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8353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docx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精华版

绪论

5.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政治与行政是政府的两种功能。

政治与政策或国家意志的表达相关;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

“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7.行政管理的要素:

(1)主体:

A、国家各级行政机关;B、行政机关领导人;C、授权组织;D、一般公务员。

(2)客体:

A、各种企事业组织和社会组织;B、一般公民。

(3)方式:

依法管理。

行政管理学·绪论

二、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阶段划分:

2.产生背景:

A、现代国家的建立是政治前提;B、以现代市场经济为方向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前提;C、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技前提。

D、行政国家:

行政权力急剧扩展,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成为一种最活跃和强有力的国家力量的现象。

3.现代西方行政管理的知识基础

(1)1887年威尔逊《行政学研究》,首次将“政治”和“行政”分开,是开山之作。

行政管理学·绪论

(2)1900年,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阐述了二者的不同意蕴,是重要著作。

(3)其它:

1911年,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其倡导的标准化、科学化、专业化管理方式,提供了管理学基础。

责任制、科学管理、量化分析。

1916年,法约尔《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对管理学进行了科学分类:

技术、商业、财政、安全、会计、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学·绪论

●行政管理活动包括: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5项活动。

深化了管理学的内涵。

●马克斯·韦伯:

关于行政组织的官僚科层制理论(bureaucracy),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韦伯的基本观点:

a、规则约束,结构严密的组织;b、明确的分工,井然有序的职责体系;c、专业化的管理;d、非人格化,人员选拔、提升公开竞争;e、其它:

科层制是人类迄今为此用于管理复杂组织的最合理的形式;f、是实现法理型权威的要求:

传统权威、卡里斯马权威、法理型权威。

行政管理学·绪论

●梅奥1933年《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

提出“社会人”“团体人”观点。

认为人有社会和心理需求,追求友情、安全感、归宿感和尊重。

生活中存在大量非正式组织。

●西蒙1947年《管理行为》:

管理就是决策;理性有限理论;满意原则。

●布坎南《同意的计算》:

公共选择理论。

人的自利性。

政治市场理论。

●哈耶克和林德布洛姆:

渐进决策理论。

●诺斯:

制度变迁理论。

三我国的行政管理:

●背景分析

●1.西方国家的行政理论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中国?

●2.变动不居的行政环境

●问题

●1、符合中国实际的行政管理体制及模式的构建问题。

●2、行政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和关系的磨合问题。

●3、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问题。

●4、政府定位问题:

大政府或是小政府?

国家本位还是社会本位?

序论

●3.80年代后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多学科综合,学派并立。

(1)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

探讨各国具体国情(经济、社会、沟通网络、符号系统、政治架构)对行政的影响,公共行政又如何影响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勾勒了三种行政模式,农业社会的融合型、工业社会的衍射型、过渡社会的棱柱型模式。

(2)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人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行动目的是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行为规制要靠政治市场看不见的手——选举制度的良性运转。

(相关知识链接可关注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斯密《道德情操论》等。

●(3)诺斯的制度经济学。

两种制度变迁方式:

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分析了集体行动过程中的“搭便车”问题、制度生成过程中的“路径依赖”、提出了产权和国家悖论、探讨了政策失败的原因(一种无效率的制度安排的维持):

统治者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集团利益、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

●(4)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

政策的制定是对以往政策小的修订(思维逻辑类似哈耶克的“自发秩序”,参考《通向奴役之路》、《致命的自负》、《自由秩序原理》等)。

●(5)新公共管理运动。

以市场取代官僚组织,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政府功能的市场承包,引入竞争,将公众视为公共行政机构的客户。

●三、中国的行政管理

●问题:

●1.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的行政管理制度模式尚未形成;

●2.结构和运行机制尚需要磨合;

●3.文化再造:

实现行政法治,非人格化。

剔除各种“家长制”及人身依附关系。

第二章行政权力

3.行政权力的特点:

公共性、手段性、一元性、强制性、自主性、膨胀性。

4.行政权力与其它政治权力的不同:

(1)同立法权的不同:

