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84664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docx

甲醇生产安全培训资料

目录

第一章、焦炉气各组份的理化性质-3-

一、一氧化碳防毒﹑防污染的处理-3-

1、一氧化碳理化性质-3-

2、应急措施:

-3-

二、甲烷防毒﹑防污染的处理-4-

1、甲烷理化性质-4-

2、应急措施-4-

三、氢气防毒﹑防污染的处理-4-

1、氢气的理化性质-4-

2、应急措施-4-

四、二氧化碳防毒﹑防污染的处理-5-

1、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5-

2、应急措施-5-

五、甲醇理化性质与危险、有害特性识别表-5-

六、一氧化碳理化性质与危险、有害特性识别表8

七、二氧化碳理化性质与危险、有害特性识别表9

八、氢理化性质与危险、有害特性识别表11

九、硫化氢理化性质与危险、有害特性识别表12

十、氮(氮气)理化性质与危险、有害特性识别表13

十一、氧的理化性质与危险、有害特性识别表14

十二、主要危险、有害物质与因素分布表15

第二章、安全知识16

一、安全生产管理概要16

1、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

16

2、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原则和体制:

16

3、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17

4、安全生产的任务:

17

5、化工生产的特点:

17

6、安全生产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7

7、消防工作方针:

17

8、事故“三不伤害”和事故“四不放过”原则17

二、化工部四十一条禁令18

1、化工企业厂区十四不准18

2、操作工六严格18

3、动火六大禁令19

4、进入容器设备八个必须19

5、机动车辆七大禁令19

三、化工安全技术19

1、燃烧19

2、爆炸20

四、防火防爆基础知识23

1、火灾:

23

2、火灾的分类:

23

3、爆炸事故及其特点23

4、生产过程中防火防爆的预防措施24

五、化工生产安全技术与管理25

1、典型化学反应的危害性及基本安全技术25

2、化工单元操作的危险性及基本安全技术26

六、化工生产安全操作28

1.生产岗位安全操作28

2.开车安全操作及管理29

3.停车安全操作及管理30

4.紧急处理30

七、化工机械设备安全技术31

1.锅炉安全31

2.压力容器、气瓶及压力管道安全31

3.压力管道安全32

4.起重:

32

5.化工安全检修32

八、电气安全技术33

1.触电防护技术33

2.触电原因:

33

3.触电防护措施33

4.触电的急救:

34

九、安全技术规程35

1、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35

2、岗位有毒物质简介38

3、防护器材使用范围及佩戴方法38

4、车间事故柜的使用与保管规则45

5、发生中毒时的抢救与急救46

 

第一章、焦炉气各组份的理化性质

一、一氧化碳防毒﹑防污染的处理

1、一氧化碳理化性质

一氧化碳在焦炉气中是含量较高的成分之一。

无色具有极微弱的臭味,一般不易察觉。

相对密度0.97,是易燃﹑易爆且具有剧毒的气体。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最低着火点为651℃,在氧气中为590℃;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12.5~74.2%,在氧气中为15.5~94.0%,按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它也是可燃,可爆性气体。

一氧化碳有剧毒,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中毒,进入血液后将血液中的氧排除,使血液缺氧人就会窒息。

它也有直接毒害细胞的作用,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毒。

一般在空气中含有一氧化碳0.1~0.12%(体积)时,吸入一小时以上可致人死亡,其中毒一般都是急性的。

症状很典型:

脉慢﹑头痛﹑眩晕﹑呕吐﹑皮肤涨红﹑呼吸空难﹑知觉消失﹑昏迷﹑最后导致死亡。

慢性中毒一般症状为:

头痛﹑恶心﹑贫血﹑心悸﹑失眠﹑记忆力减退等。

2、应急措施:

⑴对泄露岗位加强通风,设立警戒。

⑵联系有关部门迅速处理,处理时用防爆工具。

⑶浓度较高的坏境,要佩戴空气呼吸器或防毒面具。

进入容器内作业时要按规定办理容器内部作业安全许可证,并有专人监护。

⑷发现有一氧化碳中毒人员后,立即移送到空气新鲜的地方。

立即进行急救,输氧,若停止呼吸;进行人工呼吸或采用人工呼吸复苏器进行急救,并拨打120。

二、甲烷防毒﹑防污染的处理

1、甲烷理化性质

甲烷是焦炉气中的主要成分,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可燃性气体。

比空气轻,相对密度为0.554,对人体无毒。

当空气中含量达到2~20%才对人体有危害;高于80%时,会使人感到呼吸空难而窒息死亡。

按发生火灾的危害性划分属于可燃可爆性气体,在空气中的最低着火点为540℃,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5.3~15。

