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561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docx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湖南雅礼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高三

2010-09-1112:

22

                                             

湖南雅礼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分值:

150分   时间:

150分钟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舛漏(chuǎn)  潢潦(liǎo)            剿  袭(jiǎo)      叱咤风云(zhà)

      B.偾事(fèn)     怪癖(pǐ)             憎  恨(zēng)     徇私舞弊(xùn)

      C.撒手(sǎ)      淬火(cuì)           札定脚(zhá)      如履薄冰(báo)

      D.粳米(gēng)   忤逆(wǔ)            饮  马(yìn)      龇牙咧嘴(cī)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羽戈先生的近代人物,似处于写意和工笔之间,以写意为主,间或细笔勾描,很老道的笔法,乍读之下,仿佛高阳、高拜石这类文坛老手,一看自传,哦,原来是个80后!

      B.8月7日夜,一场罕见的大雨瓢泼而下,沉睡的人们却依旧安祥在梦中……伴随震天动地的巨响,山洪裹挟着泥石,瞬间,树木连根拔起,农田消逝殆尽……那些,无辜的生命啊,没有反抗和挣扎的机会,便被一起吞噬…… 

      C.90后青年人的舞台,他们不要循规蹈矩的流程,不要拘谨羞涩的胆怯,不要纷烦复杂的表演,只要张扬自我、直抒胸臆就好。

      D.香港《南华早报》8月12日文章称:

20多年来,中国一直奉行低调的外交政策,秉承邓小平的名言“韬光养晦”。

如今,随着财富和实力增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愈加大胆,其领导人似乎开始调整先前的政策。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季老活了近百年,但人不管活了多久,对于时间来说都是短暂的。

然而文字的存在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久远,季老虽然仙逝,但他平易近人的文字却留下不朽的印记,他对人世间五味的品评留下永久的回味。

      B.吉发搬家公司秉持顾客第一、服务保证的经营理念,提供搬家、搬迁、货运、跑腿、快递、空调移机等周到快捷服务,在众多搬家公司中脱颖而出。

      C.最近一犀利哥迅速走红网络,他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碴子,那帅到无敌的风衣,还有那杂乱的头发,迅速秒杀了观众,由于这潮流型乞丐帅哥的举止特立独行,亦有网友对其身份表示质疑。

      D.千佛洞社区为迎接八一节的到来,成立近十年来的菜市场被拆除,气宇轩昂的社区大楼前辟出了一片绿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内蒙古出版社独家引进版权出版的《你在哪里》,在美国的发行量已超过8500万册。

作者是《纽约时报》曾给予这个睿智的作家极高评价的悬疑小说王后玛丽·海金斯·克拉克之手。

      B.我们需要解决在反垄断立法中的根本:

一方面是为企业创建一个自由竞争、协调有序的社会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是为了使消费者利益和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C.《莎士比亚全集》通过故事的形式,给诸多不大习惯阅读戏剧作品的读者,特别是年青读者一个轻松地阅读莎翁作品的机会,从而走进莎翁的世界。

读这本书的读者,即是愿意开启另一扇窗户。

      D.2010年08月15日,一个庄重而肃穆的日子,国家为舟曲遇难同胞举行全国哀悼活动。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

”举国哀悼,既见证了国家对逝者的祭奠,还诠释了国家对生者的告慰。

5.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

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的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⑤①②④⑥③    B.②④⑥⑤①③    C.②⑤①④⑥③    D.⑤①②③④⑥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芋老人传

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

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

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

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

“他日不忘老人芋也。

”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

“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

”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

“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

”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

“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老人前曰:

“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

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

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

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

是犹可言也。

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使、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

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

“老人知道者!

”厚资而遣之。

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

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

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

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

或传闻之过实耶?

嗟夫!

