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69011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docx

高考语文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联考

2020年高考(109)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联考

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2019-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联考

语文试题

考试说明:

1.考查范围:

高考范围。

2.本试卷共8页,22小题,分值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3.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制度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制度自信体现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人们对一系列体制机制安排的赞成、支持、拥护,以及自觉在制度框架内谋事干事。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说,制度自信表现为对这一制度体系的积极认同和评价。

制度自信虽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但建立这种自信却不只是主观努力的结果,而需要坚实的客观基础。

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拥护,正是源于这一制度行之有效,是符合中国实际、能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好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有利于我们发展的好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体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正确把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对人类其他社会制度和发展经验的吸收借鉴,以及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能有效解决我国现实问题、促进生产力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团结稳定,这是我们拥有制度自信最坚实的基础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既支持改革试点、鼓励基层创新,又注意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将其上升为行之有效的制度,巩固和保障改革成果。

改革不是单个领域体制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方面体制与制度的创新;不是某个领域体制改革的单向推进,而是各领域、各层次改革的系统推进;不止步于改革体制机制,而是着眼于制度聚合与集成,形成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和制度文明,为制度自信奠定了顶层设计反面的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实践不断变化发展,制度则具有相对稳定性。

随着时间推移、形势变化,一些具体制度总会存在与实践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之处。

这就需要不断对制度进行调整,以保持其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在构建和完善制度方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更不能听信他人的指手画脚。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将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做法固定下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制度更富生命力,让制度本身的功能和优势更充分地发挥和展现出来。

在实践中的不断调整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自信的另一方面基础。

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需要不断拓展制度完善的空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功能和优势更加彰显。

用制度建设巩固改革成果,也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激发改革动力。

通过完善制度来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制度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充满生机活力提供重要保障,为国家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完善制度要始终把握人民利益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制度保障人民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制度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制度自信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桑玉成《为制度自信奠定坚实基础》《人民日报》,2019年09月2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国家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道路必然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

B.制度自信意味着社会民众对一种社会制度产生了积极的认同和评价,并能够自觉地在这个制度框架内谋事干事。

C.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互动结合将会推动党自身的制度建设,既有利于鼓励基层创新,也能巩固和保障改革成果。

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同时,一些具体的制度则要与实践发展相互适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自信的几个重要因索。

R.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手法,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C.文章论证兼顾理论和实践,既有对制度自信的理论阐释,也有对制度发展现状的分析。

D.文章论证制度建设时,侧重将改革在单个领域的成就和多个领域取得的创新进行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内外因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中国实际,能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己经在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等方面凸显优势,这增强了我们的制度自信。

C.制度自信并不是一味强调自己制度的优越性,也需要勇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革除体制机制弊端。

D.完善制度能够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它需要关注人民利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垃圾分类有利于改善垃圾品质,使得焚烧(或填埋)得以更好地无害化处理。

以垃圾焚烧为例,垃圾分类能助力焚烧处理做得更好,可起到减量、减排、提质(改善燃烧工况)、提效(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

依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类,不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

剩菜、剩饭等餐厨垃圾,电池、重金属等有毒有害垃圾以及废纸、食品袋等其他垃圾。

其中,餐厨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40%-60%。

垃圾分类,国外发达国家施行得较早,形成了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

在垃圾后期处理阶段,对于有机垃圾、纸类、玻璃类等生活垃圾,以及特种的有害垃圾,企业会通过不同车队进行分类收集、专项运输送往不同种类的处理厂处理。

这是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提高垃圾处理科技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相关制造产业(垃圾分类设备、垃圾转运设备)的发展。

企业专业处理垃圾后,可以将有生产价值的原材料提取出来,向各产业针对性销售。

据统计,德国垃圾回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5万,每年的营业额达500亿欧元,约占全国经济产出的1.5%。

这种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摘编自孙小婧《垃圾分类,引领绿色生活》)

材料二:

图表1:

2009-2017年中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及处理场数量变化情况

图表2:

2014-2017年全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变化情况

材料三:

做好垃圾分类是解决好垃圾问题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是垃圾处理的全部,垃圾处理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环节同时发力。

目前各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正加大对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4个环节中后3个环节的投入,包括垃圾分类收集车的购买等,实现从投放到运输再到处理的整体链条分类,避免“先分后混”等问题。