从性质和作用结果看,立法权是多数人向少数人集中,属于输入;行政权是少数人向多数人扩散,属输出;从权力功能看,立法权是制定法律和政策,是宏观的,行政权是执行法律和政策,是微观的;从价值看,立法权追求民主,行政权追求效率;从行使状况看,立法权是偶然,间歇性的,行政权是普遍,经常性的。

(2)同司法权的不同:

权力运行的方向不同,行政权力是至上而下,而司法权力具有某种平行性;独立性不同,行政权力上下级之间有指挥和控制关系,而司法权力的各级主体则独立行使审判权;作用和功能不同,一个积极,一个消极,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价值原则不同,一个追求公正,一个追求效率。

●(3)同政党权力的不同:

目的不同,一个实现国家意志(普遍主义的价值取向),一个代表部分人利益(特殊主义的价值取向);合法性程度不同,行政权力有自然的合法性,政党权力作为一种集团性权力,没有必然的合法性;权力客体不同,一个是社会,一个是党内;权力手段不同,一个靠暴力威慑,一个靠意识形态符号和纪律。

●行政权力的行使关键:

实现由权力向权威的转变(从外在强制到内在认可)。

●4.推进行政权力的实现:

考虑权力行使的幅度和范围;增加权力强度;注意目的与手段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行政客体的潜在能力;行政环境的影响。

●4.行政监控存在的问题:

专业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监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监控权的滥用;监控成本太大;组织结构与功能分割。

第三章行政职能

一、行政职能

2.特征:

政治性和社会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多样性和整体性。

3.行政职能的发展:

(1)传统社会,行政职能比较单一。

在东方,主要任务是举办和维护社会公共工程。

基层社会结构权力分散。

具有功能单一化、结构专业化、权力集中化的特点

(2)现代社会行政职能日趋复杂,有“行政国家”之说,说明行政职能对社会的全面渗透。

形式有立法创议权、委托立法权、自由裁量权、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权等。

二、行政职能的分类及内容

●经济外部性:

指某个经济实体的行为使他人收益或受损(正外部效应与负外部效应),都不会因之得到补偿或付出代价,前者是共享物品或公利,后者是公害。

●公共产品,指那些能够同时供众人共享的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成本及享用效果并不随享用它的人数及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3)上述职能可以分为六个方面:

●维持职能:

通过制定国家典章法令,确立和巩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国家基本社会政治制度、国家主要价值规范、法统。

●保卫职能:

通过国防、外交等手段,保卫国家主权及民族独立,保卫公民生命、财产和政治权利,维护社会秩序。

●扶助职能:

扶助公民、公民团体、工商组织均衡发展(确定价值取向,加上产业政策、关贸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扶助弱者生存(政府保障及救济)。

●管制职能:

即管制社会行为主体与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社会行为。

●服务职能:

通过兴办各类公共事业,造福国民。

●发展职能:

政府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引导,推进社会进步。

如科技创新、综合国力增加、国民生活质量提高等。

行政职能变迁的全球趋势

(1)社会服务职能地位不断上升;

(2)行政职能日益社会化;(3)地方政府作用日大;(4)行政管制日益法制化。

三、行政职能变迁

●3.我国情况:

(1)我国行政职能体系的弊端:

权力高度集中,职能复杂,管得过多过死;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抑制企业及社会的自主性及活力;行政开支过多,财政负担沉重;行政腐败。

(2)我国行政职能转变任务:

A.重心转移(政治向经济,管理向服务);B.行政职能方式转变(从行政手段向经济、法律手段转变,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转变,由重计划、排斥市场向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转变。

三、行政职能变迁

●C.当前关键是理顺行政职能关系:

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企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理顺国家和社会关系(发展社会,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及自治能力);理顺内部职能部门关系(职能不清、多头领导、人浮于事、政出多门)。

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实行服务行政;推行政务公开,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参照书上内容)

四、行政职能的限度

(二)政府失灵:

(1)政府对社会的经济管理缺乏明确的利益主体、责任主体,导致政府效率低下;

