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791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

单元综合测评(三) 第三单元

(时间:

100分钟,分值:

12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数罟:

许多网

B.余威震于殊俗殊俗:

不同的风俗

C.小学而大遗小学:

小的方面学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传:

经文和传文

【解析 A项,数罟:

细网。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 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

B项,介词,比/介词,表示引进动作的对象。

C项,“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D项,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答案 C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天下云集响应

D.外连衡而斗诸侯

【解析 A、C、D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作动词。

【答案 B

4.下列语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A.①⑤⑧/②/③⑥/④⑦

B.①⑤/②⑧/③⑥/④⑦

C.①⑤/②/③⑥/④⑦/⑧

D.①⑤⑧/②/③/④⑥⑦

【解析 ①⑤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③⑥为被动句;④⑦为状语后置句;⑧为判断句。

【答案 C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答案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黎民不饥不寒 (3)吾未见其明也

二、阅读理解(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16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

“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征见。

孝文帝受釐[注],上因惑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 釐:

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居数年怀王骑/坠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B.居数年/怀王骑/坠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C.居数年/怀王骑/坠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D.居数年怀王骑/坠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解析 “居数年”为表示时间的词语,显然应该单独隔开,排除A、D两项。

“无后”是指梁怀王没有留下后人,应该单独断开,排除B项。

【答案 C

7.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

秦汉至北齐主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B.“博士”在古代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也指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C.中国的“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为辅导太子的东宫官。

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解析 “廷尉”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答案 A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

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但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忌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

C.贾谊从长沙被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向他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解析 B项,“奉命制定”错误,根据原文,他只是修订各项法令的提议者。

【答案 B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3分)

译文: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4分)

译文:

                                    

                                   

【答案 

(1)(贾谊)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离开,内心非常不愉快。

(2)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最受孝文帝宠爱(文帝最宠爱他),又喜欢读书,(文帝)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

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闻名当地。

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召他到衙门任职,特别恩宠他。

孝文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旧时和李斯同乡并且曾经向李斯学习过,(皇上)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

吴廷尉就向孝文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很精通诸子百家的书。

孝文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同僚中年纪最轻。

每次皇帝下令让臣子们讨论问题,各位老先生们都无法应对回话,而贾谊就替他们一一应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各位老先生们都认为贾生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

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他,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到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到孝文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团结,正是应该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订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时候。

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尊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

孝文皇帝刚刚即位,多谦让而无暇变法改制。

但后来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议的。

于是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之职。

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妒嫉他,诽谤贾谊说:

“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

”此后,皇帝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派他去担任长沙王的太傅。

贾谊辞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离开,内心非常不愉快。

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了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有三年,被召进京城拜见皇帝。

当时孝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文帝因为有惑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

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

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时移动坐席向前靠拢。

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

“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

”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最受孝文帝宠爱(文帝最宠爱他),又喜欢读书,(文帝)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

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

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就要从此兴起了。

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孝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

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贾谊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7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

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

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

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透,长贰①同僚忌其立异。

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

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言路②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

高宗山陵③,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

“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汝谐属焕条奏。

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

于是治并缘④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

岁旱,常平使分择官属振恤,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

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以闻,遂通判舒州。

间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

卒,丞相周必大闻之曰:

“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焕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常曰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以言学。

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

焕之友舒璘字元质,奉化人。

璘乐于教人,尝曰:

“师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

(节选自《宋史·沈焕传》,有删改)

【注 ①长贰:

指官的正副职。

②言路:

指言官。

③山陵:

此指营造陵墓。

④并缘:

相互依附勾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B.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C.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D.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先通读语段,然后再比较各选项。

比较四个选项,第一个“乎”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乎”后可以停顿;但是第二个“乎”相当于介词“于”,所以后面不能停顿,排除B、D两项;比较A、C项,“耻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在“耻”前停顿,排除C项,选A项。

【答案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

D.“谥”,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焕为官尽职,受到举荐。

这年干旱,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县救济,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任婺源知县,得到三省的推荐,于是任舒州通判。

B.沈焕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营造高宗陵墓时,臣子宴饮作乐,花费很多,他认为国家有大悲,不能如此,就上奏弹劾,终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

C.沈焕人品高尚,不随便宽恕自己。

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子孩子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只有两个方面都做到问心无愧,才可以谈到学问。

D.沈焕去世后获得殊荣,友人多有评价。

他去世后被追赠直华文阁,赐谥号为端宪;丞相周必大高度评价他,舒璘则认为自己在师道尊严上不如沈焕。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终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分析有误。

“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是沈焕移送文书给御史,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后想达到的目的,不是事实结果。

【答案 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透,长贰同僚忌其立异。

(4分)

译文:

                                    

(2)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4分)

译文:

                                    

【答案 

(1)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学生(学习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长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

(2)追想立身朝廷不能够推举贤能称扬良善,我愧对沈叔晦,益友有三人,沈叔晦没有对不起我。

【参考译文

沈焕,字叔晦,是定海人。

考进太学,开始同临川陆九龄成为朋友,跟随他学习。

乾道五年考中进士,授任余姚县尉、扬州教授。

被召为太学录,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学生(学习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长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

适逢充任殿试考官,唱名那天在庭下按序站立,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派宦官问他的姓名,众人越发忌恨他。

有人劝他姑且钻营官职,因为道尚难推行,沈焕说:

“道与职能够分成两个吗?

