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63969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 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docx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4《专题一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word教案1

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

专题一“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

本专题的基本结构:

第一框:

思维测试→思维的含义→思维的特征→思维的形态。

第二框:

科学思维的含义→科学思维的特征→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一、探究思维奥秘

(一)测试我们的思维

1.说谎者疑难。

2.逻辑推理。

3.思维创新实例。

4.观察渗透理论(图像)。

(二)概览思维的特征

1.思维具有间接性。

2.思维具有概括性。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域中的思维含义。

(三)了解思维的形态

1.不同的思维形态: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个体思维与群体思维。

2.抽象思维形态中的思维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

3.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二、学会科学思维

(一)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

1.科学思维的含义

2.科学思维的特点:

客观性、精确性、可检验性、预见性和普适性

(二)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1.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

2.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的意义

3.综合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创新

4.正确看待思维定势

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本专题从传统形式逻辑角度讲授了思维的基本规律、明确概念、准确判断、有效推理,以及合理归纳和类比等问题。

基本结构是: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第一框)──概念(第二框)──简单判断(第三框)──复合判断(第四框)──演绎推理(上)(下)(第五、第六框)──归纳推理(第七框)──类比推理(第八框)。

一、思维需要逻辑

(一)“形式逻辑”概述

1.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性

2.逻辑的分类

3.狭义逻辑的含义

4、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不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

(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1、不矛盾律(不可自相矛盾)

(1)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2)依据不矛盾律制定的思维规范

(3)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别

2、排中律(不能骑墙居中)

(1)排中律的基本内容

(2)依据排中律制定的思维规范

(3)不矛盾律与排中律之间的关系

(4)不违犯排中律要求的有关情况

3、同一律(必须首尾一致)

(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2)依据同一律制定的思维规范

(3)同一律与认识对象的变化发展

(4)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与科学思维的关系

二、准确把握概念

(一)什么是概念

1.概念的含义

2.概念的特点:

抽象性和概括性

3.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二)内涵(“是什么”—质)

1.内涵的含义

2.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定义

3.定义的含义及逻辑结构

4.下定义的方法

5.定义的规则及易犯的逻辑错误

(三)外延(“有哪些”—量)

1.外延的含义

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相容关系:

全同、属种、种属、交叉关系

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3.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划分

4.划分的含义、规则及易犯的逻辑错误

三、恰当运用简单判断

(一)判断应恰当

1.判断的含义

2.判断的逻辑特征:

有所断定和有真有假

3.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

(1)要对认识对象的情况有正确的认识

(2)其次在概念、质量、关系(包括条件关系)的把握上必须明确、准确

4.判断的分类:

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的标准,将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二)“质”“量”应准确

1.直言(性质)判断的含义

2.直言判断的结构

3.以“质”和“量”的标准划分直言判断

判断的质是指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的;

判断的量是指判断对对象的数量范围的断定。

直言判断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共有六种判断形式。

4.直言判断的种类

5.准确运用直言判断的要求

(三)“关系”应明确

1.关系判断的含义2.关系判断的结构

3.对称性关系的含义4.传递性关系的含义

5.恰当运用简单判断的意义

四、学会运用复合判断

(一)复合判断概述

1.复合判断的含义

2.复合判断的结构

3.复合判断的种类:

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

(二)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

1.联言判断(“同时存在”)

(1)联言判断的含义

(2)联言判断的结构

复合判断是由其他判断构成的判断,构成复合判断的其他判断是支判断,联结项则是用来联结支判断的。

(3)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因此,只有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

否则,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5)学会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

2.选言判断(“可能情况”)

(1)选言判断的含义和结构

(2)选言判断的种类

(3)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选言判断是断定事物几种可能情况的判断。

如果断定事物几种可能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这种选言判断就是相容的。

在自然语言中,一般用“或者”作为它的联结词

(4)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如果断定事物几种可能情况中至多有一种情况存在,这种选言判断就是不相容的。

在自然语言中,一般用“要么”作为它的联结词。

(5)学会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

(6)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该注意的问题

3.假言判断(“条件联系”)

(1)假言判断的含义、结构和种类

(2)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3)正确理解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它的真假不取决于构成它的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对象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前件真后件必真(有之则必然)的条件关系是充分条件关系;前件假后件必假(无之必不然)的条件关系是必要条件关系;前件真后件必真,同时,前件假后件必假的条件关系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

五、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

(一)推理概述

1.推理的含义、结构

2.推理的种类

(二)演绎推理概述

1.正确进行演绎推理的条件。

2.演绎推理的要义:

推理结构的普遍保真性

3.常见的演绎推理:

(1)换质推理、换位推理、直言三段论推理

(2)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

(三)换质推理和换位推理

1.换质推理的含义、方法和规则

2.直言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

3.换位推理的含义、方法和规则

4.换质换位推理的作用。

(四)直言三段论推理

1.三段论的含义、结构

2.三段论的一般规则

3.三段论的省略式

4.练熟直言三段论的意义

(五)联言推理(基于“同时存在”的推理)

1.联言推理的含义

2.联言推理的合成式

合成式:

P

Q

所以,P并且Q

3.联言推理的分解式

分解式:

P并且Q

所以,P(Q)

(六)选言推理(基于“可能情况”的推理)

1.选言推理的含义、种类

2.相容选言推理

(1)推理依据:

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2)有效式:

否定肯定式

否定肯定式:

或者P,或者Q

非P

所以,Q

(3)无效式:

肯定否定式

相容选言判断,即只断定其选言支至少有一真,并没有否定两个甚至全部选言支都真的可能性。

因此,肯定前提中的一个选言支,不能必然地否定其他的选言支。

3.不相容选言推理

(1)推理依据:

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2)有效式:

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

否定肯定式:

要么P,要么Q

非P

所以,Q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肯定否定式:

要么P,要么Q

P

所以,非Q

(七)假言推理(基于“条件联系”的推理)

1.假言推理的含义、种类

2.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1)推理依据: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2)有效式:

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

肯定前件式:

如果P,那么Q

P

所以,Q

否定后件式:

如果P,那么Q

非Q

所以,非P

(3)无效式:

肯定后件式、否定前件式

3.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1)推理依据: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2)有效式:

肯定后件式、否定前件式

否定前件式:

只有P,才Q

非P

所以,非Q

肯定后件式:

只有P,才Q

Q

所以,P

(3)无效式:

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

4.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1)推理依据: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2)有效式:

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

肯定后件式、否定前件式

当且仅当P,则Q

P非PQ非Q

Q非QP非P

5.运用假言推理的意义。

六、学会归纳推理的方法

(一)探求一般的路径

1.归纳推理的含义和种类。

2.“完全归纳推理”

(1)含义和特点

(2)进行“完全归纳推理”的条件

(3)进行“完全归纳推理”的困难

3.不完全归纳推理

(1)含义及特点

(2)如何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性程度

(二)寻求因果的通道

1.因果联系的含义。

2.探求因果联系方法概述

(1)求同法

①含义和特点

②运用求同法要注意的问题。

(2)求异法

①含义和特点

②运用求异法要注意的问题。

(3)求同求异并用法

①含义和特点

②运用求同求异并用法要注意的问题。

(4)共变法

①含义和特点

②运用共变法要注意的问题。

(5)剩余法

①含义和特点

②运用剩余法要注意的问题。

七、学会类比推理的方法

(一)启迪思路的触媒

1.类比推理的含义、形式、客观依据

2.仿生学与类比推理

3.类比与比较、比喻

4.类比推理的错误表现:

机械类比

5.类比推理的作用

6.如何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程度

(二)思维创新的前锋

1.类比推理在发现和发明中的作用

2.类比推理在日常论证说理中的作用。

3.进行类比的几种方法:

性质方面进行的类比(性质类比)

从事物功能的角度进行的类比(功能类比)

从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角度进行的类比(条件类比和模型类比)

4.正确认识和运用类比推理

专题三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本专题的核心内容是辩证思维方法。

第一框 辩证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第二框 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

第三框 从思维抽象走向思维具体

第四框 把握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一、思维应该辩证

(一)何谓辩证思维

1.“解剖”性认识事物的必要性

2.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弊端

3.辩证思维的含义、客观依据

4.辩证思维的发展历程。

(二)整体性地思维

1.整体性思维的含义、客观依据

2.整体性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此”与“彼”的关系

3.整体性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4.正确理解辩证思维的整体观

(三)动态性地思维

1.动态性思维的含义、客观依据

2.动态性思维能够科学地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3.系统思维是对辩证思维动的丰富和发展

4.正确理解辩证思维的整体性与局部独立性、动态性与相对静态性的关系

5.辩证思维与诡辩论的区别

6.辩证思维与相对主义的区别

7.学会辩证思维的意义

二、学会分析综合

(一)认识部分的方法

1.分析的含义

2.不同的分析方法

3.科学研究中的分析方法

4.正确认识分析方法的长处和局限

(二)把握整体的手段

1.综合方法的含义

2.不同的综合方法

3.综合方法的特征

(三)辩证分合的智慧

1.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2.辩证的分析和综合的含义

3.正确地进行辩证的分析和综合

三、领会思维具体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1.感性具体的含义和局限

2.思维抽象的含义和方法

3.思维抽象的环节

4.思维抽象的局限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1.思维具体的含义

2.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

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推动认识发展

(一)真理

1.认识活动的目标

2.真理的含义

3.不同场合的真理:

真理个体和真理总体

4.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

(二)理解真理的总体

1.真理的相对性

2.真理的绝对性

3.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统一的

4.反对两种错误的真理观

专题四结合实践善于创新

本专题的核心内容是树立正确的思维创新观,阐释有效的思维创新方法。

围绕这样的主题,以思维指向为主线,具体介绍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由于思维创新是多种思维方法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本专题也特别介绍了把握直觉、想象和灵感的一般方法。

思维科学的研究正在不断推进,本专题特别设计了一框“鸟瞰思维研究”的内容,为我们开了一扇了解思维科学的前沿的窗口。

基本结构是:

思维创新的含义、特征(第一框)──发散思维的方法和特点(第二框)──聚合思维的方法和特点(第三框)──逆向思维的方法(第四框)──把握直觉、想象和灵感(第五框)──鸟瞰思维研究(第六框)

一、思维力求创新

(一)了解思维创新的含义

1.思维创新的含义

2.思维创新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二)把握思维创新的特征

1.思维创新的思路具有多向性

2.思维创新的步骤具有跨越性

3.思维创新的结果具有独特性

(三)体会思维创新的过程

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

3.明朗阶段。

4.检验阶段。

二、运用发散思维

(一)发散思维

1.发散思维的客观基础和含义

2.思维发散求索的目的

3.发散思维的特征:

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二)思维发散的技法

1.思维发散技法概要

2.适合个体思维的技法

检核表法

列举法

信息交合法

3.适合群体思维的技法

头脑风暴法

4.正确看待思维发散技法

5.辩证理解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三、驾驭聚合思维

(一)聚合思维

1.聚合思维的含义

2.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比较

3.聚合思维的特征:

严谨性、归一性、论证性

(二)思维聚合的方法

1.聚合思维具有创新功能

2.聚合思维的方法:

形式逻辑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

(1)系统综合方法(产生整体涌现功能)

(2)归纳推理方法

(3)演绎推理方法

3.思维发散与聚合的客观基础

4.辩证运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四、善用逆向思维

(一)思维如何逆向

1.逆向思维的客观依据

2.逆向思维的含义

3.何时当用逆向思维

4.如何运用逆向思维:

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存在状态的已有认识、事物功能的已有认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已有认识等作反向或交换性思考。

(二)正逆应当互补

1.逆向思维应当合“理”

2.逆向思维不是逆反心理

3.正向思维是逆向思维的基础和前提

4.正逆互补,相得益彰

五、把握直觉、想象和灵感

(一)准确把握直觉

1.直觉的含义

2.“第一印象”与直觉

3.直觉的特征:

敏捷性、总体性和猜测性

4.形成准确的直觉的条件

(二)充分发挥想象

1.想象的含义

2.想象的种类。

3.展开想象的方法

4.想象在思维创新中的作用

三)巧妙捕捉灵感

1.灵感的含义

2.“灵感”词源

3.灵感的特殊性

4.灵感诞生的过程

5.产生灵感的条件

6.捕捉灵感的方法

7.正确理解灵感

六、鸟瞰思维研究

(一)了解新型思维方法

1.问题的提出:

世界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

2.观点一:

世界是简单的

3.还原论的思维方法

4.还原论思维方法的作用与局限

5.观点二:

世界是复杂的

6.复杂性(非线性)思维方法

7.科学研究中的简单性与复杂性问题

8.辩证理解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

(二)多路探索思维真谛

1.哲学对思维的研究

2.脑科学和心理学对思维的研究

3.通过语言现象研究思维

4.思维研究的“黑箱方法”

(三)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

1.求真务实的精神的含义

2.思维创新与求真务实的精神

3.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1.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本质属性是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构成了事物属性的全部。

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概念的逻辑特征是具有内涵和外延。

概念需要通过语词来表达,但语词与概念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一个多义词可以表达多个概念;多个同义词可以表达一个概念;有的助词,如“的”“地”“得”“啊”“吗”“呢”等不表达概念。

2.内涵“是什么”

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对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反映,是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是定义。

种差加属概念是常用的下定义的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不能揭示所有概念的内涵,比如物质和意识等哲学范畴(难以找到比它们的外延更大的属概念)。

在实际思维中,人们还用说明和规定等类似定义的方式,明确一些语词的含义或意义。

用种差加属概念方法下定义,应该遵守下定义的规则。

3.外延“有哪些”

概念的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对象范围。

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

从外延角度看,概念之间具有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全同、属种、种属、交叉关系;不相容关系是全异关系,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在思维实际中,误把反对关系当作矛盾关系,会犯两极化的错误。

明确概念外延的方法是划分。

如果不需要将概念全部外延都揭示出来,可用列举的方法,这种方法有一个语言特征,就是有“等”或“等等”,表示没有穷尽外延。

划分应该遵守划分的一般规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