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释】倾盖:

途中相遇,停车交谈。

此指偶然相会。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就:

参加

      B.谓老人与相国有旧    旧:

老交情

      C.厚资而遣之          资:

赏赐

      D.相国遽惊谢曰        谢:

道谢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B.致郁郁而死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C.以污贿不饬罢               木欣欣以向荣

      D.或传闻之过实耶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B.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C.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D.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用传记方式借题发挥的讽世之作,讽喻因地位改变“而忘昔日”的种种世态。

      B.芋老人的借芋说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由回答相国“何向者之香而甘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时、位移人”的论点。

      C.芋老人所谓“芋视乃妇”,即厌弃糟糠之妻,“芋视乃友”,即忘记贫贱之交,“芋视乃学”,即品性堕落,渎职犯法,由家庭、朋友到个人与社会之间,此三者危害的范围比较大。

      D.篇末“赞曰”,这是用史家笔法,由作者直接评论芋老人其人其事,在写法上,表明了传记体的格式,从意义上说,深化题旨。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译文: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译文:

                                                                 

  (3)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7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

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

鍪,音móu。

万兜鍪:

千军万马。

  

(1)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分)

答:

                                                                    

  

(2)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12.古诗文默写。

(6分,毎空一分)

  

(1)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          ,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

  

(2)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兰亭集序》)

  (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

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文艺领域愈演愈烈的“泛娱乐化”倾向,引起了高层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场“反三俗(低俗、庸俗、媚俗)”的大讨论正在展开。

但愿这场讨论能使人们认清“泛娱乐化”的根源和危害,还文化界一个清新健康的环境。

      “娱乐”是好是坏,难以一言以蔽之,因为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涵义。

在前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人们劳作之余,通过非生产性活动所带来的身心放松和调剂,以达到生理和精神的愉悦状态;在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人们从事生产性劳动之外的闲暇时间和活动。

它不再是劳动的补充和调剂,而是人们生命本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的发展、丰富和完善的途径,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后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一种人生观和生活态度,它是对于理性、正统、庄重感和仪式性的反叛、嘲讽、解构和消融,试图以反叛者的姿态,反对并解构一切正统的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

前两种意义上的“娱乐”,对于当下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而第三种“娱乐”大肆充斥我们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则绝非幸事。

      近十多年来充斥文艺领域的“泛娱乐化”,不仅是市场力量的结果,也不仅是肤浅的时尚风潮,而是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文化根源。

在社会根源方面,随着私人生活空间扩展和自由度增加,人们的恋爱婚姻、情感偏好、闲暇娱乐等成为私人生活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它们与个体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幸福密切相关,因此吸引了人们更多的关注。

同时,在“市场化”的“消费主义”浪潮之下,人们也更多关注个体的成就,追求个体的快乐;对于事关群体前途命运的严肃题材,则相应地表现出淡漠和疏离。

这是“泛娱乐化”得以形成的“群众基础”,它一旦被市场化的、逐利取向的文艺创作“盯上”,以“三俗”为代表的“泛娱乐化”就很容易滋生蔓延。

      在思想文化根源方面,则主要是受全球艺术发展趋势的影响,即西方发达国家发端的,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从严肃艺术向娱乐文化发展的倾向。

在西方国家的后现代语境中,“泛娱乐化”具有独特的效应。

但当它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并大规模充斥于其文艺创作领域之后,就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在“娱乐至死”的喧哗声中,一些需要严肃思考的重大命题难以开展,理性、人本的工业化城市化文明建构更为艰难,那些真正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具有高尚文化品格、反映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的优秀文艺作品,其生存和传播空间反而受到挤压,这是“泛娱乐化”真正的危险和吊诡之处。

      文艺创作是精神活动的过程和产物,它折射出创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心灵。

沸腾而喧闹的娱乐看似繁华欢乐,但承载人们精神的心灵,甚至整个文化生态,都有可能在无度的娱乐中荒芜沙化。

泰戈尔说:

“当他微笑时,世界爱了他;当他大笑时,世界怕了他。

”尼采也说,感到安全和愉悦的人,脸上会涌现出“精神的微笑”,那是对美好生活所藏匿的无数舒适感到惊讶的标志;相反,用尽气力、寻找一切机会放声大笑,恰恰是焦虑不安的表现。

所以,呼唤思想和德性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回归,恢复一种有道德、有价值的社会生活,实在是“反三俗”的应有之义。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现象不属于“泛娱乐化”倾向的一项是                           (   )

