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70135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8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docx

届中考语文分类集训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

专题十一__古诗词鉴赏——山水田园/借景抒情__

[满分:

35分][见学生用书P97]

写景诗(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闲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淡雅恬静,语言清丽洗练。

写作手法多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为主,修辞手法多以白描、衬托为主。

抒发的主旨多为: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山水;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1.[2019·杭州]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

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

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_清幽恬静__的氛围。

(2分)

【解析】从诗歌的标题“西溪独泛”可以看出作者是独自一人去泛舟的,故作者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一种清幽恬静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4分)

__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做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而本诗尾联“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写诗人独自一人去西溪泛舟归来,只有明月陪伴着自己。

两处都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自己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表达了诗人安闲自在、超然物外的情怀。

2.[2019·原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①江楼消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释】①就:

近,到。

(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

作者在这首诗中运用了__晴天雨__、__夏夜霜__这两个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

(2分)

【解析】在这首诗中,诗人写出了夏季黄昏时站在楼上所看到的杭州城外繁华景色。

具体用新奇的比喻描写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的是五、六句,这里把晴天时,风吹古树飒飒作响比作“晴天雨”,把夏夜里,月光洒满了平地比作“夏夜霜”,比喻新奇、逼真而传神。

(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写出了黄昏时站在楼上所看到的杭州城外繁华景色,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3分)

__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

__

【解析】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

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

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的景物。

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

答题时首先要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然后点明各联跟望的关系即可。

3.[2019·金华金东区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3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②迥:

远。

③行杯:

传杯而饮。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

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

作品

洞庭湖的景象

景物描写的作用

《岳阳楼记》(范仲淹)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__①__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__②__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__③__

 ①通过岳阳楼雨天与晴天的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通过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渺,欲渡无舟的景象,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③通过描写江水苍茫,洞庭湖面开阔浩荡,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或:

乐而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解析】熟悉掌握这三篇古诗文的内容和主旨,联系所学知识和表格中给出的洞庭湖的景象,再结合景物描写的作用作答即可。

景物描写的作用,简言之,就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前两句形象地表明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4.[2019·金华兰溪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4分)

阁 夜①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③寂寥。

【注释】①本诗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军阀混战,吐蕃也不断入侵蜀地。

李白、严武、高適等人均先后去世。

②跃马:

指公孙述,自立为天子。

③漫:

任凭,听任。

(1)一切景语皆情语。

首联描绘了一幅冬日寒冷孤寂的图景,虽然没有一个词提到诗人的心境,但是诗人的心境已经蕴含其中了。

首句中的“__催__”字,写出了每一天太阳升起又落下,而诗人自己也步入了暮年,忧心的事情很多,时光的流逝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

第二句中的“寒”字,写出了__冰天雪地固然寒冷,对于贫病交加、漂泊天涯的杜甫来说,心境的凄寒也和这个冰天雪地的寒宵融为一体了__。

(2分)

【解析】分析诗意,需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首句“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

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

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漂泊旅居在外的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2)古人评价本诗的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写得伟丽。

请你结合内容做具体的赏析。

(2分)

__前句从听觉角度,写出了五更时分军营里的鼓角声响亮,愁人不寐;后句从视觉角度,写出了星光侧映在峡江中,随着水波动荡摇摆。

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对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巧妙结合,抒发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__

【解析】“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

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

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

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

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

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景色是美的。

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

它的妙处在于:

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对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

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5.[2019·温州瓯海区、鹿城区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4分)

夜归鹿门①歌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首句以山寺钟鸣反衬鹿门山__

(1)__的环境特点,用渡头的喧闹反衬诗人__

(2)__的内心感受。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此处用比照,前句写人们沿着沙路向江村走去,后句写诗人自己乘着小舟返回鹿门,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的志趣。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②栖隐处。

“忽”字用得极妙,可做这样的赏析:

__(3)__。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①鹿门:

山名,在襄阳。

②庞公:

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庞德公携妻登山采药一去不回。

阅读全诗,根据已有内容,补全批注。

(1)__宁静(幽静)__(1分) 

(2)__孤独(寂寞)__(1分)

【解析】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对比,也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寂寞)的内心感受。

(3)__“忽”字表达了诗人忘情地攀登崎岖山路,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的隐居地,表现了诗人完全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以至于忘乎所以。

(意思相近即可)__(2分)

【解析】“忽”是忽然的意思。

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以至于忘乎所以。

6.[2019·嘉兴桐乡市、海宁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

西 楼

[北宋]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①四面钩疏箔②,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①朱楼:

富丽华美的楼阁。

即标题的“西楼”。

②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疏箔,用芦苇或竹子编成的帘子,有隙可通风。

(1)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2分)

