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拟制工作计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453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拟制工作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如何拟制工作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如何拟制工作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如何拟制工作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如何拟制工作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如何拟制工作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如何拟制工作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如何拟制工作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如何拟制工作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拟制工作计划.docx

《如何拟制工作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拟制工作计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拟制工作计划.docx

如何拟制工作计划

拟制机关日常工作计划应把握的问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诫我们在开展工作之前,如果没有事先的计划、安排、打算就很难取得成功。

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在组织较大型活动的时候,一般都要事先拟制工作计划,然而目前在机关工作的办事人员在拟制计划时往往考虑不周全、不细致,使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严重时可能因一环失败而全盘皆输。

那么,拟制日常工作计划要围绕哪些因素写作呢?

下面本人结合在机关工作的实际,谈谈拟制机关日常工作计划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拟制计划

  这是拟制计划的机关首先要向计划的执行单位回答的问题,即说明执行计划的理由。

也是说明计划的依据、指导思想和开展这项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

等等。

那么具体写什么呢?

什么又能作为计划的依据、目的、指导思想呢?

其实“依据”、“指导思想”可以是上级的指示精神、会议精神,也可将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作为制定计划的依据。

“目的”是在依据之后,根据上级的精神或本单位实际情况进一步阐明制定此计划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例1:

某县三农工作计划(摘录了原文部分内容)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重新审视“三农”工作,探索和把握“三农”工作实践规律,明确“三农”工作发展方向,以“发展现代农业、塑造新型农民、加快建设新农村”为载体,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加快西部农业开发建设规划,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林下经济,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产品生产,依*科技支撑提升种植业生产层次,构建都市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种植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增强竞争力做贡献,为三农事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例2:

公安部关于换发第二代身份证工作计划(摘录部分内容)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2001〕62号,以下简称《批复》)精神,确保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以下简称“二代证”)工作的顺利实施,现制定全国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工作方案。

  应提醒注意:

一是“依据”、“指导思想”要符合实际,不可唱高调、喊口号。

二是这部分内容要精练概括,不能太长、太具体,如果大家对本单位形势、工作条件等现实情况比较熟悉,可略写这些情况,主要突出指导思想,一般常用“根据……特制定本计划”,或“为了……要做好以下工作”等方式引起下文。

  二、计划做什么

  这是向计划的执行单位明确任务。

即要写明此计划规定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是什么”或“做什么”等。

可以采取拉条划框的形式将所要完成的工作清楚明白地罗列出来。

  例3:

某地方税务部门的学习计划(摘录部分内容)

  二、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俞正声同志在省纪委第十一次全会上的讲话、汤涛同志在州直机关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省局王文童同志在全省地方税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州局刘定双同志在全州地方税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公务员法》和国税总局、省、州地税局下发的一系列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文件规定,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努力做好反腐倡廉工作。

  (三)全县地税系统干部职工必读书籍:

州局监察室下发的《警示与借鉴——百例典型职务犯罪剖析》(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厅编写)和州局下发的《全国税务系统基础知识培训系列教材》(共23本)。

  (四)根据上级下发的最新学习资料和业务书籍,适时对学习内容作出修改和调整。

  上述例文就非常清楚地阐明了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有利于执行者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一头雾水。

  应提醒注意的是:

这部分要写明此计划规定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是什么、应达到的指标要求、完成的时限。

这部分是计划的重要内容,在写作时要注意工作任务的内容,要叙述得清楚明白,如任务较多,可按不同性质,分条列项来写;如任务单一,内容简单,不分条也可叙述清楚,就一气呵成。

在规定任务的指标要求和完成时限时,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符合单位实际情况,指标不可过高或过低,时限不可过长或过短。

  三、计划怎么做

  这是整个计划实施的关键,也是计划执行的总体思路,这项内容是说明“怎样做”的问题。

即明确交待完成工作任务的阶段划分或实施程序,组织领导安排,每一阶段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方法,完成的时限及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等。