      A.一位老报人说:

有的厚厚一摞彩印报纸中,竟然没有文化副刊的版面;有的倒是挂着文化副刊的招牌,但里边都是一些扭捏作态的红粉佳丽或畸形变态的恋爱轶闻。

      B.《唐山大地震》通过潜移默化的故事延伸,来讲述生命的可贵、人性的光辉。

首日票房已超过3620万元,成为中国影史首日票房第一新高。

      C.“两会”报道中出现了“追星意识”:

赵本山的新衣服值多少钱;姜昆被索要签名的记者围住;黄宏到哪里,欢笑就到哪里……

      D.江苏徐州市开展了“魅力教师”评选活动,入围者大多是青春靓丽的青年女教师,其中又以小学、幼儿园、舞蹈学校的年轻教师居多,占到了76%。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认识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艺创作只热衷于追求个体快乐,而淡漠和疏离严肃题材,就很容易堕入“泛娱乐化”。

      B.“娱乐至死”盛行,思想和德性被挤压,隐匿着“泛娱乐化”真正的危险和吊诡。

      C.后现代语境中的“娱乐”已给我们的公共和私人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D.在前现代语境中,“娱乐”是劳动和补充和调剂。

15.简要谈谈,为还文化界一个清新健康的环境,怎样遏制文艺领域愈演愈烈的“泛娱乐化”倾向?

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读莫扎特与忆乡村(节选)

耿 翔

   大地上的事情,只有大地知道。

   当我还在北方的一个小村子里,跟着年迈的父母,像蚕儿结茧一样,完成将被土地封闭的童年时,一种内心的躁动,使我对来自土地的每一种声音,都十分敏感,都想通过声音的翅膀,飞抵一片比麦田,更令人动情的地方。

   莫扎特,我不知道在你生活的大地上,声音的翅膀,最初是怎样飞翔的?

当你用耳朵,听见花的骨朵,轻轻地颤动出季节的消息时,你的内心,是否被音乐的潮水浸湿了?

那时,站在维也纳郊外的山坡上,你是否做着这样的遐想:

大地的内心,也是五颜六色的。

要不,这些永远被踩在脚下的泥土,怎会生出这样美好的花朵?

正是土地,给了你这样的遐想,正是这样的遐想,塑造了你的童年。

由此,世界和我,在百年孤独之后的今天,还能通过你的音乐,排遣内心的寂寞,从而在一种不受时空约束的层面上,让精神获得神的愉悦。

   大地呵,为了富人,也为了穷人,就这样精美的安排着大地上的事情。

   现在,坐在把泥土隔在水泥和钢筋之外的长安城里,我想着远在百里的一块大地。

尽管我的脚步,对于它已经很陌生了,但它关于泥土的神话,将永远在我的心田里疯长。

其实,我在穿过所有麦田的时候,都是从屋后的园子里开始的。

那是母亲种着黄花、韭菜、茄子和豆角的园子。

我甚至相信,不仅园子里各种开得热烈的菜花,是母亲种出来的,就是那些在各种花间,飞得热烈的蝴蝶,也是母亲种出来的。

我最爱看母亲在园子里摘菜,因为那时,就有许多蝴蝶,落在母亲的脊背、肩膀和头发上,也在采摘着什么。

每每陷入这样的画面里,我发现母亲的身上,就集合了乡村里的所有声音。

如果把它们用乐谱记下来,且由竹制的笛子演奏出来,就是对乡村精神最经典的歌颂。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也没有把浮现在母亲身上的音乐读出来,让它成为我出生的大地上最惊心动魄的事情。

但我坚信,莫扎特的全部音乐,都是从母亲身上对大地上的事情,一种最天才的阅读。

可以这样想象,当父亲领着他和姐姐,在欧洲大地上为音乐奔走的时候,他的母亲,永远像一位集合着大地上的声音,时刻出现在他想象里的音乐之神,护佑着他,为了后来的我们能听到他天才的音乐,而从大地上的事情里汲取声音的力量。

