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与失败的例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66750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功与失败的例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成功与失败的例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成功与失败的例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成功与失败的例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成功与失败的例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成功与失败的例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成功与失败的例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成功与失败的例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成功与失败的例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成功与失败的例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成功与失败的例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成功与失败的例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成功与失败的例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功与失败的例子.docx

《成功与失败的例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功与失败的例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功与失败的例子.docx

成功与失败的例子

成功与失败的例子

  篇一: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格言与事例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格言与事例

  1、天生我材必有用

  2、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3、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4、无数人的失败,都是失败于做事情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只差一步就停下来。

  5、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

  6、一个人的希望越大,他的遭遇失败的机会也许就越多,就跟一个人走的路越长,踢着的石子会越多一样

  7、我主要关心的,不是你是不是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是不是甘心

  8、失败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我们得祝福灾难,我们是灾难之子

  9、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10、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1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2、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

  1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

  15、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拿破仑

  16、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

  17、困难里包含着胜利,失败里孕育着成功。

  18、千万人的失败,都有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尚差一步就终止不做了--莎士比亚

  19、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与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爱迪生

  20、一个羞赧的失败比一个骄傲的成功还要高贵。

  事例:

  1、爱迪生为发明电灯造福人类,曾做过数千次的试验,但都失败了,可他没有灰心,而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终他百折不挠的意志研制了电灯

  2、邓小平曾经三起三落,一度很受重用,但在文革时期被贬为庶民,而仍然在78年重新等上政治舞台,开辟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3、居里夫人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提炼出了一克镭。

达尔文的日心说是战胜了无数的反驳之后最终确立的。

他曾被当时的教会讽刺为猴子变来的,(其实大家都是。

)贝多芬耳聋了还创作了很多著名的乐曲。

  4、电影演员史泰龙在先后共计1849次碰壁面前,没有打退堂鼓,继续坚持不懈,终于在第1850次获得成功。

他的事例再次证明了那句哲理:

“失败乃成功之母”。

  5、达尔文的日心说是战胜了无数的反驳之后最终确立的。

他曾被当时的教会讽刺为猴子变来的,(其实大家都是。

  6、贝多芬耳聋了还创作了很多著名的乐曲。

  7、被人们称为“炸药大王”的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曾经被炸伤过好几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没有成功。

他没有气馁,一次次重复着各种实验,终于发明了炸药。

他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是从一次次的失败中走出来,他才获得了成功。

  8、徐霞客:

用了34年,遭到了无数次的失败,终于考察完了长江两岸的地质情况

  篇二:

企业成功与失败案例

  十年“走出去”企业案例榜:

十大成功与五大失意

  十年历程,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之路回头一瞥,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欣喜和感动,又有怎样的辛酸和失落?

在此,我们通过资产增值、品牌提升、市场增量、交易成本、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前景等方面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典案例进行点评,以期记录中国企业在面对风起云涌的世界经济变革时所留下的足迹。

“走出去”十大成功企业案例

  联想:

并购IBMPC业务

  2004年12月8日,联想用亿美元购入IBM的PC业务,自此,位于全球PC市场排名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

这次并购从品牌、技术、管理、产品、战略联盟和运营等各方面对于联想本身都有巨大的提升。

并购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全套研发体系归联想所有,联想的采购和营销成本则由于借助了IBM原有的分销渠道得到大大优化。

  点评:

联想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企业尽管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处于低位,但如果敢于抓住时机,取己所需,那么,借助这种品牌并购迅速上位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影响的可取之道。

  海尔:

居高临下,步步为营

  2005年底,海尔在总裁张瑞敏制定的名牌化战略带领下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海尔“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

经营范围——海尔自己的核心产品;发展进程——从创造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着手,到出口,再到跨国投资,渐进性发展;对外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为主;跨国投资效果——成功率高,发展快。

如今的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点评:

拥有像海一样宏大目标的海尔,不仅伸开臂膀广纳五湖四海有用之才,更具备了海一样强大的自净能力。

它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战略方向,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是海尔如今不断演绎全球神话的筹码。

  吉利汽车:

并购沃尔沃

  吉利在成功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名牌战略之后,开始了以海外收购为主的品牌战略。

2009年4月,吉利汽车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亚DSI公司,使其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

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

  点评:

吉利作为我国汽车行业海外品牌战略的先行者,如果能安全度过磨合期,在实现技术资产有效转移和与工会达成一致上有所突破,真正掌控国际著名品牌,吸收一流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并购之路获得成功。