  例如:

公安部关于换发第二代身份证工作计划(摘录原文部分内容)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5年9月至12月)。

全面完成换发“二代证”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按照“二代证”对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对全区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和网络建设。

二是对全区换发“二代证”工作骨干进行集中培训。

三是开展户口核对和公民身份号码清理纠错工作,确保常住人口登记表、户口簿、居民身份证、计算机人口信息资料与本人实际情况相一致。

  

(二)集中发证阶段(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

2006年1月,全面启动全区换发“二代证”工作;2008年12月,基本完成我区16周岁以上公民的“二代证”换发任务。

  (三)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1月至2月)。

集中换发证结束后,区政府制定检查验收标准,组织人员对全区换发证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应提醒的是:

阶段划分要符合工作开展的实际,充分考虑执行计划单位或个人的执行能力,这部分要针对指标、任务,写清怎样去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完成,怎样分工,由谁负责。

要全盘考虑计划实施的每个步骤,张弛有度,防止因考虑问题不周全而造成顾此失彼,虎头蛇尾,最后导致整个计划的失败。

  四、怎么做好计划

  这部分其实就是为了完成好计划而对执行者提出的要求。

即针对工作任务和单位的情况而提出的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例如:

公安部关于换发第二代身份证工作计划(摘录原文部分内容)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换发“二代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各街道办事处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要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派出所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换发“二代证”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二)周密部署,确保质量。

各街道要按照全区的统一部署,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换发“二代证”工作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公安部门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换发“二代证”的程序、方法,严格执行公安部制定的“二代证”标准,严密工作程序,严格工作规范,严肃工作纪律,严把质量关口,确保群众领到合格证件。

  (三)加强宣传。

换发“二代证”牵动千家万户,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宣传,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推动这项工作顺利开展。

应注意的是:

拟写计划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和严肃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考虑到客观条件,使计划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计划规定的指标、任务既是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又要留有余地。

千万不可说大话,乱提指标,搞假指标,自欺欺人。

总之拟制计划可参照“为什么做计划”、“计划做什么”、“计划怎么做”、“怎么做好计划”这四个步骤去展开。

同时拟写计划前,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吸取一切合理化建议。

初稿写出后,要反复酝酿,仔细推敲,认真修改。

只有这样,才能使计划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计划得以顺利的实施和完成。

  (作者单位:

桂林空军学院三系)

(《应用写作》2009年第4期

 

试析请求批准性请示的写作要点

试析请求批准性请示的写作要点

                                                                                                     蔡宁涛

       请示是下级机关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或批准,需要上级机关答复的文种。

据此,可将请示分为请求指示性请示和请求批准性请示。

前者用于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出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情况;或部门间意见分歧较大难以统一时;或对某些规章制度中的个别条文不理解,需要上级机关给予明确指示。

后者用于工作中遇到必须经上级机关批准才能办理的事项;或因本单位、本部门特殊情况需要变通处理;或限于自身力量不足,需要上级给予财力、物力、人力等支持的事项,请求上级机关审核批准。

      在实际工作中,请求批准性请示的写作难度相对较大,一些请示往往会由于理由不充分,要求不明确,行文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使请示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为此,本文将结合两篇例文《××市人民政府关于申请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的请示》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要求将323国道××至××段列入省“九五”交通重点工程建设计划的请示》,来分析、探讨请求批准性请示的写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一、选好角度,阐述请示原由要充分。

    写作请示,首先需要明确制文目的和意图。

请示的行文目的是要解决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通过阐述自己的理由来说服上级给予理解、支持和帮助。

要选好角度,在阐述原由时要尽可能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来说理,它是请示事项能否成立的前提条件,也是上级机关批复的直接依据。

原因要讲得客观、具体,理由要讲得合理、充分,要用事实说话,不能有过多的主观臆断,不可过多地引发议论。

有时可在请示中渗入一些情感性因素,采用以情感人的方式打动人,取得上级的理解和支持。

如前例请示的原由部分:

  今年我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冷冻、风雹、洪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特别是入汛以来发生的风雹、洪涝灾害,造成灾区部分群众房屋倒塌或者损坏,局部地区灾情十分严重,给灾区群众冬季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据核查,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71736.3公顷,绝收面积10534公顷,受灾人口928193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105.8万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73446.9万元。

其中需要政府救济人口181600人,需要救济粮640.11万公斤,需要衣被救济21582人,需要伤病救济20897人。

对这些需救济人口,县、乡两级已分类排队,登记造册,建立了冬季灾民救济台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救助方案。

    我市对冬季救灾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安排布署,已投入救灾资金221万元用于安排冬令期间灾民的生活。

但由于救灾形势十分严峻,而我市财力有限,

    该请示的行文目的是请求上级针对本市的灾情拨付救灾资金。

为了取得上级的物资帮助,行文开门见山地列举了本市今年以来所遭受的自然灾害,对灾情作了全面的核查,统计了灾情给困难群众造成的经济损失。

然后说明灾情发生后,本市及所辖县、乡两级积极主动地采取了应对措施。

写作中能够抓住重点,从关注民生的角度阐述理由,体现了本市领导集体“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工作态度。

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由阐述充分,容易得到上级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在请示的写作中,对于那些牵涉面广,政策性、探索性、创新性强,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和事项的请示,要尽量把情况说清,把理由说足,从全局的高度来分析问题,提出请求。

如果能结合上级的有关政策来阐述理由,则往往能取得理想的行文效果。

如后例请示的缘由部分:

    改革开放已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交通厅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市的公路建设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特别是“八五”以来,公路建设发展更快,成绩更为显著。

但由于原有基础太差,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严重偏低,很难适应“九五”期间公路运输迅速发展的需要。

现在我市有省养公路62条,总里程2657.62公里,其中高速、一级公路还是空白;二级公路仅362.57公里……明显低于全省水平,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这是请示的开头部分,交待了在各级领导、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市公路建设事业取得的成绩。

然后介绍我市公路发展的概况,由于基础太差,现有的公路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接下来具体阐述请示的理由:

    我市是全省的南大门,是内地通往沿海特区的主要通道,无论从全市还是从全省的发展要求看,公路现状都亟待改善。

然而,根据“九五”全省交通发展规划,我市公路建设未列上省重点建设工程计划,只能按照投资基数包干、贷款贴息的公路改造模式搞些小的路面工程。

目前尽管各级党政对修建改造公路的要求十分迫切,热情高涨,但由于地方财政十分困难,无力承担巨大的公路建设投资。

仅“八五”以来,全市各县市财政因贷款贴息修路欠银行的利息已达1190.64万元,还有承担路基土石方工程、征地拆迁等应付未付的款达1403.91万元,仅此两项,使一些县市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地方财政压力很大。

    当前,我市公路急需改造的是323国道××县城至××县城的59公里。

该路段是我市通往福建特区的必经路段,是东部6个县市与“京九”铁路衔接的必经之路。

然而由于该路段路基狭窄、线形不顺、技术等级低、交通量大等原因,致使交通拥挤,车辆阻塞现象日益严重,给我市的对外形象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路段的实际情况,省市交通、公路部门已按二级公路标准进行勘查设计,工程造价共需要8600多万元。

由于上述改造所需费用巨大,××、××两县根本无法承担交通厅补助后尚缺口的5000多万元改造经费,

    此部分全面细致地分析阐述请示的原由。

首先介绍了本市作为交通要道的战略地位,随后指出上级的规划未将本市公路建设列为省重点建设工程,这样尽管本市各级党政主观上修建改造公路的热情很高,但限于地方财政压力,难以承担巨大的建设投资。