事实上,实施垃圾分类并形成完整产业链改变的不仅仅是垃圾处理方式,这一举措也将改变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比如,餐饮外卖要不要配送许多餐其、网购商品包装能否尽量减少胶带和泡沫塑料、礼品包装能否更加环保……显然,从前端的人人分类投放到后续各个环节,垃圾分类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创新城市垃圾管理不能只是一阵风,而需要各界同时发力,扎实推进。

(摘编自亢舒《垃圾处理,不只“分类”这点事儿》,《经济日报》2019年7月12日)

材料四:

初次到欧洲生活的人,往往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垃圾分类问题,因为一觉醒来你就会面临家里垃圾怎么倒的现实问题。

不少人因不懂这个“规矩”而被当地人“教育”。

垃圾分类意识并不是天生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磨砺,离不开教育宣传的引导。

在欧洲,环保意识从幼儿园就抓起,在大众媒介和各种展览会上,推介垃圾分类是常见的主题。

这些教育宣传的引导,为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奠定了基础,而伴随着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的形成,久而久之,垃圾分类会成为公民的一种自觉,并进而会影响社会教育理念,让国民关注生活中每一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物,提升国民环保理念。

(摘编自向长河《从“倒垃圾被教育”看国外垃圾分类》,2019年06月09日)

4.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垃圾分类可使垃圾处理更科学更有效,垃圾分类后可以改善垃圾品质,减少污染排放量,减少或避免有毒有害垃圾对人类健康造成伤害。

B.2013-2017年,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断提升,但全国大、中城市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也在不断增长。

C.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015年达到了10.39%的年度增长率,2016年生活垃圾产生量呈现下降趋势。

D.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是垃圾分类后续程序,和垃圾分类一样考量着垃圾处理的水平,可以说,做好垃圾分类只是做好垃圾处理的第一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垃圾分类可变废为宝,如把纸张、布料、塑料、橡胶、玻璃、瓶罐、金属及废旧家用电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

B.厨余垃圾是不可回收垃圾,占垃圾总量的40%-60%,容易污染周围环境,因此,相比对其他垃圾的处理,应更加重视对厨余垃圾的处理。

C.德国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垃圾处理的技术强,他们对垃圾进行了专业处理再利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D.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方式,涉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垃圾分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社会风貌得到更大改观。

6.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会对社会的诸多方而产生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7~9题。

舞台

孙禹文

连日来,她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她被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感牵引着、撞击着……只要一瞥见床头柜上那幅装帧精美的照片,她的心房便会剧烈地颤动,血液会迅速涌上额头。

她是一个刚过二十岁的纯真姑娘,同许许多多青年人一样,她平时特爱唱歌,让她最着迷、最崇拜的,是新近从北唱到南、被新闻界炒得正热的清纯派歌星李琼。

她那甜甜的嗓音、浅浅的微笑、晶莹剔透的眼睛,足以让她陶醉。

眼前,她看着的正是她与李琼合影的照片。

她自己不会相信,那天,著名红歌星李琼会拉着她的手,同她出现在同一个正在直播的晚会现场。

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她会拥有一张出自《青年报》名记者之手、留下她与最崇拜的人合影的照片。

她努力不想这事,好让自己平静一点。

可那印象太强烈了,事情虽已过去两个多月,一切就像在昨天、在眼前。

当她听说李琼的又一盘盒带出版了,她又禁不住激动起来,骑着她心爱的红飞鸽,直奔音像公司。

她觉得人与人相识、相处、相交、相知都是缘分,不在于地理位置的远近、结识时间的长短以及社会地位的悬殊……一边想,一边骑,不知不觉到了街心绿岛。

这是车辆、行人绕道拐弯的地方,也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那件事,她一直觉得挺平常、挺普通。

你想想,一个流氓对一个晚归的女中学生施暴,她遇到了,她能就这么坦然地骑着车回家睡觉?

