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7096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docx

命制复习参考历史试题的有效

民族神话

鸿蒙未辟

宇宙洪荒

亿万斯年

四极不张

历史试题的有效命制

今天我要与大家交流的是有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关于学科专业发展中的专业技能问题。

那么,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呢?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1.(教学与评价)设计课程和实施课程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

收集、选择和处理历史课程资源;收集、选择和处理与本学科相关信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组织和调动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活动;进行教学策划,设计教学情景和过程;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认知;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对话和交流;指导学生开展小组互动学习;知识信息的有效传输、储存和转换;有效管理课堂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发展性评价;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即交给学生学习策略);设计并有效实施学业水平测试等等。

2.(教育与管理)设计和实施“育德”与“育心”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

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指导班干部工作;开展班科联系活动和家校联系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态度;对学生家长进行一定的子女教育辅导;开展心理辅导和有效心理训练活动;管理班级、管理课堂、管理自身(思想、语言、行为等)。

3.(学习与研究)开展教育科研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

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知识和素养;设计教育科研方案;主动参加教育科研活动;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基本理论和知识;能独立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阶段成果总结报告;能独立设计问卷并就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将其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经验文章;能在一定级别的刊物上发表经验文章或理论研究文章;能独立承担公开课教学,或在一定范围内做学术报告;能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类竞赛活动并获得奖励等等。

如果我们对每一方面的技能,沿着某种思路不断追问下去,对每种技能进行深入研究的话,那么,任何一种技能都可以细化为许多种具体技能。

以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认知技能为例,我们还可以把它进行再分解,即为:

指导学生学会感知、学会理解、学会记忆、学会运用知识等技能。

建构主义学者把人的认知活动分为感知、识记、理解、领会、迁移、运用等六个方面,即使某一个方面,也由若干个环节构成,如“记忆”就分为“记”和“忆”两方面。

“记”又分为识记和储存;“忆”又分为再认和重现。

因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要想使自己所从事的中学历史教育富有生命力,要使自己所执教的历史教学课堂富有趣味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在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上下功夫。

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可能对所有技能都作出解读,下面我就教师必备技能之一的“有效命制历史试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二、历史试题命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明确历史试题命制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指导思想

历史试题的命制应以新课程理念和科学发展评价观为指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重视评价的促进和改进功能。

命题应根据《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出“偏、难、怪”试题难为学生,不出“繁、旧”试题让学生淡然无味,不照搬或拼凑试题把教学引向题海战术。

试题是为学生提供检验学习的状态、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水平和体验成功的台阶。

命制的试题应尽量达到人性化、趣味化、生活化和科学化,学业考试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有效实施,有利于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科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动、主动的发展。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试题命制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课程开发的过程。

2.命制原则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考试分为复习性考试(周练、单元练、月考等)、诊断性考试(统考、诊考等)、学业水平考试(会考、统考等)、选拔性考试(高、中考)等基本类型,这四种类型的考试相应地认定考试有巩固、诊断、检测、区分等功能。

因此,无论哪种考试的试题命制都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试题符合课程改革精神,有利于导向高考复习课教学,有效验证“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2)科学性原则。

试题准确,实事求是,不出似是而非和随意臆造的试题,试题选材符合实际,且有科学依据。

入门宽、路子多、深入难;大开口、小出口、层层设卡、题题把关。

试卷布局安排考虑重点内容排列。

既重视知识与技能,更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既考查知识素质,也考查非智力素质。

由易到难,坡度设计,第一级坡度是整个试卷是从易到难,第二级坡度是整个试卷中的每个题是从易到难。

(3)实践性原则。

试题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创设情境,注重考查知识和技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材料在外,答案在内。

起点高、落点低。

看题时间少,想题时间多,减少学生书写时间,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

(4)创新性原则。

试题命制要力求创新。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让学生要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注重考查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就是把各种资料中少有的、比较新颖的题找出来,再把它组合成整套试卷。

一般来说,一套试卷中一定要有2—3道题属于创新题。

(5)适度性原则。

试题难易适中,注重试题难易度、信度和区分度效应。

①难易度:

