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81692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回顾“十五”,全省工业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迈上了新阶段,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完

成。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改善;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外贸

出口大幅度增加,合资合作步伐加快;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两大基

地建设初见成效,企业装备水平有所提高;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要

进展。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制约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结构

性矛盾仍未根本解决,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

放,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

展望“十一五”,将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全省工业经济将进入黄金

发展时期,面临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为全省工

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扩大东北地区对外开放,为全省工业经济提供了强大

的发展动力;国际产业分工调整和加速转移,为辽宁工业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时机;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为全省工业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

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仍面临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的挑战和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挑战。

但是从总体上

看,“十一五”期间,辽宁工业经济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

素的发展环境。

只要我们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发展紧迫感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

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牢牢抓住机遇,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就一定能重振辽宁老

工业基地雄风。

(一)总体思路

按照《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十一

五”期间全省工业经济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中央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信息

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带动原材料等产业优化升级,加

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把辽宁建设成为先进装备制

造业基地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基本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必须转变发展观念,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十

一五”时期,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

主体,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两个创新,突出三条主线,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围绕一个目标:

围绕建成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这一目

标,把装备制造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提高装备制造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着力发

展基础设备、成套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努力实现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用“中国装备”支撑

“中国制造”;充分发挥原材料工业的基础优势,大力推进石化、冶金、建材等重点产业向集约

化、高级化、系列化和高加工度方向发展,努力实现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两个创新:

一是坚持体制创新,把改革作为促进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完成地

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钢铁、汽车、石化和重

型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的战略性重组,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培育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二

是坚持科技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围绕重点产品和产业、资源开发与节约、环境

保护和重大高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产品,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

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转变。

——突出三条主线:

一是突出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

大力提高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比重,提高

高技术产业的比重,提高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加工

度化,并向高知识技术密集化迈进。

二是突出产业区域布局优化。

围绕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

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辽西沿海经济区和以“五点一线”为核心的沿海经济带,规划建设若干现

代工业园区和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使之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调整

完善现有各类工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形成特色和优势;

加快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

努力构建以“三区一带”为核心,各类工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

支撑,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产业总体格局。

三是突出产业组织形态提升。

把产业集

群作为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围绕建设两大基地和发展优势产业,营造良好环

境,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的集聚功能,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规模竞

争力。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1、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到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6100亿元,年均增长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00亿元,年均增长14%左右。

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1890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2300亿元,年均增长1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2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型工业增加值93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建筑业增加值预期年均增长10%。

2、工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24.6%提高到35%,提高10.4个百分点,增强系统集成能力和成套能力,提升相关配套产业的规模和

水平;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46.5%调整到40%,拉长产业链,提高加工深

度;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0.2%提高到15%;农产品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

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1%提高到16%,提高5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全省R&D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5%提高到2.3%,提高0.8个百分点;省级以上工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80家,5年累计开发新产品3万项,获工业专利1.5万项;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一批拥有自

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争创世界级品牌2个、中国名牌50个以上。

3、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

全面完成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国有中小工

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的战略性重组,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到2010年,

培育30个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工业企业集团。

4、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2.88吨标煤,比2005年降

低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00立方米,降低14.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

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15000亿元,比“十五”期间累计提高2倍。

“十一五”期间,着力推进300个重点工业项目。

(一)深化国企改革,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和前提。

兴辽宁关键是振兴工业,振兴工业关键在企业,要把推进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作为突破口,靠改革

实现体制机制创新,靠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改革中实现振兴。

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牢固确立“两个毫不动摇”的指导方针,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目标,以股份制改造为重点,坚持着眼于发展、

坚持开放式改革、坚持依靠市场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实现企业改革的新突破,进一步增

强企业竞争力。

除大型煤炭企业实行国有控股外,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在股

权比例上不做限定,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决定进退。

要坚持分类指导,采取合资合作、购并重组、

规范上市、法人持股、员工持股等多种形式推进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

化。

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按照改革范围放开、改革形式放开、出让对象放开的

原则,加快国有中小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

在全面完成上述改革任务的同时,要完善公司

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完善企业内部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着力

转换经营机制;要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在推动地方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

同时,要积极支持中直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全力配合中直企业做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

置富余人员等工作,减轻企业压力。

认真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意

见》,为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要围绕全省40户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打破地区、部门、所有制界限,大力推进重点行业的战略性

重组,促进生产力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冶金行业,要继续推进鞍钢、本钢实现资产重组,

积极鼓励鞍本钢铁集团进一步联合重组省内其他钢铁企业,形成3000万吨以上规模的世界级钢铁企业集团;大力支持新抚钢与北京建龙集团购并重组,加大改造力度,加速淘汰落后,调整产

品结构;加快推进抚顺铝厂加入中铝集团,解决原料瓶颈制约,扩大电解铝和海绵钛生产规模,

同时实现铝电联合,提高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促进葫芦岛锌厂、北台集团积极寻找战略合作

伙伴,加快改制重组步伐。

石化行业,要大力推进华锦集团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进行战略重组,

按炼油化工一体化建设乙烯及下游装置,成为重要的化肥、乙烯生产基地;促进大化集团结合实

施搬迁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支持

大连染化公司与大连福佳集团改制重组,建成硫化染料、高氯酸氨、陶瓷绝热涂料国内乃至国际

的生产和供应基地;加快推进东药集团选择合作伙伴,实现强强联合。

装备制造业,积极支持沈

阳机床通过整合国内外机床企业,组建中国最大的数控机床企业集团;支持沈阳矿山、沈阳重型、

沈阳鼓风机、沈阳冶金机械、沈阳电机、大连冰山、锦西化机、大连重工?

