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论文.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66601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论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论文.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论文.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论文.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论文.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论文.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论文.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论文.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论文.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论文.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论文.doc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论文.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论文.doc

设备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设备不仅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要标志,是企业赖以正常生产经营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物质技术基础。

设备管理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

设备管理的目的是要以经济的费用取得最佳的投资效果。

这就要求对企业的设备等固定资产以及其他资产进行计价评估,为使保持生产持续,我们要对备件进行合理的存货。

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保证产品质量和设备安全运行,促进生产的持续发展,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设备管理模式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主要对设备的管理,设备资产及备件的管理作了探讨。

【关键词】设备管理资产计价评估备件

一、设备发展概况

(一)国外设备管理发展概况

1、前苏联计划预防修理制度

1923年前苏联就提出了设备定期维修的方法,直至1967年才形成了前苏联统一的计划预防修理制。

计划预防修理制的理论依据是设备组成单元的磨损律。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的丹尼斯•巴库斯(DennisParkes)提出了设备综合工程学。

此后,经欧美、日本等国家不断的研究、实践和普及,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1974年,英国工商部给设备工程下的定义是:

为了追求经济的周期费用,而对有形资产的有关工程技术、管理、财务以及其他实际业务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

它是一门以设备一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设备效率、使其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为目的的综合学科。

2、日本全员生产维修

日本全员生产维修(TotalProductiveMaintenance,简称TPM)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引进美国预防维修和生产维修体制的基础上,吸取了英国设备综合工程学的理论,并结合本国国情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3、美国后勤工程学

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就开始实施设备预防维修,为提高维修经济效益,50年代开始对维修方式的研究,形成了生产维修体制,并提出了设备可靠性、维修性设计及寿命周期费用等基本思想。

后勤工程学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在经典军事后勤学的基础上,汲取寿命周期费用、可靠性及维修性等现代理论而发展形成的。

后勤工程学是为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而设计、开发、供应和维修各种装备、设施或系统的全部管理过程,并研究系统或装备的功能需要与有效度、可靠性、寿命周期费用之间最佳平衡学科。

4、瑞典预防性维修体系

瑞典的设备预防性维修是从预防医疗的观点出发,对设备的异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状态为基准安排各种方式的计划维修,以达到最高的设备可利用率和最低的维修费用。

其维修体系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事后维修、预防性维修和以状态为基准的预防性维修三个阶段。

而预防性维修的组织体系主要是由社会化的维修中心和企业的维修体系两部分组成。

如瑞典的依德哈马维修咨询公司(IdhammarKonsult)就是有影响的专业化维修企业,对瑞典的维修社会化和现代化企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国内设备管理简介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工业交通各部门的固定资产已达1万多亿元,建成了一批技术装备先进的现代化大型工业企业。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设备在现代大生产中的作用与影响日益扩大,加上管理科学技术的进步,设备管理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和发展,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观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事后维修阶段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刚开始时,由于设备简单,修理方便,耗时少,一般都是在设备使用到出现故障时才进行修理,这就是事后维修制度,此时设备修理由设备操作人员承担。

后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结构复杂的设备大量投入使用,设备修理难度不断增大,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性越来越强,于是,企业主、资本家便从操作人员中分离一部分人员专门从事设备修理工作。

为了便于管理和提高工效,们把这部分人员统一组织起来,建立相应的设备维修机构,并制定适应当时生产需要的最基本管理制度。

在工业发达国家,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而在我国,则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

2、设备预防维修管理阶段

由于像飞机那样高度复杂机器的出现,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诞生,机器设备的完好程度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

任何一台主要设备或一个主要生产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生产的全局,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引进计划预防修理制度,对于建立我国自己的设备管理体制、促进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经过多年实践,在“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精神的指导下,对引进的计划预防修理制度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计划预修制度。

20世纪60年代,我国许多先进企业在总结实行多年计划预修制的基础上,吸取三级保养的优点,创立了一种新的设备维修管理制度——计划保修制。

其主要特点是:

根据设备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情况的不同,定时或定运行里程对设备施行规格不同的保养,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设备的维修周期。

这种制度突出了维护保养在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中的地位,打破了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之间分工的绝对化界限,有利于充分调动操作人员管好设备的积极性,使设备管理工作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

