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61172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8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docx

汶阳中学课题成果四汶教思语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初中生自主有效学习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四)

 

汶教思语

 

肥城市汶阳中学学习指导课题组

 

二0一0年十二月十五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汶阳镇中学教研室周茂生

 

自学能力是当今社会人类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它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充分认识到,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好数学的前提。

哲人培根曾经说过: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习惯伴随、影响着每一个人,并在人生道路上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自主学习习惯的要求。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通过教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任务。

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今天,研究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特征及其培养方法,尤其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及培养,对于推进数学素质教育进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自主学习习惯的意义

学习习惯是在一定情境下,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了的学习行为方式。

从生理机制上讲,学习习惯是一种后天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它是由于多次的刺激和反应之间相联接,使一定的学习情境和个体的某种学习行为,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的两个兴奋点沟通起来,建立起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

当个体在后继的学习活动中受到同样的情境的刺激作用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指向、速度和效率。

所以,良好的自学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自动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进行学习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若日后不按照这种习惯去做,就会产生不愉快、不自如,甚至苦恼的情感反应。

所以,人们常把习惯称为人的“第二天性”。

换句话说,学习习惯的形成,就是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品质、能力、方法的长期实践和应用,使它们形成比较稳固的学习行为方式。

比如,要专心听讲,学生就要养成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这种习惯,就是在上课预备铃声这一情境刺激作用下,按照自己已经习惯了的动作马上把这节课所需要的数学学具摆好,形成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强化学生从事专心听讲的学习活动。

所以说,习惯这“第二天性”,在为学生的全面的、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数学素质教育肩负的神圣使命。

二、数学自主学习习惯的特征

数学自主学习是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学生自己组织学习过程为核心,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内容及方式,自主独立地去学习新知识,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自主学习习惯的特征,可以加深对习惯的理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矫正学生不良的习惯奠定基础,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大致有三类情况:

一类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只满足于听懂、会做、考得出,缺乏预习、探索、发现、复习等种种习惯;一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不良,如不善于思考问题、作业拖拉、抄袭、考试作弊等种种不良习惯;再一类就是学生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勤学好问、独立思考、探究体验、合作交流等习惯。

学习习惯不同,学习方式就不同,学习水平也就不同,可见自主学习习惯对学习水平的影响很大。

从教学研究中我们归纳出了一般地数学自主学习习惯有以下几个特征:

1.形成的后天性

自主学习习惯并不是先天遗传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习得的。

从生理机制上讲,数学自主学习习惯又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

如一个学生善于探索的习惯,发现问题的习惯,整齐、清洁、美观的作业书写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等等。

这些自主学习习惯都是在后天的教学环境影响和教师的教育培养下逐渐积累而形成的。

2.指向的活动性

自主学习习惯既然是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了的去进行学习活动,那么,习惯指向必定是对象性的学习活动。

要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就必须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反复训练,使之逐渐趋于自动化。

如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养成“先看书后探索”、“先体验后感悟”、“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及“自觉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等,经过多次训练,直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3.表现的情境性

自主学习习惯形成后,它总是由一定的情境而始动的。

也就是说,养成了某种习惯后,一旦到了那种场合,这种习惯就表现出来。

比如,有的学生在学校就有自我反思、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强化、自我调适、自我修正,一到家庭里就绝非如此了。

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习惯受情境所制约,学校和家庭就是两种不同的环境,影响了学生自我反思检查作业习惯行为的迁移。

在数学教学情境中,要创造条件,使其行为习惯泛化,在各种场合实践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4.体验的情感性

自主学习习惯与学习需要紧密相连着,它能否顺利运作,也就意味着学习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由此就会产生愉快不愉快、满意不满意的情感体验。

如果一个善于寻找合理解答问题的学生,偶然把问题解繁了,会使他感到不安。

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时,就要利用体验的情感性特征,调动情感的参与,来强化、巩固良好的习惯。

三、数学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数学自主学习习惯有很多,我们从众多的学习习惯中,经过精心比较、筛选,主要归纳了下列八种数学自主学习习惯:

①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②善于观察数学事物和独立思考的习惯;③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大胆质疑的习惯;④独立作业、自检自查的习惯;⑤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⑥主动应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习惯;⑦形成自我反馈和查漏补缺的习惯;⑧养成学后实践、自我评价及反思的习惯。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呢?

