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66825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docx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最新教育文档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后人之鉴”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六国论》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一、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

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

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祐集》。

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

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

嘉祐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

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祐集》。

本文选自《嘉祐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二、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

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

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

形势如此有利,真宗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之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

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

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

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

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三、文言知识积累

第一、二段重点词语注释

1.非兵不利兵:

兵器

2.战不善善:

恰当

3.赂秦而力亏亏:

亏损,减弱

4.破灭之道也道:

途径,道路(抽象)

5.或曰或:

有人

6.不赂者以赂者丧以:

因为,由于

7.盖失强援盖:

表原因,大概因为

8.秦以攻取之外以:

凭着,用

9.其实百倍其实:

它的实际数目

10.则秦之所大欲则:

那么

11.以有尺寸之地以有:

才有

12.理固宜然固:

本来

13.此言得之得:

得当,对

第三段重点词语注释

1.终继五国迁灭终:

最终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

交好

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既:

……之后

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

起初

5.义不赂秦义:

行正义

6.斯用兵之效也效:

功效

7.始速祸焉始:

8.李牧连却之却:

击退

9.洎牧以谗诛以:

因为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

坚持到最后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

几乎

12.诚不得已诚:

的确

13.当与秦相较当:

应当;较:

较量,抗衡

第四、五段重点词语注释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封:

分封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礼:

以礼相待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

挟持

4.勿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咽:

咽喉

5.或未易量或:

或许;易:

轻易;量:

确定,估量

四、精讲提示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提出的?

有什么特色?

提示: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脑作用。

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

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提示:

课文第二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

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

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准备。

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

接着,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

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后下一肯定判断:

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

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

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三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

共分两层论证。

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所迁灭。

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

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

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

作者层层推进地从燕赵二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

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

3、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

提示:

本文二、三段已运用确凿的论据对中心论点作了严密的论证,使论点、论据、论证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但作者并没有就此辍笔,而是在第四段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确主张,以此同史实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中,认清孰是孰非。

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具有“豹尾”之妙。

末段,作者又巧妙地运用类比论证,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

据史载,北宋王朝在景德元年曾与辽国(契丹)订立屈辱条约:

每年给辽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史称“澶渊之盟”。

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又与西夏议和,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二千匹,茶三万斤。

宋王朝的软弱屈辱政策,虽可苟安一时,但实际上却加速了它走向灭亡的进程。

作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借六国赂秦来批评北宋王朝赂契丹、西夏的苟安政策。

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

作者这样篇末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给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

4、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提示:

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

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

5、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

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

为什么?

例如,课文第三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

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

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

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

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偶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

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

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

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

“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

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

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

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姿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阿房宫赋》

一、解题:

1、阿房宫: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为ēpáng。

为什么叫“阿房”?

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

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

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

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

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

2、赋: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

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

“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

在特点上,刘勰说过:

“赋,铺采文也。

”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在《史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

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

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溺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3、杜牧,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

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

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

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二、分析课文1、2两段。

1、重点词语:

“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采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萦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

“回”,注释为曲折。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

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

“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

“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于秦”——“辇(niǎ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

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

2、疑难语句: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这两句历来解说纷簇,但都难令人满意。

由“暖响”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冷袖”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现象,这样来理解是大家同意的。

但舞袖为什么用“冷”来形容?

联系下句看为什么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有人回答第一个问题,说用“冷袖”,是因为古人常用“舞袖”来咏“雪”,或用“雪”来“舞袖”,如:

“舞袖回雪,歌声遏云”(舒元舆诗句);“据似飞燕,袖如回雪”(张衡诗句)。

这很有道理,但联系下句看,仍难说通。

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响”,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

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

这两句合起来,意谓:

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

“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缭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

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

“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

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3、课文分析:

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

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

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2段是全文中写得最精彩,最能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

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珍宝”两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绘。

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

/font

⒌拿栏校谩把毯嵛硇薄崩从髦赶阊痰呐ㄓ簦坏嫣匦掠保夷芨艘猿浞值拿栏小H挝淖炙浼ζ坛拢床幌缘每菰铮凰浼涫危床幌缘酶∶遥凶徘苛业谋硐至透腥玖Γ锤此卸粒突崽寤岬阶髡咴吮市形牡拿烂睢?

/p

三、分析课文3、4两段。

1、重点词语、文句: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

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

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

“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

“念”,顾念。

“南亩”——即“田亩”。

语出《诗经·七月》:

“洗彼南亩”。

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á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

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

“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

“哀”,哀叹、悲悼。

按:

“哀”《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

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人,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

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2、内容分析:

(1)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2)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写法不同?

(3)第3段是怎样紧承上两段的?

句法和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明确:

(1)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

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

(2)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

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

(3)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叙,转入对秦亡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

这一段,同前两段一样,也运用了骈文的四言句法,采用了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笔法更多,散文的气脉更足,“文赋”的特点更为鲜明。

3、指导通读全文,归纳、拓展。

四、总结

提问: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与《过秦论》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点拨: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两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

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

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独矢”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

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

②《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

【模拟试题】

《六国论》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jí)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

六国互丧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

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邯郸为郡④圣人之所以为圣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二、语言运用

1.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③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