3、设备系统管理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宇宙开发技术的兴起,以及系统理论的普遍应用,强调要系统地管理设备,对关键设备采取重点维护政策,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4、设备综合管理阶段

体现设备综合管理思想的两个典型代表是“设备综合工程学”和“全员生产维修制”。

“设备综合工程学”是以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为设备管理目标。

促进设备工作循环过程的信息反馈。

设备使用部门要把有关设备的运行记录和长期经验积累所发现的缺陷,提供给维修部门和设备制造厂家,以便他们综合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进行必要的改造或在新设备设计时进行改进。

“全员生产维修制”,是一种全效率、全系统和全员参加的设备管理和维修制度。

它以设备的综合效率最高为目标,要求在生产维修过程中,自始至终做到优质、高产、低成本,按时交货,安全生产无公害,操作人员精神饱满。

“全系统”,是对设备寿命周期实行全过程管理,从设计阶段起就要对设备的维修方法和手段予以认真考虑,既抓设备前期阶段的先天不足,又抓使用维修和改造阶段的故障分析,达到排除故障的目的。

“全员参加”,是指上至企业最高领导,下到每位操作人员都参加生产维修活动。

在设备综合管理阶段,设备维修的方针是:

建立以操作工点检为基础的设备维修制;实行重点设备专门管理,避免过剩维修;定期检测设备的精度指标;注意维修记录和资料的统计及分析。

综合管理是设备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维修技术向新工艺、新材料、新工具和新技术发展。

如热喷涂、喷焊、堆焊、电刷镀、化学堵漏技术,废渣、废水利用新工艺,以及防腐蚀、耐磨蚀新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

装验收移交单,办理移交生产手续及设备入固定资产手续。

二、设备的管理

(一)设备初期管理

1、设备的初期管理的含义

设备使用初期管理,是指设备安装投产运转后初期使用阶段的管理,包括从安装试运转到稳定生产这一观察时期内的设备调整试车、使用、维护、状态检测、故障诊断、操作人员的培训、维修技术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等全部管理工作。

加强设备使用初期的管理是为了使投产的设备尽可能达到稳定的良好状态,满足生产效率和质量要求,同时可发现设备前半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发现的设备设计与制造中的问题进行信息反馈,提出新设备的设计质量问题和进行设备改造选型工作,并为今后的规划、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设备使用初期管理的主要内容

设备使用初期管理的主要内容:

(1)好初期使用中的设备调试,以达到原设计的功能;

(2)对操作、维修工人进行维修技术培训;

(3)观察设备使用初期运行状态的变化,做好记录与分析;

(4)看设备结构、传动装置、操纵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备加工质量,性能是否能达到设计规范和工艺要求;

(6)设备生产的适用性和生产效率情况;

(7)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及能耗情况;

(8)对初期发生故障部位、次数、原因及故障间隔期进行记录分析;

(9)要求使用部门做好实际开动台时、使用条件、零部件损伤和失效记录,对典型故障和零部件的失效进行分析,提出对策;

(10)对发现设备原设计或制造不足,采取改善维修措施。

设备使用部门及其维修单位对新投产的设备做好使用初期运行情况记录,填写使用初期信息反馈记录表,送交设备部门,并由设备管理部门根据信息反馈和现场核查出设备使用初期技术状态使用表,按照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调试等方面分别向有关的部门反馈,以改进今后的工作。

(二)设备规章制度管理

1、设备规章制度管理的内容

设备管理规章制度是指导、检查有关设备管理工作的各种规定,是设备管理、使用、修理各项工作实施的依据与检查的标准。

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可以分为管理和技术两类。

管理类包括管理制度和办法;技术类包括技术标准、工作规程和工作定额。

规章制度的管理,是指规章制度的制订、修改与实行。

2、设备管理规章制度的制订

(1)制订规章制度的原则:

①备政策性。

规章制度的制订要执行国家有关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要符合《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等法规的精神,并不得与国家、行业、地方的规章、制度相抵触

②要有继承性。

由于规章制度是经验管理的产物,是在反复实践中验证的。

因此,企业制订规章制度要充分考虑企业过去的管理基础、成功的经验,运用先进的手段进行整合。

③具有先进性。

设备技术不断发展,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日益广泛。

因此,制订规章制度时要充分吸收国内外及行业内外的先进经验,提高经营效益,并使制订的规章制度在未来时间具有先进性。

④要有可行性。

制订规章制度要符合杰金韭实际情况.把经实践证明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纳入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要有可蝇解瓢,—饼粳于检查。

