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42880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docx

《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docx

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

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陈琴

五年前,若多的教师通过网上、多家杂志以“两个星期上完一册教材”的爆炸式新闻认识了韩兴娥。

笔者也是因为读了德高望重的陶继新老师的《小学语文教育的开拓者——韩兴娥的大胆批判精神与课堂教学重构》,对韩兴娥的教学开始关注。

两年前,《小学教学》语文版的编辑廖巧燕老师多次跟我谈到韩兴娥的教学,并说:

“韩兴娥的教学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的,因为,她抓住了阅读教学的根。

 现在,如廖老师所言,韩式阅读教学法已经深入人心,全国各地都有大量的老师在效仿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

小语界横空出世的韩兴娥,成了老师们心目中的神奇人物。

每学期都有一批批教师不远万里奔向她的课堂,听她的“家常课”,观看她的日常教学细则。

这个典型的山东女子,中等个子,一笑脸就红,说话轻言细语,低眉敛眼,朴实得近于憨态。

每次对听完课的老师她都是这样说:

“没什么听的,我就这么简单地上,没技巧的。

 但,内行都懂,大道至简。

武林中的至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无极生太极。

在母语教学流派纷呈的当下,我们到底应该遵循怎样的范例?

深入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或许能敲开那扇已令无数语文老师折戟而返的众妙之门。

多种读本做教材——破译韩兴娥的教材组建法

  在韩兴娥老师的课上有各式各样的读本。

除了教材之外,这些读本有的是在书店里买的,有的是她自己编辑的“小册子”。

就是教材,也有人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的版本。

这些被韩兴娥老师当做常规教材的读本,既有通俗易懂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绘本图画书,也有轻易不会走进小学课堂的《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作品。

有的是砖头般厚实的大部头,有的可能是刚从报刊杂志上复印的一篇文章,韩老师根据各年段的特点相应地引进课堂。

 对于习惯了常态课程理念的教师而言,这么多读本进入课堂,怎么教?

它们的内容如何统一?

教学的主线如何突出?

常规课里那种恒定的起转承合的环节如何衔接?

 听过韩老师的课后,你就会发现原来去掉那些充满小聪明的牵引技巧,学生自有一种原生态的主动,投入到读本中去。

没有那些处心积虑的旁白导语做暗示,学生并不觉得突兀。

韩老师的做法就是:

这一篇读熟了,问一两个问题,接着读下一篇。

她的课上最多的招数就是:

“读”!

全班读,听录音读,跟读,分小组的,个人表演读,接力读……读得滚瓜烂熟之后,就找有价值的片段或语句试着背一背。

背诵的方式无非是:

接力背,小组背,个人背……

有老师统计过,韩兴娥在一节课上能让学生有声朗读达三十几次,读各种文字的总量能达到一万多字。

同样一节课,她的学生为什么能读能背这么多内容?

为什么可以自始至终葆有盎然的读兴?

因为大量不同的文章令学生有新奇感,童心天然的好奇得以满足;而教师规避了繁杂的解说,把时间让给学生自己读,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有活干”。

各种读书形式唤起了孩子们的好胜心,每一个人都被别人关注着,也始终关注着别人的读法。

这种看起来简单而没有技法的读书模式,其实暗合了最重要的课堂理念:

让学生自己享受课堂,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文字营养。

多年来,韩兴娥老师就凭这简单的抱一而为天下式的做法,让她的学生通读了大量的书籍。

一本教材两周上完,让大量的课外书成为课内读物不再是奢望。

  

自言对公开课望而生畏的韩兴娥,其实一直在上公开课。

只不过,公开课的那种一两个小时只讲一篇短文或一首小诗的做法为韩兴娥所摒弃。

她说自己没有那种上公开课的大智慧。

老子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没有深钻一篇课文之大智慧的韩兴娥老师却让学生在各种读本中游刃有余,获利百倍。

 我们常说语文即生活。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真正融入鲜活的现实并能目视千里、耳听八方?

那种只靠一篇课文一本教材喂养着学生的做法能行吗?