  奇瑞汽车:

海外布局,辐射全球

  奇瑞与其协作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和供应商协同,和国内大专院校、科研所等进行产、学、研联合开发了研发体系,掌握了一批整车开发和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

目前,奇瑞正全面推进全球化布局,产品面向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海外15个CKD工厂已建或在建,通过这些生产基地的市场辐射能力,实现了全面覆盖亚、欧、非、南美和北美五大洲的汽车市场。

  点评:

奇瑞的“质量”和“技术创新”的武器使它成功突出重围,不仅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认可,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与国际巨头们PK得风生水起。

  北汽:

收购萨博相关知识产权

  2009年12月11日,北汽以2亿美元成功收购瑞典萨博汽车公司相关知识产权。

北汽成功收购萨博技术,一是通过收购得到了先进的核心技术;二是通过收购取得了完整的质量与制造工艺体系,为产品技术的消化吸收和研发制造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这次收购具有极高的性价比,为基于产品性能和成本控制的自主品牌产品市场定位提供了有利条件。

  点评:

也许北汽这次“走出去”不像其他企业的并购投资那样引人注目,但它却抓住金融危机后跨国并购难得的机遇,开启了在发达国家收购先进成套设备的快乐之旅。

  XX:

挑战核心技术

  2007年,XX正式宣布“走出去”,并将日本作为国际化战略第一站。

经过短短1年发展,XX已经在日本开发出视频搜索、博客搜索等富有特色的产品,从流量方面成为日本第四大独立搜索引擎,在速度、运行稳定方面也全面赶超海外市场主要竞争对手。

  点评:

XX这个富有中国古典诗意的名字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熟识。

互联网搜索业务作为现代社会一个标志性的产业,明天的发展空间必将更为广阔。

  华为:

自主创造与拿来主义的精妙平衡

  华为在研发上做足了功课,每年坚持不少于10%的研发投入,并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不断跟踪新技术、新领域。

除了通过自主开发技术提升竞争力,华为亦从未拒绝过以开放的心态,“站在巨人肩膀上”去获取商业的快速成功。

?

这也是1996年华为引入IBM对其公司产品开发流程进行改革的直接动力之一。

自2001年之后,华为实现了100%产品研发都通过新的流程化产生,为华为2002年开始的深入国际化,奠定了管理和文化的基础。

  点评:

自主品牌很重要,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在利润链上能否分得那最大的“一杯羹”,但企业的发展,尤其在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时,拼的是效率。

不因过度捍卫“自主”而耽误了效率,这就是“华为榜样”的精神实质。

  顺德日新:

借助国企当跳板

  2009年12月26日,顺德日新宣布收购智利一座储量高达30亿吨的铁矿。

日新在矿山项目中持股超过七成,投资约10亿元全部来自于自有资金。

同时,顺德日新也与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珠海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采之后所有铁矿都将由中国五矿珠海公司进口,承诺智利项目所产矿石将以低于国际市场20%到30%的价格,通过央企中国五矿珠海公司内销渠道,打入国内市场。

  点评:

民营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方式、敏锐审视市场和捕捉机会的能力,以及快速果决的决策效率,本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谦虚姿态,迅速完成海外矿

  山收购,显示了产权清晰的民营企业独具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在对外扩张中的优势。

  中石化、中海油:

创造联合收购新模式

  2009年7月我国两大石油公司中海油和中石化近日宣布以13亿美元联合收购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持有的安哥拉一石油区块20%的权益。

这笔交易是自中海油185亿美元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失败后,首次成功收购美国石油公司的资产。

业内人士认为,两大石油公司共同出资进行海外收购,有利于中国公司在海外并购力量最大化,避免国内公司之间不必要的竞争,是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值得借鉴的模式。

  点评:

我国央企是与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抗衡的中流砥柱。

而央企的联合收购,是一种新的“走出去”模式,同时,也使西方国家对央企的强大实力和独特行为方式的加倍关注。

  葛洲坝:

国际工程承包大显身手

  中国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集团公司是2004年首次登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行榜的中国企业之一。

在管理型、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一型三化”发展战略指导下,葛洲坝集团“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

目前,葛洲坝集团的足迹已经遍及南亚、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美洲等地区。

  点评:

  葛洲坝集团在对外承包工程中屡战屡胜,得益于它自己多年来在国内工程项目承包市场中积累起来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完整的规划和统一实施的策略,在市场定位和项目管理上的经验。

  “走出去”五大失意企业案例

  中航油:

投资期货,折戟沉沙

  2004年底,曾被中国企业捧为“走出去”战略棋盘上过河尖兵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总经理陈久霖在石油期权和期货投机中判断失误,累积超过亿美元的亏损,并于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点评:

中航油“折戟沉沙”的惨痛教训:

第一,跨国经营必须要建立内控和相

  互制衡的风险控制机制。

第二,企业必须重视对现金流量的监控和审核。

第三,要正确认识道德风险。

  中投公司:

投资黑石,资产缩水

  2007年3月才开始筹备的中投公司,在5月就斥资30亿美元外汇储备以美元/股的价格参股美国私募基金巨头黑石集团10%的IPO。

这项交易成立的初衷旨在为中国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寻找多元化投资出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黑石集团上市后股价连续下跌,也造成了中投公司这笔投资大幅缩水。

截至美国时间2008年2月12日,中投公司在黑石投资中的亏损额达亿美元。

  点评:

这一案例或者可以证明,我国企业尚不具备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运行规律的能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历练,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教训、经验,学会选择投资品种,控制风险,把握投资时机。

  中国平安:

参股富通,被迫减值

  2007年11月27日,中国保险巨头之一平安保险集团斥资约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一跃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

2008年6月,平安保险集团最终将持股比例锁定在%,总投资额达238亿元人民币。

之后,富通集团成为受金融危机波及的第一批金融企业,截至2008年9月底富通集团的股价下跌幅度超过了70%,直接导致2008年第三季度平安保险集团季度报出亿元人民币净亏。

  点评:

在实体企业家们努力用质量和技术在国际市场上为中国制造争得名分时,金融投资家们走出去时需要多一分谨慎,多一些灵活性,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

  上汽集团:

并购双龙,整合不利

  2004年10月28日,上汽以5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了韩国双龙%的股权。

此次收购,上汽的本意是借此迅速提升技术,利用双龙的品牌和研发实力。

但并购之后主要遭遇了两个问题:

首先,对并购的收益估计过高,双龙汽车虽然拥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在技术和研发上较好,但缺少市场;其次,上汽在收购双龙之前对

  篇三:

案例分析:

诺基亚的成功与失败

  诺基亚的成功与失败

  诺基亚(NokiaCorporation)是芬兰手机品牌,总部位于芬兰埃斯波,主要从事生产移动通信产品的跨国公司。

诺基亚成立于1865年,当时以造纸为主,后来逐步向胶鞋、轮胎、电缆等领域,最后才发展成为一家手机制造商。

自1996年以来,诺基亚连续14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

面对新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双面夹击,诺基亚全球手机销量第一的地位在2011年第二季被苹果及三星双双超越。

2011年2月,诺基亚与微软达成全球战略同盟并深度合作共同研发WindowsPhone操作系统。

2013年7月11日23时,拥有4100万像素的诺基亚Lumia1020正式在纽约发布亮相。

2013年9月3日,微软宣布以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诺基亚手机业务),并获得专利和品牌的授权。

诺基亚将业务重心转向Here地图服务。

  萌芽时代

  诺基亚的历史始于1865年。

1865年采矿工程师弗雷德里克·艾德斯坦(FredichIdestam)在芬兰坦佩雷镇的一条河边建立了一家木浆工厂,工厂位于芬兰和俄罗斯帝国的交界处,并以当地的树木作为原材料生产木浆和纸板。

1868年艾德斯坦又在坦佩雷镇西边15公里处的诺基亚河(Nokianvirtariver)边建立了他的第二家工厂:

橡胶加工厂,该工厂除了生产皮靴和轮胎外,还生产工业用橡胶制品。

1871年,艾德斯坦在他的朋友利奥·米其林(LeoMechelin)的帮助下,将两家工厂合并为一家工厂,并且成功地将其转变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艾德斯坦成为首任诺基亚管理者,随后两人将公司的名字命名为“诺基亚”。

直到今天,该公司仍然保留“诺基亚”这一名称。

  19世纪末艾德斯坦将诺基亚管理者的职务转交给利奥·米其林,而当时无线电产业的萌芽刚刚起步。

于是,米其林突发奇想地想将诺基亚公司的业务扩张到电信行业,但是遭到了艾德斯坦的反对。

直到1902年,米其林才说服艾德斯坦,这才让诺基亚增加了一个电缆部门。

但令米其林没想到的是,这个他突发奇想所建立的电信部门最终却发展成为了后来的诺基亚公司。

  工业时代

  1967年诺基亚成为了一家芬兰国内跨产业的大型公司,其产业涉及包括造纸、化工、橡胶、电缆、制药、天然气、石油、军事等多个领域,而诺基亚开始手机生产制造却是在1960年。