⑤有协调性。

制订的规章制度之间应协调一致,对一项工作的规定,在不同的制度中要一致,不要产生分歧。

⑥具有规范性。

规章制度中的词、术语、符号、代码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规定,无标准的应参照《设备工程名词术语》的表述。

编写文字应简洁、准确。

(2)规章制度的内容构成:

①用范围。

按照各部门的业务范围,将设备一生进行科学分类处理。

②管理职能。

确定有关部门,如设备、供应、财务等部门管理中的责任和权限。

③管理业务内容。

一般按照设备物流、价值流的流动方向或管理工作程序,规定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内容、方法、相应的凭证及凭证的传递路线,应具备相应的资料等,同时要制订相关部门之间业务上的衔接、协调和制约方式。

④检查考核。

规定管理业务所应达到的标准、要求、对相关管理人员的考核内容、考核时间、考核方法及奖惩办法等。

(3)制订规章制度的程序:

①定任务。

根据管理工作需要,由设备管理部门提出制订制度的意见,经主管负责人同意确定起草部门。

②编写议稿。

由起草人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写出草稿,送交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然后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

③会签审批。

送审稿经有关部门会签,重要制度经会议审议,然后送设备主管负责人审批,由厂部以文件形式发布实施。

3、设备管理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规章制度只有在企业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同时,通过贯彻执行也是对规章制度的全面验证,其中不够科学或脱离实际的部分被发现,经组织修订后,使规章制度更加完美。

(1)贯彻规章制度的程序:

①订贯彻规章制度的措施:

1)制订贯彻落实计划;2)制订检查考核办法

②组织宣讲和培训。

要把设备管理制度贯彻到涉及设备资产管理的各部门的领导、业务成员和一线工人,组织好学习和讨论。

(2)贯彻规章制度的要求:

①做好协调工作。

各项规章制度在贯彻执行中,会出现在制订时估计不到的一些问题,如得不到妥善解决,将影响规章制度的贯彻。

因此,对出现的问题要采取措施,组织协调解决。

解决办法是在试行期,对暴露出的问题要认真记录,主管部门要把问题产生的原因调查清楚,如确系规章制度本身的问题,可按规定进行修订。

②经费保证。

贯彻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增加一些表格和文件等;贯彻规章制度的检查考核中要有奖励等,均需要一些费用。

因此,在贯彻规章制度的计划中要考虑这方面的费用,并列入企业的财务预算。

三、资产管理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拥有一定的资产,作为企业从事生产经拥有一定的资产,作为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资产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资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土作,是企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其经营过程中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越发突出。

拥有一定的资产,作为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资产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资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是企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其经营过程中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越发突出。

资产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企业资产的多样性,管理上作会日趋艰巨,在进行企业资产管理,我们一定要提高管理意识,规范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内部控制,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对管理上作进行动态调整,保证企业的资产管理上作顺利进行,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有效提升。

(一)设备资产的分类

1、按资产属性和行业特点分类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年1月批准发布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14885-94)。

该标准按资产属性分类,并兼顾了行业管理的需要。

包括了十个门类,其中七类为设备。

目前各产业部门对行业设备都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机械工业将机械设备分为6大类,动力设备分为4大类,共有10大类。

其中包括:

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起重运输设备、木工铸造设备、专业生产用设备、其他机械设备、动能发生设备、电器设备、工业炉窑和其他动力设备等。

(2)化学工业设备可分为反应设备、塔、化工炉、交换器、贮罐、过滤设备、干燥设备、机械泵、破碎机械、起重设备和运输设备等20类。

(3)纺织工业设备可分为棉纺织设备,棉印染设备,化纤设备,毛、麻、丝纺织设备,针织设备和纺织仪器,毛、丝、针织、纱线染整设备类等。

(4)冶金工业设备由于行业特点,按联动机组加以分类。

主要分为高炉、炼钢炉、焦炉、轧钢及锻压设备、烧结机和动力设备6大类。

2、按设备在企业中的用途分类

(1)生产设备

生产设备是指企业中直接参与生产活动的设备,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直接为生产服务的辅助生产设备。