她只是觉得这个坏蛋不应该欺负女学生,她记不清是她抓住那个坏蛋,还是那个坏蛋抓住她,直到那家伙拔出匕首,狠狠地捅了她三下,她也没有搞清楚。

她也记不清当时有没有呼喊,她只感到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抱住了一样东西。

罪犯逃了,直到警察来了,她还抱着那只鞋。

后来到医院看她的公安局领导告诉她,正是根据这只鞋,他们很快就抓到了那个家伙;正是这只鞋,把那个比她大两岁的青年送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绕过绿岛,她的心情掠过一丝不安。

就是这么件普通的事,她和她的家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誉。

住院期间,市长亲自去看望她,后来,她被授予“优秀共青团员”“三八红旗手”,再后来,她被有关领导通知,参加省“五一”劳动节联欢晚会。

那天,当晚会快要结束时,只见一位身材修长、身着白色连衣裙的演员款款地走向舞台中央。

这时,舞台灯光大亮,一束柔和的光线照在这位演员脸上。

啊,这不是李琼吗?

是的,正是那个清纯歌手李琼。

她显得异常激动,很用力地鼓掌,可惜细汗沁满手掌。

她还没有完全从兴奋中醒悟,女歌星已泪流满面:

她在动情地向人们讲述关于她的故事。

只见她快步走向她,李琼牵着她的手,慢慢走回舞台。

她噙着泪,满怀深情地向观众介绍,“这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观众席上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下面,我要为我们的英雄演唱一首新近创作的《卫士赞歌》。

”随着她声情并茂的演唱,观众的情绪和晚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演唱结束后,李琼牵着她的手回到原来的位置,与她挨肩坐在了一起,她俩就这么肩并肩地靠着,开心地交谈着。

摄像机的镜头不时转向她俩,那个机敏的《青年报》记者,不失时机地揿动了快门……

一别两个多月,想必她一直都好吧。

她一面骑,一面为李琼祝福。

不知不觉中,已到了音像公司。

巨大的广告牌上,赫然写着“红歌星李琼最新盒带首发式”。

她忙乱地架好自行车,只见营业大厅内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无数种嘈杂声好像在重复一句话“给我签一个”。

怎么,还有签名,莫非她在这儿?

她不顾一切地往里钻,一会又被人潮挤回来,她只好踮起脚尖。

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熟悉的面孔正出现在无数只晃动的手当中。

是她,站在小舞台上的果真是李琼!

她用足力气,拼命往里挤,好不容易挤到了她的跟前。

她激动地一把抓住她的手,大喊:

“哎,李琼,你好吗?

”她“嗯”了一下,极熟练地从身后拿起一盒带子,亲切地问她:

“签哪儿?

”她以为李琼没有在意,便向前挪了半步,用力地抓住她的手臂,调皮地冲她喊:

“哎,你看我是谁?

”看着李琼迷惑不解的样子,她着急地说:

“哎,李琼,我是肖小茹!

”李琼停下手中的动作,仔细地端详她。

她也极认真地看着李琼。

她真想大声说,李姐,你还是那么漂亮。

双方对视了一会。

李琼好看的眉毛轻轻皱了一下:

“对不起,我记不起来了。

”边说边优雅地摇着头。

她愣住了,李琼会认不出她?

两个月前的那个晚会,难道她忘了?

两人靠得那么近,谈了那么多贴心话,她会没印象?

热情的歌迷仍在往前涌。

她被挤到一边,木然地站着。

那边,李琼仍然带着浅浅的微笑,满怀热情地为人们签着什么。

她一人行在街头,她为那台晚会害羞。

(写于1997年,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以“她”的连日来难以平静的心情切入,独具匠心,成功引出后面“她”和歌星李琼的一段故事。

B.“音像公司”“红飞鸽”“盒带”“歌星”“歌迷”等词语,既带有典型的时代气息,也有现实指向意义。

C.小说记叙时使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肖小茹和李琼在一次劳动节的联欢晚会上相识相知的详细过程。

D.肖小茹真正的人生转折点出现在小说结尾的地方,她真正看清“李琼”们的嘴脸,从内心里知道什么是美。

8.请以李琼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6分)

9.小说中“舞台”这个典型场景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

“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

“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

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

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鳊修官。

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

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

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

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

王不听,馆别室。

他日,又谕曰:

“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

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

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

“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

”或劝脱脱曰:

“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

”脱脱攘臂曰:

“今虽孔圣,义不得存。

”祎顾王曰:

“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时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梁王遣使致祭,具衣冠敛之。

建文中,祎子绅讼祎事,诏赠翰林学士,谥文节。

正统中,改谥忠文。

成化中,命建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注】大本堂:

明初太子读书的地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B.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C.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D.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内容包含皇帝日常起居、言行等,也可是负责这类工作的职官名。

