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82750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

1.冰棍和冰激凌1

2.冰棍“冒汽”2

3.爱斯基摩人的冰屋3

4.呵气和吹气3

5.向手背呵气和吹气感觉有什么区别?

4

6.电冰箱的原理4

7.电冰箱门上的星标5

8.高空的白雾带是怎样形成的?

5

9.毛细现象6

10.混  响7

11.噪声的作用8

12.人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9

13.照相用闪光灯9

14.天空的颜色与大气污染10

15.肥皂泡为什么总是先上升后下降12

16.关羽和张飞比力气12

17.失重和宇宙开发13

18.三线插头是不是三相插头14

19.利用发光二极管种植蔬菜15

20.为什么罐装的自动喷剂喷了一会罐身会变凉15

21.大雪后为什么很寂静16

22.打气筒在使用时为什么会变热?

16

23.多孔的冻豆腐17

24.闪电为什么是弯弯曲曲的17

25.不祥的圣婴——厄尔尼诺18

26.无线电波的传播21

27.饺子或肉丸煮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

23

28.激光23

29.为什么刚掀开的冷冻啤酒瓶口会冒出雾气?

24

30.为什么用湿布抹冰箱的冰格会被粘着?

25

31.怎样把开水冷却?

25

32.海市蜃楼26

33.磁带录音原理27

34.眼睛27

1.冰棍和冰激凌

冰棍和冰激凌是世界各国人们都喜欢的止渴解暑食品。

当你吃到凉甜可口的冰棍和冰激凌时,你是否想过,世界上最早制作冰棍和冰激凌的是哪个国家呢?

我国是冰棍和冰激凌的故乡。

早在3000多年以前,我国就有用冰解暑的记载。

后来皇宫里就有了用奶和糖制成的冰棍。

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代(大约700多年前),皇宫里又有了类似现在冰激凌的食品,叫做冰酪。

那时,元朝统治者禁止王室以外的人制作冰酪。

直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离华回国前,元世祖才让人把这种珍品的制作方法教给他。

马可·波罗回去后,又把这种制作方法传给了意大利王室,意大利王室把这种方法保密了约300年,到1533年,法国国王和意大利人结婚以后,制作冰酪的方法才由意大利传入法国。

1777年美国纽约大街上才有了冰激凌广告。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解暑食品是冰核。

直到清代,每当盛夏到来之际,北京大街上还有人买冬天入窖保存下来的天然冰快冰核。

大约在1935年,北京有人想出了“绝招”:

先把天然冰放进一个大木桶里,加入适量的食盐,这样的木桶就成了一个“土冷冻室”。

再准备许多圆柱形小铁筒,每个小铁筒里都装满加了香料和糖的水,并插上一根木棍。

然后把一个个装满糖水的小铁筒放进“土冷冻室”大木桶里,封闭起来冷冻。

经过半小时后,小铁筒里的糖水就冻结成了冰棍。

由于这种解暑食品很受顾客的欢迎,所以很快就在前门大街出现了专售冰棍的商店。

为什么把食盐放到天然冰里混合后能使水结冰呢?

这是因为许多纯净物质一旦掺入杂质,它的凝固点就会降低。

放在大木桶里的天然冰,加入适量的食盐,就会因凝固点降低而融解;冰融解时要从小铁筒里的水中吸热,小铁筒的水就会放热冻结成冰。

这就是制作冰棍的道理。

当然,在现代,人们已经能用各种先进的制冷设备来制造冰棍和冰激凌等冷食了。

2.冰棍“冒汽”

炎热的夏天,热气逼人,吃上一根冰棍才舒服呢!

你注意过吗,冰棍从冷藏箱里拿出来往往还冒“汽”哩!

真有趣,通常只有热的东西才冒汽,冰棍为什么会冒汽呢?

