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6645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C.草垛云霄 

决别 

高邈 

咄咄逼人

D.静谧 

逃蹿 

匿笑 

菡萏 

恍然大悟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放学后,山村的校园里人已经很少了,真是人声鼎沸。

B.孩子的心理世界与成人是截然不同的,不能用教育成人的方法教育孩子。

C.这两本成语词典各得其所,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都很鲜明。

D.她在抽屉里翻来覆去好几遍,可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证。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荆门市加大了整治力度。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C.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D.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

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春》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小说集《朝花夕拾》,他的散文集有《呐喊》《彷徨》等,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

D.《天净沙·

秋思》选自《全元散曲》。

作者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

天净沙是曲牌名。

思,思绪。

6、综合性学习(5分)

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开播,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与参与,我校准备开展以“规范汉字书写,领略汉字之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下面是七

(1)班同学们深入调查的结论,请你从中概括中学生提笔忘字的原因。

(2分)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电脑和手机等成了人们离不开的工具。

用电脑打字时,许多学生都是使用汉语拼音输入法,而拼音和汉字是互为独立的两个体系。

即使有人使用五笔输入法打字,也不需要知道汉字的所有笔画和笔序,久而久之,他们就不再一笔一划地书写汉字。

许多学生多数时间沉溺于网络,生活中的大部分信息和知识基本上来自网络,而用于看书的时间非常少,所以才会在提笔写字时忘记了要写的字。

原因一:

电子工具的使用导致学生书写汉字少。

原因二:

许多学生沉溺于网络,看书时间非常少。

(2)面对这样的原因,你认为中学生该如何做?

(3分)

①多动笔书写作业;

②不要依赖电子工具、不要沉溺网络。

③使用电脑打字时,采用手写输入法;

④规范书写汉字。

(写出3点)

7、古诗文默写。

(每题1分,共7分)

(1)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2)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3)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4)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5)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6)《〈论语〉十二章》中阐述了“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阅读(48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5分)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8、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一: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树上栖息的鸦雀已经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

示例二:

如洗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一层微霜,聒噪了一天的鸦雀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

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

(2)诗题中“十五夜”应指什么时间?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五夜”应指八月十五中秋之夜。

表达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0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①候:

拜访,问候。

②履行:

实践,做。

③绥:

安,安抚。

④孤:

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

学习。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公(绍)。

袁公问:

“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元方说:

“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他们;

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他们,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

”袁公说:

“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舍弃) 

B.撒盐空中差可拟(大体)

C.与儿女讲论文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D.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10、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期日中 

吾日三省吾身

B.元方时年七岁 

陈元方年十一时

C.异世而出 

相委而去

D.陈太丘与友期行 

正行此事

11、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小小年纪的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优秀品质;

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甲文中的“尊君”是谦称,指对方的父亲;

“家君”指尊称,指自己的父亲。

C.乙文中“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D.乙文中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⑴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正午过了(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丢下(他)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⑵强者绥之以德 

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他们(用德行安抚强大的人)。

(三)名著阅读。

(7分)

13、

(1)下面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请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任选两幅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图1 

图2图3

捕鸟 

吹都都 

活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图2 

《五猖会》 

,图3 

《无常》 

(任选两空填)

(2)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选择与图片相关的文章,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温馨的回忆:

(示例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

(示例二) 

《五猖会》一文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都都”,吡吡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

(示例三) 

《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刻。

理性的批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老师让孩子们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

《五猖会》一文中去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

(示例三)《无常》一文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阴间寻求公正的裁判。

解析:

读名著要有自己的体验与感受,“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任选其一谈感受,观点要鲜明,表达要清晰,并结合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谈,切忌泛泛而论,感受要写得真切。

14、下面关于孙悟空的称呼及得名原因,正确对应关系是怎样的?

①斗战胜佛 

A.石猴被招安后,玉皇大帝授给他的官职

②齐天大圣 

B.唐僧收石猴为徒时为他所取的混名

③行者 

C.唐僧师徒取经成功后,如来佛授给孙悟空的品职

④弼马温 

D.石猴探水帘洞成功,众猴拜他为王时对他的称呼

⑤千岁大王 

E.石猴回到花果山后,接受独角鬼王建议所称

① 

② 

③ 

④ 

⑤ 

D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

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 

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

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

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 

、pH为7.2 

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

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

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

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

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

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

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

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

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

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15、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

①利用化学能发电;

②利用重力势能发电;

③利用热能发电。

16、选文第③段加点字“约”能否去掉?

为什么?

①不能去掉。

②“约”字表示估计,不确定。

“约”字说明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直径估计的大小。

③如果去掉了,就变成了一个确切的数字,与实际不相符。

④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举例子,列举了美国一家公司利用重力发电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

18、请从“节约能源”的角度,拟一则富有文采的宣传用语。

示例:

水龙头旁的宣传用语:

请不要让我伤心流泪!