6Ps设备管理资源网

(2)非生产设备

非生产设备是指企业中用于生活、医疗、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基建等设备。

通常情况下,企业设备管理部门主要对生产设备的运动情况进行控制和管理。

3、按设备的技术特性分类

按设备本身的精度、价值和大型、重型、稀有等特点分类,可分为高精度、大型、重型稀有设备。

所谓高精度设备是指具有极精密元件并能加工精密产品的设备;大型设备一般是指体积较大、较重的设备;重型、稀有设备是指单一的、重型的和国内稀有的大重型设备及购置价值高的生产关键设备。

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发的《主要生产设备统计目录》,对高精度、大型、重型、稀有设备的划分作出了规定,凡精、大、稀设备,都应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进行划分。

4、按设备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分类

按照设备发生故障后或停机修理时,对企业的生产、质量、成本、安全、交货期等方面的影响程度与造成损失的大小,将设备划分为三类。

(1)重点设备(也称A类设备),是重点管理和维修的对象,尽可能实施状态监测维修。

(2)主要设备(也称B类设备),应实施预防维修。

(3)一般设备(也称C类设备),为减少不必要的过剩修理,考虑到维修的经济性,可实施事后维修。

重点设备的划分,既考虑设备的固有因素又考虑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客观作用,两者结合起来,使设备管理工作更切合实际。

(二)设备资产的计价与评估

1、资产的计价

设备固定资产按货币单位进行计算,设备固定资产即为计价。

在设备固定资产核算中,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以下不同项目。

2、设备资产评估

(1)资产评估的含义

资产评估是指对资产价格的评定与估计,是通过对资产某一时点价值的估算,从而确定其价值(价格)的经济活动。

具体的讲,是指由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数据资料,按照特定的目的,遵循一定的计价标准、原则和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资产价值进行评定估算的过程。

(2)资产评估的工作原则

资产评估的工作原则是规范资产评估主体行为的准则,也是调节资产评估主体与委托人及资产业务有关权益各当事人在资产评估中的相互关系的准则。

③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是指要求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公正无私地进行评估,评估过程自始自终不受外来或内在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评估机构应是独立的社会公正性机构,不能为资产评估业务各方的任何一方所拥有,评估工作应始终坚持独立的第三者立场。

评估人利益与评估结论相独立,评估收费只与实际工作量相关,不应与资产估价额挂钩,不能与评估结论运用的实际效果挂钩。

评估人利益应与资产业务相独立,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与资产业务应没有任何利益上的联系;倘有,应予回避。

④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评估结果应有充分的事实依据,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方面,评估机构在评估操作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参照,以现实为基础,预测、推算和逻辑运算等主观判断过程要建立在市场和现实的基础资料上,以求得资产价值的客观性的结论;另一方面,被估单位对被评估的资产或债权债务等,必须提供真实的、客观的情况,不能夸大也不能隐瞒,使评估人员能取得评估所需要的确实可靠的资料、数据。

科学性原则

科学的估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估方法,制定科学的评估方案,使资产评估结果准确可靠。

科学性原则具体体现在:

在选用评估方法时,不仅要注意方法本身的科学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严格注意评估方法与评估标准相匹配。

评估标准对评估方法具有约束性,不能以方法取代标准,以技术方法的多样性和可替代性模糊评估标准的惟一性,影响评估结果的科学性。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案。

资产评估的具体业务不同,其评估程序亦有繁简的差别。

因此,应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评估本身的规律性,结合资产评估的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案。

这样,既有利于节约评估的人财物力,降低评估成本,又有利于提高评估效率,保证评估工作顺利进行。

3、设备资产的评估方法

设备资产的评估方法一个全新状态的被评估资产所需的全部成本,减去被评估资产已经发生的实体性陈旧贬值、功能性陈旧贬值和经济性陈旧贬值后,得到的差额作为被评估资产的评估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

(1)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指按现时条件下重新购置或建造一个全新状态的被评估资产所需的全部成本,减去被评估资产已经发生的实体性陈旧贬值、功能性陈旧贬值和经济性陈旧贬值后,得到的差额作为被评估资产的评估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

成本法的基本思路是:

一项资产的评估价格不应高于重新购建的、具有相同功能的资产成本,若前者高,投资者将会选后者,这就是替代原则指示的选择。

因此,当被评估资产价值不能直接评估时,可按重新购建具有相同功能的资产的成本来近似计算。

(2)现行市价法

现行市价法,它是指在市场上选择近期内交易的若干相同或近似的资产作为参照物,针对各项价值影响因素,将被评估资产分别与参照物逐个进行价格差异的比较调整,然后综合分析各项调整结果,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评估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

(3)收益现值法

收益现值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进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

采用收益现值法对资产进行评估,所确定的资产价值,是指为获得该项资产以取得预期收益的权利所支付的货币总额。

这里不难看出,资产的评估价值与资产的效用或有用程度密切相关。

资产的效用越大,获利能力越强,它的价值也就越大。

收益现值法应用的前提是:

①资产必须继续使用,而且资产与经营收益之间存在稳定比例关系,并可以计算;②未来的收益可以正确预测计量;③与预期收益相关的风险报酬也能估算计量。

四、备件管理

(一)管理目标及主要任务

备件管理(SparePartsManagement)在维护和修理设备时,用来更换已磨损到不能使用或损坏零件的新制件和修复件称为配件。

为了缩短设备修理停歇时间,事先组织采购、制造和储备一定数量的配件做为备件。

备件是设备修理的主要物质基础,及时供应备件,可以缩短修理时间、减少机损失,供应质量优良的备件,可以保证修理质量和修理周期,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因此,备件管理是设备维修资源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

1、管理目标

备件管理的目的是用最少的备件资金,合理的库存储备,保证设备维修的需要,不断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经济性。

并做到以下几点;

1.把设备突发故障所造成的停工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把设备计划修理的停歇时间和修理费用降低到最低限度。

3.把备件库的储备资金压缩到合理供应的最低水平

2、主要任务

1.及时有效地向维修人员提供合格的备件。

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备件管理机构和必要的设施,并科学合理地确定备件的储备品种、储备形式和储备定额,做好备件保管供应工作。

2.重点做好关键设备维修所需备件的供应工作。

企业的关键设备对产品的产品和质量影响很大,因此,备件管理工作的重点首先是满足关键设备对维修备件的需要,保证关键设备的正常运行,尽量减少停机损失。

3.做好备件使用情况的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

备件管理和维修人员要不断收集备件使用中的质量、经济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备件技术人员,以便改进和提高备件的用性能。

4.在保证备件供应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备件的资金占用量。

备件管理入员应努力做好备件的计划、生产、采购、供应、保管等工作,压缩备件储备资金,降低备件管理成本。

(二)备件管理的工作内容

备件管理工作的内容按其性质可分为以下四项:

1、备件的技术管理

备件的技术管理是备件管理工作的基础,主要包括:

备件图纸的备件管理收集、测绘、和备件图册的编制;各类备件统计卡片和储备定额等基础资料的设计、编制工作。

2、备件的计划管理

备件的计划管理是指从编制备件计划到备件入库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

年月自制备件计划,外购件年度及分批计划,铸、锻毛坯件需要量申请、制造计划,备件零星采购和加工计划,备件修复计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

3、备件的库房管理

备件的库房管理是指从备件入库到发出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备件入库检查、维护保养、登记上卡、上架存放,备件的收、发及库房的清洁与安全,订货点与库存量的控制,备件消耗量、资金占用额和周转率的统计分析和控制,备件质最信息的收集等。

4、备件的经济管理

备件的经济管理是指备件的经济核算与统计分析工作,主要包括:

备件库存资金的核定、出入库账目的管理、备件成本的审定、备件各项经济指标的统计分析等,经济管理应贯穿于备件管理的全过程,同时应根据各项经济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来衡量检查条件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做好备品备件的管理

备件的储备量一般是尽量的减少但是也要有一定的安全储备,我觉得你可以根据你的设备状况,结合自己日常的设备备件消耗情况等数据来确定,具体的可以:

设备备件的库存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是备件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造或采购的备件,入库建账后应当按照程序和有关制度认真保存、精心维护,保证备件库存质量。

通过对库存备件的发放、使用动态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摸清备品配件使用期间的消耗规律,逐步修正储备定额,合理储备备件。

同时,在及时处理备件积压、加速资金周转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1、备件入库要求

入库备件必须逐件进行核对与验收。

(1)入库备件必须符合申请计划和生产计划规定的数量、品种、规格;

(2)要查验入库零件的合格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