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63055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通辽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

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

所以“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

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

“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上述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

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

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承受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

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

其间如正始名士的不拘礼法,太康、永嘉的“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陆机)、“何期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刘琨)的政治悲愤,都有一定的具体积极内容。

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

《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这种对人生短促及生死存亡的慨叹是魏晋文学作品内容的重要特点。

B.对人生的短暂易逝的感慨在魏晋诗文中反复出现,这种对人生的群体性慨叹反映了魏晋时期社会心理的特点。

C.怀疑论哲学思潮怀疑和否定的对象包括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繁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

D.意识到死亡必然降临,意识到人生短促而且充满生死离别哀伤不幸,意味着人的觉醒,正是这种人的觉醒促成了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否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表面上表达出的是对人生的无耻享乐,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表达的正是诗人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B.魏晋时期文学作品虽然题材狭窄,千篇一律,但是内涵深刻,对人生短暂的伤感背后,表达的却是对人生的眷恋,内容上与后世的腐败之作有本质区别。

C.魏晋诗篇当中对人生的咏叹是和时代背景分不开的。

社会动荡、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凸显了人生易老、生命无常这一根本困境。

D.“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都是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对自己人生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与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其建功立业“慷慨气多”并不矛盾,正因为有人生短暂易逝感叹,才有不负人生建功立业的慷慨。

B.《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表达了人生短暂的哀伤,而在《兰亭诗》“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中,又表达了如何安顿自己人生的积极思考。

C.以生命无常、人生易老为命题的魏晋诗篇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颂,是因为他们对既定的传统、事物、学问、信仰的否定,对“人生行乐”的公开宣扬。

D.《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淡竹

①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②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

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③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

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④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

我要开花!

我要结果!

⑤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

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⑥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

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⑦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⑧真的是空的吗?

不。

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⑨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⑩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

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

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⑪他可以很入世。

生可以防风,成阴,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他可以很出世。

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⑫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⑬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⑭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

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

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⑮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吟咏对象是江南湖州“百草原”中与众不同的竹子,作者既描绘了竹子的婆娑风姿,又揭示其精神品质,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B.作者笔下的竹子既是正直、虚心、淡泊者的化身,也是岳飞、辛弃疾等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者的象征;既是兼有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圣人,也是心灵自由快乐的凡夫俗子。

C.文中说“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这其实是作者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写照。

D.在作者看来,人生要随缘,不要刻意追求什么,因为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5.文章③一⑤段,用不少笔墨写淡竹之外的一些事物,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5分)

6.文中多次写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作者在文中写到他哪些特点?

请你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巴金为何能“感动中国”

鄢烈山

自巴金辞世以来,各种媒体的报道与评说铺天盖地,其哀荣远远胜过前些年去世的沈从文、冰心、萧乾等新文学大师。

我相信,人们对巴金的哀悼是发自肺腑的,意在藉此向他致敬,并寄托自己的情与思。

巴金何以能“感动中国”呢?

论文学创作,在新文学大师中,他的成就并不是数一数二的。

郭沫若诗集《女神》对个性解放的热烈呼唤,茅盾小说《蚀》对“幻灭、动摇、追求”心路历程的描摹,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清新纯朴,老舍小说《骆驼祥子》对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关注,都比巴金代表作《家》更切合时下的情境,能引起我辈共鸣。

巴金的女儿对记者说,他未能成为“与他经历相符合的文学大师”。

他写得最成熟的小说《寒夜》,由于时代的变迁,甚至不如谌容的《人到中年》更能打动我们。

而论晚年对时事的投入,他也许还比不上对教育改革和反腐败有激情表达的冰心老人。

文革后的二十多年,巴金呼吁建立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很艰难地写作五卷本《随想录》实际上做的是一件事——反思;实际上表达一个心愿——讲真话。

《随想录》有什么了不起,比得上他翻译的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吗?

比不上,根本不可比。

巴金写作《随想录》始于1978年,时年七十有四,这样高龄带病写作,难免朴拙,难得的是执着;而《随想录》的出版颇有曲折,他的故乡心有余悸的出版社不经同意就某些“敏感”篇页删得有题无文,我们怎忍心责备他的思考情胜于理,“没有达到他理应达到的深刻”?