在平时的历史试题设计中,有两个难度是很难控制的:

即相对难度和绝对难度。

相对难度是指试题要求水平与考生知识能力水平适合的程度;绝对难度是指试题要求考生的智力活动水平的高低和智力活动量的水平。

一般来说,平时的训练题的难易度最好为易为3,中为5,难为2的系数上。

高考试卷的难度是由高考性质、常模参照、选拔考试决定的。

国家标准:

0.55—0.65。

对于总分为150分的学科试卷来说,平均分控制在80—120分之间;总分为300分的学科试卷来说,平均分控制在165—195分之间。

近几年的高考易、中、难比例,定性标准:

以中等试题为主;量化标准:

2:

6:

2或3:

5:

2。

②信度:

是指试题的可靠性,包括试题的保密度、试题测试过程和批阅过程的真实性等。

③区分度:

是指智力活动水平。

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和思维策略是构成思维能力的三个方面。

分数的差异不是区分度,而是标准差。

(6)美观性原则。

试卷从整体上看要美观大方,图文并茂。

既有文字陈述,也有图片、图表、地图、漫画等。

一般来说,一张试卷中的选择题要有2—3个图片图表题;材料题最好是文字材料和图表图片材料结合的综合型材料分析题。

(7)教育性原则

3.试卷结构

结构三要素:

立意、情景、设问

(1)立意:

是试题的核心、主题,是高考考查的目的。

从微观层面来说,是考什么;从宏观层面来说,是知识立意——能力立意——问题立意——目标立意。

立意是通过双向细目表体现出来,依据双向细目表设计试题。

立意的点在主干基础知识上。

(2)情景:

立意的材料和介质。

其主要任务就是选材,材料或题材是设问、赋分的前提和基础,不能放到篮里就是菜,不顾后果,必须要将立意表达清楚,材料必须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理解程度。

情景的创设要科学、可信、新颖。

(3)设问:

试题呈现形式。

设问要围绕立意和情景进行,力求做到新颖、准确、简明、灵活、通俗,具有思维张力。

(4)赋分:

选择题赋分比较简单。

材料分析题的赋分要根据所设问题的思维程度,而不是看答案要点的多少进行赋分。

一般来说,一个得分点给2分比较适中。

4.试卷长度

是指试题量及答题时间的相宜程度。

按照国家的规定,是中等程度水平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全卷,即50%的人能完成。

在平时的单科训练中,一般以16个选择题,2个材料分析题总共100分,40分钟完成为宜,在文科综合训练中,一般以12个选择题,2个材料题总共100分,40分钟完成历史学科试题较为适宜。

(二)善于整合身边的复习备考资源

复习备考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各类文本及音像资料。

这里主要谈谈文本资料的合理利用问题。

文本资料包括教材、考纲和考试说明、新课程标准、各种复习参考资料,如何利用这些文本资料,这中间有许多学问,不是一句两句就说得清楚的。

下面就几个主要内容谈谈本人的看法。

●精于三项研究

研究高考试题;研究考纲及考试说明;研究新课程标准和研究新课程教材。

1.对高考试题要有深度的研究

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将近三年来高考考点按时间进行梳理,把握历史高考的命题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也是有效命制历史试题的前提和基础。

(1)整理高考试题

举例:

近三年高考题中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主要知识点:

时段

2005

2006

2007

中国近现代史(上)

半殖半封开始

《天朝田亩制度》(江苏)

新思想萌发(天津)

新思想萌发(广东)

《望厦条约》、中美制度差异和文化交流(江苏)

新思想萌发(上海、广东)

完全形成

洋务企业(全国III)

洋务企业资金来源(全国II)

戊戌变法成果(江苏)

洋务运动中的畅销书(上海)

民族工业发展艰难原因(上海)

中日交往及近代化比较(江苏)戊戌变法失败背景及败因(宁夏)

八国联军侵华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比较(江苏)

深化

三民主义(广东)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贡献(春季)

辛亥革命的功绩(天津)

近代学习西方的主要派别及主张(江苏)