  夏天的气温比冰棍的温度高得多,冰棍一遇到空气就要融化,融化时要从周围的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下降。

平时空气里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由于温度突然降低,就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

也就是说,冰棍周围的空气由于温度降低,便容纳不下原来所含的那么多水蒸气了。

在这种情况下,多余的水蒸气就结成微小的水珠,形成一团团飘浮着的雾状水滴,经光线照射,就成了白色的水汽。

云、雾、雨、雪形成的原因也是这样。

江河湖海里的水,受到阳光照射后,不断地变成水蒸气,飘散在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空气受热上升,升到一定高度,遇到冷空气,就凝成一团团悬浮的小水滴,这便是云。

靠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也能结成一团团悬浮的小水滴,这就是雾。

所以云和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在合适的条件下,云里的小水滴不断地合并成大水滴,直到上升的气流托不住它的时候,便降落下来,形成雨。

如果是冬季,这些水滴就结晶成雪花漫天飘舞。

不过,空气中饱和水汽的凝结,必须有它凝结的“核心”才行,这个核心就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尘埃,它是促进云、雾、雨、雪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云雾的秘密,使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逊受到很大启发。

经过研究,他于1894年发明了一个叫“云雾室”的装置,它里面充满了干净空气和酒精(或乙醚)的饱和汽。

如果闯进去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带电微粒,它就成了“云雾”凝结的核心,形成雾点,这些雾点便显示出微粒运动的“足迹”。

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云雾室”,来观察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电子质子等)的运动和变化情况。

同时,还发现了不少新的基本粒子。

威尔逊云雾室,为研究微观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1927年,他因此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3.爱斯基摩人的冰屋

冰是冷的象征,一提到它,人们就会不寒而栗。

但是,在冰雪凛冽的冬天,生活在北极圈里的爱斯基摩人,却凭着用冰垒成的房屋,熬过严寒的冬天。

在北极圈内,有取之不尽的冰,又有用之不竭的水。

每当冬天到来之前,爱斯基摩人都要建造冰屋。

他们就地取材,先把冰加工成一块快规则的长方体,这就是“砖”;用水作为“泥”。

材料准备好以后,他们在选择好的地方,泼上一些水,垒上一些冰快,再泼一些水,再垒一些冰快;前边不断地垒着,后边不断地冻结着,垒完的房屋就成为一个冻结成整体的冰屋。

这种房屋很结实,被誉为爱斯基摩人的令人羡慕的艺术杰作。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是怎样起到保暖防寒作用的呢?

首先,由于冰屋结实不透风,能够把寒风拒之屋外,所以住在冰屋里的人,可以免受寒风的袭击。

其次,冰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很好地隔热,屋里的热量几乎不能通过冰墙传导到屋外。

再次,冻结成一体的冰屋,没有窗子,门口挂着兽皮门帘,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屋内外空气的对流。

正因为如此,冰屋内的温度可以保持在零下几度到十几度,这相对于零下50多度的屋外,要暖和多了。

爱斯基摩人穿上皮衣,在这样的冰屋里完全可以安全过冬了。

当然,冰屋里的温度比起我们冬天的室内温度要低得多,而且冰屋里也不允许生火取暖,因为冰在0℃以上就会融解成水。

4.呵气和吹气

冬天在室外,气温很低,手冻得难受,这时往手上呵气,会使手感到暖和些。

从锅里取刚出笼的馒头,手烫得难受,这时往手上吹气,又觉得不太烫了。

那么,为什么呵气时感到暖和,而吹气又会解除烫感呢?

  原来,冬天在室外,人手的温度较低,从嘴里呵出的气温度较高,呵出的气速度缓慢,这时热量从呵出的暖气向冷手上传递,提高了手的温度,所以手就感到暖和。

刚出笼的馒头温度高,用手接触它后,使人产生烫感。

向手上吹气时,吹出的气速度快,促进了空气的流动,因而加快了手上水分的蒸发,水分的蒸发又会从手上吸收热量,所以手就感觉不怎么烫了。

5.向手背呵气和吹气感觉有什么区别?

想一想:

(以口对着一支温度计吹,温度计的读数会上升。

但对着手背吹气却觉得凉快,为什么?

以口向手背呵气又会怎样?

向手背慢慢呵气,感到温暖;反之,向手背快速吹气,则感到凉快。

口气的温度和体内温度相近,但比手背皮肤的温度较高,故向手背呵气时,手背感到温暖。

但是,向手背快速吹气时,气流把手背的汗液迅速蒸发,液体蒸发会带走能量。

同时,快速的口气,也把附近的冷空气卷过来吹到手背上。

故手背就觉得凉快。

6.电冰箱的原理

想一想:

(液体化为气体时要吸热。

反之,气体化为液体时要放热。

电冰箱要怎样安排这两种物态变化,才能达到制冷的目的呢?