学生不能获得海量的文字信息,狭窄的视野,有限的常识,显然连提升运用文字的能力都是奢谈,更不用说通过语文教学实现育人的远大目标了。

海量识字有秘方——破译韩兴娥的识字教学法

识字教学的难题至今还困扰着万千师生。

有人把这个难题的存在归因为汉字本身的复杂外形。

其实,明清之前似乎没有多少中国人望汉字而生畏,至少在一般的文献中没有看到有学者抱怨汉字难教。

古代私塾中的学子,只要两三年功夫就可以认识常用的两三千汉字,自主读书的时间比当下的学生提前了三四年。

 韩老师也说:

“识字的速度太慢是造就差生的源头。

  识字量不够,直接导致阅读滞后。

而阅读滞后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其中很有可能会错过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期,尤其是会错过培养孩子母语情怀的黄金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一二年级,中年级之后就会相对困难。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

就中文阅读而言,必须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才能为自主阅读提供基础。

然而,按我们沿用了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的进度,小学生认完2500个左右的汉字需要五六年时间,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自由阅读期被延迟到了10岁以后。

这种高耗式教学就没办法改变吗?

 看看韩兴娥是怎么大胆改革的——

  简化拼音教法,缩短教学课时,让拼音当工具而不是变成另一套文字。

她一节课教一串(6——8个)字母,学生不能熟练拼读不要紧,把字母认混了也不要紧,只要能按顺序念就可以了。

她给每个学生印发两张名片大小的字母卡片,贴在课桌上、铅笔盒中,拼读时如果忘记了哪个字母,可以随时查阅,三周就把拼音学完了。

拼音说到底是帮助识字的工具,而不是另一套文字,拼读能力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的。

这个概念很重要,因为到目前为止,许多的教师对拼音教学没有清晰的认识,费了很多心力和时间,把它当做了另一套文字来教了,有的甚至要求学生用拼音写话写文章,无形中弱化了蒙学童子对汉字的热情。

韩兴娥将学生在幼儿园里读过的那些熟悉的儿歌编成小册子让学生“自学”,不露痕迹地把学生领入读书识字的天地——

  开学第一天,韩老师说:

“孩子们,我们唱首歌吧!

她发给学生那本自己编写的小册子,它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儿歌。

如:

 上学校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

早!

早!

早!

  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

  爱学习,爱劳动,

  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词语表

  功劳劳动太阳小鸟为什么 长大学校学习迟到书包

  生字表

  大鸟劳学包动迟 小长到书为校劳

  唱一唱、念一念,几遍之后,韩兴娥告诉孩子们:

“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认识儿歌中的字词。

知道答案的不要出声,用你的指头指着儿歌中的这两个字,念这一句儿歌。

韩老师出示卡片“功劳”,有的孩子张嘴要说,她伸出食指放嘴边“嘘”地一声示意,孩子们的手赶紧在儿歌中找寻,找到的用手指着“功劳”,仰起头骄傲地看老师。

老师转着圈看,耳朵靠近孩子们的嘴,听他们轻轻地念。

找不到的、不会念的孩子把目光集中到同桌的手指上,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

“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原来是‘功劳’啊!

”然后韩老师让大家一起念,右手持卡片从胸前向前一推,像乐队指挥一样挥动着手臂,指挥着孩子们的回答大合唱,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念着。

“下一个词看谁找得快,注意用你的手,而不是嘴!

”孩子们目光炯炯地看着老师,期待着下一个词出现……

“和你的同桌一起找一找、认一认儿歌下面的词语表、生字表。

……

就这样孩子们入学第一天就学会“自学”生字的办法。

下午到校后便有十几个学生找老师认字,韩兴娥给他们盖上鲜红的奖杯印章并奖励一张小卡片。

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第一周便有30多个学生认会了7首儿歌中的100多个生字。

 这本神奇的小册子的第二部分有《小书包》《国旗》《坐得正》《写字姿势》《爱护眼睛》等儿歌,结合入学教育读儿歌认生字,一年级的蒙养教育就这样水到渠成。

小册子的第三部分是汉语拼音情境歌,结合学习汉语拼音教学生读熟儿歌,谁有能力、有兴趣认读儿歌下面的生字就会得到新颖别致的小奖品。

  创造情境给学生识字,是韩兴娥老师的独门招术。

她把学生的姓名做成大卡片,一面是汉字,一面是音节,在课堂上练习拼读。

学生不亦乐乎!