  1960年诺基亚时任总裁BjornWesterlund专注于电信行业,他认为未来的电信行业是科技发展的趋势,于是他建立了诺基亚电子部,并专注于电信系统方面的工作。

电子部当时已在研究无线电传输问题,从而奠定了后来诺基亚集团电信的基础。

  到1967年时,之前的电子部已发展成为拥有460人,净销售额占整个集团净销售额3%的大部门。

为了表彰诺基亚是当地最大的工业设施和雇主,1937年建立的Pohjois-Pirkkala镇于一年后改名为诺基亚镇。

1977年,诺基亚镇又升格为诺基亚市。

诺基亚市的市徽上便是一只紫貂爬行于一条蓝溪中。

  诺基亚(Nokia)镇的名字来自流经当地的一条河流,这条河名为Nokianvirta,在芬兰古语中是紫貂的意思。

诺基亚公司字体是AgfaMonotypeNokiaSans字体,最初由EricSpiekermann设计。

此前在广告和手机用户手册中,诺基亚最常用的是AgfaRotisSans字体。

  电信时代

  从1962年到70年代中期,诺基亚在芬兰电信市场所占份额不断增加。

1982年,诺基亚(当时叫Mobira)生产了第一台北欧移动电话网移动电话Senator。

随后开发的Talkman,是当时最先进的产品,该产品在北欧移动电话网市场中一炮打响。

80年代中期,诺基亚移动电话通过“Tandy无线电小屋公司”的商店进入了美国市场。

为生产由Tandy出售的AMPS(高级移动电话系统)模拟机,公司与Tandy公司于1985年在韩国建立了一个联合生产厂。

  1990年,手机用户量大增,手机价格迅速降低,移动电话越变越小,诺基亚又明确制定了将发展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电信公司的战略。

在以电信为重点的同时,诺基亚的业务范围随着电信部门的迅速发展而急剧扩大。

同时,诺基亚还致力于全球通技术,首次全球通对话就是用诺基亚电话,于1991年通过芬兰诺基亚Radiolinja网络进行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诺基亚因涉及产业过多而濒临破产,而当时的诺基亚总裁以及高层果断地将其他所有产业舍弃,并拆分了传统产业,只保留下诺基亚电子部门,将其他所有传统产业出售,诺基亚集团开始两年的分裂,而此刻的诺基亚作出了自己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抉择。

  手机时代

  只剩下手机电信产业的诺基亚经过5年的时间逐渐摆脱了破产的境况,由于专注于传统功能手机产业的研发,诺基亚功能手机在当时具有极佳的用户品牌效应。

1995年,诺基亚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它的整体手机销量和订单剧增,公司利润达到了公司前所未有的财富。

  从1996年开始,诺基亚手机连续15年占据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并且推出了Symbian和MeeGo的智能手机。

2003年,诺基亚1100在全球已累计销售2亿台。

2009年诺基亚公司手机发货量约亿部,2010年第二季度,诺基亚在移动终端市场的份额约为%,领先当时其他手机市场占有率%。

后PC时代

  诺基亚面对新系统的智能手机夹击,在塞班S60V3基础上推出了S60V5,并且在2010年分别发布了Meego和Symbian3,然而未能打败IOS和Android,并且手机地位也被敌对厂商苹果和三星超过。

诺基亚不得不寻求新的出路。

2011年2月11日,诺基亚在英国伦敦宣布与微软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放弃Symbian和meego。

诺基亚手机将采用WindowsPhone系统,并且将参与该系统的研发。

  2012年6月21日,微软在美国旧金山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WindowsPhone8(WP8)操作系统,它采用了全新的内核和界面,可支持多核处理器和高清分辨率,整体性能更多强劲,诺基亚开始大量生产WP8手机。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新的WP8系统和原来的系统并不兼容。

  北京时间2012年9月5日晚10点,诺基亚联合微软在纽约举办发布会,正式推出两款采用微软WindowsPhone8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以求追回手机市场。