(一)从初一抓起,利用教材优势养习于童

“少成如天性,习惯如自然”。

意思是习惯须自小培养,才会不费多少力气而比较容易获得成功。

养习于童,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这是习惯形成的后天性所决定的。

因此,我们必须尽早地给学生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它们良好习惯的培养氛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材为此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其选材内容、文字叙述和结构编排均有利于学生自学和探索。

如数学教材的每一册、每一章的开头均有图文并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学;每一节教材中穿插着“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做一做”或“交流与发现”、“实践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栏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教材中还不时地出现“读一读”、“小资料”、“智趣园”“广角镜”等数学史话及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凡有经过推理的计算或证明题还通过加小括号注明理由的方法,明确告知学生每一步骤所用的定理等。

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中,凡学生能看懂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思考,不易理解的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阶梯”、“重点难点点拨”、“阅读方法指导”等措施加以引导,以消除学生自学活动中的障碍。

对于学生自学习惯,从初一新生入学就抓住不放,重视和加强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培养,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二)从阅读抓起,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学习理念的核心,而阅读则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只有学会阅读,养成自觉主动阅读教材的习惯,才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从小学到中学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飞跃,过去是老师一味讲,学生被动听,现在要改变这个习惯,首先必须带领学生阅读教材,老师要处于学生的地位,逐字逐句的读,边读边议,边读边思,边读边在书上勾画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画出疑点,帮助学生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弄清并掌握住例习题的类型、解题思路以及解题格式。

还要帮助学生学会阅读课外书,做课外题,写收获与感受。

这样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演练,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主动阅读的习惯。

(三)从严抓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要贯穿于整个自学活动过程。

所以,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上多下功夫,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重点推敲教材上的分析、注意、小结等段落,对课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要求读懂了教材再去做题,这样做题的速度快又准确。

教学中坚持做到:

不该讲的坚决不讲,并将某些问题有意识的让学生去思索,甚至把学生“逼上梁山”。

在课后,要求学生勤思多问,追根究底。

这种独立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也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专注做事的能力。

(四)从模仿抓起,通过榜样示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初一学生年龄小,喜欢模仿,这是人类共有的天性。

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先从模仿抓起,然后再启发自觉主动,逐渐地产生强烈地自我控制的趋向。

比如不少初中学生由于贪玩而做不到当天功课当天完成,老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告诉他们:

列宁读书时,为了学习功课而自觉放弃了他最喜欢的下棋、滑冰活动。

以此来诱导学生以列宁为榜样,模仿列宁的读书习惯。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应当有坚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去自学、去拼搏,从而启发他们的自觉性,提高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率。

(五)从激励抓起,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初中生对于教师提出的种种自主学习习惯要求,容易接近和形成,但也容易忘记,不易长期坚持。

所以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坚持长期不懈,采取经常性的定期的训练提示和表扬激励的办法来强化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通过教师多次的“做对了,表扬;做错了,指正”的检测矫正工作,才能帮助学生既巩固已形成的自主学习习惯,又可根据实际,不断提出新的自主学习习惯的要求,以激励学生的内在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强化各种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先从基本的学习习惯入手,先从一点、两点开始,再推及到其他,不要操之过急,若恨铁不成钢,则欲速而不达。

 

从工作中追求事业的幸福感

汶阳中学刘晓东

 

我的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

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的快乐。

作为一个教师,如何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从事业中追求事业的幸福感,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直到今年暑假通过对“两个面对”和“六个建设”的学习和假期家访以及业务学习,我才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要做一位成功的教师,首先必须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很平凡地走完了自己的职业之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虽然精神可嘉,但这样一生多么可悲。

其实“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精神的写照。

我们应该追求的职业精神是:

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成就学生,也成就自己。

而张书记的讲话和杜局长的“六个建设”,正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教师还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员工。

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不要总是在自己的脑袋上方罩上飘渺虚无的神秘的光环,我们得像一般单位的员工那样,先学会做一个称职的员工。

这是使自己事业成功不可或缺的保障。

可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因此,接下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成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

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

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大、做强。

教师要热爱学生。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

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时,就得拿出一颗爱心来对待他们。

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

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我们每个老师应该对“那些特别的孩子特别对待。

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

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绝不放弃。

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都是祖国建设将来的栋梁。

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春色满园!

