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82981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6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docx

《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docx

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

【如正式引用,须自行核实】

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

学生记者戴安琪吴婉琪

一、采访时间

2017年4月15日。

二、采访地点

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老年活动中心,教工饭堂,校园内某亭子中。

三、人物简介

潘莲欢,女,1951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1968-1970年作为知青下乡到湛江专区东方红农场做农场工人。

1969年8月至1970年6月参加师部卫生队赤脚医生训练班。

1970年7月至1973年,被分配在东方红农场医院做赤脚医生,治疗方向包括内科、外科、儿科等。

1973年10月至1975年10月,在广州中医学院卫训队读书,方向是护理专科。

1976年毕业后,留校担任护校老师和团委书记。

1986年6月调往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从事人事科、工会、病案室等岗位的工作。

2006年正式退休。

退休后业余兴趣广泛,唱歌跳舞弹琴打太极,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

4、采访记录

记:

请问老师您现在多少岁了?

又是什么时候来到广中医的呢?

可否说一下当时的情况?

为什么您会选择来中医院校工作呢?

述:

我今年66岁了。

1973年参加完知青下乡以及赤脚医生培训后来到广州中医学院护校读书,当时还不是专门的学校,只是一个卫训队。

卫训队是广州中医学院为附属医院培训护理人员的,一般培训后直接在附属医院上岗,不往外分配。

我毕业时是大专学历,毕业之后就直接留校工作了。

后来,在教学系统的不断完善之下,护校才正式成为广州中医学院的护理系,最后演变成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护理学院。

并不是我选择来中医院校工作的,而是服从组织的分配,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到哪里。

我幸运地被挑到学医了。

我这个人就像万金油,在各个岗位上打拼。

记:

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您的人生经历好吗?

述:

好。

从我来中医学院读书前作为知青下乡的经历开始讲起吧。

1968年,我作为知青下乡到湛江专区东方红农场做农场工人。

1955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这句话后来成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

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

文革时期,张铁生打出一句大标语“不学ABC,照样有出息。

”在文化知识没有市场价值的背景下,我跟随组织去到了东方红农场。

离开东方红农场后,我参加了师部卫生队赤脚医生训练班,训练班的课程结束之后,我就被分配在东方红农场医院做赤脚医生,治疗方向包括内科、外科、儿科等。

在做赤脚医生的工作过程当中,我意识到我自己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来帮助到更多的病人,所以原本中专毕业的我回到广州,继续我的学业——在广州中医学院卫训队读书,方向是护理专科。

1976年毕业后,留校负责妇产科的教学兼任团委书记。

工作十年后,我被调往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从事人事科、工会、病案室等岗位的工作。

2006年正式退休。

退休后业余兴趣广泛,唱歌跳舞弹琴打太极,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

记:

感谢老师为我们分享你的人生经历,文革时期在你的描述下仿佛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我校工作这些年来,您曾参与了我校哪些令您印象极为深刻的重大事件?

述: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一附院评选三甲医院的那段时间,我们整个病案室忙得不得了。

因为我们要配合整理和传阅各个科室的病案。

就拿内科来说吧,如果一份病历的书写程度达不到三级,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调出大量的病案,来重新整理这一份病历。

在医院评选过程中,作为病案室,我们的技术力量一定要过硬,要让医院领导相信我们。

有时在病历上也会出现差错,而评比过程中不容有一丁点差错,所以病历进入我们病案室以后我们必须严格的审查,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要及时将病历打回原科室修改。

比如骨科曾经有一个医生,将某一位病人的病症诊断为大腿骨折。

这份病历一到我们病案室,马上就有同事发现问题了,怎么会有人大腿骨折呢?

大腿中有那么多块骨头,有这个骨,也有那个骨,还有上腿和下腿的区别,作为医生起码要将这些区分清楚。

这份不及格的病历及时被揪出,被打回原科室进行修正,避免了这种小错误酿成大错误。

在评选三甲医院期间,我们病案室付出很大,所以领导对我们很是感谢。

国家级检查组派人来检查时,会直接来到病案室。

他们精明着呢,不会找你要一叠一叠的病历,而是抽查。

比如,他们要与高血压相关的病历,又要编号为6字开头的病历,所以凡是以6为首数字编号与高血压相关的病历,我们都需要马上调出来给他们检查。

记:

要求如此之高,病案室仍应对自如!

