产品在市场上均有较高的占有率,但是因利润率不高,近几年又开发了新产品,以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经过生产销售,市场前景比较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