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82577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docx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1025发送

 

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

(2013-2020年)

(第五稿)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二〇一三年十月

 

前言

为进一步放大“华创会”品牌效应,2011年3月,国务院侨办批复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中华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中华科技园”),系统整合全球华侨华人创新资源,为国家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作出新贡献。

2012年6月,武汉市组织召开中华科技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将中华科技园打造成全球华侨华人高端人才创业特区、国家自主创新高地、世界一流科学园区,成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强大引擎,承担起自主创新战略的国家使命。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2〕21号),结合国家、湖北省、武汉市“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华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是217.7平方公里。

规划期是2013年至2020年。

一、外部形势与基础条件

(一)外部形势

华侨华人成为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构建“全球链接”能力渐成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创新全球化、人才全球化大背景下,遍布全球的华侨华人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们掌握高新技术、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并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在IT、光电子、文化创意、商事商务等领域促进国际创新资源与我国建立充分链接。

随着我国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全球链接”能力,紧密对接全球先进技术和产业。

中华科技园要充分利用华侨华人的桥梁作用,通过人才、技术、资本、产业链接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对接具有相关产业优势的国家或地区。

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知识经济背景下,以人力资本为基本要素的服务经济因其更具效率、更具发展持续性且资源能源消耗低的优势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经济形态。

加快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在新时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应对全球竞争的战略选择。

文化、健康服务业、国际贸易等服务型产业得到更高层次的战略部署。

中华科技园生态条件极为优越,要坚持国家战略导向与地方优势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我国进入消费转型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文化和健康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2012年我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我国总体上进入消费加速转型阶段。

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加快转变,更加注重精神文化需求和身心健康,文化创意、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领域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催生一大批新兴产业形态和业态。

中华科技园要结合新兴产业发展潮流,注重以人为本,加快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和健康产业,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

湖北支点战略和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产城融合成为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趋势。

当前,湖北省正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正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迫切需要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大力引进侨资侨智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科技园区发展进入第四代,向融合产业、研发与城市功能的现代科技新城转变,城市功能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中华科技园要着力推进产城融合,凝侨心聚侨力,打造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创新与合作新平台,为湖北省构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础条件

中华科技园位于我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留学人员总数达260万,超过70%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

湖北是我国科教资源大省,集聚了12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160万,每年超过万名学生赴海外留学,为吸引留学生回国创业奠定了基础。

高科技领域的创新人才,通过跨区域创业建立了与硅谷等国外创新领先区域的产业联系。

东湖高新区有56家科研院所,30多家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创新平台资源丰富,能够为中华科技园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华科技园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

中华科技园山水资源丰富,山体和水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生态保育用地面积占园区规划总面积超过80%。

龙泉山风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明九王墓坐落其中。

梁子湖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水质达国家II类标准。

中华科技园位于我国经济地理中心,1000公里经济圈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主要城市,高铁优势显著。

直飞纽约、东京、巴黎、首尔、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国际往来便利。

中华科技园建设发展受到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多重优惠政策叠加效应显著。

中华科技园是国内首个由国侨办批复建设的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特区,也是武汉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核心区。

武汉市高度重视中华科技园建设,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

东湖高新区作为全国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国务院赋予的先行先试权,政策、人才、金融、创业四大特区建设加快推进,获得多重优惠政策叠加支持。

中华科技园是“华创会”永久会址,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

“武汉•中国光谷”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正在打造享誉世界的“光谷”。

“华创会”已成功举办十二届,结合“3551光谷人才计划”,吸引了一大批海外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回国投资创业,已成为全球华侨华人报效国家的共同品牌。

中华科技园作为“华创会”永久会址和签约项目的主要承载地,进一步扩大了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当前,中华科技园产业发展面临一些制约。