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中华民国与以前封建王朝的区别(广东)

20世纪初思想和制度近代化的历史事件(天津)

1895—1919年政治、经济、思想近代化的表现(四川)

清末社会生活变化(天津)

1840到1911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辛亥革命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广东)

辛亥革命的社会措施(山东)

革命曙光

孙中山逝世(春季)

政治近代化对社会的影响即主流民意对民主共和的认识(广东)

国民党1924年采取的措施(天津)

中共第一个早期组织负责人的事迹(重庆)

(2)明确高考试题命题的特点

1)试题结构和分值

自2001年以来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以来,历史单科以12个选择题(12—23题),两道材料分析题(37题和39题),构成了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历史考题,分值100分,客观题48分,主观题52分。

中国古代史在24分~36分之间;中国近现代史在28分~44分之间;世界近现代史在30分~36分之间。

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分值比例较高。

2)呈现方式

文字材料和图表、图画等材料等文本形式,围绕某一主题或问题设计试题。

3)命题原则

侧重于考查考生对主干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不追求知识的覆盖面。

突出学科内综合,以拼盘形式出现在文科综合试卷中。

体现新课程理念和史学研究最新成果。

体现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目标立意转变的命题思想。

(3)把握历史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

综观近几年来的历史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是:

1)基础性:

突出对学科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

突出对学科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这不仅是高考命题趋势决定的,而且更是历史学科的知识地位决定的。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涉及的内容都是主干知识,没有超出《教学大纲》的现象。

这方面将在后面的选题部分进行详细分析。

2)能力性:

突出对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

学科能力是指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学科学习的基本能力。

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探究、自学能力等几个方面。

学科能力是形成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

高考是为高校选拔有学习潜在能力的新生。

高考的终极目标价值取向就是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

根据文科综合能力要求,一名高中毕业生应该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种能力,在这四种能力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又是形成其他三种能力的基础,而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又是最薄弱,也是最需要训练的。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历史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

我们说获取和解读信息是一个过程,主要是因为信息的获取,必须透过材料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显性和隐性信息,必须对材料进行仔细的识读和分析。

例如四川文综第37题第

(2)小题

根据材料一图示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向。

(4分)这些趋向对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有何重大影响?

(4分)

第一,识读信息。

文本信息主要分为精要性信息和细节性信息。

精要性信息又主要分为史实性信息和观念性信息。

如2007年川题第37题,除了要从图片中读出一般史实性信息“交通工具有陆、海、空三种形式,而且越来越先进;人类交流的方式的变化:

由书写到使用电话再到上网交流”之外,还必须读出它所承载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有效的历史观念信息。

细节性信息就是结合有关的提示信息,如材料的引文出处、内容注释和回答要求等,对材料进行阅读、理解,并从中获取相应的信息。

对细节性信息的准确把握,显示了阅读者对文本的精确认知。

第二,分析信息。

以上识读的信息还只是显性、肤浅的信息,尚需结合题目要求对这些信息进一步提炼、挖掘,寻找隐含在这些信息背后的深层次信息(隐性信息),实现信息的拓展和深化,这就需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

如上例中我们还可通过对“交通工具的变化”这一直接信息的分析,还可以挖掘出“交通工具(包括通讯技术)越来越先进,使人们交流的时间越来越短,交流范围越来越大”等隐性信息;通过对“人类交流方式的变化”这一直接信息的分析,可以获得“信息的传递方式的不断变化;手段不断更新;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量越来越大”等隐性信息。

我们的考生经常出现少答或漏答要点,主要是由于只停留在对表面信息的获取和认知上,缺乏对隐性信息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所致。

第三,甄别信息。

通过阅读材料所获得的信息并非都是(真信息)有效的,要提高信息的信度和效度,就必须根据题目要求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

如上例中所述“交通工具有陆海空三种形式”,就需要转化成为与题目要求有关的信息。

第四,综合(归纳)信息。

就是将获得的孤立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综合与归纳、提炼、概括出最本质、最有说服力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升华和知识的迁移。

