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52919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试卷类型:

A

高三年级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2012.11

本试卷共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0页。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

第I卷(选择题4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答在答题纸规定位置内,超出部分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将试卷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

共45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新全球史》写道: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D.农民土地私有制

【答案】B

【解析】考察点为均田制。

结合题干材料实施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其做法是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农民承担一定的徭役负担,可知其反映的是北魏开始实行的均田制。

2.《汉书》记载:

“(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材料反映出西汉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分析材料该手工作坊应为私人手工业,材料主要对其作坊的规模进行描述。

西汉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手工业的发展。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图片与这一论断无关的是

【答案】D

【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

宋代的商业革命指宋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坊市界限打破,风俗画出现,也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D项能反映出宋代有蹴鞠活动和冶铜技术水平。

4.山西平遥是晋商的发源地。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此诞生,随后它在中国很多省设有分支机构,到19世纪40年代,其业务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B.晋商注重探索经济交往的支付方式

C.山西是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D.新型汇兑业在中国开始发展

【答案】C

【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

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到宋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山西是当时经济中心的说法错误,材料也体现不出来。

5.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自耕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D.明末苏杭地区

【答案】D

【解析】考点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注意材料中工场工人、工场主,他们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清时期。

6.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大错”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B.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D.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答案】B

【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商业政策——海禁政策。

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外贸易往来,更为重要的是使清朝统治着看不到世界发展的潮流,导致自我封闭、盲目自大,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7.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写道:

“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国内资本的大量积累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B.凸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C.企业家参与航海活动,并为海外扩张提供了物质支持

D.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新航路开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发展。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寻金热”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产生并初步发展。

作为商品交换的支付手段的货币,不仅取代土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

8.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殖民扩张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B.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D.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

【答案】C

【解析】考察欧洲的殖民扩张和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从孤立分散到走向整体世界的过程,是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的过程;题干中“积极意义”,故选C。

9.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写道: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了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果。

”“种种有利力量”应包括①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②海外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扩大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④工厂的出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考点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生产关系也出现相应变法,生产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近代工厂制度建立,故工厂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影响而不是条件。

10.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机械特色不同B.构成材料不同

C.交通工具不同D.能源动力不同

【答案】D

【解析】考点工业革命。

“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从生产力角度划分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由手工劳动进入机器大生产的时代,两次工业革命使能源动力发生了重大变化。

11.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的直接原因是

A.洋布价格低廉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D.洋布外观漂亮

【答案】A

【解析】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洋布盛行主要是采用机器生产,成本低、效率高,质优价廉。

12.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为研究洋务运动确立了一个“守旧与创新”的主题,下列对该主题的理解正确的有①守旧是指洋务运动不愿引起西方先进科技②创新是指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③守旧是对洋务运动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而言的④创新是指洋务运动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变革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答案】C

【解析】考点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发展近代工业,维护封建制度,故选C。

13.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以来,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近代化起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4.下图是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

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A.①~②段

B.②~③段

C.③~④段

D.④~⑤段

【答案】D

【解析】考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④~⑤段时间是从1910年到1956年左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到一战结束,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1927——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民族工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故④~⑤段民族工业不是一直衰落。

15.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直隶

(含天津)

江苏

(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该组统计数据表明

A.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挫折

B.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C.民族资本较之于外国资本仍处于劣势

D.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答案】B

【解析】考察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同时考察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结合表格可以看到工厂主要分布在直隶、江苏、广东等省份,其余省份分布比例较小,可以看出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16.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B.外国教会的宣传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D.清政府政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受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中国的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包括维新人士发起的不缠足等女权运动。

17.某学校历史探究小组在图书馆搜寻资料时找到了以下一组图片,该小组成员为它们确定的主题中,最恰当的是

 

A.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和新的春天

B.“实业救国”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C.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困难重重

D.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答案】A

【解析】考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从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对民族工业的破坏再到建国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获得新生的历程。

18.“耐泼曼”(Nepman)是20世纪初期出现在俄罗斯的一个新名词,它指“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的农民和新商人”。

这一名词的出现是由于

A.国家工业化的推行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

【答案】B

【解析】考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挫折。

ACD在所有制上都是单一公有制,1921年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规定:

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恢复私人小企业。

19.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

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答案】D

【解析】考点斯大林经济体制。

斯大林经济模式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众多问题: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主要是指苏联为发展工业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对农民和农村索取太多。

20.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B.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D.扩大消费、刺激经济恢复发展

【答案】D

【解析】考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整。

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重要手段,本质是国家干预经济。

同时福利政策也意味着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

21.“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蛮干”主要表现在

A.实行余粮征集制B.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D.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答案】D

【解析】考点苏联的经济改革。

首先结合材料得出这位政治家为赫鲁晓夫,其蛮干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不顾苏联实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种植玉米运动,结果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破坏。

22.下图是一张股票,发行这张股票有利于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B

【解析】考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结合股票“公私合营股票”,可知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2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在这里“消失”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答案】B