我喜欢做教师,因为她与人打交道,能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因为她充满了精气神,这种东西依附在服饰上,会使服饰带有生气;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中,会把所有的人心紧紧抓住;这种东西贯穿于教学中,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

“教师要学会敬畏”。

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自己的良心。

“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

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之人,有才华之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

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

“敬畏生命,敬畏自己的良心”,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心灵,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

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

是的,老师们,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

我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

教师要成为一种“自由职业”,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为“金杯银杯不如口碑”。

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你才能成为教育职场的“稀缺资源”;教师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告诉我们:

“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未来的人生,还有孩子们现实的人生”;“学校教育不仅为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样为着每位教师,他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着幸福的每一天”……

掩面深思,我终于明白:

作为一名教师,我工作是因为我热爱这事业,我教书是为在事业追求中找到自我的价值。

工作时间越长,我越应该理解幸福的含义。

假期通过学习张书记和杜局长的讲话,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讲话充满了精气神,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

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教师,是传播知识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是人类文明继往开来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他们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现代社会的主人翁,她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很大的。

在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这项工作也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教师工作既有着传统性、继承性,也有其创造性。

教师要学习历史沉淀的知识,但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学生个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教师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付之于实践中。

我热爱教育,是因为她有乐趣;我热爱教育;是因为她充满生命的灵气;我热爱教育,更因为从她身上能追求到事业的幸福感。

 

 

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

汶阳中学许向阳

 

前段时间,我校为推选参加肥城市教学优质课的教师,展开了新一轮的课堂教学大比武,我听了五节语文课,“重基础,重合作”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老师给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思维,整个课堂始终充满着浓郁的思辩色彩,有创新,有生成,充分展示了我校课改的成果。

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的确是进步了,但我另外的一种感觉也很强烈,感到语文教师正在忽略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宝——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国千百年来语文教学的精髓,《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地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朗读,“不仅是照本宣科,还要求对作品内容的正确表达”,“它同时意味着对作品进行解释”(邵燕祥语)。

新课标所倡导的“读”是有感情的读,是主动将自己融入作品的美读,是要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是要读出自己的个性。

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却与这种应有的认识相差甚远!

甚远!

老师们对待朗读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蜻蜓点水式,在课堂上“讲问教学”是重头戏,用的时间多,自然就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专门的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有时时间留得稍微长点,学生刚有点体验却就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纯粹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教学任务比较紧张,必须要完成后面的教学内容,所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给学生朗读。

”这是许多教师课后的共同解释。

所以有的老师简介完作家作品后,干脆这样说,“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一遍。

”学生也很配合,上千字的文章在两三分钟内读完,实际上只是在老师的催促下走走过场,既不会仔细阅读,也不会认真思考,只能是了解个大概罢了。

我认为这样的语文老师没有真正认识到朗读的作用,朗读是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以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情感体验,进而探求蕴涵在作品中的内涵。

朗读是“不应以分析代替的重要的阅读实践。

”“读”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基础。

后面的若干环节都来自于“读”,其实,也离不开“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是起点,是终点,亦是过程。

不重视朗读,后果是严重的。

教师的分析、学生的练习缺乏支撑,学生的思维无法参与,能力无法提高。

学生的情思无法投入,学习兴趣难以形成。

满堂繁琐的分析及练习,势必把课文这个鲜活的整体变成了一系列支离破碎的“碎片”,学生在这些碎片的牵制下,无法联系生活体验、倾注自己的情感披文入境,无法进行审美体味。

长期如此,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淡,甚至发展到反感、厌弃的地步。

对每一篇课文,只有让学生充分的读,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才能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只有充分“品味体验”,才能领悟蕴含的思想感情,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才能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学生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

另一种是教师显得特别重视朗读,采用男生读、女生读,齐声读、自由读、小组读、个别读等不同方式,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高低、停连、轻重、快慢”,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所以,学生在老师的这种指导下,不断的变换着自己的朗读,但总是读不到老师心里去。

我感到这仍然是教师对朗读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阅读就是阅读主体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投注到作品文本之上,与文本背后的那个独特心灵交会,从而产生独特阅读体验的过程。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的朗读才更有效。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教师心中的“高低、停连、轻重、快慢”是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是教师个人在反复阅读钻研文本之后的理解。

而学生仅在课堂上读那么几分钟,个性化理解能有多深?

所以说,教师的朗读指导,纯粹是超越学生理解与感受的技术性指导,只会导致机械的、模式化的朗读。

我认为,朗读也是一种意义的理解与建构,单纯朗读技巧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的进行朗读,把握重点、难点,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使学生把文本与自己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达到与文本情感的真正沟通,然后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这应是朗读的基本规律所在。

阅读教学,尤其是对于语言含蓄、意蕴深远、抒情文浓烈的文章,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吃透文本,形成自己的深刻感受,并从文本中寻找到一些关键点,设计出有指导性、操作性的阅读策略。

如此,学生才能循法而读,读有所感,读有所获,摆脱盲目乱度的尴尬局面。

总之,语文课离不开充分的朗读,朗读是语文课的灵魂,现代教育的目的、教学目标都决定了阅读教学要归还阅读权力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行为,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对朗读的认识,加大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且行且思

汶阳中学宋其辉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

静下心来思考我们的教学,我觉得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二、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

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

因此在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大家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

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

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