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5216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十一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陈云说: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已出现过,但是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如此兴高采烈地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

”“全国工商界……接受这种改变”是指

A.没收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

B.国营控股企业的发展

C.私营工商业的公私合营

D.中外合作的经济形式

【答案】C

【解析】本题切入点是现代中国经济形式的变革。

材料信息中“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变”“和平方法”等反映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私营工商业的公私合营。

故选C。

 

2.下面是建国后我国某时期的一幅宣传画,图中的文字为:

“稻麦肥壮冲云端,一根麻绳两头牵。

兄妹好玩打秋千,一荡荡上九重天。

”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表明当时我国粮食获得了空前大丰收

B.这幅画出现在建国初的土地革命时期

C.反映了人民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D.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C

【解析】图片中的稻谷生长情形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文字说明也带有夸大成分,这反映了“大跃进”时期严重的浮夸风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D项说法错误,C项正确。

 

3.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可知,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发展滞后,因此“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项说法正确。

A项发生于1950—1952年,涉及的是土地方面的规定。

B、D两项发生在1958年,不属于50年代初。

本题答案为C。

 

4.1992年初,以徐州国营企业改革为发端,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以“破三铁”(“铁饭碗”“铁工资”和“铁交椅”)为中心的企业劳动、工资和人事制度的改革热潮。

但是这一度引起了人们的思想动荡。

这突出反映了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奋斗目标

B.国有企业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市场

C.我国开始在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D.民众已经能够完全接纳市场经济理念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

“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改革热潮”说明国有企业改革在前进;“一度引起了人们的思想动荡”说明改革尚未被大众完全接受,故B项正确;A项是在中共十四大后,C项是在1984年,D项与“这一度引起了人们的思想动荡”矛盾,均排除。

 

5.阅读下列《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

1957年

43.3%

31.2%

25.5%

中的比例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A."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B.国民经济建设比例严重失调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工业发展

【答案】B

【解析】注意表格中的"增长率"一栏,轻重工业都是正增长,特别是重工业更是达到百分之二百还多,而农业的增长率却是负增长,表明国民经济建设比例严重失调,故选B。

 

6.“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分析可知,这是指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C项说法正确。

 

7.下图是南昌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一份土地证书,可惜遗失了下半部分,推测它颁发的年代应该是

A.1950

B.1958

C.1970

D.1980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的所有权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就没有发生过改变,都是属于土地公有制,在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中把地主私有土地变为农民私有土地,故图中的土地所有权证是在1956年之前颁发的,故选A项。

 

8.1956年1月2日,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市长宣布:

“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

这一伟大胜利是我国人民的胜利。

”“伟大胜利”的原因是

A.工业化的实施

B.统购统销政策实施

C.上海工商业改造完成

D.土地改革完成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我国从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工业化,故A项错误;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统购统销政策,是新中国初期实施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从材料中不能体现改变政策,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1956年”和“上海”可以排除D项;从1953年开始我国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9.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陈云在发言中强调:

“……面前摆着两条路要我们选择:

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

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

我认为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

”“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人民公社化运动

B.改善城市居民生活

C.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D.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材料关键信息“1961年”,结合所学知识联系三年经济困难。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泛滥,是导致三年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压缩城市人口就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纠正“左”倾错误(由片面强调重工业到重视农业)缓解经济困难,C符合题意,所以A、B项明显错误。

而经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的,所以排除D项。

 

10.1962年6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的问题。

邓小平认为只要合适,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并说:

“不管黄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下列与之有关的背景是

A.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B.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严重

C.邓小平开始进行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

D.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答案】B

【解析】由“1962年6月”可知,当时农村中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因此对能够打破大锅饭的“包产到户”有了积极评价。

故选B。

 

11.新中国在某一时期采取以下措施:

“明确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不得侵犯社员个人所有的一切生活资料和小农具等生产资料;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

”上述措施实施的背景是

A.中共八大召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面对农村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实施“八字方针”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故先排除A、D两项;而材料反映的是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调整,因此,不能是B,只能是C。

12.金冲及等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中记述:

“1952年夏秋之交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三个超出预期的变化:

一个是国民经济任务的提前完成;另一个是工商业产值中国营产值超过了私营产值;再一个是农村中互助合作事业普遍发展起来。

”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

A.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

B.完成了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C.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

D.为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供依据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建国初期的中国经济。