起重集团、瓦轴集团

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联合重组,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国际竞争力。

不断加强全省装备制造业企

业之间的横向联合与合作,努力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集成能力和成套能力。

汽车及零部件要

以华晨集团改制为契机,寻求与国内外大汽车集团合资合作,发展经济型轿车,以重点企业为龙

头,全面整合资源,加速联合重组,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信息产业,大力推进大显集团、长

白计算机集团与国内外相关企业的联合重组。

轻型工业,大力支持锦州金城造纸集团公司寻求战

略合作伙伴,进行改组改制;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行业骨干企业兼并重组中小企业,鼓励年

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强强联合,着力打造5个年销售收入50-100亿元的

大型企业集团。

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

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结构调整、集约经营、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为主线,

创造各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毫不动摇地鼓励、支

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改组改造,进一步完善和

落实各项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取消各种不合理限制,在投资核准、融

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给予平等待遇。

加强对非公有制

经济发展的服务、监督和管理,推进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体制、机制、技术和管理创新,进一步发

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全省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

增长15%。

(二)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要把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的中心环节,加速工业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战略转变。

要把先进技术与资

源和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形成长期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

牢固树立以我为主的思想,坚持产业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

技术为目标,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创新体系建

设,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为核心,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大力

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由技术引进、跟踪模仿向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由注重单项

技术向多项技术融合创新的转变。

要坚持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不断提高组合利用国内外技术资源

的能力。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围绕重点产品和产业、资源开发与节约、环

境保护和重大高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产品。

“十一五”期间,重点突破50项重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装备制造业,要重点突破高档数控系统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技术,千万吨级炼油装置设计制造技术,百万吨级乙烯装置

压缩机的设计制造技术,PX、PTA聚合反应装置的设计制造技术,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

800

千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大型全断面掘进机的设计制造技术,大型港口装卸设

备的设计制造技术,日产8000吨以上熟料水泥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450平方米烧结机设

计制造技术,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大型煤矿综合采掘设备的设计制造技

术,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高速铁路列车、新型地铁车辆等装备的设计制造技术,100MW和200MW

燃气轮机发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大型船用曲轴锻造和加工组装技术,大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

舶设计建造技术,100座级民用客机的设计制造技术,兆瓦级风电设备设计制造技术,IC装备设

计制造技术,大型环保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冶金工业,要重点突破高档轿车面板生产技术,取向

硅钢生产技术,熔融还原及电磁冶金技术。

石化工业,要重点突破重油催化热裂解制乙烯(CPP)

工业化生产技术,重油接触催化制乙烯(HCC)工业化生产技术,甲醇制烯烃(MTO)工业化生产技术,

生物质化工技术,沸腾氯化法钛白粉生产技术。

信息产业,要在数字化音视频、第三代移动通信、

新一代互联网、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汽车电子、电动汽车、数字医疗、船舶综合导航等领域,

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新材料产业,重点突破多晶硅材料、半导体材料、光通讯材料、

新型显示材料、超导材料、复合材料、节能环保材料、钛合金材料、原子能级锆材料的生产技术。

生物工程,要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等领域为重点,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和

核心技术。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进一步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大力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发挥大企业的引领作用,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企

业建设各类技术中心,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到2010年,省级

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80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

重达到3%以上,占全社会R&D投入的60%。

二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自主创新资源配置。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促进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进行多种

形式的结合,建立产学研结合、军民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建立一批高水平、开放式的工程技术

中心。

三是完善自主创新综合服务体系。

立足共性技术领域,从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

心中选择一批作为公共技术平台予以支持,并根据需要新建若干公共技术平台,实行市场化运作,

面向社会开放,为提高创新能力服务。

不断完善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产业化基

地等各类企业孵化器,突破固有模式,形成集群孵化、产业链孵化的新格局。

以“三网一库”为

载体,建立科技信息共享平台。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

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到2010年,省级技术转移和推广中心达到8个,建立东北地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和交易网。

四是突出以人为本,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通过营造创业发展环境、改善创业生活环境、为创新人才

施展才华提供机会和舞台,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流动和保护机制,努力积聚

大批从事自主创新的人才。

五是制定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

包括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的政策,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加速高新技术产

业化的政策,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推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政策等。

要建立健全稳

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提高科技投入水平,同时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支持

体系,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

(三)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十一五”期间,以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组织形态提升为主线,重点

抓好两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其他特色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提高产业

