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47919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

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

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

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

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

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

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

(引入P3活动题)让学生列式计算:

200000×2%=4000(人)

200000×(1+2%)10=24.38万(人)

24.38万×1.7%=4144(人)

教师提问:

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

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

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

(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

(亚非拉)

(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

(发展中国家)

(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增长较缓慢)

展示《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

过渡:

发达国家人口很少,增长缓慢,会存在人口问题吗?

(会),是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教师补充材料二、三

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

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

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

在德国每年有14.5万多名婴儿的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

提问:

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

(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口增长的趋势。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年。

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知道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世界人口的数量,在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但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各地区会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板书: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教师指出: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板书:

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

(学生阅读课本P6图1.6。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

(2)横坐标仅仅表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吗?

(3)自然增长率如何读取呢?

板书:

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

教师讲解: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生产力发展水平)转变是从死亡率还是出生率先下降开始的?

(死亡率)

设问:

目前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是否相同?

(不同)板书:

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

(让学生阅读课文P6有关段落,分析世界两类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

什么?

(学生回答)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会变化的,在空间上也有差异的。

最后分析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知道了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因。

通过学习,懂得了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有变化,空间上存在差异。

教学后记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能力目标1.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

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

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见。

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因,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

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空间移动人口迁移三大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制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

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

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常往返、外地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

另外,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

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人口迁移(板书)

师:

什么是人口迁移?

生: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师:

对。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说一说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l、2、3欧洲人向北美、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

4非洲人被迫移民美洲

5印度人向非洲、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移民

6中国人向东南亚和美国西部移民

7英国人向北美中西部移民

8苏联人向亚洲北部移民

9中国人向中国东北部移民

(活动探究)学生填下表:

师:

国内人口迁移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

生:

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由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师:

那么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具有什么特点呢?

活动与探究

读教材图1.8思考:

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

建国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示意图

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

那么这种人口迁移有什么意义呢?

生:

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活动与探究

1.你的祖籍在哪里?

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

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

为什么?

答:

不相同。

对人口迁出地来说,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等。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等。

对人口迁入地来说,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利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等。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

环境的压力增加等。

(本活动也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学生可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村庄的人口移出与移入情况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作社会调查。

以当地的事例来延续教材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

可以说,没有国际人口的迁移,就没有今天的美国。

移民对美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美国曾出现过的四次国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我国古代人口的变迁

1、周朝前,我国人口重心均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2、秦汉时期,北方大规模战乱屡屡发生,使人口多次迁往南方。

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北方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而继续南迁。

尤其是"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引起了北方人口南迁的高潮。

北宋末年,南方人口已占全国人口2/3左右。

4、元明清期间,政治中心在北京,北方战乱平息,人口数量增加。

5、我国人口迁往海外有很长的历史。

活动从上述案例中任选一个,进行重点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

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第二次:

经济因素第三次: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第四次:

环境

(2)影响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与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古代:

战争近几十年:

政策、经济等因素

本部分可以由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步骤进行

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要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不仅包括人口自然增减,还包括人口迁出或迁入数量的变化。

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们知道人口的迁移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体,我们在分析某一迁移现象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板书设计: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两方面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如何估计

3.结合我国当前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进一步认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三、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人类生活的地球村,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

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

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

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十分重要。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的知识。

板书: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教师:

人类社会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发展的,特定环境以其空间和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自然也就有一定的限度。

这个限度,在学术界进行相关研究时,就以“环境承载力”来表示。

什么叫环境承载力呢?

生: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教师:

对,很好。

它涉及了多种指标,其中的哪一项指标,是人们考虑得最多,引用得最多的?

学生:

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指标。

(推进)

教师:

这项指标又被人们称为什么?

学生:

环境人口容量。

教师:

教材给它下的定义是怎么说的?

学生: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教师:

从这个定义的表述中,大家仔细品味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学生:

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或互相议论,仔细辨别后了解到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特定的历史时期、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教师:

下面咱们就逐个来看看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

教师: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哪个相对更突出

学生:

资源。

教师:

确实如此。

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建立在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基础上的。

一个地区,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其所能供养的人口相应也多,反之则少。

譬如:

同在欧洲的德国和梵蒂冈,前者现有人口8000多万,后者人口只有1000左右。

香港经济繁荣,以1000多平方千米土地维持680多万人,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也十分富足。

但若要它供养如河南9000多万人,则情况可想而知。

教师:

那是不是资源相对少的国家(地区),其供养能力肯定就少呢?

大家别忙回答,先看看下面的材料再作回答

教师:

那是不是资源相对少的国家(地区),其供养能力肯定就少呢?

大家别忙回答,先看看下面的材料再作回答。

(材料展示)(师生互动)同读材料,教师启发引导,展开讨论材料一:

以色列农业的魅力以色列实际上只有北部加利利湖周围平原和约旦河谷适宜发展农业。

然而,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仅仅一代人就建成了现代农业,创造了令世界惊讶的奇迹。

教师:

从这一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国以色列土地和水资源条件如何?

学生:

土地面积小,贫瘠缺水。

教师:

但是,它的人口供养能力怎样?

学生:

很好,很高。

以色列水资源总共才16亿立方米,其用水总量为20亿立方米,不足部分靠污水处理和海水

淡化补足。

1962年,一位农民偶然发现水管漏水处的庄稼长得格外好。

水在同一点上渗入土壤是减少蒸发、高效灌溉及控制水、肥、农药最有效的办法。

发明滴灌以后,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

科技为本政府每年农业科研经费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

3500多个高科技公司。

7个研究所,250多位博士研究员,正在从事750多个科研项目。

以色列把科技兴农作为国策。

农业发展主要受益于科技,农业投入也主要用于农业科研,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和具体指导,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

科技使农业工业化,以色列农业增产的95%靠科技。

以色列的农业奇迹表明,科技就是生产力,农业的未来在于科技。

教师:

这下大家找到原因了吧?