(2)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能因为不存在绝对的公平而难以履行,且常以牺牲效率为代价;(3)政府由具体官员组成,他们作为自然人并不因为承担公共责任而具有任何道德优势,他们不比常人坏,也不比常人好,他们也会犯错误;

四、行政职能的限度

●(三)市场失灵主要问题:

1.个人的价值观和自由与社会公理及原则存在矛盾;2.完全竞争假设的不可能满足,损害社会效率;3.一般竞争均衡不适应某些领域;4.帕累托最优的不可能实现;5.信息存在不完备性和不相关性;6.不完全均衡存在导致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7.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在配置资源时产生偏离;

8.市场不会自动供给公共产品。

第四章行政组织

要素:

人、财、物、法律制度、结构、功能、机制、目标、运行、价值。

这些要素可以分为:

人的要素;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制度要素。

3、行政组织的种类:

按管辖范围可以分为中央行政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按照是否有规范化的结构可以分为正式行政组织和非正式行政组织。

按照工作性质和内容可以分为:

(1)首脑机关;

(2)职能机关;(3)辅助机关;(4)咨询机关;(5)派出机关。

行政组织目标制定的原则:

目标要明确;目标要统一;目标要适度;目标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3、目标管理:

一种以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同任务管理相对应。

强调激发个人内在的工作潜力、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方式:

(1)实行目标责任制,激发个人的目标和责任意识,以内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

(2)强调目标制定和执行中的个人参与,通过协商、合作,将组织目标置换为个人目标。

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同任务管理对应,二者的比较:

任务管理:

体力→不思考→不需要创造性→别人规定一切→行动→不负责任→没有主动性。

体力加能力→思考→需要创造性→自己制定目标→情报加行动→负责任→确立主动性。

三、组织结构

2、行政组织结构关系的制度化称为行政组织体制。

从行政决策责任人的多少可以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从行政组织上下级职权大小可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根据行政组织内部功能和性质可分分级制和分职制。

四、组织气候

1、一个生态行政学名词。

是指由组织的结构、目标、机制和成员个人对组织的感情、态度、思想、精神等综合而成的组织氛围和状态。

2、影响氛围的诸因素及其考量。

3、组织认同:

几个衡量指标

六、行政组织的发展与变革

1、发展目标:

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结构的协调性;增强组织的人文氛围和创造沟通能力(形成良好的组织气候);提高组织效能。

2、成功变革的条件:

外在的情景压力;价值观转型;克里斯玛人物;变革技术;社会心理。

5.非正式组织基本标志是:

未经正式的计划、组织、登记等而自由形成的松散的人群聚合体。

6、中国传统的政治学和行政管理理论反对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7、好的领导要处理好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关系,善于利用好非正式组织,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8、讨论:

如何看待灰色组织?

学习型组织基本含义:

具有强烈的自我超越和发展意识,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并以学习为基本手段,不断追求思维更新和创造性能力发挥的开放式组织。

第五章行政领导

1.领导的含义

3.综合性影响力包括凝聚性要素和强制性要素。

前者以人格、修养、能力、知识为基础,是一种激发内在情感的艺术领导行为。

后者以职权为基础,是一种强调外在目标的职位领导行为。

4.领导的基本功能:

1.确立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洞察力和预见力);2.聚合追随者(组织、协调、凝聚力);3.动员和组织群众(感召力和鼓动力)。

7.行政领导四要素:

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客观环境。

要求:

(1)领导者要能够发动、鼓励下属行动;

(2)领导者要能够将组织目标内化为下属行为,解决领导行为和领导目标之间的间接性问题;(3)适应、利用及改造环境。

4.领导者如何运用权力?

