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76840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考纲考点解读】

 

明确考纲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课程标准

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备考指要

1.从考查的内容看,本课是高考哲学的重点内容,考查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从题型来看,本专题主客观题都有,近几年主观题出现的非常多,需要同学们高度重视。

3、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及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原因。

【考点精讲精析】

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知识梳理

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二者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二者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特别提示]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性质是不同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并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实现。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区别

地位

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 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3.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作出了不同回答。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历史唯心主义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它在历史观中的表现是:

认为历史发展由人们的意志决定的,特别是由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或者认为历史是由“天命”、“神”或“绝对精神”决定的。

 

4.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1)原因: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在实践中展现的。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历史唯物主义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实践观点。

二、典型例题

1.(2011•天津卷)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

这说明A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A。

本题考查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绝对社会意识,人们的幸福感以物质财富为基础,体现了这点,②符合题意,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致,表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说法错误,社会意识有确与错误执法,所以不能笼统的说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说法错误,社会存在的变化决的社会意识的变化。

本题答案选A。

2.(2011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

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

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

妈祖信仰越传越广。

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

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

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

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解析】第

(2)问要求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

本问知识要求明确,问题指向比较集中,解答时应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把知识和材料结合起来。

要从社会意识的相对稳独立性、妈祖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妈祖文化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组织答案。

考点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他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学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考点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学会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两者的含义: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两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③结论: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要注意社会意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

上层建筑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机构。

其中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社会意识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现象。

社会意识形态的范围比社会意识要小,它专指那些与特定生产关系有关的社会意识现象。

风俗习惯、科学等社会意识现象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考点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典型例题】(2011浙江高考卷)2011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

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

这表明

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

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考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对人民群众含义的理解。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体是劳动群众。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内涵。

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包括:

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算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2、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典型例题】(2009广东卷40)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和哲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

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材料2:

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这“广东现象”。

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结合材料2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

(8分)

答案要点: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知识拓展】

1、社会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的贯彻和应用。

依据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主义历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确立后,才出现了真正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这个历史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也称为唯物史观。

2、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人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也叫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3、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生产力。

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它是由人(劳动者)和物(生产资料)这两个因素构成的,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

在生产力中,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是首要因素。

因为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

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方式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

4、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生产关系。

它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内容: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即分配形式。

在这三个方面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方面,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产品的分配形式。

5、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指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这种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复杂的。

在每一个社会形态里,都有一种生产关系占主要地位,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基础的主要特征,也规定着这个社会上层建筑的主要特征。

6、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所谓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包括:

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

这个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面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的现实基础。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

【考纲考点解读】

 

明确考纲

(6)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课程标准

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备考指要

1、从考查的内容看,本课考查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实现人生价值。

2、从命题方式来看,主要以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热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从题型来看,主观题有增加趋势。

3、备考建议:

结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从人生价值角度,分析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现象,分析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用价值观理论说明大学生如何就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理论分析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

【考点精讲精析】

考点6人生价值

1、价值的含义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要理解价值的概念,首先要理解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关系”。

什么“关系”呢?

就是事物以它自身的属性和功能对主体的一种“满足关系”。

事物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它就有价值;满足的程度大,它的价值就大;满足的程度小,它的价值就小;不能满足,甚至对主体有害,它就没有价值。

既然是一种“关系”,它就只能存在于主体和客体之间,它既离不开主体也离不开客体。

同时,它既不能完全归结于主体,也不能完全归结于客体。

价值一方面连接着主体的需要,另一方面连接着客体的属性和功能。

可见,价值不是某种实体,价值是在主客体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发生、形成并存在的。

因而,价值关系实际上就是意义关系、作用关系。

价值的大小,归根结底就是意义的大小、作用的大小,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

2、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理解人的价值,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人是世界上唯一的价值享受者,也是唯一的价值创造者。

事物自身的属性和功能不会自动满足人,人是在实践活动中改造了事物才使之满足了人的需要。

没有人的实践改造活动,事物就不会满足人的需要,因此说,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价值。

第二,事物的价值在于事物以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人的需要,那么人的价值就在于人以自身的属性和能力去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即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创造价值、满足他人、服务社会)。

第三,人在以自身的属性和能力去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时,自身也是有需要的,他人和社会又会满足个人的需要(得到回报、获得承认)。

3、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区别

作为价值关系,人的价值和一般物的价值区别之处在于。

第一,两者的价值构成不同。

在人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中,构成价值的双方,一方是社会的人,另一方是客观事物;而在人生价值中,构成价值双方的都是人,涉及的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第二,两者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式不同。

客观事物在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时,是无意识的、被动的;而在人生价值中,一个人在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时,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第三,两者的价值关系不同。

在人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中,物只充当满足人的需要的角色,它自身无所谓需要,因此这种满足关系是单向的;而在人生价值关系中,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满足的,这种满足关系是双向的。

第四,两者的价值地位不同。

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

人的道德品质、人格尊严等不能用物的东西来代替,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或交换。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

4、对人的价值评价

对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这里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看他得到了什么回报。

第二,人的贡献是多方面。

人的贡献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道德方面的;可以是对某个人的,也可以是对某个团体的,但最根本的是要对社会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

第三,在今天,人的贡献主要是对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5、价值观

人们在认识各种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人人都有,它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对人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认识、一种理解。

人们对事物价值所做出的评价中就体现着人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重大的反作用。

价值观具有多样性,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既受到自己所在阶级的影响,也受到个人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

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

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体现出价值观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首先,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这里包括两层:

一是从认识评价方面来说,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二是从实践活动方面来说,价值观不同,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取向就不同,也就是选择方向不同。

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其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价值观不同,人们的人生努力方向就不同。

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误入歧途。

最后要强调,价值观对人的认识评价、实践改造活动和人生道路选择具有导向作用,但不能说是决定作用,因为决定人行为的往往是很多因素的总和,不能说价值观就起到决定作用,它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具有导向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7、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是什么?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于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范畴不同。

在三个概念中,世界观的外延最大,层次最高,具有统率意义。

(2)联系:

①世界观支配人生观。

世界观包括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而人生观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世界观。

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②世界观是形成价值观的基础。

世界观决定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世界观发生变化,价值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反过来,正确的价值观的建立,又会使科学的世界观更丰富、更完善。

世界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

③人生观与价值观是相互影响的。

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指导人们从集体和社会的整体需要出发,去看待事物对人的效用关系,以形成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

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人们客观分析人自身的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典型例题】(2011江苏卷)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江苏省正在实行“快乐万年精神关爱行动。

”同学们认为,我们不仅自己要做敬老爱老的文明使者,还应号召更多的人践行敬老美德,在全社会营造敬老助老的氛围。

试为电视台设计一条激励人们走进社区、践行敬老爱老美德的公益广告语,并从《生活与哲学》角度选一原理说明广告语的设计依据。

(6分)

答题要求:

广告语应具有激励功能和之前的价值导向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