  2013年9月3日,微软宣布,将以亿欧元收购诺基亚的设备与服务部门,同时以亿欧元购买其10年期专利许可证,共计亿欧元,约折合亿美元。

该收购项目中包括诺基亚的手机部门和手机业务,以及诺基亚在全

  球的手机制造工厂和诺基亚的手机部门和工厂的所有员工,还有诺基亚的大量专利以及品牌的授权。

  诺基亚的衰败与苹果的崛起

  十年之前,手机市场是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天下,两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之高,拥有手机之人大部分都在这两个品牌的产品之中进行选择。

再看十年之后的今天,智能手机大行其道,苹果iPhone和谷歌的android系统两大平台的智能手机竞争激烈,而诺基亚,似乎离智能手机的阵营越来越远。

  作为手机业的巨头,诺基亚公司因为其技术的进步,以及产品的经久耐用,在21世纪初期5,6年内近乎占据了手机业的半壁江山。

而作为后起之秀,苹果公司于2007年推出的iPhone产品以其独特的外观和操作系统,以及强大的营销宣传和售后服务,迅速成为手机业的龙头。

  首先我们来回顾下诺基亚的兴衰。

  上个世纪70年代,百年老店诺基亚公司开始进入手机电信行业。

而此时的芬兰与其他国家不一样的是,其他国家的电信行业在当时基本处于垄断阶段,而芬兰则十分鼓励国内电信行业的竞争,导致芬兰国内的独特的完全竞争市场形势占统治地位。

自从这个国家第一个地方电话网19世纪90年代早期建立以来,芬兰已有好几个电话运营公司,它们和芬兰邮政电话电报局从不自动从国家供应商手里购买设备。

自从诺基亚进入电信市场以来,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用户强烈的需求促使诺基亚不断开发新的业务和产品。

也就是说,诺基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在国内开放的电信市场上已经站稳脚跟的国际竞争对手的竞争。

而诺基亚正是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才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进而进军国际市场。

  1990年是诺基亚公司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于公司业务领域过宽,诺基亚公司濒于破产,后来老总认定了一个行业——手机,而放弃了其他所有的业务,将其他业务出售得来的资金全部用于手机的开发与销售,5年后便东山再起。

  诺基亚成功的真正原因在于其强大的开发团队。

首先,在大哥大时代,诺基亚公司就致力于手机的便携化与操作的人性化。

而大哥大时代手机之所以巨大,是由于其电池体积过大,而小型的电池板的续航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手机的需求。

而诺基亚公司最早开发出了便携式的小型电池板,并因此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直板机型,通过其轻巧便携的外形和不错的通话性能迅速占领了市场。

而诺基亚并

  不满足于此,它针对当时三星摩托罗拉公司等笨拙的操作系统,开发出了简单明了,功能强大,并及其人性化的塞班操作系统(塞班公司由诺基亚持股成立),集成了网络、无线文字、PIM、网页浏览、电子邮件等功能,支持JAVA,并能够运行小型第三方软件,以至于在2003年其系统占有中国手机市场的%。

而诺基亚手机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其经久耐用,甚至手机在掉进水里后拿出来仍可继续使用。

而这也是诺基亚公司不断技术革新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诺基亚公司正是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推出更加先进更加强大的新产品,将旧产品不断淘汰,贬值,并保持与竞争对手的技术领先优势,成为手机行业的引领者而占据大量市场。

  而我们再来看看苹果公司是如何做的。

  作为电脑行业巨头苹果公司,在乔布斯重新担任首席执行官后,苹果推出了iPod,由此开始了音乐界的新时代。

但是苹果并不满足,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iPhone手机,开始进军手机市场。

在乔布斯去世的今天,让我们回顾一下2007年他在Macworld上向世界介绍第一代iPhone时的场景吧。

他说,今天我们要推出三个款革命性产品,第一个,带有触控的宽屏的iPod,第二个是一台具有革命性的电话,第三个是一个具有突破性技术的上网设备。

其实,这三个都是一个设备,也许这是单独看上去三个常见的技术可以实现的功能,但之前从来没有人想过要合而为一。

对比当时已有的只能手机,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和黑莓等产品,他们拥有的是小屏幕、塑料键盘,一般来说是全键盘的手机,将电话、邮件和上网整合到一个设备中,iphone完全抛弃了这些传统智能手机的特征。

而今天,苹果将重新发明电话,苹果公司开发出了灵敏度极高的温度感应的触摸屏,而同时期的产品都是压力感应,苹果公司确实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进,他们认为,最好的操作是我们的手指,因此,不需要手写笔、必须要键盘,只要你有手,通过多触点控制技术,就能操控你的电话。

它独特的外观以及操作系统在技术上根本不存在难度,并且苹果公司在其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