述:

是啊。

平时病案室那么忙,不可能面对没有事先告知筛选条件的病例提前都准备好。

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每一份经我们手的病历,都经得起考验。

虽然我们在坚持把好这个关卡,但是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小纰漏,比如刚刚提到的骨科医生诊断的失误,如果这种错误的诊断一旦发出去,可能全世界医学界都会将它作为一个笑话,作为一个医护人员,作为一名医生,居然会出现给病人诊断错误的情况,这是绝对不行的。

这种完全性的错误,一旦没有被发觉,就会让病人不再信任医生,不再找你看病。

而这个时候我们病案室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每一份从病案室出去的病历都经得起业界的考验。

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干一行爱一行,平凡的工作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二三事来。

记:

我校建立至今,肯定遇到不少风波,哪一个您亲身经历的风波留给你的印象最深?

述:

我1973年来学校读书的时候,学校的建筑是很少的,现在都建成了好多楼了。

我记得当时为了盖南楼,我们这些学生睡到半夜突然被叫起来,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都要去帮忙扛水泥包。

我们那时候的学生都要帮忙扛水泥包啊!

一搞基建、搞建楼,学生都是要出动的。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医院的南楼,就会感叹我们付出了不少的劳动力在这里。

以前帮忙干活的时候,连一杯水都没得喝的,更别说提供饭食了。

一有基建任务,学生们就要马上出动帮忙抬水泥,抬完以后又各自散去。

而且那时候文革时期不是要挖防空洞吗?

毛主席说战争不止,防空不停!

我们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挖防空洞,边学习边挖。

记:

那南楼是用来干嘛的呢?

述:

南楼下边是防空洞,现在已经变成地下室了。

上面是病房,之前是一块平地。

现在楼就多啦,不止有南楼,还有北楼,其他很多楼。

当时我们既要挖防空洞,又要把楼层盖起来,就盖了5层楼。

我们学生当时有一门课程叫义务劳动课,就是用来挖防空洞的,所以那个时候的学生是比较艰辛的。

记:

我了解过这么一段历史,当时这块地本来是全部划给我们学校的,但是因为我们学校没钱建楼就一直空在那里,然后就被旁边的建筑工地抢走了,这是怎样的情况呢?

述:

也不是被抢走了,就是我们学院长期没使用,被占用了。

因为政府有关部门是有明确规定那块空地是属于我们学校的,后来学院就争回来了,好多原本属于我们的土地都拿回来了。

现在我们医院有一片空地都给人家占用了,实际上是我们医院的。

为什么咧?

因为文革时两大派系又文斗又武斗,就用刀用枪来打,好多人就离开学校了。

虽然说名义上是中医学院的学生,实际上他们没读书,又被打回老家去了。

因为当时的大学生也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武斗一打起来,搞运动的就开始搞运动了,不搞运动的全都被打回老家去了。

以前周边的房子都是苏联式的,在外边看是拱形的,进去看是凹形的,现在都是空的没人住了。

因为当时与苏联的友好关系嘛,所以我们学习外语都不学英语的,我一句英语都不会说的,我们当时学的是俄语,我跟我先生都是学俄语的,所以我们可以用俄语对话。

记:

学校是怎么收回那些土地的呢?

现在是还有土地没有收回来吗?

述:

对,还有土地现在还在打官司。

因为重视教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收回了部分土地。

学校的土地是完全收回来的,医院还有一部分土地没有收回来。

你们来的时候有经过广园新村吧,那里有一个篮球场,原来那一片被汽配公司占用了,整个一条路都是做汽车零件的,其实那块地是属于学校的,在文革后一恢复教育,学校就马上报告,政府将文件一批下来就把汽配公司赶走了。

赶走之后2010年亚运会就来了,亚运会当时下达任务说不能有任何烂尾楼空着。

我们的空地如果就那样放着就变成了烂尾楼,所以当时急急忙忙修建了一个篮球场。

亚运会过去后,学校想在那一块儿盖房子,但政府不批准,之后就用来搞绿化了。

房子没盖成功,后来又大部分学生都搬去了大学城,就没有盖房子的必要了,索性全部修建成球场,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地就基本要回来了,没要回来的地,就是我们医院那几幢苏联式的楼房,虽然说暂时用作医院的停车场,谁都不能干涉,但也没有明确说这个地是归我们医院的,所以也不能盖楼房,只能空放着当做停车场用。

记:

再想请问一下老师,我们学校现在是叫广州中医药大学嘛,那什么时候更名的呢?

