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44402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9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

 

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书

 

(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

 

某某县某某茶叶专业合作社

年产20吨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

一、合作社基本情况

1.1合作社概况

1.1.1项目单位名称:

某某茶叶专业合作社

1.1.2企业性质: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1.1.3合作社理事长:

罗某某

1.1.4办公地点:

某某省某某县小河镇某某村

1.1.5发展历程:

某某茶叶专业合作社位于某某县小河镇,某某村是由原郑桂村、胜利村合并成立,农业整体资源以林茶为主,全村现有410户、1478人,土地面积2010.36亩,现有茶园2000余亩,板栗4500亩,毛竹1100亩,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3000元。

2004年,由本村罗某某作为发起人,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成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综合服务、民主管理的某某茶叶专业合作社,吸收本村社员153户,社员出资总额65300元,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制定了《合作社章程》《社员代表大会制度》《理事会工作制度》《社员管理联系制度》《资产财务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项目投资管理制度》《社务公开制度》《学习培训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于2008年6月进行了工商登记注册。

合作社办公地点位于某某某某县小河镇某某村,现有办公及加工场所800平方米,合作社从事经营活动至今,产权明晰,运行机制合理,章程规范,管理制度完善,财务独立核算。

本合作社运行规范效益良好示范带动作用强,多次获得县市级表彰,合作社主导产品牯牛降野茶、佛茶、某某毛峰等多次获得某某茶叶节名优茶评比优质奖。

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成立合作社后,严格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社务公开制度、议事决策记录制度等内部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1.1.6主营业务:

红、绿茶、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农业生产资料服务。

1.1.7管理模式:

市场+合作社+农户

1.1.8人员结构:

现有社员153户,全部为农民社员,以货币出资形式入股,其中初中文化以上人员109人,中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2人,销售管理工作人员3人。

1.1.2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法人代表罗某某,1972年出生,初中毕业,中共党员,现任小河镇某某村委会委员。

该同志事业心强,为人正直,诚实守信,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做大做强意识,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具有很强的社会关系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信用良好,无破产记录,无银行欠款;无财政部门及审计机关处理处罚,无行业通报,媒体曝光等违规失信行为。

2004年某某县委授予全县“双培双带”先锋称号,2006年某某县委授予全县“双培双带‘双带’”先锋称号,2006年池州市全民创业先进个人,2007年池州市农民致富创业带头人称号。

1.2运营状况

1.2.1.主业发展情况

合作社所在地某某县属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基地县。

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现已建立高效生态茶园11万亩,全县茶园整体通过无公害认证,某某县是全国贫困县,农业劳动力价格低廉,因而生产成本较小,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

合作社成立以来,合作社实行“市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会员的建议和广大茶农的要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订单形式签订种植、收购保护价、茶叶加工等各项合作协议,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体;建立了财务管理和收益分配制度,对入社社员的户产值、产量和产品购销量及股金进行了二次分配,对合作时间长、信誉度高的农户,采取了加大投入、提高收购价格等方式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信息服务系统,进行农资配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服务等;加强培训和指导工作,开办田间学校,结合农时和生产关节点做好新技术引进和推广,购置茶园修剪采收机,组建服务队,向社员提供技术及设施服务、上门服务。

合作社和农户收益分成各按40%、60%结算,同时对合作时间长、信誉度高的农户,采取加大投入、提高收购价格等措施紧密关系,让更多的茶农获得产业化经营的效益。

逐步形成“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现代新型农村合作经济模式,增加茶农收入、壮大合作社的实力,从而实现合作社与农户双赢。

1.2.2主导产品生产及销售、盈利情况

本合作社以生产“牯牛降”牌香芽、毛峰及佛茶系列产品20余个,所有原料均来自于基地及合作社茶农,生产过程精益求精,所产茶叶具有独特的地域香和野花香,内含物质丰富、耐冲泡,其色泽萃润,肉质高香持久,滋味鲜爽,汤色明亮,叶底绿明,以其形而诱人、以其香引人,产品投放市场以来,供不应求,急需扩大生产。

目前,合作社购置了茶叶初制机械、机剪机采设备10台套,已发展茶园基地1000亩,直接带动合作社员153户。

合作社通过提高收购价格、合作社茶农人均收入增加社员收益,2010年合作社年终返利29.81万元,比2009年14.93万元增加14.88万元,合作社社员年人均收入由2009年不到3100元,发展到2010年的4500元,辐射带动丁香、小河等乡镇茶农2000余户、年增收100万元以上。

2005、2006、2008年多次被评为池州市供销合作社联社“先进专业合作社”。

1.2.3合作社的财务及分配情况

2010年末,合作社总资产209.39万元,销售收入为220.85万元;截止2011年9月30日,合作社总资产233.3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76.50万元。

合作社的财务及分配情况具体情况,详见下表1-2:

表1-2项目单位2009、2010年度主要财务指标一览表

单位:

万元

年度

指标名称

2009

2010

资产总额(万元)

177.48

209.39

固定资产(万元)

126.98

145.01

流动资产(万元)

50.50

64.38

负债总额(万元)

101.74

105.01

所有者权益(万元)

75.74

104.38

实收资本(万元)

6.53

6.53

营业收入(万元)

185.47

220.85

净利润(万元)

24.93

49.69

净资产收益率(%)

32.92

47.60

社员分配收益(万元)

14.93

29.81

1.3以前年度各类财政资金对合作社的扶持情况

2008、2009、2010年以来,先后获得各级财政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总计6.5万元。

 

二、项目立项背景

2.1必要性分析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优势农产品,绿茶是国内生产的主要茶类之一,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国内就采用蒸青方法加工绿茶;我国绿茶产区分布广,凡有茶叶栽培、有茶叶生产的地方,几乎都有绿茶生产。

近年来,国际、国内茶叶市场发展迅速,尤以“有机茶”为代表的纯天然、高品质、安全的绿色饮料市场上深受消费者青睐,供不应求。

茶业已成为丘陵、山区的支柱产业,是我国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项目区池州市某某县地处长江中下游皖南山区,生态环境优越,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农业示范县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境内自然条件优越,空气和土壤质量较好,适宜发展无公害、生态茶、有机茶,所产茶叶不仅品质好,而且无污染。

历史上是全省重要的产茶区,如“九华佛茶”、“某某香芽”、“雾里青”、“仙寓香芽”曾一度享誉省内外。

改革开放以来,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山区投入相对较少,加之受交通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丧失了许多发展机遇,经济受到很大的制约,发展缓慢,财政困难,经济落后。

池州被列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之后,为维护生态平衡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同时山区缺乏必要的脱贫技能和手段,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差,农民守着丰富资源过着艰苦日子,生态环境持续破坏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极大的影响了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某某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81%,是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地区,特色农业示范县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典型山区县。

某某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之乡,产茶历史悠久,是历史名茶主产地,是全国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

进入新世纪以来,某某县委、县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尊重某某实际,因地制宜提出“绿色某某、皖南茶乡”发展战略,抓住国家发展“三农”的机遇,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大力推动茶产业化进程,实施名优茶振兴工程,建成生态茶园11.2万亩,茶业生产和加工茶叶总量4500吨,产值2.16亿元,茶叶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加工能力不断增强,茶叶品质逐年提高,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全县90%农户做茶叶事、吃茶叶饭,农民人均收入50%来自茶叶,某某人均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叶收入均居全省前列,成为某某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致富的最主要的途径。

随着化肥、农药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茶叶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

但是由于在生产上投入了大量的高能物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农业耕作制度不合理,农用化学品投入依赖性强,农业面源污染时有发生,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恶化,使土地和农产品受到污染;一方面冲击了茶园生态系统,破坏了这个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另一方面是促进了茶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浪费,产品质量下降。

加之某某山区茶农多数依赖于传统技术和加工方式,茶园较分散,良种茶园不多,管理不够精细,茶业产业化程度低,茶叶利用仍以初级产品为主,缺乏深度开发,名优茶加工设备较少,加工技术及品位较低,产量未成规模,导致在价格上不能体现了产品本身的“价值”,在市场竞争中不足,茶产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茶农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等,制约了当地茶产业比较优势的发挥,直接影响到产业发展和茶农增收。

所以我们茶叶行业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扩大有机茶生产、努力拓宽国内外市场,实现茶业增效、茶农增收。

近年来,某某茶叶专业合作社围绕某某县委县政府打造“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总体目标,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用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旅游资源和生态优势,按照特色、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广猪-沼-茶(林果)生态种养模式和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按照标准化、特色化、科技化建立高效茶园示范基地,提高茶园单位面积的效益、带动茶农增收;引进相关设备、先进生产线和加工工艺,不断扩大生产加工能力。

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发展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

2.1.1项目建设是完善产业链、促进茶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本项目的实施后,以发展优质茶原料基地为支撑,将分散的茶农组织起来,做好茶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联结,按照现代农业产业经营模式,通过合作社的纽带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了产业从基地种植到加工的良性循环、发展。

一是按照“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机制,组建茶叶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实行订单生产,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将农民连接起来,有利于形成茶叶种植规模化、加工专业化、经营一体化,实现农户与合作社利益“双赢”;

二是及时按市场价收购收购鲜叶加工,不仅彻底解决茶农卖茶难,而且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农民从繁杂的制茶劳作中解脱出来,建立优质原料基地;

三是通过引进的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新技术的应用,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用科学技术提高农户的种茶效益。

增强茶农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把科技进步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提高茶农的科技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引导农户逐步摆脱传统的种模式,向依靠种植新技术,逐步提高综合效应。