(五)散文阅读。

(16分)

榆 

钱 

饭 

王卫东

①春天一到,总会想起“蒸榆钱”。

②去年吃过两回,都是在家乡的土菜馆。

菜做得够精致,且是精面粉蒸出的,随上的蘸料也七碟八碗的,却感觉没有早先母亲做得好吃,全然找不到记忆中的味儿。

③儿时的早春,榆树的钱钱一出,母亲便吩咐两个哥哥挎着篮子去摘。

我年龄小,爬不上树,只好待在树下,拣些散落下来的“零钱”。

偶尔哥哥们会掰下树枝扔下来。

我拿在手里,直接捋进篮子,间或抓一把揉到嘴里。

新出的榆钱,黄绿光鲜,青翠欲滴,一串串一簇簇地缀在枝桠上。

吃起来,柔软中带着丝丝的甘甜,缠绵在舌尖上,沁人心脾。

④母亲把采回的榆钱漂洗一下,晾得半干,撒些盐,拌上平时舍不得多吃的白面,上笼蒸一刻钟即好。

出锅的榆钱,细幼滑嫩,佐以三合油(酱油、醋、麻油)调的蒜泥,柔嫩鲜香。

母亲嗜辣,会独自加些辣酱,或在蒸菜时,撒些干辣椒面拌蒸,我是不敢吃的。

⑤作家刘绍棠写有《榆钱饭》一文,记录了从儿时到中年吃“榆钱饭”的事。

平淡的叙述中,道出了农村生活的变迁,也影射了社会的发展。

文中所言的榆钱饭,是加玉米面蒸制的。

在我待过的那个海岛,农家的条件则差多了。

除特例外,大多以山芋粉蒸食。

黑黢黢的窝窝头,拿在手里黏哒哒的。

手指捏巴捏巴,会拽得老长,吃进嘴里,难以下咽。

⑥上述的吃法,北方叫蒸榆钱,南方叫榆钱饭,制作方法相同,只是蘸料有别,都是时令美味。

就像程琳在《采榆钱》歌中所唱的:

“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

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

那时采回的榆钱,不是看着它玩耍,妈妈要做饭,要我去采它。

榆钱饭,榆钱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

⑦榆钱,又名榆荚。

因其扁圆的外形酷似古时串起来的麻钱而得名,又因与“余钱”谐音,颇讨口彩。

虽榆钱多是农民在青黄不接或荒年时的救命粮,可也是富裕人家应时的尝新菜。

当然,其做法精致了许多。

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早春某日,与友去胶东出差。

中午错过了饭时,餐厅多已打烊。

无奈,随意找了家卖小吃的铺子。

店主告知,有包子稀饭可售,随口问了句什么馅的,答曰:

“榆钱三鲜馅。

”当时愣了下,有些诧异,但想来别无选择,吃了再说吧。

胶东的包子,像山东大汉,个个都魁梧得很。

皮薄,馅多,看着就踏实。

一口咬下,鲜香中透着清爽,汁水润润的,饶有风味。

仔细端详,有鲜虾仁和鸡蛋皮,还有些嫩黄淡绿的,就是榆钱了。

这顿偶遇的午餐,我二人啖(音dà

n,吃或给别人吃)尽了八只大包、四碗玉米渣子粥。

两天后上火车前,忍不住又光顾了一次,尽兴而归。

⑨久居城市,榆树难得一觅。

开了春的农贸市场,也少有榆钱可卖。

偶然碰到,定要买些回家。

清水洗罢,简单地拌入盐、麻油和少许的香醋。

搛(音jiān,用筷子夹)起一撮入口,刹那间,便仿佛咬住了整个春天。

19、作者围绕“榆钱饭香”,回忆了与榆钱有关的几件往事。

请你简要概述。

第3节:

哥哥和我摘榆钱。

第4节:

母亲蒸榆钱,拌调料。

第8节:

我和朋友在胶东吃榆钱馅的包子。

20、请根据句后的要求,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是如何描写榆钱的。

(6分)

①新出的榆钱,黄绿光鲜,青翠欲滴,一串串一簇簇地缀在枝桠上。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3分)

(必须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词语选用、表达作用、作者情感等各占1分;

大意对即可)

示例1:

“一串串一簇簇”连用两个叠词(1分),写榆钱繁多、繁密,表现榆钱的形态之美(1分),流露出作者对榆钱的喜爱之情(1分)。

示例2:

用“缀”这一动词(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榆钱在枝桠上的生长状态(1分),流露出作者对榆钱的喜爱之情(1分)。

示例3:

用“黄绿光鲜,青翠欲滴”等词(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榆钱的黄绿青翠,表现榆钱的色彩之美(1分),流露出作者对榆钱的喜爱之情(1分)。

②吃起来,柔软中带着丝丝的甘甜,缠绵在舌尖上,沁人心脾。

(从运用感官描写的角度分析)(3分)

此句从触觉与味觉的角度(能写出1点即可)描写榆钱,非常有表现力地突出了榆钱的柔软与甘甜,使作者产生“沁人心脾”的愉悦感受(2分)。

21、作者在第⑥段中引用程琳的《采榆钱》歌有什么作用?

歌中表现了童年时采榆钱、吃榆钱的情形(1分),与作者上文所写的捋榆钱、蒸榆钱、吃榆钱等相呼应(1分),表现了作者对榆钱的喜爱之情,对童年的留恋之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1分)。

22、“搛起一撮入口,刹那间,便仿佛咬住了整个春天”,联系全文,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含义和作用?

含义(2分):

作者由榆钱饭香,感受到了春天的清新与烂漫,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作用(2分,内容与结构各1分):

在内容上,深化了文章主旨;

在结构上,呼应开头(或与题目相呼应目)。

(大意对即可)

三、写作(50分)(任选一题)

23、

(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那么他就学会平静幸福地生活;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同学们,你生活在什么当中呢?

请以“我生活在 

之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按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

(2)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3)恰当地进行一些细节描写。

(4)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不写错别字,字数不少于600字。

(二)荣格认为,真正的美,其实是一种消失。

嗅觉就是这样,它在现实里总要消失,却永远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和曾经温暖的岁月息息相关。

父亲做的糖醋鱼的味道;

妈妈身上护手霜的味道;

奶奶晒过的被子上阳光的味道;

大雪天里,街角路灯下飘来的烤红薯的味道;

下过雨,打伞回家时,路边青草和泥土的味道……请以“那味道,缕缕温情”为题,写一篇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