学生:

是的。

教师:

什么原因?

学生:

有发达的、以滴灌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教师:

大家回答的很正确。

(推进)

教师:

可见,科技发展水平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相应地区自然资源不足的缺陷的。

大家想想,现在世界上哪些国家(地区)就是凭借科技优势,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雄厚财力物力,靠大量进口资源来维持其国民生活的,能否列举一些?

学生:

美国、日本、德国等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是。

(承转)教师:

那么,除了资源和科技之外,还有什么因素也能显著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供养能力呢?

学生:

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教师:

正是。

教师:

大家设想一下,中国现在的13亿人,如果生活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辉煌时期之一的大唐贞观年间,会怎么样?

学生:

绝大多数会死掉。

教师:

为什么?

不都生活在同一个中国吗?

学生:

虽然在同样的中国,但以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力水平所能生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毕竟少,与现在相比是十分有限的。

这只能养活当时中国的几千万人口,根本养活不了现在如此多的人口。

再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消费水平也远比那时候高,这样,那时有限的那些财富,对于现在如此多的人,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教师:

原来如此。

高潮(重难点突破)

教师:

从刚才我们分析的现实中国与盛唐时期的中国供养人口数量的巨大差异中,大家是否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

即便就某个确定的地区而言,所有能够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这样的话,考虑这些因素而估计出的当地的环境人口容量的数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

不是固定不变的。

教师:

如果地区确定,时间明确,那么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影响因素的数量是不是相对确定的?

学生:

是的。

教师:

那么,由此推算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不是也就相对确定了?

学生:

是的。

(归纳承转)

教师:

由上,我们可以归纳出环境人口容量的两大基本特点:

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下面,我们看教材图1.10和图1.1l,具体了解一下,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应当怎么进行?

对全球和我国,相应的评估结论会怎样?

学生:

(读图,讨论)1.P12图思考”1、2。

2.P13怎么看待世界环境人口容量的三个不同结果?

[教师精讲]各种资源的综合决定着环境承载力,在所有不同种类的资源中,相对最少的资源直接决定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这个最小值就是环境人口容量。

(师生互动)

教师:

三种环境人口容量评估的结论为什么会不同?

学生:

它们评估时的假定条件不同。

教师:

想一想,三种不同观点的人,他们各自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学生:

乐观论者:

人类是大自然中最高级的生物,有聪明才智,人类科技进步的潜力是无穷的;悲观论者:

所有的资源潜力再大,终究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供养有限的人口,有些资源已经濒临枯竭,因此现在地球上人口已经太多;持中间观点的人:

虽然有些资源已经濒临枯竭,但人类科技的发展潜力还是存在的,因此100亿左右是世界的环境人口容量。

教师:

分析得很好。

下面咱们再看一下P14的“活动”。

请大家考虑:

1.材料中提到的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多少,它主要以什么作为评估依据,为什么?

学生:

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16亿。

它是以中国的土地资源作主要依据。

2.评估出的人口为16亿,现在是13.7亿。

那是不是意味着形势还并不严峻,还挺充裕?

学生:

不是,现在形势已经十分严峻。

教师:

何以见得?

学生:

(回忆前述内容后)我们的人口基数庞大,每年的新增人口仍然很多;资源相对短缺严重,数十种主要的基础矿产和能源资源中已经有很多短缺,如石油;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并且还有继续扩大和蔓延的趋势。

教师: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

继续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

(总结过渡)

教师:

前面我们深入探讨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有关细节。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但大家想一下,一日三餐,刚够温饱,好像就可以持续供养吧?

学生:

是啊!

教师:

可那是咱们向往的吗?

学生:

肯定不是。

教师:

那你们想过什么样的日子?

学生:

幸福日子。

教师:

怎样的日子可以称得上幸福呢?

学生:

生活方式合理,生活水平健康,不危害子孙后代。

教师:

过这样的日子恐怕得消耗比仅仅一日三餐有保障就行的日子更多的资源和财富。

那么,一切条件等同的情况下,能够供养的人口肯定就会明显减少了吧?

学生:

是的。

教师:

这样的人口数值,人们把它称为什么?

学生:

人口合理容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板书)

教师:

对。

大家在P13上找到它的定义后,考虑这个数值是否是确定的?

要评估它的话,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否相同?

学生:

它也是不确定的,但也是相对确定的。

对它进行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基本相同,只是其中的人口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标准要更高些。

教师:

人类同处一个地球上,那么,我们评估不同的国家(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时,能不能“一碗水端平”,大家都按统一标准执行?

学生:

不行,不可能。

教师:

为什么?

学生:

因为各国、各地区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各个因素有不同的表现。

比如环境资源条件,比如经济发展水平,各国各地区各有其自身特点。

发达国家人口少,消耗的资源却很多,人均收入高,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高。

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增长也快,人均收入少,消费水平也低,贫困人口众多。

教师:

这样看来,要在世界上形成和保持一个人口合理容量也很艰巨。

不过再怎么艰巨,人们还是得努力吧?

学生:

是的。

教师:

那该怎么去努力呢?

学生:

一是各国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内;二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有追求过好日子的平等权利。

教师:

为此,我们该怎么做呢„„课后大家不妨好好去想一想。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人口与环境两方面紧密联系的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重点分析了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几个主要因素──资源、科技的发展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突出影响,了解了三种不同的世界环境人口容量评估观点,明确了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艰巨性,贯彻落实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中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大基本国策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教学后记: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