国庆节前致家长的信中,附着全班学生的姓名,供孩子们识字。

 一学期教一本教材的做法看似对学生要求低,实则“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有的孩子上小学六年都不能正确拼读音节,因为一年级的“起点”过高:

刚刚能够磕磕绊绊拼读一个词,教材上就出现《我叫神舟号》这样的“长篇大作”,半数孩子不是自己“拼”会的,而是“听”会的。

韩兴娥在教女儿学拼音的过程中知道小孩子拼读的不易,就给学生设了一个“举三反一”、“举十反一”的“缓坡”:

学完拼音之后先拼读《三字新童谣》等简短的“袖珍童谣”,然后再学习课文。

起先是一天一课,然后是一节课读背两课,读完人教版的就读苏教版的,读完上册读下册,读完课内的读课外的。

就连《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上的儿歌也成为阅读、识字教材。

《拼音报》《好妈妈儿歌400首》《日有所诵》《弟子规》《增广贤文》都是韩兴娥班语文课堂上的“教材”,到一年级结束时,中等水平的学生能认识2000多汉字。

以阅读的大环境为训练场,使学生在口诵心惟中获得了识字的神功。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那每日琅琅的书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也让每一个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另一方面,尽量降低写字的难度,这是韩兴娥识字教学的另一独门妙术。

  大家司空见惯的低年级写话训练,在她的课堂上没有。

在作业本只写“字”不写“词”,让一年级学生的精力集中到了正确写“字”上。

到二年级时做“根据拼音写词”,并备有答案——与“根据拼音写词”相对应的“词语表”,学生的拼读、写字能力都得到相当的提高,为三年级直接用汉字写作文做好了铺垫。

  海量阅读有妙法——破译韩兴娥的海量阅读目标

  海量阅读,自然是以多取胜,但她却能做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她有着相当清晰的阶段目标。

有人看到韩老师把高年级的课文放到低年级来学,就有训练目标不明确之疑。

而韩老师的看法是,自己的学生已经读了大量的文本,若多比小学课文更具理解深度的文字都读过了,小学的课文对这样的孩子已经鲜有理解的难度了。

然而,即便是有这样的理念,是不是所有的文字都可以搬进课堂呢?

当然不能。

我们看看韩老师的阅读目标规划:

  低年级:

各种版本的教材、儿歌、童谣、韵语、诗歌、小故事、绘本;

  中年级:

诗歌、故事、各种版本的教材,各类儿童文学读本;

  高年级:

《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论语》《道德经》及各种书报刊物。

  这个课程内容可以看出海量阅读的阶梯递进目标,符合学生的阅读年龄特征。

有了低中年段的积淀,才有高年段的读写自如。

  值得赞赏的是,韩老师的海量阅读还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特好的范例,就是要带着学生坚持读完一本本有厚度的书。

比如60多万字的《上下五千年》,韩老师领着学生来回读过两三遍,将书中的故事和文言原文烂熟于心,这种功力对学生的影响必将是深远的。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都是短小的选文,六年里,没有让孩子读一本有挑战性的大部头,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培养学生读有深度书籍的时机,最终的结果是:

若多的中文系本科生都缺少读长篇的耐力。

  看看韩老师是怎样带学生读《上下五千年》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个故事前面附有一段引文,多是选自《史记》《资治通鉴》中的一小段文言文。

尽管韩老师课前参阅了大量的资料,但真正直面原文时,她还是陷入了为人师者最难堪的尴尬之境:

她所选用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文言引文没有译文,而且存在不少印刷错误,书中许多文言词句的意思、字音无从查证。

韩老师对学生坦陈自己对文言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她们师徒见到文中的“拦路虎”,略微一“过招”,一看难以“取胜”——读不懂,立即绕道而过。

五年级上学期重点读白话故事,文言引文只能粗略地、不求甚解地学习,读的速度较快,半年时间,他们粗略地学完了三本书。

再回头去复读时,师生发现,当时弄不懂的地方竟都能“无师自通”了——给学生一篇陌生的文言文,全班每个学生都能比较流利地读出来,能解释大体意思。

于是下学期有了“深钻”文言引文的能力,又学习了第二遍。

  这次经历,让韩老师悟出了一个道理: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有些内容起先可以囫囵吞枣,再反刍时就会轻车熟路。