13.召对指古代的君王召见臣下,让他们回答有关政府施政的相关事务、经书典籍的义理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C.职方是掌管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之事的官署名称,唐宋至明清时期都在兵部设职方司。

D.建祠指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供舍,后常把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做“祠堂”,但不能为活人修建祠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祎才思雄健,仪表堂堂。

他自幼聪明有才华,成人后伟岸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深受赏识,屡担要职。

他被太祖招到新创建的礼贤馆,多次升迁后担任了侍礼郎;明太祖有时虽不能完全接受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精通史事,善于开导。

他与宋濂同为总裁编修元史,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给太子讲授国史,能够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富有谋略,临危不惧。

他出使云南恩威并施,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武;继之又警告梁王归还版图,否则后悔无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2)祎顾王曰:

“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踏莎行

谢明远

楚树芊绵,江云芜漫。

晓风吹堕梅千片。

惊禽飞去响春空,平沙月落光零乱。

人意伤离,物华惊换。

武夷此去如天远。

临分为我少留连,柳条独在江南岸。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词以楚树、江云发端,通过形象的描绘,营造了荒凉感伤的离别氛围。

B.“晓风吹堕梅千片”一句既点明分别的季节、时间,也照应标题的“行”。

C.只有孤独的柳树站立在江南岸边,词尾以景结情,增添了作品的含蓄意味。

D.词人表达了对分别的感伤,对旅途的畏惧,对年华消逝的感叹,情感丰富。

15.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惊禽飞去响春空,平沙月落光零乱”的妙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出师表》中用“

”两句概述自己在艰难时刻受命追随先帝,表明创业的艰难。

(2)《离骚》中用“

”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

(3)《诗经·氓》中“

”两句写出了女子回忆小时候与男子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职业的研究一般有学院学术训练背景,专业基础扎实,对于各种新潮理论

于心,运用自如,其笔力多集中于某一点,发掘细密,心态上是“完成任务”。

职业化有其必要,但满足于这一状态,就往往屈己从人,疲于奔命,很难施展才华,也常使研究

为一种批量制作,困于“套路”。

这类研究者不少,其中固然有“我”,只不过还未走出“小我”,难以推动学术大发展。

趣味的研究则是有灵性的精神劳动,是关乎生命价值、系乎人生况味的生活方式,因而研究者能够不慕虚荣,不从流俗,任天而动,触事兴感,见微知著,纵谈古今。

此类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也甚为重大,这种自动的工作因为机心全息,力究本来,总是竭尽了心力。

决不模糊敷衍;这是一种类似爱情的工作,知之深,爱之切,触处生春,若俯若偃,俱从其情,天趣盎然,启人心扉。

总是有一种清淡与准确,蕴藏大量尖新的学术

这是世间顶好的妙文,可惜

这种研究有“我”,有“大我”,正如龚自珍《题王子梅盗诗图》所云:

“从来才大人,面目不专一。

”这些研究能将阅世、说理、论学三者合而为一,吐淬淋漓。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熟稔

量变

创造

凤毛麟角

B.熟练

蜕变

创造

九牛一毛

C.熟稔

蜕变

创见

凤毛麟角

D.熟练

量变

创见

九牛一毛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从来才大人,面目不专一”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棒接一棒跑下去。

B.2016年,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C.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此类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却甚为重大,这种自动的工作因为机心全息,力究本来,总是竭尽了心力,决不模糊敷衍

B.此类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也甚为重大,这种自动的工作因为机心全息,力究本来,总是竭尽了心力,决不模糊敷衍

C.此类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却甚为重大,因为这种自动的工作机心全息,力究本来,总是竭尽了心力,决不模糊敷衍

D.此类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也甚为重大,因为这种自动的工作机心全息,力究本来,总是竭尽了心力,决不模糊敷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许多人会认为痴呆就是老年病,然而,

,研究指出,痴呆不是老年病,而是一种认知退行性疾病。

在痴呆病例中,阿尔兹海默症占到60%-80%,此外第二大类型是血管性痴呆,按照目前的医疗水平,这两类痴呆是不可逆的,此外,

,比如因甲状腺问题以及缺乏维生素而导致的。

痴呆症通常是由于大脑细胞受到损害引起的,当损害累积到一定程度并干扰到大脑各脑区之间进行相互交流时,就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