(1)多种方式综合运用如说服(恳谈、对话、协商)、示范、命令;奖赏、惩罚;

(2)学会授权(刚性授权、柔性授权、惰性授权、模糊授权);(3)学会用人、激励(找到每一个人的需要);(4)帮助下属实现个人利益;(5)敢于负责任,能保护下属。

3.领导者的性格品质要求:

动机强旺、意在高远;意志坚强、坚忍不拔;执中有权、通权达变。

4.领导力的五种行为:

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

领导集体的结构:

1.全面的知识结构;2.多元的身份结构;3.合理的年龄结构;

4.良好的气质结构。

v.如何对待权力性影响力;

第六章行政决策

.要素:

主体(行政机关中的领导人);客体;信息(满足及时、全面、真实、准确、适用等要求);方法;效果(包括直接效果,间接效果及历时性的效果等)。

渐进决策模式;林德布罗姆。

社会发展的知识增量导致未来的不确定;决策是对客观的一种主观选择。

四、影响行政决策的因素

1.政治和法律因素;

2.外部压力;

3.信息质量(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反映不及时、不准确或不全面;信息传递过程的筛选;信息沟通障碍及流通渠道阻塞);

4.决策者素质;

5.决策体制与决策手段。

行政决策过程

1.形成:

(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2)收集信息,拟定方案。

谨防信息失真,信息不足及信息过量(媒体左右政策议程)。

(3)分析评估,抉择方案。

注意决策过程中的判断误差:

A,漠视“常识”;B,直觉判断的易获得性(重视使人印象深刻的信息);C,锚定现象。

2.实施:

3.完善;4.决策过程中的选择原则:

(1)折中原则;

(2)乐观与悲观原则;(3)等概率原则;(4)最小悔值原则。

行政决策执行及偏差

完美的实施要求:

绝对权威的充分控制;统一而明确的执行标准与规则;绝对的服从;完美的信息沟通与协调;充裕的时间和动员。

政策执行偏差原因很多:

灵活性本身的要求;执行者自身利益的“过滤”;政策实施中下层压力的缺乏(公共产品消费者需求不足),导致执行部门缺乏热情和效率。

第七章人事行政

现代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

公平竞争原则;功绩制原则;依法管理原则

4.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基本过程是从古代“恩赐官爵制”到近代“政党分肥制”再到现代功绩制。

1855年,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决定实行文官录用考试制度,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文官制度在英国确立。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彭德尔顿法》,决定文官录用用功绩制取代分赃制,实行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标志美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诞生。

5.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征:

职业常任(永业制);用人为贤;功绩制;政治中立。

此外,西方两官分途:

一般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

狭义的文官制度指的是后者。

6.中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

“国家干部”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人与管事脱节;

管理方式陈旧单一,阻碍人才成长;

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缺乏法治。

1.公务员的概念(根据新颁《公务员法》的规定):

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1)履行公职是指的代表国家履行公共职能。

(2)国家干部编制包括行政编制、事业编制、企业编制、军事编制等。

(3)这儿的国家财政也包括地方财政。

6.职位:

通俗理解即工作岗位,是职位分类的最基本单元。

它以“事”为中心,是职务、责任和权力的统一,强调专业性。

7.品位:

即官阶等级,以“人”为中心,是身份、地位、资历、学历、能力、经验、贡献等的综合体,强调通用、管理特征。

方向:

增加等级。

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是公务员的两种基本分类方式,在我国是两者的结合(以前者为主)。

8.我国职位分类:

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及法官、检察官等类别。

9.职务类型与职务层次:

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领导职务层次分为:

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共十级。

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

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分为:

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3.公务员招考录用对象:

主任科员以下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

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一年。

四、公务员考核、职务升降与奖惩

(一)公务员考核:

1.一般原则:

平常和定期相结合;功绩主义是普遍趋势。

2.考核内容:

A.英国考核工作知识、人格性情、判断力、责任心、创造力、可靠性、机敏适应性、监督能力、热心情形、行为道德等十项。

B.美国考察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适应能力三因素.C.中国考核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可以分为对领导成员公务员的考核和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考核两种。

3.考核结果:

定期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

定期考核的结果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

定期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

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

连续两年定期考核不称职的,将予以辞退。

4.公务员的兼职:

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外兼职,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并不得领取兼职报酬。

国家公务员不得在企业和营利性事业单位兼任职务。

B.逐级晋升原则。

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当逐级晋升。

特别优秀的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常常是梯队建设的情况),可以按照规定破格或者越一级晋升职务。