这首诗写的是在海边的高楼上欣赏暴风雨的情况。

前两句通过对__浪涌(浪卷)__、云压、__风吼__和雷鸣等的描写,突出了风雨来临之前海面的壮美气势。

【解析】这首诗写的是在海边的高楼上欣赏暴风雨的情况。

前两句为后两句蓄势,照例描写暴风雨到来前的风云雷浪,显得气派场面更加宏大。

据此,可以概括出答案。

(2)诗句“朱楼四面钩疏箔”看似平淡,作用却不可小觑。

请试做分析。

(3分)

__①此句写“朱楼”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②此句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

③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

④这一逆情悖理性的动作,不但激发了读者的兴趣,更易于引起读者深入思考。

同时,它也为后面表达情感做了有力的铺垫。

__

【解析】“朱楼四面钩疏箔”,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

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

西楼是处在海山之间,本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

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

“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

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

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

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引人思考而发现奇趣。

7.[2018·杭州经济开发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4分)

南 邻

[唐]杜甫

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

成都地名。

②航:

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__江村送别图(意近即可)__”。

(1分)

【解析】后四句中,“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

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3分)

__这位“南邻”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诗人能与其畅谈甚欢至日暮方归,当非一般农夫。

从“未全贫”可以看出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以看出他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

__

【解析】杜甫到人家家中做客,首先看到的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

说“未全贫”,可以看出这家境况并不富裕。

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

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

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

三、四两句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从末句“相送柴门月色新”可以看出主人对客人的殷勤接待。

8.[2018·湖州第四中学教育集团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4分)

浣溪沙

[北宋]张元幹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①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②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③散发到天明。

【注释】①水晶楼:

楼名,在浙江吴兴。

一说指湖水泛着波光照到楼上,如同水晶一样。

②度:

指遮挡。

③萧萧:

指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1)品词意。

首句“山绕平湖波撼城”很明显是化用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__气蒸云梦泽__,__波撼岳阳城__”两句的诗意。

(2分)

【解析】根据首句的意思“连绵的山峦环绕着平湖,波涛很大,有摇动城墙之势”可知此句化用的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的诗意。

(2)品词人。

从“欲三更”“到天明”,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

请结合词意回答。

(2分)

__“欲三更”写出词人月夜登楼眺望流连之久,“到天明”写出词人散发独坐,沉吟达旦。

从中读出词人既有沉浸在山水自然风光中的意趣,又有自由潇洒的超脱情怀。

__

【解析】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需要从疏通诗歌意思、了解内容入手。

这里的“欲三更”,既点出词人月夜登楼眺望流连忘返,又婉转地表达出词人浸沉于秀丽的大自然之中的情趣。

“到天明”写词人沉吟至天明的情景,为自己勾画了一个超脱者的形象。

 

__专题十一__古诗词鉴赏——借物抒怀/咏史边塞__

[满分:

39分][见学生用书P99]

咏物诗,通常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和事的评价。

题目一般以物象志。

诗歌的结构与创作手法通常是由物写人,由实到虚;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手法。

边塞诗,标题中常出现“行”“塞”“征”“军”等字眼,表达的主旨一般有:

①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建立功业的豪情、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怨愤等;②连年征战归家无望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等。

1.[2018·嘉兴]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4分)

真定怀古

[元]陈孚

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

恒山北走见云气,滹水①西来闻雁声。

主父②故宫秋草合,尉陀③荒冢莫④烟平。

开元寺下青苔石,犹有当时旧姓名。

【注释】①滹(hū)水:

滹沱河。

②主父:

战国时赵武灵王。

他让国给其儿子惠文王,自号主父。

③尉陀:

即赵佗,秦朝恒山郡真定人,著名将领,南越国第一代皇帝。

④莫:

同“暮”。

本诗语言平淡质朴,但在平淡中蕴含深意。

结合全诗,体会尾联中“犹”字的意蕴。

 本题分层赋分。

 

 第一层:

只是对最后两联的意思解释,没有感悟思考。

(1分) 

 示例:

主父、尉陀等人在历史上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可到如今,他们留下的故居荒冢,却都湮没在暮烟秋草中难以寻觅,仅在开元寺下的青苔石上,还刻有他们的姓名。

 

 第二层:

结合最后两联来谈。

对最后两联意思理解正确,并有所思考感悟,但只写出一点且理解认识较肤浅。

(2分) 

 示例一:

主父、尉陀等人在历史上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可到如今,他们留下的故居荒冢,都湮没在暮烟秋草中难以寻觅,虽然刻在开元寺石头上的名字还能依稀可见,但被青苔完全掩盖,也只是早晚之事。

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

 

 示例二:

恒山逶迤北去,但见日日云气蒸腾;滹沱河自西而来,长流不断,能听到年年雁声嘹亮;而主父、尉陀,曾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的人物,到如今,他们留下的故居荒冢,却都湮没在暮烟秋草中难以寻觅,他们的名字也都早已被人忘记,仅在开元寺下的青苔石上,还刻有他们的姓名。

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

 

 第三层:

只是结合最后两联来谈。

对最后两联意思分析理解正确,并写出两点思考感悟,表述有条理。

(3分) 