电冰箱是利用蒸发致冷或气化吸热的作用而达到制冷的目的。

电冰箱的喉管内,装有一种商业上称为氟利昂:

freon,俗称雪种的致冷剂。

常用的一种为二氟二氯甲烷(

),是一种无色无臭无毒的气体,沸点为29℃。

氟利昂在气体状态时,被压缩器加压加压后,经喉管流到电冰箱背部的冷凝器,借散热片散热(物质被压缩后,温度就会升高)后,冷凝而成液体。

液体的氟里昂进入蒸发器的活门之后,由于脱离了压缩器的压力,就立即化为蒸汽,同时向电冰箱内的空气和食物等吸取汽化潜热(latentheatofvaporization),引致冰箱内部冷却。

汽化后的氟里昂又被压缩器压回箱外的冷凝器散热,再变为液体,如此循环不息,把冰箱内的热能泵到箱外。

7.电冰箱门上的星标

想一想:

(星标的数目代表不同的温度范围。

温度对冰箱中食物的储藏时期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电冰箱内有恒温器(thermostat),以控制电源的断续,使箱内温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免过冷而耗电。

双门的电冰箱,门上有星形标志,以表示冷凝格(freezercompartment)的温度等级。

1颗星:

表示温度不高于-6℃,食物可贮藏十天。

2颗星:

表示温度不高于-12℃,食物约可贮藏一个月。

3颗星:

表示温度不高于-18℃,食物约可贮藏三个月。

4颗星:

表示温度不高于-20℃,食物约可贮藏三个月外,还可以冻结鲜食物。

 

8.高空的白雾带是怎样形成的?

想一想:

(高空的气温很低。

喷气式客机在约一万公尺的空中飞行。

机外的气温约为-40℃。

军用喷气式飞机飞得更高,机外的气温也更低。

这样低温的空气,其中的水蒸气一定会凝结吗?

在晴空中,有时会见到一条长白带。

尽人皆知这白带是喷气式飞机过后所造成的。

但喷气式飞机喷出的是黑烟,为什么会形成白带呢P在晴天,由于大气没有云层阻隔,大气的热能较容易向太空散失,故晴空的气温较阴天为低。

气温往往低于水汽凝结的温度。

但水汽要凝结为水,必须有固体微粒作为核心---正如尘埃是雾的核心一样。

当喷气式飞机飞过后,就在路程上留下大量的烟粒(碳粒),这些烟粒正好作为水汽凝结的核心,于是就形成一道雾带。

这雾带把阳光反射,就形成光亮的白雾带了。

9.毛细现象

浸润和不浸润在洁净的玻璃板上放一滴水银,它能够滚来滚去而不附着在玻璃板上.把一块洁净的玻璃板浸入水银里再取出来,玻璃上也不附着水银.这种液体不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对玻璃来说,水银是不浸润液体.

在洁净的玻璃上放一滴水,它会附着在玻璃板上形成薄层.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浸入水中再取出来,玻璃的表面会沾上一层水.这种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对玻璃来说,水是浸润液体.

同一种液体,对一种固体来说是浸润的,对另一种固体来说可能是不浸润的.水能浸润玻璃,但不能浸润石蜡.水银不能浸润玻璃,但能浸润锌.

把浸润液体装在容器里,例如把水装在玻璃烧杯里,由于水浸润玻璃,器壁附近的液面向上弯曲(图1甲),把不浸润液体装在容器里,例如把水银装在玻璃管里,由于水银不浸润玻璃,器壁附近的液面向下弯曲(图1乙).在内径较小的容器里,这种现象更显著,液面形成凹形或凸形的弯月面.

毛细现象把几根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可以看到,管内的水面比容器里的水面高,管子的内径越小,里面的水面越高(图2甲).把这些细玻璃管插入水银中,发生的现象正好相反,管子里的水银面比容器里的水银面低,管子的内径越小,里面的水银面越低(图2乙).

浸润液体在细管里升高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降低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能够产生明显毛细现象的管叫做毛细管.

液体为什么能在毛细管内上升或下降呢?

我们已经知道,液体表面类似张紧的橡皮膜,如果液面是弯曲的,它就有变平的趋势.因此凹液面对下面的液体施以拉力,凸液面对下面的液体施以压力.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的液面是凹形的,它对下面的液体施加拉力,使液体沿着管壁上升,当向上的拉力跟管内液柱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管内的液体停止上升,达到平衡.同样的分析也可以解释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内下降的现象.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毛细现象的例子.植物茎内的导管就是植物体内的极细的毛细管,它能把土壤里的水分吸上来.砖块吸水、毛巾吸汗、粉笔吸墨水都是常见的毛细现象.在这些物体中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着毛细管的作用.