述:

原来我们学校叫做广州中医学院,后来在各个系成立之后,学院就正式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了。

记:

老师有没有去过大学城校区呢?

有没有在那边的工作经历?

述:

没有在那边工作过。

学校搬到大学城那会儿我已经退休了,不过到那边去过好几次。

比如说60周年校庆时去参加了归侨宴,60周年校庆的规模比往年大,50周年校庆我就全程参加了。

记:

那老师给我们讲讲50周年校庆的事儿吧。

述:

50周年校庆规模很大,而且很隆重。

当时一个级一个级地找负责人,我被找去开会,委派我做护校73级的负责人,参与了校庆的筹备工作。

因为是50大庆,学校比较重视,就安排了各级负责人来动员相应班级关心学校的建设。

比如海外归来的同学,如果关心医院的建设,他们可以回来监督参与工作。

也会有筹募捐款的情况,那一年的捐款就全部由各个级的负责人来负责。

比如我们级,一般回来后了解到学院的具体情况,校友们都会热心地捐物捐款,然后我就负责把募捐所得交到相应部门,用于支持医院的建设。

对于凡是有募捐的海外人员,我们都比较热情地接待,包吃包住,优先待遇。

当时50周年校庆真的是非常隆重啊。

记:

具体都有怎样的活动呢?

当时50周年校庆是在三元里举行的吗?

述:

不,是在大学城举行的。

当时校友们全部安排在东方宾馆住,然后安排了电影、文艺节目,带他们去参观几个医院的临床建设等。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当时我们在大学城参观了药检所,有很多关于药的展览,那里有很高的中药墙壁,还有整个的建校史。

也就是你们现在的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当时条件比较简陋,最大的就是一个广场了,我们当时就在广场上开会。

后来有一次我们去到大学城演出,那个大舞台已经建立起来了。

之前都没有那个大舞台的。

记:

东方宾馆在三元里校区附近,既然在大学城举办,为何不直接住在大学城呢?

述:

因为大学城当时还在建设当中,那边一个宾馆都没有。

全部都是学生宿舍。

那个时候还没有建成教师公寓。

虽然说学生宿舍是建成了,但是里面还很空,什么都没有。

记:

大学城最先建起来的是教室吗?

述:

对,最先建了课室楼,然后是饭堂,再就是学生宿舍。

基本上大学建设都是这样。

我觉得现在学校建设发展得特别快,可以用大变样来形容了。

记:

那您是怎么看待学校这样的发展的呢?

述:

我觉得是国家重视教育的成果。

我们学校能有现在这么大的规模,主要是要表扬原来的冯新送校长。

当时我们要买大学城那块地,其实学校还是欠外面很多债的,这个校长很大胆地去买了很大一块地皮。

冯新送校长他们几个老领导,买下那块地皮时,心里很清楚他们一辈子都还不清这样一大笔钱,但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这样做了。

当时下面有很多人议论,哎呀,糟糕了,父债子偿啊,一辈子都还不清。

后来出现了一个大变化,凡是买了大学城地皮的学校,全部都免费,结果冯新送笑着那一群人立了一个大功!

记:

潘老师在校工作这么长时间,确实经历过不少事件。

我们知道我校李国桥教授发明了青蒿素,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述:

你们提到青蒿素,在我意料之中。

青蒿素的发明我们学校的贡献很大,特别是李国桥教授。

李国桥原来是我们学院的一个院长,他以前是搞针灸的。

当时疟疾很严重,国家就分配了搞青蒿研究的工作,来治疗疟疾。

国家一开始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屠呦呦,屠呦呦是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一把手,后来就把任务分配到地方上来了。

因为我们学院是最先建立的老四所中医药院校,解决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责无旁贷的。

李国桥教授接受这个任务后,就是要用尽各种手段攻破它。

他先尝试用针灸的方式来治疗疟疾,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后来他就转战中药治疟疾的研究,在国家已经确定青蒿可以治疟疾的前提下,去研究青蒿到底要怎么治疗疟疾。

当时李国桥院长带领他的热带病研究组,成立了一个研究青蒿治疟疾的团队,他和他的夫人甚至亲身试药,一度昏迷过去,在多次把药物打入人体确定了青蒿素治疟疾的疗效之后,终于把这件事搞出了名堂。

记:

老一辈的精神真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啊。

述:

是啊!