“让学生自己读懂文字”后来就成了韩兴娥惯用的手法、自觉的行动。

有些问题即使她知道答案,也不急着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找,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总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天。

这才是学习,离开了老师也能进行的学习。

作为老师,要做的就是把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吞食”提供条件,“反刍”是他们的本能行为。

那种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的精雕细刻式的备课、讲课都和韩兴娥不沾边。

她让学生的眼睛浸润在铅字中,让耳朵浸润在书声中,让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使学生在高品质的海量文字中畅游,终于实现了海量阅读进课堂的目标。

  经典唯上积厚功——破译韩兴娥的母语文化心结

  据韩兴娥说,她是无意间跟经典读本结了善缘。

六年级时,她带着学生读《论语》《道德经》,全国各地的同行听完了课后,好奇地问她是不是对经典作品有深厚的感情和造诣。

她却不怕大家笑话自曝内幕:

根本不懂经典。

她说:

中专毕业本来就缺乏功底,再加上除了小说外,诗歌、散文没背几篇,对经典的了解水平那绝对是“小儿科”,除了中小学课本上的那点诗词之外一无所知。

至于《论语》,竟不知何为“篇”何为“章”,直到三十多岁读古代蒙学作品《三字经》,从“论语者,二十篇”中才搞懂了这个常识性的概念。

  为何要选经典读本呢?

她说,缘于两个机缘:

一是四年级时,学生以两周学完一本教材的速度学完了老师能搜索到的所有读物,她手头已经没有可供学生选读的读物了。

而当时在书店里到处都可以买到《论语》和《道德经》;其二,是受敬爱的陶继新老师的影响,她发现陶老师酷爱经典作品。

饱读诗书的陶老师从中年开始有规律地背诵中国的经典作品,这种做法用于小学生难道不适合吗?

于是,抱着试试的心理,她把经典引入课堂。

  让小学生像读《上下五千年》那样饶有兴趣地沉浸在经典中,当然不容易。

为了让学生对《论语》有读的兴致,她反复通读《论语》,还买了《论语问答》、《孔子圣人风范》等书,读后对孔子的生平、为人、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也理清其中的人物关系,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上课时给学生讲一点关于孔门师生的逸闻轶事,增添乐趣。

05年秋季开学后,她把书店里诠释《论语》《道德经》的所有版本都买回来和学生阅读、讨论。

学生读经典原著没有基础,但读白话文还是颇有兴致,以此为契机,敲开了读经典原著的大门,把曾让他们师生头痛不已的一本本经典作品读得有滋有味。

通过大量阅读,经典的学习渐入佳境,孔子的高大形象、伟大人格、至理名言逐渐在她们师生心中明晰起来。

大量阅读又一次成为包治百病的良药,助长了师生在书山经海中自由翱翔的功力。

  韩老师还是采用她惯用的方法带着学生开始了《论语》阅读之旅:

  第一遍粗略地、不求甚解读,把重点放在读准字音上,只背诵一部分简短的、容易理解的篇目。

  第二遍学习《论语》,重点是前后联系。

  比如,学习“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

”时联系“子曰: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了也”。

  第三遍学习《论语》,以归类总结为主要内容

  比如把孔子“教学”的章节一起显现,引导学生总结孔子如何学习、如何教书育人,把有关“颜回、子贡、曾子、子路……”等弟子的章节一起显现,把谈论“仁道、君子、修身、为政、交友”等章节一起显现,引导学生去总结。

  把《论语》20篇全学完后进行总复习。

学生惊奇地发现,当时只要求朗读的一些篇章,等学完全书后竟然能够轻而易举地背诵。

全班学生都能正确熟读《论语》中的所有篇章,80%的学生能看译文背诵。

  有《论语》垫底,六年级下学期《道德经》的学习就轻而易举了。

照例先熟读,然后找出部分章节看译文背诵并讨论。

  韩老师说,读经典收获的不只是知识和阅读文言的能力,还有思想道德的升华。

当学生在课堂上读或说“定能生慧,静能通神”、“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巧言偏令色,鲜矣仁”时,他们不只是在论证书上的观点,同时也在自我教育,于是好闹好动的学生慢慢安静下来,撒谎、浮躁等毛病通过自律远离了学生。

