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79637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docx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docx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7《我们的民族精神》word学案

【目标导航】

一、考点集结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二、考向动态

1.关注世界华人

爱国行动,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核心。

2.结合抗灾行动,重视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3.注意国际风云的变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它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

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把握中华民族的爱好和平精神。

历史上,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上。

3、勤劳勇敢:

主要把握三点即勤劳勇敢精神的表现、作用和发展。

①表现:

中华民族历来所具有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等精神都是勤劳勇敢的具体表现。

②作用:

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4、自强不息:

我们的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化发展,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

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5、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爱国主义精神与其他民族精神的关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2)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

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4)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中

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必要性(重要性):

第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过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壮大是西方敌对势力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②重要性:

第一,理论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精神贯穿我们民族发展的全过程之中,熔炼于古代、玉成于近代、彰显于当前,这三个阶段既相互区分又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重要原因。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第二,现实意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民族精神能够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把全国各族人民聚集在党的

周围,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2)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文化“主心骨”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

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要点名师透析】

1.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1)区别

①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

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②民族文化:

民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生活的、以血缘或密切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具有共同语言、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而所谓民族文化,就是这一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

③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联系:

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2.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内在联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1)爱国主义是核心,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

(2)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中华民

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成员得以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

(3)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能够为

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支撑。

(4)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实践爱国主义精

神的必要前提,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也是

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

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我们民族发展的全过程之中,熔炼于古代、玉成于近代、彰显于当前,这三个阶段既相互区分又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

、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重要原因。

③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现实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②民族精神能够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把全国各族人民聚集在党的周围,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高考真题体验】

1、(2011·福建文

综T27)“双百”人物(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

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

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

【解析】本题以“双百人物”这一时代热点为背景,考查学生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核心价值体系等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综合性较强。

从材料中“实现精神的升华”等字眼我们可以判断,这种精神就是新时代的民族精神,A项说法正确,符合题干主旨,故入选。

B项错在“人人践行”,与事实不符;C项说法错误,中华美德不能指引方向,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文化前进的方向;D项正误混杂,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正确的,但凝聚力量说法错误,应为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选A。

2、(2011·天津文综T5)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

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

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

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传统文化

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解析】本题以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为背景材料,体现了高考对人文关怀、道德美德的关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考查思想道德的重要性。

A项观点不科学,传统道德中存在很多不适合今天的生活的因素,需要剔除;B项观点明显错误,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因时而变的;C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D项本身观点正确,但本题不是讨论传统文化的问题。

【答案】选C。

3、(2010·江苏卷高考19)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C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

③违背文化多样性原则,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C

4、(2010·江苏卷高考23)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

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④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B本题考查考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①③符合题意要求。

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增强诚信意识,②错误;④说法不符合题意。

【答案】B

5、(2010·安徽卷高考38)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

某校高三

(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

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

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12分)

【答案】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6、(2010·北京卷高考40)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

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

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

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

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

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

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3)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

在中国人民战胜

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8分)

【答案】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和困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强大力量;在战胜灾难和困难的每一次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

7.(2009·福建文综3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千上万的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

”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

表彰劳模能够()

①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奏响先进文化的主旋律④杜绝好逸

恶劳的思想意识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B

8、(2009·广东高考22)目前我国文化产品种类繁多,良莠不齐,这说明我国文化市场要()

A.严格规范,整齐划一B.言论自由,顺其自然

C.加强管理,正确引导D.全面开放,海纳百川

【答案】C

9、(2009·广东高考3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雷锋神至今深人人心。

可风雷锋精神()

A.仍有现实意义B.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C.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D.是爱国主义的主题

【答案】AC

10、(2009·江苏高考21)2008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安排南京、苏州等8个市作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

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

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④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考点精题演练】

1、(2011·江苏六合高级中学高三综合测试)25.“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下列观点蕴含的文化道理与之不一致的是

A.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苟利国家,不求富贵D.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做主人翁

2、(2011·江苏南京高三二模)23.歌曲《中国人》里写到: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

”这告诉我们

①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②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④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2011年3月5日上午,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具体表明中国外交的任务,如:

“要保持与主要大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推动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中的()

A.爱国主义B.团结统一

C.爱好和平D.自强不息

4、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当代中国,爱国与     本质是一致的(  )

A维护祖国统一            B爱社会主义

C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D建设祖国、繁荣祖国

民族精神具有实践性和发展性。

不断发展着的实践是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发展从而富于生命活力的最终根源。

据此回答5-6题。

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     、鲜明的      和      (  )

A民族性  时代性  先进性

B民族性  改革性  创新性 

C传统性  时代性  创新性              

D传统性  改革性  先进性

6、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民族精神突出表现为(  )

①雷锋精神 ②"两弹一星精神  ③大庆精神  ④抗洪精神  ⑤载人航天精神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2011年1月,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科院院士、物理冶金学家师昌绪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师老几十年来始终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为我国的高温合金材料等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智慧,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师老身上体现了()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这一主题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④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经典中有哲学,有智慧,有历史,有道德,有文化,有美学,是中华民族之魂,其中,涵储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基因。

小学生诵读古诗文,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有助于他们(  )

①提高文化品位    ②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④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杨叔子院士讲过一句话:

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

下面对民族精神理解错误的是(  )

A弘扬和培育民族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B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C弘扬民族精神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D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民族精神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0、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

①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指导中国前进方向的决定力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材料一2010年7月1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原第一书记沈浩为原型的电影《第一书记》在人民大会堂首映。

沈浩忠于人民,忠于党,信念坚定,扎根基层,心系群众。

在沈浩身上既有传统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公仆精神,更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性。

这融合成了为民爱民、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积极创新、艰苦创业、勤政廉政的“沈浩精神”。

材料二沈浩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万万不能缺少自己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力量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作用,是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

沈浩用生命铸就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奉献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亿万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阔步前进!

(1)沈浩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你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性的看法。

 

 

12、(2011·山东烟台高三一模)2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1)我国为什么要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6分)

(2)“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必须与加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

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6分)

 

参考答案

1-5BBCBA6-10DADDA

3、【解析】选C。

材料中温总理关于外交方面的讲话体现的是爱好和平,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7、【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①②③说法均是正确的。

④错误,人民群众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11、【解析】本题以小岗村原第一书记沈浩的先进事迹为背景,综合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

(1)问要明确沈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发展的体现,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2)问要

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加以分析。

答案:

(1)沈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丰富和发展;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12、答案:

(12分)

(1)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分)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坚定人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分)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分)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2分)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

神教育,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