包括材料信息间的综合和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的综合两种形式。

如上例中的“交通工具有陆、海、空三种形式,而且越来越先进;人类交流的方式的变化:

由书写到使用电话再到上网交流”等直接信息;“交通工具日趋进步,交流时间越来越短;交流范围越来越大”“信息的传递方式的不断变化;手段不断更新;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量越来越大”等隐性信息,进行整理、综合和概括,就可得出如下答案要点:

“交流时间缩短;交流范围扩大;交流信息量更大;交流方式更便捷”。

这一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点:

一是确认材料所提供的核心性信息;二是理清各种信息之间的关联。

所以,在平常的训练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一词一句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树立泛读的意识,培养精读的习惯,切实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3)综合性:

突出知识、能力、目标的综合考查

①从形式上看,一是文字叙述与图片图表进行综合,增强了试卷的美观性、直观性和可读性;二是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结处进行考查,体现历史学科的“资政治世”功能。

三是设置的问题情景带有综合性,需要从宏观的整体结构上或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加以把握,如2007年四川卷的第37题就如此。

四是将历史试题与政治、地理学科合卷,组成文科综合试卷,在新课程版高考试卷中,还将历史试题放在最后,其目的是方便历史选修内容的试题命制。

②从内容上看,一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运用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带有综合性。

如选择题部分多以主题形式呈现,往往是一个主题下2—3个小题组成,而且每道选择题都体现了主题内某个专题知识的综合。

二是以历史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如理解、归纳、比较、评价、创新等能力;三是将课改目标巧妙地融入历史试题之中,通过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兼顾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人才培养要求,如北京卷第37题可以是说是近几年来对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考查最成功的一次尝试。

四是以新史观为导向,突出了不同史观的融会贯通,旨在引导中学历史教学重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

在处理三者的关系,我们必须明确:

知识考查是能力和目标考查的载体,历史学科的能力和目标考查就是通过知识去呈现的。

4)现实性:

以现实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

自2003年以来,高考文综试题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文素养的渗透越来越趋于理性和成熟:

时代感强,贴近现实生活;不回避热点,更加关注考生的人文素养。

具体体现在:

第一,关注社会问题,贴近社会生活。

一是试题既着重关注当今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又关注反映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命运与趋势的热点问题。

如四川卷的第37题,山东卷的第16题“中美关系”,第35题“战争与和平”,全国文综卷II第38题“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全球史观”;天津卷第15—17题“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组题。

二是试题立意体现国家意志,关注民生,具有典型的时代性特征。

如四川卷的12—14题“整顿吏治”组题;山东卷第27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

三是热点问题隐性介入,延伸考查知识点。

热点、焦点问题的设问,表现为隐性方式,微观切入,冷中藏热,小中见大,试题内涵延伸到基础知识,显示出现实性特点。

如全国文综卷II第40题“前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大力推广种植玉米运动”题,实际上就是针对当今我国盲目上项目,脱离实际的情况而以隐性的方式介入的。

第二,关注人文精神,彰显人文性特征。

关注人文精神,彰显人文特征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历史试题理应重视考生人文知识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倡导人文关怀,体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

2007年高考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如四川卷第22、23题“民俗文化遗产”题,山东文综卷第34题“习俗、观念变化”题,北京文综卷的第39题“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题等。

第三,以多元信息为载体,隐性介入社会热点问题。

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大多以文字材料、照片、折线图、数据表格、地图材料形式为载体,考查考生思维过程及对历史名词、现象、事件的本质认识。

如2007年四川卷12个选择题和两个非选择题,共引用了各类图片达18幅,包括历史文物图片、历史图片、历史照片、票证图片等,经济数据统计表2个,并使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有机结合,不仅增强了整套历史试卷的美观性、直观性,而且还彰显了高中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精神和理念,有利于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深化。

5)地域性:

将区域历史引入高考历史试卷

上海是较早进行高考自主命题的地区,每年试题都获得较好评价,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如今,自主命题的地区越来越多,在试题中也较多地体现了这一命题思路,如2007年的天津卷、山东卷、北京卷、四川卷都有题目是从其所在的环渤海地区、山东、北京、川渝等区域历史为切入点的。