他们真的为抗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记:

老师在担任护校的团委书记时,发展了一批又一批团员,这段经历的意义您觉得在哪里呢?

述:

意义主要是领导学生们往正规的路走,因为当时的指导思想是重点培养,我鼓励来自各个地方的同学们,特别是农村部门的同学们,有一个组织培养自己肯定能少走弯路。

有一个组织在,你就能随时汇报,不管你是怎么想的,对世事有怎样的看法,他都会领导你。

比如说我在工作上遇到过很多坎坷,但我很庆幸我是一个党员,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允许自己犯错误。

后来事实证明,坚守自我就能得到认可。

记:

老师你是怎么看待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关系的呢?

述:

我觉得中西医结合还是离不开的,有一些急性病,用参附注射液就能马上缓解,但一些临床的手术还是要用到西医的手段。

在病情最关键的时候还是要以西医为主,而慢性病或者说术后恢复又离不开中药的治疗。

慢性病比如咳嗽、感冒,虽然说我们医院开发的那个柴葛感冒退热颗粒真的很好,一开始感冒喝上两瓶肯定好。

但有一些人的体质不行,身体偏寒凉的,又附带气管炎之类的,这时候中西医结合就很必要了。

记:

我们一附院治什么病特别有优势?

述:

内科的气管炎吧。

治疗方式是扎针和中药一起用。

以前我在医院临床时,院长黄耀燊对中药的比例抓得很严,每一个科每个中药的比例不能超过多少,他都会严格规定;外科手术他也抓得很严,如果手术用药量超过百分之几,就会扣奖金扣年终之类的。

记:

老师对于我们毕业后的人生规划有什么意见呢?

述:

对于你们毕业后的意见,我还是保持一点——大学生,一定要以学为先,重在实践。

要懂得学以致用。

这样肯定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来的。

只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你自己,投入进去,踏实肯干,就一定会有所价值。

记:

老师这一生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有所价值,值得我们钦佩。

老师是如何一直以党员的身份去要求自己的呢?

述:

我经常和我的家人说,万一以后我不幸被敌人抓到,我保证不会叛党。

我这个人就是这样,绝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背叛党组织,也绝对不会站在反动的一边,讲一些对党组织不满的话。

我总觉得要保持一个平安、和谐的国家最主要的就是大家要以和为贵,人和国家才能富兴。

记:

到底是什么让您如此坚定地信念党组织呢?

述:

虽然说我这个人的人生道路很坎坷,但是呢,我就觉得我从一个一般平民家庭出生的孩子,慢慢地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我已经非常满足了。

我是一个懂得知足常乐的人,不会说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

所以我不会发明一些什么,也不会创造一些什么,但是我很知足。

我也不会说甘于平凡什么的,每次考试我都很勤奋,比如考职称的时候,在相关人员来考察我时,我说考我什么都行,考医生我也行,考护士我也行。

做护理系的老师教护士教了那么多年,我不怕接受考验。

考医生考察人事科的病案知识,我也是可以的。

记:

老师您不怕经受考验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之后遇到什么问题我们也会随时咨询您的。

述:

我觉得我的经历算不上什么的,也没有什么书面的材料,我不过就是一个小人物而已。

记:

老师不要妄自菲薄。

有时候平凡就是一种力量,就像我们两个人,我们总是觉得自己以后可能就这样过一辈子了,可是谁也不知道我们究竟会怎样度过这一生。

也许我们的一生很平凡,没有人会认得我们是谁,不是每一个人都活得像李国桥教授一样被大众知晓,但是,您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的,把您的工作一直都做得很好,一直都坚守自己的信仰,我觉得这是一种圆满。

附注:

照片7幅见以下诸页。

(注:

学校关工网站刊发时间:

2017年11月10日)

图1.潘莲欢老师近照

 

图2.潘莲欢老师(中)与学生记者戴安琪(左)、吴婉琪(右)合影

 

图3.采访场面(潘老师写下口述中人物姓名)

 

图4.采访场面(潘老师指导小记者写药名)

图5.采访场面(潘莲欢老师就小记者的提问侃侃而谈)

图6.采访场面(潘莲欢老师跟小记者实地讲述三元里校区的变化)

图7.采访场面(聊到高兴处,潘莲欢老师选了一座亭子与小记者坐下继续讲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