第一,园区自然生态约束较高,梁子湖自然保护区、龙泉山风景区属于环境敏感区,梁子湖也是武汉市应急水源地,产业发展需要与生态环境高度协调;第二,园区开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和配套环境很不完善,需要探索符合区域特点的开发建设模式;第三,武汉作为内陆中心城市,开放程度还不够,需要加快吸引侨资侨智,进一步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湖北省构建中部支点和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先试优势,聚焦附加值高、辐射力强的服务领域(环节),以扩大开放合作、引进侨资侨智为导向,汇聚国际一流人才、技术和资本,打造以文化和健康为主题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深入探索文化、生态和科技相融合的体验式经济发展模式,努力打造全球华侨华人高端人才创业平台、国家自主创新高地、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中华科技园未来产业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开放发展,强力汇聚侨资侨智。

进一步提高开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面向全球人才、资本、技术和市场,最大限度聚合和对接华侨华人优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资源,加速新兴产业生成。

——坚持特色发展,突出文化和健康两大主题。

以文化和健康为主题,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生态健康服务业,凸显园区产业特色与优势的同时,结合国际化发展需求,积极发展国际商务服务业,打造特色突出、适度多元的产业格局。

——坚持高端发展,聚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领域(环节)。

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总部经济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智力密集型领域(环节),积极占据高端领域(环节)制高点,形成先发优势。

——坚持绿色发展,重视产业生态和自然生态相协调。

高度重视园区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成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城市与山水相融合、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美丽园区。

(二)战略定位

展望未来,中华科技园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和生态健康服务两大主题产业,强化国际商务服务业的配套支撑能力,打造“2+1”产业架构,加强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努力完善符合全球华侨华人创新创业需求的配套环境,成为我国发展侨务经济的示范区,建成具有强大全球链接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光谷•中华侨都”。

具体表现如下:

侨务经济文化发展示范区。

构建与全球华侨华人密切联系网络,加快汇集全球领先的前沿科技、最具生命力的产业项目、最具创造力的海内外精英人才、最具实力的华人财团,加强文化交流,成为大力发展侨务经济、文化的典范。

侨务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

发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先试优势,加快园区在经济、社会、行政管理等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引进侨资、发挥侨智、涵养侨源、服务侨胞等方面率先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华侨华人生态乐活体验区。

依据“健康、快乐、环保、可持续”的乐活理念,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华侨华人生活需求,建立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建成全球华侨华人居住、休闲、旅游、度假的美丽家园。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引领区。

依托东湖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创意体验、研发设计等特色领域发展,加速形成东湖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示范品牌,引领带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文化科技融合深入推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中华科技园实现总收入3000亿元,形成“个十百千万”的发展格局,即“建成一个功能先进的公共服务中心、十名以上华侨华人领军人物在园区设立创新创业平台、百家亿元以上华侨华人投资企业落户园区、形成千亿产业规模、聚集万名海归创业者在园区工作”。

主要预期目标是:

具备较强产业竞争力。

文化创意和生态健康服务业两大主题产业实现跨越增长,占园区总收入的70%以上;聚集和培育3-5家收入过百亿元企业;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开放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吸引10名以上侨领参与园区建设发展,集聚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300名,侨资侨属企业数占园区总数的半壁江山以上;国际交流和合作活跃,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引进和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国际合作型、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占比达30%;原创成果不断涌现,企业年著作权和专利申请量达到2000件以上;建成满足华侨华人创新创业需要的科技服务体系。

绿色发展取得突破。

具有最佳的人居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城市环境质量,人均绿地面积、绿色建筑比例、区内空气质量等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已投产产业用地产出效率达到150亿元/平方公里。

到2025年,中华科技园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在创意体验、运动休闲等领域形成若干特色产业集群,聚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经济低碳、城市智慧、生态优美的高端城市形态形成,成为与华侨华人经济全面对接、文化深度交流、社会融合发展的国际化生态新城。

 

三、产业发展重点

(一)跨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思路目标:

坚持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禀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不断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以体验为特色,发展创意体验、数字内容、研发设计、教育培训等领域,努力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原创型企业和产品,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将中华科技园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1200亿元。

1、创意体验

发展重点:

依托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推动激光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互动投影技术在演艺、表演、会展、博览中的应用。