层次,促进产业升级、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形成结构多元化和高级化、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

工业体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

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大幅度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比重,着力发展

基础设备、成套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兼顾发展轻纺机械、农用机械等领域。

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统筹协调与重点开发相结合,构建以“三区一带”为核心,各类工业开

发区和工业园区为支撑,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产业总体格局。

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

区,要建设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高加工度原材料基地、高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要建设成为造船基地、石化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以电子信息制造

业、软件产业、生物与医药产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基地。

辽西沿海经济区,要努力建设成为造船

基地、石化基地、汽车零部件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辽西特色和优势的新兴产业。

过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和丹东、庄河临港工业区“五点一线”大开发,

建设若干现代工业园区,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使之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努力打造产业特征明显、竞争力较强的沿海经济带。

以沈阳铁西新区

为龙头,建设沈西工业走廊,增强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大力发展县(市)工业经

济,依托当地资源、区位、市场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培育50个各具特色的县(市)工业区,

形成主导产业,带动县(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支持阜新、抚顺、本溪、盘锦、鞍山等资源型城

市发展接续产业,继续做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非资源依赖型的产业格局。

提升产业组织形态。

打破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结构,建立“两头在内,中间

在外”的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亚铃型”发展模式。

围绕建设两大基地和发展优势产业,

按照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地域化发展的原则,重点培育

12大产业集群。

一是以沈阳机床、沈阳鼓风机、沈阳重型、沈阳矿山、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等

企业为龙头,依托沈西工业走廊,辐射辽宁中部城市群,加快发展以机床、石化通用设备、冶金

矿山重型设备、输变电和发电设备等产品为代表的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是以大连机床、

大连重工?

起重集团、大连冰山、大连机车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以机床、机车、重型装备、

港口装卸设备、制冷设备等产品为代表的大连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三是以华晨集团、曙光集团、

上海通用沈阳北盛、沈阳中顺等整车企业为龙头,以一汽大众(大连)、一汽大柴、东风朝柴、航天三菱、本溪曲轴、锦州万得等一批企业为骨干,加快发展沈阳、大连、本溪、丹东、朝阳、锦

州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四是以大连船舶重工、渤海船舶重工和中远工业等企业为龙头,形成

大连和葫芦岛为主、其他沿海城市为辅的船舶制造产业集群。

五是以大连、营口、锦州湾为重点,

发展临港石化产业,培育与大连、锦州、盘锦、葫芦岛现有石化企业产品合理分工、上下游紧密

联系的环渤海石化产业集群。

六是以抚顺石化为核心,以100万吨乙烯项目为龙头,推进“中国北方石化城”的建设,加快发展以三大合成材料、改性塑料及塑料制品、精细化工为主的抚顺石

化产业集群。

七是以鞍本钢铁集团等钢铁企业为核心,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发展鞍山、

本溪、辽阳、营口、朝阳地区的精品钢材以及以管、板、带、钢结构为主的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集

群。

八是以辽阳石化、辽阳奥克等企业为骨干,以精对苯二甲酸、聚酯涤纶长短丝、差别化纤维、

超细海岛纤维、环氧乙烷衍生物等产品为重点的辽阳芳烃及化纤和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九是以大

显集团、华录集团、辽无二厂、大连阿尔派等一批企业为骨干,加快培育以大连、沈阳为中心的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集群。

十是以沈阳三生制药、东药集团、大连罗美、大连珍奥、大连亚维

等企业为骨干,培育大连、沈阳为中心的生物与医药产业集群。

十一是依托全省菱镁矿、滑石矿

等矿产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营口、鞍山镁制品和非金属矿制品产业集群。

十二是依托全省5大分

区的优质特色农产品资源基地,重点发展粮食、果蔬、畜产、水产、特产等产业的精深加工,加

快发展沈阳、大连、鞍山、锦州、阜新、铁岭、朝阳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

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

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逐步形成具有辽宁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到2010年,重

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污染排放大为降低,一大批工业企业达到清洁生产标准,初步

建立若干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城市。

重点企业吨钢能耗降到700公斤

标煤以下,10种有色金属吨产品能耗降到4.5吨标煤以下,炼油单位能量因数能耗达到12公斤

标油/吨?

因数,水泥、平板玻璃等产品平均能耗降低20%。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着力抓好五个环节。

一是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提高准入条件,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综合利用。

推广先进适用的采、选、冶技术、工艺和装备,

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

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

二是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对冶金、石

化、建材、轻工、纺织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淡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

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是废弃物产生环节要预防污染

和全过程控制,重点加强冶金、石化、造纸、酿造、印染等行业的废弃物处理,提高废渣、废水、

废气的综合利用率。

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四是再生

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不断完善再生资

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

五是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

费方式,提倡“绿色消费”。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加强规划、抓好试点、分层次推进。

辽宁是国家确定的循环经济试点省,各级政府要认真编制好“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在规划指导下有重点、分层次推动循环经

济向前发展。

就工业而言,要选择一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城市,从三个层次

加以推进。

一是企业层面,要在企业内部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