随着在项目种植区不断发展,从而形成市场连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格局,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开发,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建立系列化服务体系,发展订单农业,确保了原料的供应和质量;经深加工成优质生态茶产品,延长了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了附加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不断地赢得产品市场,大大推进了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促进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利益最大化,从而带动使当地茶产业真正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面促进茶叶产业迅速壮大崛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功立业。

2.1.2项目建设是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的需要

当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就业门路狭窄,增收渠道单一。

茶产业采收、加工、销售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农户难以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和有效组织生产,存在很大盲目性、风险性。

只有利用本地可用资源开发各类社会需求的产品,促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从而内联基地、外扩市场,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开发,引导和带动山区丰富的特色茶产业向优势产业发展,建立“一村一品”示范基地。

通过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实施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及二次返利等反哺基地。

项目以生产市场畅销的生态绿茶为目标,大力推广生态绿茶优质高效种植加工技术,可构建起优势产业绿色群体,进一步将皖南山区茶产业做大、做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茶产品档次,对某某县乃至周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将发挥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

通过企业的发展,市场、加工产品销售及需求信息,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解决了产后收购、加工、销售等系列问题,随着产前、产中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增就业岗位20人,辐射带动项目区400余农户人均年增收798元,农民从产业化合作中利益不断得到提高、保障,种植比较效益得到提高,形成了产业从基地种植到加工的良性循环、发展,形成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是项目区广大干群的迫切愿望,是库区、深山区某某县茶农脱贫致富途径。

2.1.3项目建设是实施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因茶园过度开发,导致了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某某县作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某某省旅游经济强县,2010年被多国驻华使节授予“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

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绿色某某,皖南茶香”和“内抓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外抓飞地建园培植财源”等一系列战略举措,把生态保护作为我们各项工作之重。

近年来合作社大力推广和应用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和工艺,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设备工艺,工艺布置做到紧凑合理、物流畅通,运输路线便捷,提高设备加工效率,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挡次,形成了名优茶、大宗茶、功夫红茶等不同结构的系列产品,根据不同的等级的鲜叶原料和品质,可制成不同级别茶产品。

将春茶生产名优茶及有机茶等技术含量及附加值更高的新产品,将碎末和碎渣也可以加工成袋泡茶,提高茶叶原料加工利用率和优质率,将茶粉尘、茶渣等加工成茶饲料,添加到动物饲料中;或将茶废弃物等堆沤成有机肥,用作粮食、茶园、果园及农业生产的高效植物肥料,最大限度减少废茶及加工过程浪费,延长产业链,从而节约资源,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项目引导茶农,改变传统耕作模式等措施,合理规划,建立良好的蓄水、排水系统和道路系统,实施茶园覆盖技术,改善茶园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通过项目实施,大力推广和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工艺流程采取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工艺布置做到紧凑合理、物流畅通,运输路线便捷,提高设备加工效率,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设备工艺,提高皖南山区茶叶加工技术装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挡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茶叶原料加工成品率和优质率,开发,生产名优茶及有机茶等技术含量及附加值更高的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优化茶产品结构,使茶粉尘、茶渣等生产抹茶及茶食品,提高茶叶利用率,最大限度减少废茶及加工过程浪费,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引导茶农,改变传统耕作等措施,进行合理规划,注意分散建园,建立良好的蓄水、排水系统和道路系统,增加地面覆盖有效控制农民对茶园的过多开发,改善茶园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2.1.4项目建设是提升产业效益、促进合作社发展壮大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科学素质的提高,对食品的卫生和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项目单位致力推进茶产业化经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广大茶农组织起来,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规模化经营,以良种化、产业化、品牌化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广优质、高产、稳产管理等实用技术,按照标准化、特色化、科技化建立优质原料基地,提高茶园单位面积的效益、带动茶农增收;特别是核心龙头企业的自主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成功地解决了加工初期产品质量问题,提高茶产品质量和制茶品质,技术创新能力进入先进行列,专业合作社现有的生产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急需扩大生产。

为了实现某某县茶业提质增效,促进茶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提高茶农种植技术和生产水平和茶农组织化水平,促进山区传统产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传统加工向采用先进技术的转变,把当地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有效地解决“小群体”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实现一村一品集约化经营,发展壮大了山区特色主导产业;既提高了农民发展组织化程度,又壮大了合作社的实力,使某某茶叶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在合作社的协调和服务中,扬优避劣,更好地开拓国内外市场,广大茶农积极参与、企业尽力推动,对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财政增长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承办单位尚处于成长阶段,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不足,因此,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补助,可解决项目建设的最大难题。

同时在接受国家农发办的指导和监督下,项目的建设将为某某县茶产业发展锦上添花。

2.2优势分析

2.2.1自然资源优势

某某县位于某某省南部,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深山区扶贫重点开发县,属亚热带季风润气候区,年均气温略高于16℃,无霜期234天,年均日照时数1731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05千卡/cm2,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

