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75861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8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docx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1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计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

……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

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

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

(限20个字以内)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下列两幅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两幅示意图确定适当的名称。

 

 

(2)图一说明秦朝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是什么?

秦朝时日常文书往来通用的字体又是什么?

 

(3)图二是谁采取的措施?

据图说出这一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两项措施有什么相同点?

(提示:

可从目的、基础、作用、影响等方面回答)

 

 

3.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中央集权制度。

请回答:

(1)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末期哪一位思想家的理论?

 

(2)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幅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体制)示意图。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

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

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

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

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

 

 

(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

为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为治第(指建造住宅),令骠骑(将军)视之,对曰: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资治通鉴·汉纪十一》

材料二“今……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都要加以禁止),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中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是谁的名言?

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

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中的“天子”和“上”都是指西汉的哪一位皇帝?

概括指出他对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

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

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

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

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

 

(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

 

 

7.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

“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

”《汉书》中有“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记载。

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张骞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作用。

 

(2)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

据下图,指出当时的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罗马的?

这条横贯欧亚的陆上通道为什么有“丝绸之路”的美称?

 

 

 

 

 

 (3)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宣帝时期。

其标志是什么?

 

 

8.历史上,大多有所作为的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请回答:

(1)西汉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减轻农民负担?

 

 

(2)光武帝为减轻农民负担,减少了庞大的行政开支,严惩贪官污吏。

此外,他还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你认为上述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有何历史意义?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三国志》记载,毛玠劝说曹操“宜奉(利用)天子以令不臣(号令不听话的诸侯)”,并“修(发展)耕植蓄(积蓄)军资”。

这样,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

材料二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

战后,又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和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

材料三观察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

 

(1)材料一中,曹操是如何采纳并实践毛玠建议的?

他接受毛玠的建议对统一北方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

这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3)仔细观察材料三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指出图中有哪些知识性错误?

 

 

 (3)综合三则材料,指出曹操的“壮心”是什么?

这一壮心有无实现,为什么?

 

 

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三“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材料一、二所赞颂的人是谁?

最能高度概括其功劳的是哪一句?

 

(2)材料一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三是他给谁提的什么建议?

此建议是否正确?

请用史实说明。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六朝时期的长期开发,在南方形成了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逐渐可与北方媲美。

这些地区广修水利,垦辟荒地,农、工、商业兴盛,成了知名的经济富庶区域。

材料二北方人口南迁图:

                      

 

 

(1)材料一中的“六朝”指的是哪六个政权?

这六个政权的都城位于材料二图中的何处?

(从A、B、C、D中选择)

 

 

(2)依据材料二,从移动范围和主要方向看,这次人口南迁有何特点?

 

 

(3)简要分析这次北民南迁对南方经济开发的意义。

 

 

1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

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13.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请回答:

(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

请举出其中最为生动的三个事例。

 

 

(3)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

 

(4)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

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

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

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

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至少列出三条“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著名言论。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

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

 

 

 

1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民贵君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上述材料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位思想家的言论?

他们都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作者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3)上述言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

针对此句,请谈一下你的见解或者感想。

 

 

 

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

(1)商鞅变法。

时间:

战国时期(或“公元前356年”,或“秦孝公在位时”)。

目的:

富国强兵。

(2)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

(3)奖罚分明(奖勤罚懒,奖功罚罪)。

(4)说明变法成功:

“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变法成功的原因: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

(答出三点即可)

2.答案要点:

(1)图一:

秦统一文字(示意图)。

图二:

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2)标准文字:

小篆。

通用字体:

隶书。

(3)秦始皇。

具体内容:

废除六国的刀币、布币、铜贝等,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

历史影响:

圆形方孔钱在我国通用了整整两千多年(秦以后,历朝都仿照秦钱样式铸行)。

(4)相同点:

都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都以原来秦国使用的制度为基础;都促进了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答案要点:

(1)韩非子。

(2)提示:

①呈现形式要科学、简明。

如设计一:

参考华师大课本第44页的方框式;设计二:

可以采用大括号和直线连接并用的形式;设计三:

可以采用金字塔的形式。

采用阅卷组集体认为合理的其它形式,也可。

②基本内容要正确、书写无误。

应包括:

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郡守)、县(县令或县长)。

③文字符号位置要适当、合乎史实。

4.答案要点:

(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族诛”、“连坐”。

(3)陈胜、吴广。

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治的秦朝。

(4)有联系。

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5.答案要点:

(1)霍去病。

精神:

志向高远的爱国主义精神。

(2)思想主张:

“独尊儒术”。

目的:

稳固大一统局面。

(3)皇帝:

汉武帝(刘彻)。

贡献:

使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使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答出其意即可,若只罗列史实酌情扣分)

6.答案要点:

(1)皇帝:

汉武帝。

目的:

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2)道路:

丝绸之路。

大致路线:

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罗马)。

(3)结论和认识:

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时)传入中国;丝织品(丝绸)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代表。

(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7.答案要点:

(1)主要活动:

出使西域。

历史作用:

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

原因:

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3)西域都护的设置。

8.答案要点:

(1)汉高祖:

宣布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徭役;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

文帝、景帝:

减轻田租,把原来的十五税一改成三十税一;慎用民力,把服役一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

(2)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3)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使国家长治久安。

9.答案要点:

(1)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实行屯田。

作用:

使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权,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官渡之战;200年。

(3)“曹操称帝”应为“曹丕称帝”;“长安”应为“洛阳”;“221年”应为“220年”;“诸葛亮称王”应为“刘备称帝”;“220年”应为“221年”;“孙权称帝”应为“孙权称王”(或“222年”应为“229年”);“赤壁”应为“建业”。

(4)他的“壮心”是统一全国。

没能实现,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退回北方,不敢再轻易南下。

他死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0.答案要点:

(1)诸葛亮。

“功盖三分国”。

(2)“取西蜀”是指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进占四川;“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火烧曹军。

(3)刘备。

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

正确,因为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1.答案要点:

(1)六个政权:

吴、东晋、宋、齐、梁、陈。

选D。

(2)特点是北方人口往南移动范围极广,主要方向有西线、东线、中线三条移动路线。

(3)意义:

改变了南方人少地广的局面,长期劳动力不足的困难得到极大的改善,有利于垦辟荒地;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南方形成了巴蜀、江汉、江浙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这些地区成了知名的经济富庶区域。

12.答案要点:

(1)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原因: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当时江南地区人少地广,长期劳动力短缺;生产技术和经验也落后于北方。

(答出两点即可)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

变化原因: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答出三点即可)

(3)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3.答案要点:

(1)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

(2)“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3)政权的分立。

(4)学习孝文帝:

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

(答出三点即可)

14.答案要点:

(1)分别是孔子、韩非子。

各属于儒家、法家。

(2)历史地位: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著名言论: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

(答出四条即可)

(3)不同:

孔子主张以“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韩非子强调“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认识:

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答出其意即可)

15.答案要点:

(1)分别是孔子、孟子的言论。

儒家学派。

(2)贡献: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收徒讲学,总结出许多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他还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播。

(答出其意即可)

(3)略。

(此问是开放的,言之有理即可)

                          

 

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创新设计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教科研中心陈春云

1.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进行了英勇的抗争。

回答下列问题:

(1)借助于下表,简要地说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战争名称

重要条约

签订时间

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1842年

 

 

 

 

1895年

 

 

 

 

1901年

 

(2)在这半个多世纪里,备尝屈辱和悲苦的中华民族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

请举出其中的四个典型事例。

 

 

(3)你认为促使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时刻,他们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

这场运动的失败,说明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

此后,反对旧学,接受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

材料二它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从此,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三运动的倡导者们向封建礼教发动猛烈攻击,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这场运动主要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它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三次运动?

 

 

(2)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两次运动之间有无因果关系,为什么?

 

(3)应怎样理解材料三中的“提倡民主和科学”?

 

 

(4)从历史作用看,这三次运动的共同点是什么?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为摆脱困境,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顽固派和洋务派。

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于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

……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

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1865年创办)汉阳铁厂的高炉(1890年创办)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异同点。

 

(2)材料二反映的是“自强”运动中兴办的哪两类企业?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类企业的相同点有哪些?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次“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的根本原因。

 

 

4.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探索,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请回答:

(1)举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四次重大探索活动的名称及其相对应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2)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也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变革过程。

请你概括这一社会变革过程的特点。

 

 

(3)请你谈一下对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感悟。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起义。

起义军一度攻占了醴陵、浏阳和一些集镇。

但由于反动军队的力量远比起义军强大,各起义军先后受到重大损失,夺取长沙目标无法实现。

毛泽东在浏阳县文家市会议上分析了严峻的形势,并决定向农村进军。

材料二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海拔多在800—1000米之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国民革命时期,这里的几个县曾经建立过共产党组织和农民协会。

周围县域盛产粮食。

井冈山远离国民党控制的大城市,湘赣两省军阀之间存在矛盾。

(1)材料一中,“起义”的名称是什么?

毛泽东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决定向农村进军的?

这种决策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吗?

 

 

(2)根据材料二,分析毛泽东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有何历史意义。

 

 

6.今年(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下列四幅图片让我们的思维又回到了那二万五千里的伟大征途上。

识读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图三图四

(1)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长征中的哪些重大事件?

图一所反映的重大事件有何历史影响?

 

 

(2)70年前,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通过以上图片和所学知识,你感悟到的长征精神有哪些?

 

 

 

7.阅读下列关于同一次战役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0年,八路军先后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起大规模攻击。

这次战役持续三个半月,进行了一千八百多次战斗,毙伤俘日伪军四万多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材料二

         

      

               图一图二

(1)材料反映的是抗战时期哪次著名战役?

(2)图一是这次战役的总指挥在前线指挥战斗的情景,请问他是谁?

 

(3)结合图二,说说这次战役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4)这次战役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8.识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图一图二

 

        

            反攻必须八路军漫画    八路军解放华北重镇张家口

                                                            

  

(1)两图中的“八路军”是在哪一年由哪一支军队改编而来的?

 

(2)“八路军”在哪一年展开大规模反攻?

“反攻”的对象是谁?

 

(3)两图内容出现在什么战争中?

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

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

这是一个黑暗的前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