【解析】考点改革开放。

结合所学知识人民公社会运动、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是集体农业的表现,排除AB.家庭量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从人民公社会下的集体农业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但没有改变所有权。

24.下图为“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示意图”,对此图的理解正确的有①率先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②逐渐开放到东部沿海地带③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④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考点改革开放。

1978年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经济开发区、内陆省会城市的过程,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5.某组织于2010年9月27日表示:

“英国政府收紧财政的计划有利于长期经济复苏,但将损害短期经济增长,如果此风险显现,英国的货币政策需要快速作出反应。

”从其关注的内容看,该组织很有可能是

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贸组织D.关贸总协定

【答案】B

【解析】考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为国际货币问题的磋商和协作提供方法;通过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把促进和保持成员国的就业、生产资源的发展、实际收入的高水平,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稳定国际汇率,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排,避免竞争性的汇价贬值;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基金组织向成员国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按照以上目的,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时间,减轻不平衡的程度等。

26.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有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关贸总协定。

对其历史地位相同点的概括,最全面的是①美国经济势力膨胀的产物②美国都占有特殊地位③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④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考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经济势力膨胀的产物,美国都占有特殊地位;有利于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

但并不是完全改变了贸易保护主义。

27.2010年2月,欧盟连续召开三次重要会议,讨论如何应对希腊债务危机给欧元区带来的影响。

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欧元正式启用于两极格局解体后②欧元区的形成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完成③欧元的使用有利于欧洲经济的稳定发展④欧元的使用引发了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④D.①③

【答案】D

【解析】考点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元的诞生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但不是欧洲一体化完成的标志,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欧元的使用有利于欧洲经济的稳定发展,希腊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即是政府的财政赤字,除希腊外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存在较高的财政赤字,因此,希腊债务危机也引爆了欧洲债务危机。

此次危机是继迪拜债务危机之后全球又一大债务危机。

2012年5月,希腊人纷纷到银行去提领存款,银行出现挤兑现象。

28.由于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它们之间既存在“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一种有别于其它区域经济集团的“另类”合作新模式。

该组织是

A.东南亚国家联盟B.欧洲联盟

C.北美自由贸易区D.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考点经济区域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既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同时又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29.在一场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

其中与当前学术界主流观点明显不符的是

A.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B.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归宿

D.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30.下图所反映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B.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剩

C.发展中国家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D.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结果

【答案】A

【解析】题中信息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与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成正比,归根结底是与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不公正有关。

 

高三年级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2012.11

第Ⅱ卷(非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

第31题13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3分,第34题15分,共5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

材料三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

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

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

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材料四“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

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读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

(1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分)

【答案】

(1)模式:

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1分)

特点: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分)

【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结合材料“耕织”,分析为小农经济模式,它的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从材料二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2分)

【答案】

(2)信息:

国家税收呈上升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2分)

特征:

当时小农经济占主体,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分)

【解析】考察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图片反映了国家税收总额、农业税、工商杂税的变化情况,注意概括的准确性;第二小问注意结合时间清中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这足以萌芽出现,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占主导。

(3)比较材料三中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概括说明经济规模曾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为何没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

(4分)

【答案】

(3)原因:

英国通过要业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中国固守农耕经济,生产方式落后;英国近代科技世界领先,中国科技水平落后;英国海外贸易发达,中国经济保守封闭;英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4分。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考察该时期中国和英国的社会发展状况,注意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方面对比。

(4)材料四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2分)

【答案】

(4)(2分)①同意。

理由:

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明清时期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状态。

②不同意。

理由:

中国自宋朝以来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注:

只表明观点,不阐述理由不得分)

【解析】注意先明确观点,同意时要强调明清经济的滞后性,不同意注意明清经济发展的成就。

32.社会习俗是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和体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发辫,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

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

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

随着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社会形成了哪些新观念?

(3分)并分析这些新观念出现的原因。

(3分)

【答案】

(1)新观念:

革除陋习;崇尚西方自由民主;重商、享乐等。

(3分)

原因:

工业革命后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辛亥革命等社会变革的推动;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社会心理的认同;西方先进文明的吸引;进步人士的提倡等。

(3分。

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考察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观念可以从材料得出,分析出现的原因要结合时代背景从外部工业文明冲击,内部社会政治力量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思想的解放等方面作答。

材料二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

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贴春联的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下列的表格。

请你帮助他完成。

(3分)

春联

反映的相关史实

毛主席挥手指方向;

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食堂巧煮千家饭;

公社饱暖万人心

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

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忆往昔,民营企业改革铸辉煌;

看今朝,中国浙商转型再腾飞

春联

相关史实

1953—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解析】考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注意春联的关键词“合作化”“公社”“责任田”“民营企业、浙商”,联系相关史实回答。

(3)从上表中的四幅对联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答案】(3)变化:

由私有制到公有制,再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

【解析】建国后从三大改造到人民公社化到改革开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经历由私有制到公有制,再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材料三有人对婚宴形式总结道:

“50年代一张床,60年代一包糖,70年代红宝书,80年代三转一响,90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21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结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

(2分)

【答案】

(4)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