有些情况下毛细现象是有害的.例如,建筑房屋的时候,在砸实的地基中毛细管又多又细,它们会把土壤中的水分引上来,使得室内潮湿.建房时在地基上面铺油毡,就是为了防止毛细现象造成的潮湿.

水沿毛细管上升的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土壤里有很多毛细管,地下的水分经常沿着这些毛细管上升到地面上来.如果要保存地下的水分,就应当锄松地面的土壤,破坏土壤表层的毛细管,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10.混  响

声波在室内传播时,要被墙壁、天花板、地板等障碍物反射,每反射一次都要被障碍物吸收一些.这样,当声源停止发声后,声波在室内要经过多次反射和吸收,最后才消失,我们就感觉到声源停止发声后声音还继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做混响,这段时间叫做混响时间.混响时间的长短是音乐厅、剧院、礼堂等建筑物的重要声学特性.

对讲演厅来说,混响时间不能太长.我们平时讲话,每秒钟大约发出2~3个单字,假定发出两个单字“物理”,设想混响时间是3秒,那么,在发出“物”字的声音之后,虽然声强逐渐减弱,但还要持续一段时间(3秒),在发出“理”字的声音的时刻,“物”字的声强还相当大.因而两个单字的声音混在一起,什么也听不清楚了.但是,混响时间也不能太短,太短则响度不够,也听不清楚.因此需要选择一个最佳混响时间.北京科学会堂有一个学术报告厅,混响时间为1秒.

不同用途的厅堂,最佳混响时间也不相同,一般来说,音乐厅和剧场的最佳混响时间比讲演厅要长些,而且因情况不同而不同.轻音乐要求节奏鲜明,混响时间要短些,交响乐的混响时间可以长些.难于听懂的剧种如昆曲之类,混响时间一长,就更难于听懂.节奏较慢而偏于抒情的剧种,混响时间则可以长些.总之,要有一定的、恰当的混响时间,才能把演奏和演唱的感情色彩表现出来,收到应有的艺术效果.北京“首都剧场”的混响时间,坐满观众时为1.36秒,空的时候是3.3秒.这是因为满座时,吸收声音的物体多了,所以混响时间缩短,上面所说的最佳混响时间是指满座时的混响时间.高级的音乐厅或剧场,为了满足不同的要求,需要人工调节混响时间.其中一种办法是改变厅堂的吸声情况.在厅堂内安装一组可以转动的圆柱体,柱面的一半是反射面,反射强、吸收少;另一半是吸声面,反射弱、吸收多.把反射面转到厅堂的内表面,混响时间就变长;反之,把吸收面转到厅堂的内表面,混响时间就变短.

高水平的音乐会都不使用扩音设备,为的是使听众直接听到舞台上的声音.为了让全场听众都能听到较强的声音,音乐厅的天花板上挂着许多反射板,这些反射板的大小、形状、安放位置和角度都经过精确设计,以便把舞台上的声音反射到音乐厅的各个角落.

处理好不同建筑物的声响效果,取得好的音质,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叫做建筑声学.上面介绍的混响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希望能引起同学们对声学的兴趣,钻研这门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科学.

11.噪声的作用

噪声一向为人们所厌恶。

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能利用噪声造福人类。

噪声除草

科学家发现,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噪声敏感程度不一样。

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制造出噪声除草器。

这种噪声除草器发出的噪声能使杂草的种子提前萌发,这样就可以在作物生长之前用药物除掉杂草,用“欲擒故纵”的妙策,保证作物的顺利生长。

噪声诊病

美妙、悦耳的音乐能治病,这已为大家所熟知。

但噪声怎么能用于诊病呢?

