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6441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90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学案设计: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胜利

2019级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教学案设计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

第24课

主题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与技能】了解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抗战史实,认识正面战场的抗战的历史影响;结合百团大战、皖南事变等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作用,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了解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的过程,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史实,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过程

与方法

通过时空观念掌握1937年淞沪会战,1940年百团大战,1941年皖南事变,1945年中共七大,1945年日本投降;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中共七大提出的政治路线,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立足唯物史观认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家国情怀感悟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经历的民族磨难与牺牲,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理解全民族众志成城抗战的精神,感悟抗日战争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所起的作用,增强民族责任意识

重点

掌握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作用。

理解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抗战的史实,归纳抗日战争的特点

难点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史实级相互关系;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学情分析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自主学习

归纳提升

学生依照教学目标参照课本归纳,完成基础再现部分。

第一学习时间:

自主学习、归纳提升(30分钟)

网控全局——知识结构化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淞沪会战

(1)过程: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将侵略矛头指向统治的中心区域。

国民政府奋起自卫,组织了。

(2)结果

①中旬,日军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②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毙伤日军四万余人,粉碎了日军的狂妄企图。

2.太原会战

(1)过程:

1937年9月,日军逼近山西太原。

八路军参加忻口会战,取得。

忻口会战历时1个多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2)结果:

11月初,太原失守。

3.徐州会战

(1)过程:

日军占领南京后,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1938年1—5月,国民政府调集60万大军,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指挥下展开徐州会战。

(2)结果: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1万余人,取得,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4.武汉会战

(1)理论指导:

1938年6月中旬,武汉会战开始。

会战前,毛泽东在延安发表的演讲,总结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2)过程:

10月下旬结束。

这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沦陷,共毙伤日军近4万人。

与此同时,南部重镇也被日军占领。

(3)结果:

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阶段。

5.第三次长沙会战

(1)过程:

抗战相持阶段中,中国军队继续奋勇抗击日军。

年12月,发生第三次长沙会战。

面对10余万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

(2)结果:

此时,英美盟军在接连败退。

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6.抗战大迁徙

(1)背景:

抗战时期的中国,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日本。

(2)过程:

东部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大后方。

(3)影响:

这些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了基础。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过程

①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

②根据地军民依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战、地雷战、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2)意义:

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2.沦陷区的抗战:

中国共产党在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沦陷区的工人以、等斗争形势,破坏日军掠夺中国资源实行的部署,还通过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

3.百团大战

(1)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2)过程:

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以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

随着战役的展开,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约20余万人,称为“百团大战”。

(3)成果:

百团大战共进行大小战斗多次,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破坏铁路千米、公路多千米,摧毁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物资。

(4)意义:

打破了日军“囚笼”。

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4.皖南事变

(1)背景:

此时国民党在抗战上有所消极,明显增长。

(2)过程: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3)结果:

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面从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5.根据地建设

(1)根据地实行政策,建设成效显著。

(2)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为中心的,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精兵简政,以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3)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

知识问题化——学生带问题阅读下面材料并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探究一】全民族的抗战

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

“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关系也是比较好的。

材料二 从八路军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开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迅速从敌我争夺区到敌后、从山区到平原蔓延。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是因为有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个形式,才从单纯的政府军队的抗战,变为全民族的抗战。

——以上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对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是如何评价的?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有何意义。

三、东方主战场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

(1)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共同抗敌。

(2)海外华侨在等侨领的号召和领导下,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日本侵略者陷入的汪洋大海中。

(3)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爆发。

(4)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

2.东方主战场的意义

(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

(2)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上日军的总兵力。

(3)中国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和资源、上的重大支持。

(4)中国积极倡导建立,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3.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1942年1月1日,以中、美、英、苏4国为首的26个参加对德、意、日作战的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远征缅甸:

随后,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战绩名扬海外。

5.开罗会议: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举行会议,通过了《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

6.订立新约:

1943年,通过谈判,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接着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订立新约。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1)目的:

系统地总结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2)召开:

1945年4—6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举行。

(3)内容

①毛泽东在会上作的政治报告。

②提出了党的路线: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的中国。

③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4)意义:

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2.日本投降

(1)背景

①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

②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投下原子弹。

③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苏军进入中国东北,迅速消灭。

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2)过程

①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

②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号巡洋舰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③10月25日,陈仪在台北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宣布。

从此,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回到祖国怀抱。

3.抗日战争的成就与牺牲

(1)成就

①原因:

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②内容:

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建立了19块根据地,解放了近1亿人口,收复了100万平方千米的失地。

(2)牺牲:

历经14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以上,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②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知识问题化——学生带问题阅读下面材料并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探究二】抗日战争的特点

材料一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1937年4月5日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二 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时,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行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

故我国对倭寇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技术优势,实施持久消耗战略”。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民党的一些将领提出了怎样的抗战方针?

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些抗战方针?