本题注意题目中的时间“1952年”,当时中国经济处于恢复时期,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作准备,A项符合题意。

B项是1956年,C项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1958年制定,均不符合题意。

 

13.针对下列情况,我国采取的政策是

A.没收官僚资本B.兴起"大跃进"运动

C.土地改革D.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D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观察到,中国在1952年人均钢产量、发电量远远落后于1950年的美国,甚至也低于1950年的印度,说明中国当时重工业水平落后,所以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14.下表所列内容是与中国某省份相关的一些历史信息。

据此推断该省份是

A.四川

B.安徽

C.江苏

D.山西

【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徽商;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

 

15.《光明日报》1958年8月4日报道:

1958年7月14日到18日,刘少奇到山东寿张县视察,听说台前社亩产将达3万至5万斤的玉米,3万至5万斤的谷子,30万斤地瓜和宏伟社亩产15000斤籽棉的丰产后,赞扬他们说:

“你们压倒了科学家,他们没敢想的,你们做到了,这是个革命。

”这反映出

A.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共产风”刮向山东

C.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D.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1958年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的背景下出现“大跃进”运动和浮夸风,C符合题意。

 

16.下面是我国196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表。

其中第二产业最有可能是(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60

344

?

466

A.289

B.372

C.451

D.648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958—1960年,我国掀起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因此,第二产业数值应该是最高的,故选D。

 

17.“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意在考查考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粮食供应进行宏观统筹、计划管理,这对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故选B项。

材料信息与A项没有必然联系;当时中国并没有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故排除C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于1952年底,故排除D项。

【备注】【误区警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是在1949—1956年。

前期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后期的主要任务是“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

 

18.对下图反映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B.“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取得重大突破

C.“大跃进”时期,“左”倾错误蔓延到农业领域

D.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亩产量居世界先进水平

【答案】C

【解析】本题很容易因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质理解偏差而错选。

从图片中“小麦亩产3530斤”可知,图片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当时“左”倾错误泛滥。

A、B、D三项都是对材料的错误分析,都不符合题意。

 

19.曾任职安徽省无为县粮食局的夏可文回忆说,据当时的报道,1958年石涧区拓城社第五作业区第17小队曾放出一颗中稻产量“卫星”,1亩多的稻田共收稻谷33709斤;汤沟区蛟矶乡燎原一社的1亩4分“湖南籼”中稻共收稻子35859斤,平均亩产25619斤。

这一事件产生的影响是

A.促使农业生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B.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C.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改变了我国农业落后的面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由材料“1亩多的稻田共收稻谷33709斤”“平均亩产25619斤”可知,其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

由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混乱,故B项符合题意。

 

20.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

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一度在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3年后一度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

出现材料中广告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计划经济,政府控制

C.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D.特区建立,广告兴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

关键信息是“1953年后一度消失”,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在生产、资源分配、产品消费各方面,都由国家统一计划,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广告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B符合题意;“重新出现”的原因是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实行党、政、企分开,企业自主权扩大,变成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模式。

 

21.下图是中国《1956年到1965年粮食生产变化曲线图》,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有

A.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中共八大

C.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

1958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出现三年经济困难,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三大改造于1956年完成,“一五”计划为1953—1957年,中共八大在1956年召开,“文革”是1966—1976年。

故本题选D。

 

22.“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以至于翻开新旧两本中国分省地图一对照,星罗棋布的人工湖泊就呈现在面前。

由此,我国的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以每年1700万亩的速度增加。

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

”材料反映出

A.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促进了农村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以来中国农业灌溉面积的增加情况,可将此题转换成对人民公社特殊性的理解。

题干材料肯定了人民公社期间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的建设,故选A。

B、C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夸大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作用。

 

23.下图为1957年廖冰兄教授在《漫画月刊》上发表的漫画,被《人民日报》批为“反党毒草”。

这体现出

A.国家希望文艺能配合经济建设的高潮

B.中共中央要纠正文艺脱离实际的现象

C.党对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

D.文艺政策具有和风细雨治病救人的特点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57年的反右斗争扩大化。

材料中廖冰兄教授的漫画反映的是教条主义盛行,讽刺当时照搬照抄、没有从实际出发的现象,但是被《人民日报》批为“反党毒草”,说明党对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将正确的提意见夸大为阶级斗争,发动了反右斗争扩大化,C符合题意。

 