 示例:

主父、尉陀等人在历史上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可到如今,他们留下的故居荒冢,却都湮没在暮烟秋草中难以寻觅,虽然刻在开元寺石头上的名字还能依稀可见,但被青苔完全掩盖,也只是早晚之事,唯有恒山、滹水等自然界事物仍生生不已,以自然的永恒持久来反衬人生的短暂有限。

抒发了作者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

 

 第四层:

能结合诗歌内容整体分析思考。

理解准确全面深刻。

表述流畅、清晰。

(4分) 

 示例:

首联描绘了一幅生气盎然的图景。

颔联、颈联以自然的永恒持久来反衬人生的短暂有限。

意思是说主父、尉陀等人虽然历史上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但早已被人忘记了,现在连他们的故居荒冢已难寻觅,只有刻在开元寺石头上的名字在青苔中依稀可见。

而恒山、滹水等自然界事物仍生生不已。

从全诗来看,采用对比手法写景,一个“犹”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更暗寓了作者这样的观点:

只有世世代代让人民安居乐业才是历史的永恒。

 

【解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先理解本义,再在了解诗歌主旨大意的基础上分析所蕴含的情感。

“犹”字是仍然、还的意思,诗人首联中“桑麻绿荫”“灯火管弦”展现了一幅生气盎然的画面,而“主父故宫秋草合,尉陀荒冢莫烟平”一句表明主父、尉陀等人虽然历史上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但早已被人忘记了,尾联中又写开元寺石头上他们的名字在青苔中还依稀可见,充分表现了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

据此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即可。

2.[2020·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4分)

金城北楼①

[唐]高適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

金城,在今天的兰州。

②磻(pán)溪老:

指姜太公吕尚。

③体道:

体悟道理。

④更:

经历。

(1)诗歌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__积水连山__、湍上急流、__城头残月__的金城美景。

(2分)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一般用原诗歌中的词语回答即可。

诗歌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积水连山、湍上急流、城头残月的金城美景。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作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D.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解析】C项错误,颈联写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然溢于字里行间,不是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颈联中也没有借塞翁失马的典故,“塞上翁”这里指的是塞上的一位老翁。

3.[2019·湖州吴兴区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

野 望①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②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③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50岁。

②三城:

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③风尘:

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④涓埃:

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1)诗歌尾联中哪些词扣住了题意?

(2分)

__出郊、极目。

__

【解析】结合注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题意,具体分析尾联中与题意紧密相连的的词语即可。

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但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溢于字里行间。

尾联以“出郊”“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

所以尾联中“出郊”“极目”扣住了题意。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古文《旧唐书·杜甫传》和诗歌《野望》相关内容,做简要分析。

(3分)

__诗的颈联中“惟将迟暮供多病”一句表达了自己暮年多病的无奈与苦闷,“未有涓埃答圣朝”一句表达了自己无法为国家献出绵薄之力的惭愧、遗憾。

在那个战乱不断的时代,文中“时关畿乱离”“甫以其家避乱荆、楚”与诗中“海内风尘诸弟隔”“人事日萧条”都在渲染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漂泊不安、流离失所的生活。

所以,身处其中的杜甫,既为天下苍生担忧,又无能为力,由此诗人内心的痛苦就充分表现在诗的颈联中了。

(情感2分,结合诗文分析1分)__

【解析】结合注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文言文中与这种感情有关的描述或体现了这种感情的事件,将二者进行综合叙述即可。

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诗中五、六句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疚。

由此可以联系到文言文中“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等内容,综合诗歌和文言文内容,可以总结出颈联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的思想感情。

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4.[2019·台州路桥区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

墨 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诗歌第四句的“留”在另一版本中写成“流”,你认为哪个更好?

并说明理由。

(3分)

 示例一:

我认为“留”更好。

理由:

“留”是停留、留传的意思,诗中是指将梅花的风骨驻留在天地之间,在时间上永远留传下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流”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所以我认为“留”更好。

 

 示例二:

我认为“流”更好。

理由:

“流”是流动、传播的意思,是指梅花的清气和精神品格在人间尽情流动和传播下去,在空间上化无形为有形,富有动态之美,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留”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较为生硬。

所以我认为“流”更好。

(观点1分,理由2分) 

【解析】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再结合炼字的含义和诗句的内容和意境阐述理由即可。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若选择认为“留”更好,则可以从“留”的含义(即停留、留传)及诗句的内容和意境(指将梅花的风骨停留在天地之间,永远留传下去)着手;若选择认为“流”更好,则可以从“流”的含义(即流动、传播)及诗句的内容和意境(指将梅花的清气和精神品质尽情流动和传播下去,富有动态之美)着手。

注意不论选择哪一个字,都要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相联系。

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2)“墨梅”是用墨笔勾勒的梅花,下面诗文不适合用水墨来表现的是( B )(2分)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