最近,科学家制成一种激光听力诊断装置,它由光源、噪声发生器和电脑测试器三部分组成。

使用时,它先由微型噪声发生器产生微弱短促的噪声,振动耳膜,然后微型电脑就会根据回声,把耳膜功能的数据显示出来,供医生诊断。

它测试迅速,不会损伤耳膜,没有痛感,特别适合儿童使用。

此外,还可以用噪声测温法来探测人体的病灶。

有源消声

通常所采用的三种降噪措施,即在声源处降噪、在传播过程中降噪及在人耳处降噪,都是消极被动的。

为了积极主动地消除噪声,人们发明了“有源消声”这一技术。

它的原理是:

所有的声音都由一定的频谱组成,如果可以找到一种声音,其频谱与所要消除的噪声完全一样,只是相位刚好相反(相差180°),就可以将这噪声完全抵消掉。

关键就在于如何得到那抵消噪声的声音。

实际采用的办法是:

从噪声源本身着手,设法通过电子线路将原噪声的相位倒过来。

由此看来,有源消声这一技术实际上是“以毒攻毒”。

12.人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古人很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提出过一些猜测。

有人认为是眼睛发出光线,这些光线碰上物体,人才看见那些物体。

还有人认为眼睛发出触须那样的东西,通过触摸而看到物体。

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但它说明人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公元11世纪,阿拉伯科学家伊本?

海塞本纠正了上述看法。

他认为光线是从火焰或太阳发出,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而看到物体。

现在我们知道,人眼就好像一架照相机。

当发光物体发出的光或不发光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通过眼睛的折光部分在眼的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的像,然后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产生视觉,人就看到了物体。

13.照相用闪光灯

照相用的闪光灯利用电容器的充放电来工作。

闪光灯管工作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1/1000)s,工作电流却很大,可达数百安培,一般小型电源难以应付。

电容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闭合闪光灯开关后,电源以较小的电流用较长的时间为电容器充电,摄影时电容器通过闪光灯管迅速放电,发出耀眼的白光。

闪光灯用过一次之后要过几秒钟才能再次闪光,这段时间就是电容器的充电时间。

14.天空的颜色与大气污染

自然界中绚丽多彩的晚霞和日出东方时的壮丽景象是任何一位艺术家都难以描绘的。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们目睹的大部分颜色是污染造成的。

城市的落日和空气清新的乡村落日是不同的。

  在非常洁净、未受污染的大气中,落日的颜色特点鲜明。

太阳是灿烂的黄色,同时邻近的天空呈现出橙色和黄色。

当落日缓缓地消失在地平线下面时,天空的颜色逐渐从橙色变为蓝色。

即使太阳消失以后,贴近地平线的云层仍会继续反射着太阳的光芒。

因为天空的蓝色和云层反射的红色太阳光融合在一起,所以较高天空中的薄云呈现出红紫色。

几分钟后,天空充满了淡淡的蓝色,它的颜色逐渐加深,向高空延展。

但在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区域,当污染物以微粒的形式悬浮在空中时,天空的颜色就截然不同了。

圆圆的太阳呈现出桔红色,同时天空一片暗红。

红色明暗的不同反映着污染物的厚度。

有时落日以后,两边的天空出现两道宽宽的颜色,地平线附近是暗红色的,而它的上方是暗蓝色。

当污染格外严重时,太阳看上去就像一只暗红色的圆盘。

甚至在它达到地平线之前,它的颜色就会逐渐褪去。

  为什么在洁净的空气中太阳呈现出黄色,同时天空呈现出蓝色呢?

在19世纪末期,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1871年首先对此作出了解释。

在地球表面的人是透过经空气散射的太阳光来看天空的。

在洁净的、未受污染的大气中,大部分的散射是空气中的分子(主要是氧和氮分子)引起的,这些分子的大小比可见光的波长要小得多。

瑞利理论指出,散射光强和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I∝1/λ4),在这种情况下,散射主要影响波长较短的光。

因为蓝色位于光谱的后面,所以天空本身呈现出蓝色。

太阳光直接穿透空气,在散射过程中它失去许多蓝色,所以太阳本身呈现出灿烂的黄色。

  根据瑞利的理论,当光波波长减少时,散射的程度急剧加强。

所以光波波长最短的紫色光应该散射最强,靛青、蓝色和绿色的光散射要少得多。

那么为什么我们看见的是蓝天,而不是紫色和靛色的天空呢?