24.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

其直接目的是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影响下,国民经济出现严重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中共中央规定全国一切机关、事业单位等“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无疑有利于减轻市场供应的压力。

由此可知,A正确;B显然错误,可以直接排除;C、D不符合“直接目的”,可以排除。

 

25.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4月)中指出:

“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苦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当时政府帮助农民克服困难的措施是

A.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B.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C.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确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

根据题干材料的时间及所呈现的问题可知,国家开始实行三大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极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所以B符合题意。

A非主要措施。

C错误,当时开始逐渐取消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

D是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这是在1953年之前。

本题选B。

 

26.1958年4月,毛泽东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中,欣喜地描绘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后写道:

“由此看来,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

”5月,毛泽东在一个批示中提出:

我国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

6月又说:

3年超过英国,10年超过美国,有充分把握。

材料中的指导思想所导致的后果主要是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资源浪费严重

B.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经济快速发展,短时间内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

D.违背小农利益,极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根据材料信息“1958年”“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等及所学知识可知,其体现了经济建设上的“左”倾思想,这一思想直接导致了“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资源严重浪费。

B、C错误,D项是人民公社运动的结果。

 

27.在新浪网读书栏目热载小说《重生之生在农村》第六章中,作者记述道:

“1960年秋,我的外公将积攒了近两年的5元钱交给了外婆,让她在坐月子时买点猪肉补补身子,但外婆在大队(农村的基层组织)上怎么也弄不到肉票,5元钱也始终花不出去,结果外婆在月子里没吃上一片肉。

”导致当时“外婆”没吃上肉的最主要原因是

A.物资匮乏,没有猪肉

B.肉类专营,不准买卖

C.工业优先,忽视农业

D.计划经济,生活受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计划经济。

结合题干时间“1960年”可知当时正在实行计划经济,生活受限,D项正确。

A项中“没有”错误,B项中“专营”错误,C项中“工业优先”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

 

28.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荒的农民,借助一盏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

小岗村的做法

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确定了土地归农民所有

C.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D.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由材料信息“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可知,这符合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进行的改革措施,故C项正确。

分田到户并未违背社会主义原则,土地仍是集体所有制,故A、B两项错误,排除。

题干的时间是1978年11月24日,此时还没有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此时中国的体制仍然是1958年以来的人民公社体制,D项错误,排除;

 

29.《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

……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直接因素是

A.土地改革的进行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人民公社的建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

根据题干中“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可知是三大改造的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所以B正确。

A、C、D与题干中的“私营企业”无关,均排除。

 

30.2002年,河南省率先在全国放宽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登记条件,并最终取消门槛。

有统计显示,2002-2010年间,河南省获得进出口经营权企业总数一度突破2万家,居全国第六位、中西部首位。

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A.河南省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完善

B.对外贸易成为河南省的经济支柱

C.“入世”推动河南外贸体制调整

D.河南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象征

【答案】C

【解析】A项中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形成中,尚未完成,排除;B项“经济支柱”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基础史实错误,排除;河南省外贸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2001年底中国的入世,答案为C。

 

31..1958年12月,在我国制订的合成胰岛素科研计划中,完成的时间一再提前,由最初五年缩减为四年、三年、两年,最后决定把这项工作作为1959年国庆十周年的献礼,时间尚不足一年,这表明

A.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B.“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C.全国上下热火朝天“大干快上”

D.社会主义建设稳步发展

【答案】C

【解析】1958年、1959年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

合成胰岛素科研计划完成的时间不断提前,反映了全国上下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情,同时也违背了客观规律,在当时不太现实。

A、D项显然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并非成就,同时这也是经济建设“不稳”的表现;B项对应的时间是1957年,故正确选项为C。

 

32.腾讯网曾发起《大国脚印﹒网友票选60年最具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评选活动。

其中,1953年当选的事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网友评此事件的理由应包括

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有力配合了“三大改造”的进行    ③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④激发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热情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以上四个方面都是“五年计划”的影响,故答案为A。

 

33.据报载,1979年福建对50家企业实行改革试验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如三明钢铁厂1980年上半年工业总产值比1979年同期增长了13.5%,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4.8%。

该“改革试验”应是

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兴办经济技术开放区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结合材料中“1979年福建对50家企业实行改革”可知这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故选A项。

选项B是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题意不符,排除;选项C是对外开放,与题意不符,排除;选项D是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