孩子们一个个充满阳光心态、诚实自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儒家思想中为他人着想的处事原则熏陶着学生,“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顽强意志激励着学生。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人生法则告诫着学生……

  韩老师的经验让圣人的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再次得到实证,原来可能成为下品的学生可以通过读书而修正为上品。

韩老师让学生自小就接受经典的濡染,送给学生的必定是受益终生的精神食粮。

这种富含文化酵母的作品,也只有通过教育者的薪火接力得以传承,每一个教师都该具有这种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而教育的终极关怀,不就是要在实现文化传承的同时给人以精神的拔节吗?

  结语:

立己之心能立人——喜看韩式教学法热传大江南北

  07年,韩兴娥调入现在的潍坊高新区北海学校,接受了领导交给她的一个神圣的任务:

带徒弟,传授韩式教学法。

  韩老师所任教的年级共有8各班,近480名学生。

一年级时除她之外的七个语文老师都是第一次教语文,能让一年级的孩子安静下来就算不错了,遑论开展海量阅读了。

不过,韩兴娥有一颗热诚的心,她说自己带徒弟的目标不是为培养市、区教学能手,因为她本人就不善于讲优质课,缺少当下的舞台课经验。

但对每个班学生的阅读量、阅读书目的规划她心中有数,她打算让年轻的教师快速成长,像她一样成为幸福的教师。

  她在北海学校的两年里,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带徒措施:

建立博客跟整个年级的家长沟通;带领徒弟们一起读书;把大量的读本带进课堂,师生共读,家校共读,一步步推进。

最可贵的是,她在校领导支持下,彻底改革了以往的期末考试方式。

语文期末考试题主要有三个题型:

1、看拼音写词;2、根据前后文填空。

3、连线。

连线题从平日诵读的内容中出。

  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题目只是出一段话,空着几个词,让学生根据前后文和注音填写词语。

例如:

  根据拼音补写故事中的汉字

  小虫xiě( )xìn( )给蚂蚁,他在yè()zi()上咬了三个洞,表示:

wǒ()xiǎng()nǐ()。

蚂蚁shōu()到他的信,也在yè()zi()上咬了三个洞,表示:

看不懂。

小虫不知道蚂蚁的yì()si(),蚂蚁不知道小虫的xiǎng()niàn(

)。

怎么办呢?

  由于改革了考试制度,即便是在复习期间,北海学校二年级八个班480名学生都不再把精力放到认识各种题型上,而是在夯实写字基础的同时,还省出不少时间用于读课外书。

这种考核让家长和老师都深信,只要把生字写扎实,只要平日多读书,考试不再是令人畏惧的事。

所以,北海的师生不再像往年那样疲于应对考题,陷在题海中酣战。

他们渐渐远离了充满劳役形式的苦不堪言的训练,将那些把美好的文字肢解得支离破碎的习题抛到九霄云外,而是一如平常在课外阅读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在韩老师口授身传的指导下,有更多的青年教师成长起来了。

像于新宇、崔晓明这样的优秀教师从一年级开始主动跟韩兴娥进行同步实验,她们的实验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学生进步了,老师也成长了。

很多同行听了她们的课后告诉韩老师:

“你那两个徒弟的课特棒,已经超过你这师傅了。

”韩兴娥说:

“超过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那些对‘两周教完一本教材’望洋兴叹的人是因为没有涉足‘海量阅读’,只有‘下海’尝试,准能尝到遨游书海的乐趣,这种乐趣足以让老师们从自己的心灵中卸下考试的枷锁。

  以立己之心立人,以达己之心达人,这中朴实的普世情怀实在令人钦佩。

全国各地的教师慕名前走进韩老师的课堂。

她是有求必应的千手观音,老师们问什么她都如实地回答,包括自己的短和弱。

她知道老师们的困惑在何处,把自己的所知所感所获毫不保留地贡献出来。

去听课的老师不仅带走了韩式教学法的理念,也带走了浸透着韩老师的智慧和汗水的纸质或电子资料。

为了让更多的师者感受海量阅读之美,韩老师还著书立说,09年7月,她的新书《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信这本凝结了作者多年心血的作品,一定会给所有的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