支持发展动漫游戏衍生品开发和娱乐体验,借助物联网等相关技术,以提高交互性为目标,重点加快新型传感器、传感网络和智能处理设备在电影、动漫、电子竞技等领域中的应用。

发展策略:

——建设数字创意体验馆。

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和智能传感器等设施,以声、光、电效果为核心,将多媒体体验和环境艺术相结合,打造一个涵盖动漫、影视、游戏等领域的视听互动体验空间。

——搭建数字音乐主题平台。

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网络运营商合作,搭建国内领先的数字音乐内容制作中心、线上体验中心以及内容交易中心。

——积极策划和参与大型活动赛事。

与水晶石等公司合作,策划中华创意体验之旅、创意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邀请各国华侨华人参加。

积极参加世界COSPLAY峰会大赛、东京国际动漫节、中国国际动漫节、Chinajoy等知名展会赛事。

——增强创意体验的文化历史性。

推动数字化技术在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的应用,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形式。

加快明楚王墓群等有形文化遗产的可视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挖掘文化体验的历史深度。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标准创制。

支持企业尝试跨终端、跨平台、跨网络的内容传递和展示,加强3D显示、超高清显示、激光显示、新型人机交互、云视频、三屏互动等关键技术研究。

鼓励企业将自主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

2、数字内容

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数字电视、IPTV、手机电视、移动电视、高清电视、网络视频等媒介的内容创作、集成、发布、运营环节。

以荆楚文化、长江文化为特色,制作贴近生活、突出地方特色、面向大众市场的电视剧、电视栏目;以微电影、中小成本特色影片为切入点,进入电影制作环节。

探索发展广告、音乐的创意策划、制作。

促进网络原创文学、数字教育出版等潜力大的领域发展。

——建立数字内容制作基地。

围绕影视、广告、音乐、综艺节目等的精品内容制作需求,建立以后期制作为核心,具有拍摄、画面编辑、声音录制加工、特效处理、设备租赁等功能的制作基地。

——建设中华艺术家创作中心。

规划建设约100套大师工作室,根据艺术家个性需求,分别提供不同面积的空间及配套设施,同时为每位入驻的艺术家配备业务人员,提供相关配套服务。

建设若干创意LOFT,满足年轻创作人员的需求。

——坚持走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相结合的原创之路。

注重挖掘龙文化、楚文化、明文化、山水文化等中华文化精髓,增强特色文化对角色设计、作品创作的渗透和融合,塑造弘扬民族精神、反应时代特点的原创作品。

——鼓励新媒体内容集成服务相关产品研发。

支持企业开发基于新媒体应用的视听内容生产、集成分发相关平台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视频采集、优化、存储、检索、编辑、多站点快速发布、远程站点维护等服务。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拓展发行渠道。

加强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平台运营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强强联合,抓好数字图书、数字报刊等数字出版产品与互联网终端、手持终端的结合与应用,实现手机、数字图书馆、互联网、手持阅读器等多渠道全媒体出版。

表1数字内容领域部分知名华侨华人列表

国家

姓名

简介

美国

曹铮

知名音乐家

查可欣

主持人、创作歌手、作家

张镇中

世通华纳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赵永涛

原迪斯尼乐园亚太开发副总裁

周文中

作曲家,哥伦比亚大学音乐系主任

方美梅

电影制片人

何惠鉴

中国古代美术史专家,纳尔逊艺术博物馆顾问

汤亭亭

作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语文学系教授

刘恕

多元文化传播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杜维明

新儒家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加拿大

陈泽桓

著名剧作家

丁果

著名专栏作家与资深新闻人,有“加拿大华裔第一名嘴”之称

资料来源:

美国精英百人会等

3、研发设计

发展重点:

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发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服务。

大力发展建筑设计、装饰设计、景观设计、园艺设计等。

发展电力、通信、交通、水利、冶金、机械、环保等领域工程设计及解决方案。

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以及新材料使用等发展产品设计,培育发展高端服装服饰、珠宝首饰、时尚生活用品设计。

支持与市场推广、品牌塑造相关的品牌形象设计、UI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发展。

发展策略:

——引进国内外企业研发中心、设计企业和机构。

加大对华侨华人创办的企业研发中心以及第三方研发机构的引进力度。

争取WorleyParsons、JACOBS、COWI、Fluor等国际知名工程设计企业,洛可可设计、木马设计、IDEO设计、卢勒设计等工业设计企业入驻。

引进华侨华人设计机构,特聘若干著名华裔设计大师。

——推挤绿色建筑示范,加强行业交流。

引进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装饰设计企业,选取中华大厦等园区标志性建筑,运用低碳、节能理念和技术,打造绿色建筑典范。

举办中华绿色建筑设计大赛或论坛,争取SOM事务所、美国Gensler公司等国际知名设计机构作为嘉宾参加。

组织企业参加知名建筑设计大赛,加强交流和学习。

——支持工程设计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

鼓励有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的企业,建立与工程总承包业务相适应的项目管理体系,形成集设计、采购、施工于一体的综合优势,开展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业务。

——积极开拓海外工程设计市场。

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在交通、通信、电力等刚性需求大的领域开展服务,以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为切入点,逐步形成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

——搭建工业设计服务平台。

引导相关机构共同投入、共同参与,搭建快速成型、虚拟制造、逆向工程、检验检测等软件和设备共享的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立工业设计技术交易中心,提供虚拟展示、供需发布、设计产品交易等服务。

——积极组织参与知名工业设计活动。

鼓励企业积极参评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德国红点奖、德国IF奖、美国IDEA奖、日本G-MARK奖等奖项,对获奖企业和设计师给予奖励;争取红星奖年度巡展、世界设计大会等活动在园区开展。

表2研发设计领域部分知名华侨华人列表

国家或地区

姓名

简介

美国

黄仁勋

目前全球最大显卡芯片厂商之一NVIDIA的创始人

陈士骏

YouTube创办人之一

杜纪川、孙大卫

全球最大的内存模块制造商Kingston(金士顿)创始人

杨致远

全球知名互联网公司雅虎(Yahoo)的创始人

贝聿铭

知名建筑师,普利策奖得主

陈秉鹏

美国ECCO设计公司总裁

王薇薇

美国时尚界的领袖级设计师,顶级婚纱设计师

安娜苏

知名女装和饰品设计师,ANNASUI品牌创始人

谭燕玉

2007年CFDA最佳新人女装设计师奖

加拿大

何国源

1ATI公司创办人,获加拿大安大略省科技企业家、加拿大全国企业家大奖

台湾

蔡明介

全球最大的CDROM芯片供应商联发科技(MediaTek)创始人,台湾集成电路设计“教父”

曹英伟

Linksys联合创始人,思科系统公司副总裁

施振荣

宏碁集团创始人

法国

李洪波

DIOR高级女装定制设计团队中唯一的华裔设计师

罗伟基

通用汽车欧洲设计中心前景设计总监

意大利

谢镰光

意大利Benetton设计集团首席华人设计师

徐月娟

意大利高级定制品牌Delves-JK创始人

爱尔兰

彭士佛

建筑设计师,获埃及国家大博物馆金奖

荷兰

胡社光

荷兰皇室御用晚装礼服设计师

瑞典

Galo•孤帆

欧洲知名华人时尚设计师

马来西亚

周仰杰

世界著名鞋履设计师、英国帝国勋章获得者

资料来源: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年《国际人才蓝皮书》和2013年《国际人才蓝皮书》、人民网、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大奖等

4、教育培训

发展重点:

充分利用东湖高新区优质科教资源,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通过国内外合作办学方式,发展国际教育。

引进知名艺术类院校,大力发展文化艺术教育和培训。

发挥本地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优势,大力培育数字教育,发展远程教育课程以及个人智能终端与学校电教教材设备的研发设计,针对幼儿教育市场,开发动画教辅教材、交互式动画教学软件。

发展策略:

——链接国际资源建设国际大学。

发挥侨领、华人科学家的媒介作用,依托武汉的科教资源优势,积极吸引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学院等国际知名大学,采取与国内大学联合办学的方式,在园区内建立国际大学。