了解自主命题地区试题的这一特点和趋势,对于高三历史学科备考的启示是:

在专题复习时,应针对所在的区域,对涉及本区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本区域的专题,整合区域专题时一定要使区域范围大一些,如北京、天津的教师,可把北京、天津及其所处的环渤海地区的相应知识进行整合,四川也应把川渝或者西南地区的相应知识进行整合,进行专题复习。

2.研究考纲及考试说明,把握高考对能力要求的变化

考纲是历史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之一,考试说明是对当年考试命题原则和要求的解读。

我们必须认真加以研究。

尤其要重视对人教版《考纲》及考试说明与课程版《考纲》和考试说明进行比较研究。

人教版《考试说明规定》:

历史科学考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其命题指导思想是: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于考纲的增减,已有老师做过较为详细的解读,本人就不再多述。

在2008年3月18日《四川招生考试报》上,由陈志先、张贵贤等老师对2008年历史考试大纲也做了解读。

在2008年四川省历史高考要求和原则的规定中,有一个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历史高考要体现素质教育”原则。

怎么理解呢?

我是这样理解的,2008年的历史高考将更加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将更加接近现实生活,更加关注现实热点问题。

事实上,2007年四川卷已经体现了这一原则。

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整套试卷都贯穿着关注社会问题、贴近社会生活。

无论是以制度建设的12—14题;以民生问题为主题的15—18题;还是以“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为主题的第37题,都如此。

新课程版《考试说明》规定:

历史科考试“主要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请大家去看看《中国考试》杂志2007年第8期,人大附中的李晓风老师写的有关新课程试题的分析)

通过从比较研究中,去把握高考对考生能力要求的变化,领悟新课程学习要求,把握复习的重点和层次,把握高考的发展趋势。

3.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

2007年是高考改革十分重要的一年,率先实行课程标准学习的广东、山东、宁夏等四省第一次进行了新课程高考,新课程的理念在试题中自然得到了充分体现。

与此同时,《大纲版》卷的文科综合试题中也大量出现了探究性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因此,我们对新课程标准及其配套教材,要做深入的解读和研究。

研究的目的在于:

1)引入新课程理念。

我们重新审读《课标》,就会发现:

①在课程性质上,特别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②在“过程与方法”中,新课标强调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③在“评价建议”中,新课标把历史调查看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认为历史调查“可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④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2)融入新课程目标。

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3)借鉴新课程体系。

即借鉴新课程相应模块的内容,对现行教材的知识进行整合。

4)吸纳新课程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新课标及其配套教材,做到虽然学习旧教材,但从理念到史学观点、知识结构尽量靠近新课程,使学生适应高考试题体现出的新课标理念。

●充分利用四方面的备考资源

即:

充分利用和吸纳学术研究新成果;充分利用各类复习资料;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利用其他备考资源。

1.了解和把握历史学术研究最新成果

近年来的历史高考不断将新史观引入试题之中,了解和把握新史学观点,有助于我们设计出一系列富有新意的题目来。

这些新史观在历史高考风向标中有详细阐述。

2.分类整合各类复习资料

什么叫分类整合?

怎样分类整合?

我给大家讲一个历史上的故事你也许能从中悟出一些道道来。

1853年,俄罗斯在欧洲挑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克里米亚战争,战争进行得非常惨烈,双方死伤十分严重。

当时,国际护士职业的奠基人南丁格尔就在英军的战地医院里从事医护工作,她发现,绝大多数将士的死亡并非因为伤势,而是因为医院的卫生条件和供应不足。

可是,当她一次又一次地建议改善条件和供应的时候,却一直得不到上司的重视。

终于,南丁格尔将汇总的将士死亡的数据画出了一个饼状图,用社会统计学和图表的方式展现出一个惊人结论:

死于不卫生条件的士兵比死于战斗中的士兵要多出几十倍。

这个结果引起了指挥官的高度重视,并使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南丁格尔的成功,就在于让数据开口说话,把数据转化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