原来当散射光穿过空气时,吸收使它丧失了许多能量,波长很短的紫光和靛光虽然在穿过空气时,散射很强烈,但同时它们也被空气强烈地吸收,阳光到达地面时,所剩的紫色和靛色的散射并不多。

我们所目睹的天空颜色是光谱中蓝色附近颜色的混合色,它们呈现出来的就是蔚蓝天空的颜色。

  除了散射外,太阳光还被空气中的臭氧分子和水蒸气所吸收。

因为空气层散射和吸收的共同作用,最终到达地面的太阳光消耗了许多能量。

正因为早晨和傍晚,太阳光经过空气的路程长,能量损失过多,所以我们可以欣赏壮丽日出和美丽的日落景色。

而在白天,阳光在大气中经过的路程短,它的能量损失少,这时用肉眼直视太阳会使人头晕目眩,是很危险的。

  在太阳刚刚落山前,你会看到太阳圆盘的周围有一圈灿烂的红色光环。

这个光环是太阳光被远大于空气分子的灰尘颗粒——通常它们是悬浮在地球附近空中的——折射的结果。

这个光环看上去从太阳圆盘的中心向外延伸了大约3倍。

因为光环延伸的角度取决于光波波长和微粒的大小,所以估计折射的颗粒直径大约为尘埃颗粒的大小。

如果一阵大雨在落日前清洗了一遍空气的话,在落日时通常就看不到这个光环。

瑞利未能明确地解释受污染的空气问题。

虽然他的理论指出了光的散射强度将随着散射颗粒的增大而急剧增强,但它只适用于比光波波长小得多的微粒,对于直径超过0.025毫米的颗粒(例如空气分子)就不适用了。

在当今的工业社会,污染物通常是悬浮的微粒,它们由直径从0.01到10毫米不等的微粒组成。

瑞利的理论不能解释这种情况。

后来,戈什塔夫·米证明了大粒子的散射取决于粒子线度与波长的比值,并于1908年提出了一个更为普遍的理论,它所覆盖的颗粒大小范围更大。

这个理论指出,如果空气中有足够大的颗粒,它们将决定散射的情况。

米氏的散射理论可以解释我们看见的城市天空的景象,颗粒越大,散射越多,同时散射的效果取决于波长。

散射不仅在光谱的蓝色区域强烈,而且在绿色到黄色部分也很强。

  所以,穿过了受到很多污染的空气层的太阳光的强度削弱了许多,太阳看上去更红一些,它已经失去它的蓝色、黄色和绿色成分。

除了散射外,像臭氧和水蒸汽还会额外地吸收光能。

结果圆圆的太阳呈现出黯淡、桔红的颜色。

那么在受污染的空气中,天空本身的颜色又如何呢?

悬浮在空中的污染物,时间一久便会聚集成层,较大的颗粒在地面附近形成了较浓密层。

当太阳光穿透这些层时,它逐渐褪色,呈现出桔红色。

散射的光失去了大量波长较短的光波,结果主要是红光得以穿透。

天空呈现出暗红色;因为散射的红光要穿过空气层中较低的、愈来愈浓密的空气,所以在地球表面附近红色越来越浓。

你所看到的落日的类型主要取决于你所处的地方。

在地面上,落日的亮度和颜色取决于季节和当地每天的大气状况。

人在高处所看见的日出和日落的景色完全不同。

有时日落后,站在平台上的观察者能看到贴近两面地平线的一小部分空气散射的阳光。

  日出时,在太阳升起之前,散射的光便可以看见,而对于落日而言,天空的颜色取决于大气状况。

日出之前天空中呈现的鲜艳的颜色,例如橙黄色、紫色和深蓝色,表明东面的大气相对而言没受污染。

一旦太阳升起来,大部分天空变成了蓝色,只有在贴近地面的部分呈现出一段狭窄的橙色和黄色。

  傍晚的天空能揭示出大气受污染的情况。

天然的“污染”也会影响天空颜色,尤其是火山喷发出的大量的灰尘、热气体和水蒸汽进入大气时。

灰尘的颗粒和其他一些微粒最终在离地面15千米到20千米之间的地方聚集成层。

这个空气层散射太阳光的效果格外明显,绚丽多彩,太阳呈现出蓝色或绿色,尤其是在黄昏时分,火山喷发几年之后还能看到这种景象。

  这些引人入胜的景色并不能弥补污染的危害,无论污染是天然的还是人为的。

但至少污染物颗粒通过绚丽多彩的天空颜色的微妙变化显示了它们的存在。

城市日落一旦出现暗红色,那便是对我们的警告。

我们应当禁止污染物排入大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继续欣赏到明朗的天空。

15.肥皂泡为什么总是先上升后下降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小朋友吹肥皂泡,一个个小肥皂泡从吸管中飞出,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美丽的色彩。

此时,小朋友们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我们大人也常希望肥皂泡能飘浮于空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但我们常常是看到肥皂泡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