——引进艺术院校和培训机构。

争取湖北美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到园区建立分校。

引进和扶持一批美术、舞蹈、音乐、戏剧等领域培训机构,开发高品质培训项目。

——搭建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利用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搭建开放式网络教育平台(E2E)。

汇聚全国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及应用,面向全国教师、学生等用户提供网络课件、网络教材、电子书包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多元网上教育资源应用交流和教研社区。

 

表3教育培训领域部分知名华侨华人列表

国家

姓名

简介

澳大利亚

陶哲轩

澳洲惟一荣获数学最高荣誉“菲尔茨奖”的华人数学教授

黄有光

Monash大学经济学教授,1980年被选为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

新西兰

吴坚立

全澳中文教师联会主席,2009年获得“澳大利亚国家勋章”

林爽

著名教育家、作家,获“海外优秀华文教育工作者”称号

杨健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新西兰华裔国会议员

美国

田长霖

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

张钟浚

纽约大学理工分校校长

陈繁昌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

张信刚

原香港城市大学校长

张之香

中美教育基金会主席

陆道逵

马里兰大学校长

唐伟章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

杨祖佑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校长

余宝琳

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主席,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文学院院长

资料来源:

美国华人精英百人会、部分省市侨网等

(二)高端发展生态健康服务业

思路目标:

紧抓国家发展健康服务业的战略机遇,充分挖掘龙泉山、牛山湖等资源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历史古迹和地域文化基础上,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开展体验式消费模式创新,重点发展运动休闲、生态旅游、养老养生等领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中华特色的生态健康服务业集聚地。

到2020年,生态健康服务业实现收入1000亿元。

1、运动休闲

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豪华游艇、水上飞机、帆船、帆板、皮划艇、摩托艇等水上运动和自行车、网球、高尔夫、滑翔、野营、野外拓展等户外运动。

发展特色体育节庆和赛事的自主策划和运营,支持企业引进承办世界华人运动会、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武汉中心站比赛等国际性品牌体育赛事和活动。

发展策略:

——引进海外资本启动一批高端休闲项目。

吸引海外华商、大财团、大型旅游集团入驻,投资建设滑翔伞基地、高尔夫练习场等重大设施,推进游艇俱乐部、滑翔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等高端休闲项目。

——规划建立时尚运动主题公园。

高标准建设时尚运动主题公园,引进专业机构策划运营滑板、帆船、花样自行车等一批参与性强、趣味性高的体验项目,打造国内外爱好时尚运动人士互动体验的营地。

——加快塑造体育赛事品牌。

将赛事运作和品牌塑造结合,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举办环湖自行车赛、华人马拉松、中华龙舟赛等具有名人效应、高规格的体育赛事,吸引华侨华人广泛参与,形成一批具有中华特色、国际影响的品牌赛事。

——充分挖掘体育赛事的经济价值。

鼓励企业或机构承办体育赛事或以冠名、特许、指定、专营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实现办赛形式多样化、赛事运营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有效带动传媒、广告、赞助等相关行业发展。

2、生态旅游

发展重点:

以龙泉山风景区为核心,将文化和时尚科技元素融入园区山水景观体系,开发一批精品景区,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游、历史文化游、考古游、民俗风情游;引进WWOOF模式,鼓励发展农业生态观光、采摘体验、劳动体验、乡村旅游等农业农家游;积极培育房车旅游、直升机观光旅游、游轮旅游、智慧旅游等新业态。

发展策略:

——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龙头战略。

引进资金实力雄厚的国际知名旅游投资商,以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大品牌引领的龙头战略为导向,加快开发建设一批大型旅游度假区项目。

——积极开拓乐活旅游市场。

融合乐活理念,开发原生态旅游、农家乐、文化科技博览游等乐活旅游产品;引进和培育项目策划运营企业,开展本土乐活旅游项目设计运营和品牌推广。

——推进海外旅游市场的定制营销。

推进欧美、日韩和港澳台等地的市场营销,支持以多种方式派驻或聘请驻外专员吸引海外客源;与国外大型旅游服务商、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