结合数据说明“八五”以来一些县市因贷款贴息修路所造成的沉重债务。

接下来交代了本市公路急需改造的路段,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交通现状和影响。

最后对工程造价以及经费不足的情况进行了预算和分析,为进一步提出请示事项作了充分的铺垫。

    二、结合实际,归纳请示事项要简明。

  请示事项是请示的重点内容,向上级机关提出请示事项,是陈述原由的目的所在。

要在阐述原由的基础上,提出请示事项,即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部分内容要单一,只宜请求上级解决一个问题。

请示事项要写得具体、简明,提出的要求要合理、切实。

请求资金要写明金额,请求物资要写清品名、规格、数量,以便上级机关给予明确批复。

请求上级给予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也需要清楚地阐述请求事项,切忌表达模棱两可。

两篇请示的请示事项部分分别表述如下:

    特恳请省人民政府拨付救灾资金800万元,使我市灾区群众平稳过冬。

  此处在前面充分阐述理由的基础上,提出请求省人民政府拨付800万救灾资金的请示事项,简洁明了,合情合理。

“特恳请”的使用体现出上行文用语谦恭、有礼的原则。

  为此,请省政府针对我市公路建设改造所存在的实际困难,将323国道××至××段列入省“九五”交通重点工程计划,按照重点工程实行预算包干的模式进行改建。

  该部分围绕前述原由,紧密结合实际,提出请求批准的具体事项。

由于情况介绍全面,理由阐述充分,请示事项明确,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全市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的角度来提出请求,容易得到上级的认同和批准。

     三、表述得当,提出回复要求要恳切。

  请示的结尾部分要就请示的事项向上级提出期复性要求,一般要用征询性习惯用语,如:

“当否,请指示”,“以上请示,请予审批”,“妥否,请批复”,“以上事项,请明示”,“特此请示,请批复”等。

请示的结语需符合公文的语体特点。

如有的请示结语写成“此事关系重大,望领导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真诚地等待您的批复。

”这样写谦恭有余,但用语显得啰嗦,过多地使用修饰性词语,不符合公文的语体要求。

还有的请示结语写成“望尽快拨款,以解燃眉之急。

”这种带有命令口气的结语,容易引起上级的反感。

请示的结语虽简短,但一般应视为请示的必备结构部件。

两篇例文的结语分别表述如下:

  “妥否,请批示。

  “专此请示,盼予批复。

  这两篇请示的结尾部分,用语简洁、得体,态度鲜明,情辞恳切。

直接提出了请求批复的要求,便于上级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答复。

  通过对两篇例文的对比、分析,可以初步掌握请求批准性请示的写作思路、写作技法。

在公文运作实际中,请示作为一个重要的法定文种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

当前,请示写作中存在的错用、滥用文种问题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

  1.请示与报告作为法定公文中的两个独立的文种,有其各自不同的文种职能、写作要求。

在写作中应注意区分其不同的行文目的、行文原则和行文要求,不可将二者混淆、杂糅地使用。

请示批准性请示要求上级就请求批准的事项作出批复,需一事一文,而报告的事项没有数量限制,不需要上级批复,如果错用文种则必然造成工作的延误。

  2.请求批准性请示与请求批准性函在行文关系上的存在着差异。

请求批准事项,是用

请求批准性请示还是请求批准性函行文,关键是看行文单位之间的关系。

前者用于向行政和组织上有直接隶属关系的上级机关行文请求批准事项,属于上行文。

后者用于向没有隶属关系的有关主管部门行文请求批准事项,属于平行文。

  3.请求批转性的请示应以意见行文。

2000年《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颁布后,意见作为一个正式的法定文种具备了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的功能,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涉及的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国办函〔2001〕1号)中对有关“意见”的使用作了专门规定:

“意见”,“作为上行文,应按请示性公文的程序和要求办法办理。

……上级机关应当对下级机关报送的‘意见’作出处理或给予答复”。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应取消代行意见功能的请求批转性的请示,而以意见行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