气候温和,光照富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高达81%。

项目区属典型卡斯特地貌,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昼夜温差大,适宜茶叶生长,为项目提供了肉质肥厚鲜嫩的茶叶原料、富含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素,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名优绿茶主产地。

2.2.2原料品质优势

项目所在地池州市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某某县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基地县。

某某省特色农业示范县及某某省重点产茶县。

农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得天独厚。

某某县现已建立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1万亩,全县茶园整体过绿色食品原料认证。

某某县人均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农收入居全省第一。

资源优势突出,生产资源丰富,具有项目开发的全部农业条件。

项目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工业欠发达,土壤、水质、大气受污染程度低,所产茶叶有效成份含量高、纯度高、低农残的自然品质优势。

通过合作社技术培训和推广,中低茶园改造、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推广机械化采茶技术等措施,保证原料品质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注重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严格执行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产品质量,管理规程和绿茶国家标准(GB14456-2008),产品极具质量优势。

2.2.3产业政策优势

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都鼓励支持发展茶叶的产业化经营,鼓励支持发展茶叶的设施化生产,制定政策措施,大力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组织,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将优质茶产业开发列入重点扶持对象,属准许和鼓励发展项目。

某某是产茶大省,为推动某某省茶叶产业化健康发展,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某某省茶叶产业化发展规划》,鼓励引导茶叶产业化经营和茶业经济结构调整,推广茶叶生产先进技术,大力扶持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牵动力强的省级龙头企业。

2009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

“加快茶产业发展,对于促进山区、丘陵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加快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具有重要意义”,茶产业“241”振兴工程已经全面启动,计划用5年时间,新开辟茶园20万亩,并将无性系良种茶园在某某省的比重提高到40%,以使某某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翻一番。

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基地建设、壮大龙头企业、加强茶叶品牌建设和拓展市场销售空间等方面促进茶产业升级。

茶产业属于生态农业,发展茶产业有利于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池州市为国家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某某县是《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试点县及国家扶贫开发县。

池州市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以及本地区的特点与实情,将茶产业列为经济开发的重点。

某某县实施“151强龙工程”,将茶产业发展作为主导产业和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全力推动。

本项目符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符合某某县发展规划;生态茶加工项目扩建,属于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对象,是鼓励发展项目。

具有政策优势。

2.2.4技术优势

近年来,合作社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成员都有着多年茶叶生产的先进经验,县茶叶局作为技术指导单位能及时提供茶叶生产的各类技术指导,茶叶种植技术成熟,合作社采取“五统一分”的经营机制,即“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和公户管理”,对农户进行生产扶持和保护价收购,促进优质的稳定原料基地建设,资源丰富、品质优,即可保证了加工所需的优质茶原料,也降低了运输成本,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2.2.5基础设施优势

项目区位于省道325线,厂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距池州市、安庆市仅70公里,至合肥294公里,安庆长江大桥、沿江高速、铜九铁路已经建成通车,九华山旅游机场完成项目选址,县城距沿江、合黄高速,铜九铁路、九华山机场在50公里范围内。

为项目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运输条件。

项目区基础设施完善,通过建设全县公路总里程已达640公里,100%的行政村通车,通向项目区道路实现的黑色化、硬化,便于基地种植和产品收购运输。

一个以县城为中心,省道为骨架,县道为连接的城乡公路网已基本形成。

项目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通信设施齐全,通讯畅通。

为产品、原材料的运输以及对外开放创造了便利条件。

2.3市场分析

2.3.1市场发展前景

生产现状: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优势农产品,在促进农民增收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是最世界上大的产茶国、消费国,也是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目前,我国茶园面积约占世界的50%,居世界第一,而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31%,2009年,我国茶园面积约2800万亩、产量约130万吨、产值近300亿元。

某某省茶园开采面积172万亩,生产各类茶叶7万吨,其中绿茶6.1万吨,占87%。

2008年,全省茶园面积、产值均居全国第6位,但茶叶产量在全国的位次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第3位下滑到目前的第7位。

某某县位于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地区的皖南山区池州市,某某县种茶历史悠久,据《文献通考》载,宋代全国有名片茶26种,其中“仙芝”、“嫩蕊”产于石埭县(今某某县),是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产茶县,是历史名茶“祁红”、“雾里青”的发源地和主产地,先后被列为是特色农业示范县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国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某某省特色农业示范县及某某省特色蔬菜基地县。

2010年建成生态茶园11.2万亩,茶业生产和加工茶叶总量4500吨,实现产值2.16亿元,产量基本持平、产值增加5%,其中,名优茶近800吨、产值9000余万元,增长8.6%,名优茶生产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格局。

某某人均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叶收入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