”引用《孟子》:

“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言官认为是讥刺自己,请求贬黜他,在官才八十天,调任高邮军教授而离京。

后来充任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

营造高宗陵墓,百官休息处所供设帷帐酒饭的花费,供给很多,沈焕急切地对安抚使郑汝谐说:

“国家有大悲事,而臣子宴饮作乐自由自在,安心吗?

”郑汝谐嘱托沈焕分条上奏。

充修奉官,移送文书给御史,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使得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草屋薄膳自然安适,用不着弹劾而使勒索绝迹。

于是整治相互依附勾结做坏事的,索还搜刮聚敛的,支出费用顿时减少。

这年天气干旱,常平使分别选属官救济,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县,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

改任婺源知县,三省都向皇上写推荐书以使皇上知道他的事迹,于是被任命为舒州通判。

闲居时虽然抱病,仍没有中断读书,挂念母亲年迈,担忧善良之辈沦落。

沈焕去世,丞相周必大听到后说:

“追想立身朝廷不能够推举贤能称扬良善,我愧对沈叔晦,益友有三人,沈叔晦没有对不起我。

”沈焕人品高尚,而他的内心不安,不随便宽容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儿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两方面都没有亏心事,才可以谈到学问。

他去世后被追赠直华文阁,特赐谥号为端宪。

沈焕的朋友舒璘字元质,是奉化人。

舒璘乐于教诲他人,他曾经说:

“在师道尊严上,我不如沈叔晦,如果说启发后辈,那么我不敢太谦虚了。

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雾是由贴近地面空气层中大量水汽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

出现雾时,空气中相对湿度大于95%,含水量一般为0.1~1克/立方米,形成人们的视觉障碍,一般情况下,水平能见距离低于l千米,而轻雾能见距离在1千米到10千米之间,给人朦胧飘渺的感觉。

霾由空气中浓度较大、直径很小的烟、尘等颗粒组成,它们形成悬浮体弥漫于空中。

出现霾时,虽然没有沙尘暴、扬沙等恶劣天气现象,但大气混浊,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水平能见距离明显缩短,一般在10千米以下,给人不甚透明的感觉。

(1)概括雾和霾的不同点,要求:

16字以内。

                                   

(2)概括雾和霾的相同点,要求:

16字以内。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分两步:

第一步提取信息,第二步进行整合。

雾的信息点在第一段,霾的信息点在第二段,分别从组成物、形成条件和能见度等方面描述。

概括信息时可以分点甄别比对,寻找异同点。

最后组合成句时,要注意是否符合字数要求。

【答案 

(1)雾、霾组成物质与形成条件不同。

(2)雾、霾都是悬浮体,都会缩短能见距离。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谚语有云: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然而,①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给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对健康的好处超过你的想象。

给予不仅能让人获得快乐、幸福的正面情绪,而且还能保护心脏,提高免疫力,降低抑郁和自杀风险,延长寿命等,总之,②__________________。

其实,只要愿意,③__________________,你可以做慈善,帮助困难之人,你可以常怀感恩之心,谅解和尊重别人,你还可以绽放一个动人的微笑,说出一句由衷的赞美。

【解析 第①处是对前文的转折,强调我们对“给予”认识的不足;第②处是对全文的总结,说明“给予”的重要作用;第③处是指“给予”的方式丰富多彩。

【答案 ①我们并不习惯给予 ②给予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 ③你可以用各种方式给予

16.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某校“健康与生命”研究小组做了“居民禁烟支持度”调查。

阅读下面的调查数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概括图表反映出的信息。

(不超过30个字)

                                   

                                   

                                   

(2)请你任选图表中的一个场所拟写一条禁烟提示语。

(不超过20个字)

                                   

                                   

【解析 “学校”“医院”“酒店茶楼”“公交工具”“办公场所”等地均属公共场所,统计表中显示,除了酒店茶楼这一场所有争议外,无论是吸烟者还是不吸烟者都支持其他公共场所应禁烟。

写禁烟提示语,重在观点明确,有警示提醒的作用,同时应分别根据场所的不同,选择恰当的切入角度和表达用意角度。

【答案 

(1)除大部分吸烟者不支持酒店茶楼禁烟外,居民普遍支持公共场所禁烟。

(2)(示例)学校:

儿童易模仿,请您勿吸烟!

医院:

您的指尖夹着他人的生命,请勿吸烟!

酒店茶楼:

提神不妨清茶,消愁莫若朋友,何必吸烟!

四、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孟子就告诉我们: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由此可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打破环境平衡,这其实就是对人类自身的保护。

读完这段文字,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

或者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

立意不能脱离材料的含意范围,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写作这篇文章,关键就是理解孟子所说的这段话的内涵,“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是说要按照规律办事,不能随意打破生态平衡,不然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如果我们能够按照规律办事,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自然就会成为我们的宝库。

所以在写作时,我们可以从正面写,人们能够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幸福生活;也可以从反面写,人们不能遵循自然规律,最终遭受自然的惩罚。

在文体上,我们可以选择议论文,用正反对比来表达观点,以引起人们的警醒。

也可以写童话类的想象作文,以新颖的形式,甚至是夸张的形式,向人们展示破坏自然的后果,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