对照提纲,知识系统整理,归纳记忆。

合作探究

高分跨栏

第二学习时间:

合作探究、高分跨栏——知识技能系统化

老师指导学生根据高分跨栏部分互动探究本课重点难点:

一、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战场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领导阶

蒋介石集团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阶级利益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根据地

路线

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作战方式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联系

两个战场是相互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应该被割裂与对立起来

二、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

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

从斗争性质上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两个战场并存。

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以弱胜强。

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

是所有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默写过关

当场检测

【体系构建】

高效训练

不练不讲

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

当场训练、同步测控:

一.选择题

1.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

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

这表明淞沪会战()

A.消弭了国民党与军阀之间的嫌隙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下表为《抗日战争部分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从中反映了()

年代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阵亡人数

125130

249213

169562

339530

144951

87719

A.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的主要战场

B.国民党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力军

C.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有巨大牺牲

D.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3.1939年,国民政府电文称:

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

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

该电文表明(  )

A.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B.八路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英勇抗击日军

C.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大打击

D.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

“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

A.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C.取得抗战初期的最大胜利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5.1938年2月至4月,为驱逐晋西北地区的中国军队,日军26师团、109师团展开大规模围攻。

八路军第120师主动迎敌,经过两个月的游击战歼灭日军1500余人,缴获步机枪200余支、汽车14辆等大批装备,收复了7座县城和大片国土。

这表明当时()

A.八路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力

B.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

C.抗日战争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

D.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6.“我们的大会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开会的:

中国人民在其对于日本侵略者作了……坚决的英勇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和自我牺牲之后,出现了这样的新局面……中国人民配合同盟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时机,已经迫近了。

”材料中“我们的大会”指的是()

A.中共一大B.中共三大C.中共七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7.有学者认为:

“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

”这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

A.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C.臝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8.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

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B.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的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D.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

9.全面抗战爆发后,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的一年间,共有4次大规模会战,每次参战的国民党军队在33个军以上。

而1939年到1943年的五年间,会战仅12次.平均每年2.6次,参战的国民党军队力量在19个军以下。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抗战开始进人相持阶段B.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减少

C.曰军对华军事战略调整D.正面战场无法抵御日军

10.1943年,中国政府先后与美国、英国签署新条约,取消了近代以来美、英在华的许多特权,随后荷兰、比利时等国相继放弃在中国的不平等权益。

这说明()

A.抗日战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了战争主动权

C.中国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D.美英等国建立了公正的国际秩序

11.1937年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一二九师奇袭了日军的阳明堡机场,有力地支援了正在忻口前线阻击日军的国民党中央军。

这说明(  )

A.八路军成为抗战的主力

B.国民党抗战完全依赖八路军

C.太原会战成为国共合作的典范

D.国共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矛盾

12.1940年7月,毛泽东斩钉截铁地指出:

“只有抗战到底,才能团结到底,也只有团结到底,才能抗战到底。

”毛泽东意在强调(  )

A.维护发展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B.抗战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C.抗战胜利能增强民族自尊心

D.正义战争定能得到国际援助

13.下表是1965年、2015年我国发行有关抗战胜利的一些纪念邮票(以主题形式呈现)

时间

1965年

2015年

主题

“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等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台儿庄大战”、“滇西抗战”、“百团大战”、“延安革命”等

这些纪念邮票主题的变化(  )

A.强调了抗日战争中的国际援助

B.趋向关注抗日战争的全面性

C.凸显了抗战胜利的世界性意义

D.忽视了国民党抗战中的作用

14.2017年教育部下发文件,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要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抗战胜利的原因是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B.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国是对抗德国的主要力量

15.蒋介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

“余以为吾人革命所争者,不在个人之意气与私见,而为三民主义之实现。

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与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

”这表明(  )

A.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得以消除B.蒋介石坚持了民族立场

C.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D.蒋介石始终坚守三民主义

16.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材料二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敗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

中国政府当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

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題,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

为什么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

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

……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

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 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小型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

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3)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

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案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一】参考答案全民族的抗战

(1)评价:

充分肯定了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抗战。

影响:

抗战初期,国民党多次组织会战,抵抗日军侵略,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阻止了日军的侵略步伐,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2)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有效地牵制了敌人,打击了敌人;人民军队有了巩固的后方,抗战发展成为全民族的抗战,并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问题思考二】参考答案抗日战争的特点

(1)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2)方针:

反对速战速决战略,实施持久消耗战略。

原因:

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持久作战的条件。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在淞沪会战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军队纷纷奔赴前线,抗战杀敌,且广大的海外侨胞也踊跃支援中国军队的抗战,这说明了淞沪会战把中国社会最广大的阶层团结起来,民族凝聚力得到空前加强,故选C项。

A项错在“消弭了”,表述绝对化。

题干描绘的是淞沪会战的过程,而不是意义,故B项错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国民党公布的《国共合作宣言》,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A项材料没有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进行比较,不能说明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故A项错误;B项材料数据无法体现国民党是抗战战争胜利的主力军,故B项错误;C项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抗日战争部分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较多,表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有巨大牺牲,故C项正确;D项材料数据没有反映出国共合作的问题,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结合电文“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看出该电文称颂的是正面战场的作用。

4.【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的“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