然而,《随想录》体现了他早年秉持的写作信条“将心交给读者”,他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

我要把《随想录》当作遗嘱来写。

把心交给读者,呼吁世人讲真话,他“揪出示众的首先是自己”。

他的这种光辉人格不能不感动每一个有良知的人。

他是一个正直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善良的人道主义者,他具有我们这片土地所稀缺的“求真意识”与“忏悔意识”。

正是出于这样的钦敬,他的同辈人戏剧大师曹禺称他为“二十世纪的良心”。

新华社在他逝世当日播发特别报道,大标题就是《别了,“二十世纪的良心”》,内文称他为“讲真话的一面旗帜”。

讲真话又有什么了不起?

“实事求是”是中国古训:

从小幼儿园阿姨就教导我们“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教训人们:

求真求实是何等艰难,“讲真话”要付出多少代价?

五卷《随想录》耿耿不忘的、记录的、反思的不就是几十年间巴金及同代人被迫自诬诬人“由人变兽”的经历吗?

浩劫过去了,提议建造“文革”博物馆,不过是要求“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让我们今后堂堂正正做“人”。

但是他的愿望至今未能实现,我们只能记住老人的这个遗愿,等待着告慰巴金在天之灵的那天到来。

心理常识告诉我们,感动源于共鸣。

人们“接受”巴金作为“世纪良心”的符号,认同其意义,盖因“讲真话”很难,非平常的血肉之躯甘愿承担其沉重。

若不然堂堂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较多披露审计报告,教育副部长张保庆直率批评地方官员,怎么会说反正自己快退下?

而人的天性是,消极地讲希望“免于恐惧”,积极地讲渴望表达个人意见,以参与社会活动与公共事务。

道理其实很简单,巴金对讲“真话”的呼吁之所以“感动中国”,其实就像“超女”大赛主题词“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之所以激起千万人响应一样,不过是与人们的心声发生共振了。

唐诗有言:

“人无百年寿,百年复如何!

”如果我们连“讲真话”都不敢都不能,苟活到一百岁也不过是行尸走肉,活着有什么尊严有什么价值?

《人民日报》10月18日李辉悼念巴金的专文题为《巴金:

巨星陨落,光还亮着》。

那么让我们在巴金老人心灵之光照耀下,继承他坚守良知顽强求真的精神,去开创讲真话的美好未来。

(选自《新京报》有删节)

相关链接:

1、《随想录》是巴金一生的心血。

他在晚年终于写下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

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

如果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

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深刻反思,完成了最真实人格的塑造。

(选自“XX百科”)

2、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巴金的代表作《家》,不比郭沫若的诗集《女神》、茅盾小说《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更切合时下的情境,引起我辈共鸣。

B.巴金《随想录》的思考情胜于理,“没有达到他理应达到的深刻”,但他七十四岁高龄带病写作,难免朴拙,难得的是执着,我们作为读者,不忍心责备。

C.“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符合中国古训“实事求是”。

但现实中求真求实,“讲真话”极其艰难,所以巴金的《随想录》难能可贵。

D.巴金的女儿、戏剧大师曹禺、新华社在他逝世当日的报道、李辉悼念巴金的专文,都对于巴金先生“讲真话”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对其表达了哀思。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真挚,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巴金老人“求真意识”与“忏悔意识”的钦敬与怀念之情。

B.巴金女儿对记者说,巴金未能成为“与他经历相符合的文学大师”,表达了巴金女儿对人们没能公正评价父亲的不满和惋惜。

C.人们“接受”巴金作为“世纪良心”的符号,原因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中所说“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样。

D.本文写巴金的文学作品整体上比不了同时代的郭沫若、茅盾、沈从文、老舍、冰心,甚至还比不了当代作家谌容,但并不影响作者对他的认可。

E.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让巴金在《随想录》中完成最真实人格的塑造,履行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

9.文章结尾引用“李辉悼念巴金专文题《巴金:

巨星陨落,光还亮着》”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郭守文,字国华,并州太原人。

父晖,从周祖征河中,战死。

守文年十四,居丧哀毁,周祖怜之,召隶帐下。

广顺初,补左班殿直。

宋初,迁西头供奉官。

蜀平,迁知简州。

时剑外多寇,守文悉招来集附。

从曹彬等平金陵,护送李煜归阙下。

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煜心遂安。

太平兴国初,秦州内附,蕃部骚动,命守文乘传抚谕,西夏悦伏。

三年夏,汴水决于宁陵,发宋、亳丁壮四千五百塞之,命守文董其役。

是冬,又与阁门副使王侁、西八作副使石全振护塞灵河县决河。

八年,滑州房村河决,发卒塞之,命守文董其役。

辽人扰雄州,命守文率禁兵数万人赴援,既至,辽人乃去。

雍熙二年,诏守文率兵屯三交,俄加领武州团练使。

属夏人扰攘,命守文帅师讨之,破夏州盐城镇岌罗腻等十四族。

又破咩嵬族,歼焉。

诸部畏惧,相率来降,西鄙遂宁。

五年春,大举北伐,为幽州道行营前军步军水陆都监。

卒与辽人遇,为流矢所中,气色不挠,督战益急,军中服其量。

端拱初,改南院使、镇州路都部署。

是冬,辽骑南侵,大破之唐河。

端拱二年十月,卒,年五十五。

太宗悼惜之,赠侍中。

谥忠武,追封谯王,遣中使护丧,归葬京师。

先是,将臣戍边者多致寇以邀战功,河朔诸州殆无宁岁。

既败岐沟关,乃命守文以内职总兵镇常山以经略之。

守文既丧月余,中使自北边来言:

“守文死,军士皆流涕。

”帝问:

“何以得此?

”对曰:

“守文得奉禄赐赉悉犒劳士卒,死之日,家无余财。

”帝嗟叹久之,赐其家钱五百万,为真宗纳其女为夫人,即章穆皇后也。

(节选自《宋史▪郭守文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B.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C.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D.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B.阙下,阙本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阙下则一般指帝王所居之处,后来又常常借指朝廷。

C.谥号,古代帝后、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会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称号以褒贬善恶。

文中的“忠武”和“章穆”都是表示褒扬的谥号。

D.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而“崩”,在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及诸侯之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守文年少从军,为朝廷出力。

14岁时其父就随周祖征战而死,守文居丧尽礼,悲伤异常身形毁损。

周祖怜悯其丧父之痛,将其召至军中,不久补任左班殿直的职务。

B.守文善于治水,能造福一方。

汴河决口时,郭守文受命负责监督管理宋州、亳州堵塞决口任务,之后又两次参与负责其他河流决口任务。

C.守文讨贼平寇,有军事才能。

守文担任简州知州时,招降了剑门外的很多贼寇;辽兵袭扰雄州时,听闻守文要率禁兵增援就赶紧逃遁。

D.守文关爱士卒,受皇帝褒奖。

守文得到的俸禄赏赐全部用来犒赏慰劳士卒,到去世的时候家里都没有余财。

皇帝感怀良久,并对守文的家人进行嘉奖。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卒与辽人遇,为流矢所中,气色不挠,督战益急,军中服其量。

(5分)

(2)先是,将臣戍边者多致寇以邀战功,河朔诸州殆无宁岁。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注】:

崔涂曾长期流落于湘、蜀一带,此诗为诗人客居四川时所作。

14.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只身一人流离万里之外,无人陪伴,“迢递”“羁危”精炼而传神地表现出羁旅的艰危。

起句点地,次句点人,气象阔大。

B.颔联“孤烛”照孤客,物与人相互映衬,有力地揭示出诗人孤苦的心境。

此句与马戴的《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句,可谓是异曲同工。

C.颈联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

此联语言质朴,感情细腻,与第二联互相映衬,真挚感人。

D.结尾用“那堪”加重了全篇的愁情,但“明日岁华新”陡然一转,想到新的一年就要来临,诗人的心情变得开阔明朗。

同时结句紧扣题目,意境鲜明,结构严谨。

E.全诗语言质朴,不事铅华,于朴素之中饱含着真情;意境苍凉,刻画细腻,情韵幽绝,感人至深。

15.“乱山残雪夜”这句诗有哪些字用得比较好,试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氓》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屈原表达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句相似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4分)

①印度和中国军方在洞朗地区的对峙已经接近两个月,中方表示,印度将为自己在中印边境的危言危行负责。

②前两年的微商暴富神话,让不少人趋之若鹜,朋友圈里到处都是卖面膜、卖奶粉的,或软或硬的营销广告令人不胜其烦。

③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极端艰难困苦中弦歌不辍,大师辈出,赓续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这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④国产大片《战狼2》公映一个月,就收获了40亿的票房佳绩,依照目前走势,《战狼2》总票房超过55亿倚马可待。

⑤一个月的军训即将结束,同学们对教官依依不舍,长歌当哭,大家以一曲情感真挚的《朋友》向教官告别。

⑥《人民的名义》中,一个小官巨贪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冠冕堂皇之下隐藏着的一个肮脏灵魂,实在罪不容诛。

A.③④⑤B.①②④C.②③⑥D.①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反对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其决定性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导弹基地包含在探测范围内。

B.4月初,中共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被看做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C.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

D.2011年底,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

因此,幼儿园该不该布置书面作业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而是必须严格执行的规定

19.填入下面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