   面对莫扎特,我不能不平静下来,回到母亲没有走出的那片乡土上去。

   在那里,我的所有记忆,都与声音有关。

在母亲弯腰劳作的园子里,我听过蝴蝶的颤翅声;在母亲祈雨背水的后沟里,我听过老狼的凄哭声;在母亲挖药走过的土城里,我听过野兔的打洞声;在母亲洗衣的涝池里,我听过土蛙的鸣叫声。

其实,我能长成一位诗人,用像青铜一样的汉字,写我日出日落中的村子,写我晴天雨天中的乡亲,是因为每天清晨,我第一眼看见的世界,都是在窗户自然成型的画框里,母亲梳着她的长发,随着木质的梳子由上至下的滑落,我听见阳光在她的长发里,发出光亮的声音。

   我不知道这就是音乐。

但我对这个画面的欣赏,一直持续到我离开故乡。

   ……

   当音乐不再是一种单一音符,而成为一种解读心灵的语言,我的心,每时每刻,都被它的神秘牵动着。

或许,在我祖先生活的大地上,音乐,就是引导他们前行的一种神秘的力量。

   莫扎特,自从与你结缘,音乐,就浮出旋律的水面,就用思想的重量,侵蚀我的白天,撞击我的黑夜。

使我在所有的日子里,不敢放弃生命对音乐的依赖。

   放弃音乐,就是放弃生命的质量,我想。

   是的,人类曾经拥有的诗意的栖居,已经退到城市的边缘,退到乡村的边缘,退到地球的边缘。

在我居住的大唐长安,中国五行中的木没有了、水没有了、土没有了,只剩下一堆制造废都的金和火了。

而充斥在秦砖汉瓦旁的音乐,已不是真正的音乐了。

   莫扎特,挽救我的城吧,用你的音乐。

   因为人性的呼唤,在你的音乐里表现得最为强烈。

每一个旋律,都像没有傲慢和偏见的上帝,向着平凡的人群絮语。

你的音乐,有时让人群热烈成一群奔马,有时让人群温顺成一群羔羊。

浸在你的音乐里,激情在我身上上升,庄严在我身上上升,品质在我身上上升,人性在我身上上升。

   让世界在沉沦中上升。

   说到这里,我再也禁不住那首《求主怜悯歌》的诱惑,想在远离教堂的地方,听一听那只有神才能唱出的歌。

其实,神的原唱,或许是简陋和粗糙的,但它沾了莫扎特的天才的灵性,能把心存善意的人们,带回到二百多年前,在一片萦绕着音乐的天空下,与神同在。

   我的大唐长安,在你把那么多的土地,让给帝王陵墓、皇家宫阙以后,也请给莫扎特和他的音乐,一个永远的空间。

   这个空间,或许就是我们正在接受清理的心。

(节选自《散文》2005年第9期)

16.本文以“读莫扎特与忆乡村”为题,有什么好处?

(4分)

 

17.“面对莫扎特,我不能不回到母亲没有走出的那片乡土上去。

”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

(4分)

 

 18.文中多次提到“大地”,请结合全文,根据你的理解,分条列举文中“大地”的作用。

(6分)

 19.文章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情感?

(8分)

 

 六、选做题(2小题选做1题)

20.下面是选自《中国青年报》的两条消息,请在分析两条消息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消息一 教育部目前确定的高考加分项目只有14种,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加分项目却林林总总有近200种。

其中,以重庆市为例,今年重庆市共有19.6万考生,获得各种加分的高达7万人,占35%以上。

   消息二 今年公示的高考加分名单中,浙江省平湖中学的三名学生,以参加2009年浙江省少年儿童游泳锦标赛的名义,获得高考加分20分。

湖南省娄底三中31名学生,以参加湖南省青少年武术锦标赛的名义,获得高考加分10分到20分。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条消息的内容。

(2分)

  

(2)针对以上两条消息报道的现象,请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

(4分)

 

 

21.《唐吉诃德》是一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世界级经典小说。

小说主人公唐吉诃德为了实现自己行侠仗义的梦想,骑着瘦马;选了个村姑做意中人并把她想象成“美貌绝伦的公主”;劝说一个农夫做自己的随从并许以“海岛总督”之职;主仆二人演出了大战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