四、公务员考核、职务升降与奖惩

竞争上岗:

机关内设机构厅局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出现空缺时,可以在本机关或者本系统内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任职人选。

公开选拔:

厅局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出现空缺,可以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产生任职人选。

司法职业任职:

确定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的任职人选,可以面向社会,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的人员中公开选拔。

其它内容参照:

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暂行规定

2.奖励的原则:

A.公平适当的原则;B.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并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3.奖励的种类:

A.主体奖励:

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只能单独适用。

B.附加奖励:

奖金、奖品、晋级、增加退休金、特别休假、免费旅游等,可以同前者合并使用或多项使用。

我国公务员法规定:

“对受奖励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予以表彰,并给予一次性奖金或者其他待遇。

2.惩戒的种类: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注意:

降职不是处分,升职也不是奖励)。

适用类型根据违纪性质、严重程度、社会影响、损失和后果等确定。

降级一般降低一个级别。

4.惩戒的后果与期限:

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

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

(如何理解惩戒与后续发展的关系?

能否提前解除处分,一等功以上的特殊贡献可),有关材料归入本人档案。

6.公务员过错责任原则:

注意公务员法54条关于公务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执行命令的有限责任原则的规定。

注意这里对“法”的理解。

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一)公务员的交流

1.公务员交流是指根据工作需要或者公务员个人愿望,通过调任、转任、挂职锻炼等形式,在机关内部调整公务员或者将非公务员身份的公职人员调入机关担任一定层次公务员职务的管理活动。

3.交流的形式:

(1)调任:

是原来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人通过“调”的方式成为公务员。

调任所适用的职务层次比录用高。

(2)转任(横向):

是在公务员内部进行交流的方式。

交流的重点是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党委、政府部分工作部门的主要领导成员。

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十年的,必须交流。

工作性质特殊的非领导职务”是指直接经管“人、财、物”和执行执法监督职能的职务。

(3)挂职锻炼(纵向):

一般1-2年,可去上级机关,也可去下级机关。

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关系。

可以分为上挂、下挂和外挂。

人事关系包括:

工资、档案和户口等。

2.回避类型:

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公务回避。

3.领导职务辞职的4种类型:

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

1.公务员的退休类型:

应当退休(义务退休或必须退休,也可以称法定退休)和申请退休(自愿退休或者提前退休);

公务员职务聘任

1.职位要求:

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

聘任合同期限为一年至五年。

聘任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为一个月至六个月。

国家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

  人事争议仲裁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依法维护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

  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立。

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公务员主管部门的代表、聘用机关的代表、聘任制公务员的代表以及法律专家组成。

第八章公共财政

一、概论

1.含义:

财政行政是行政主体为履行职能或维护自身运转,对资金的收入、支出进行预算、决算、会计、审计、分配、监督使用等管理过程。

分税制:

国家的中央与地方政府按照事权与财权的结合,核定收支数额,按照税种划分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分类:

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复式预算划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

建设性预算收入如不足以抵补其支出,其差额即为赤字,可以通过举借内债和外债来弥补。

5.预算的收入和支出:

预算收入包括:

(1)税收收入;

(2)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3)专项收入;(4)其他收入。

 预算支出包括:

(1)经济建设支出;

(2)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3)国家管理费用支出;(4)国防支出;(5)各项补贴支出;(6)其他支出。

预算类型:

历年制预算与跨年制预算。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1.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

第九章行政效率

衡量指标:

质量、数量、费用及时效

(三)政府特点和绩效评估的困难:

特点:

1.政府部门的垄断性(又称非市场性,基于规模经济、非盈利性、管制等原因,导致信息垄断及确定评价标准的困难);2.政府部门的目标多元性及目标弹性(关涉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且抽象和软化);

一、行政效率

评估困难:

1.在政府产出上,多为无形产品(无形,不可储存,重过程),难评估;多为中间产品,且具有非商品性(难以进行货币化衡量)。

2.在生产过程上,多具有劳动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