0%。

2、应急措施

⑴对泄露岗位加强通风,设立警戒。

⑵联系有关部门迅速处理,处理时用防爆工具,消除跑冒滴漏。

⑶浓度较高的坏境,要佩戴空气呼吸器或防毒面具。

进入容器内作业时要按规定办理容器内部作业安全许可证,并有专人监护。

⑷人员吸入高浓度甲烷后,立即移送到空气新鲜的地方。

立即进行急救,输氧,若停止呼吸;进行人工呼吸或采用人工呼吸复苏器进行急救,并拨打120。

三、氢气防毒﹑防污染的处理

1、氢气的理化性质

氢气是焦炉气中的最主要成分,为无色无臭味的可燃性气体。

它比空气轻,相对密度为0.07,它对人没有直接的毒性,但在空气中浓度过高也会使人窒息死亡。

按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它也属于可燃可爆性气体。

氢气的最低着火点为570℃,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4.1~74.1%。

2、应急措施

⑴对泄露岗位加强通风,设立警戒。

⑵联系有关部门迅速处理,处理时用防爆工具,消除跑冒滴漏。

⑶浓度较高的坏境,要佩戴空气呼吸器或防毒面具。

进入容器内作业时要按规定办理容器内部作业安全许可证,并有专人监护。

⑷人员吸入高浓度甲烷后,立即移送到空气新鲜的地方。

立即进行急救,输氧,若停止呼吸;进行人工呼吸或采用人工呼吸复苏器进行急救,并拨打120。

四、二氧化碳防毒﹑防污染的处理

1、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味的气体,有酸味。

比空气重﹑相对密度为1.53﹑化学性质很稳定﹑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时能刺激人的黏膜和皮肤,一般浓度在2%一下时人体不会产生明显的中毒症状,含量较高时会引起呼吸系统的瘫痪,导致死亡。

2、应急措施

⑴对泄露岗位加强通风,设立警戒。

⑵联系有关部门迅速处理,处理时用防爆工具,消除跑冒滴漏。

⑶浓度较高的坏境,要佩戴空气呼吸器或防毒面具。

进入容器内作业时要按规定办理容器内部作业安全许可证,并有专人监护。

⑷应急预救治:

立即清除口鼻咽喉内的堵塞物,移开压在心胸部的重物,若患者呼吸微弱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采用人工呼吸复苏器进行急救,呼吸趋于平缓后,解开患者衣扣﹑皮带;呼吸已平稳,但仍处于昏迷状态的,将患者置成复原卧式等待救护车。

五、甲醇理化性质与危险、有害特性识别表

物质名称

甲醇;木酒精

分子式

CH3OH

危险性类别

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相对分子量

32.04

主要用途

主要用于制造甲醛、香精、染料、医药、火药、防冻剂等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无色澄清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主要成份

纯品

闪点(℃)

11

引燃温度(℃)

385

沸点(℃)

64.8

爆炸极限

(V%)

5.5~44.0

相对密度(水=1)

0.79

熔点(℃)

-97.8

饱和蒸汽压(kPa)

13.33(21.2℃)

最大爆炸压力(MPa)

无资料

最小点火能(mJ)

0.215

燃烧热(kJ/mol)

727.0

溶解性

溶于水,可溶于醇、醛等多数有机溶液

健康危害及防护措施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皮肤吸收

车间卫生标准(mg/m3)

50

健康危害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中毒:

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晕眩、醉酒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

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

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

慢性影响:

神经衰弱综合症,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

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就医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眼防护

带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实行就业前和定期体检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

易燃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不聚合

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可形成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

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起回燃

禁忌物

酸类、酸酐、强氧化剂、碱金属

灭火方法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

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储运条件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

仓间温度不宜超过30℃。

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

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桶装堆垛不可过大,应留墙距、顶距、柱距和必要的防火检查通道。

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

露天储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灌装时要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六、一氧化碳理化性质与危险、有害特性识别表

物质名称

一氧化碳

分子式

CO

危险性类别

第2.1类易燃气体

相对分子质量

28.01

主要用途

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用作精炼金属的还原剂。

理化性质

外观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

主要成份

纯品

闪点(℃)

<-50

引燃温度(℃)

610

沸点

-191.4

爆炸极限

12.5~74.2

相对密度

0.97

熔点(℃)

-199.1

饱和蒸汽压(kPa)

无资料

最大爆炸压力(MPa)

0.720

最小点火能(mJ)

无资料

燃烧热(kJ/mol)

2800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解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物

健康危害及防护措施

侵入途径

吸入

车间卫生标准

30

健康危害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救措施

吸入: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术。

就医。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生产、生活用气必须分路。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紧急状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眼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

实行就业前和定期体检。

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浓度区作业,需有人监护。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

易燃

燃烧分解产物

二氧化碳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不聚合

危险特性

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禁忌物

强氧化剂、碱类。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储运条件

易燃有毒的压缩气体。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

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

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

应与氧气、压缩空气、氧化剂等分开存放。

切忌混储混运。

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运输严格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

穿消防防护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也可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校验后再用。

七、二氧化碳理化性质与危险、有害特性识别表

物质名称

二氧化碳;碳酸酐

分子式

CO2

危险性类别

第2.2类不燃气体

相对分子质量

44.01

主要用途

用于制糖工业、制碱工业、制铅白等,也可用于冷饮、灭火及有机合成。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

主要成份

纯品

闪点(℃)

无意义

引燃温度(℃)

无意义

沸点(℃)

-78.5(升华)

爆炸极限(V%)

无意义

相对密度(空气=1)

1.53

熔点(℃)

-56.6(527kPa)

饱和蒸汽压(kPa)

1013.25(-39℃)

最大爆炸压力(MPa)

无意义

最小点火能(mJ)

无意义

燃烧热(kJ/mol)

无意义

溶解性

溶于水、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健康危害及防护措施

侵入途径

吸入

车间卫生标准(mg/m³)

健康危害

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

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窒息。

急性中毒:

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

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能造成-80~-43℃低温,引起皮肤和眼睛的严重冻伤。

慢性影响:

经常接触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等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

但在生产中是否存在慢性中毒国内外均未见病例报道。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

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

身体防护

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眼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

其它

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浓度区作业,需有人监护。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

不燃

燃烧分解产物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不聚合

危险特性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禁忌物

灭火方法

本品不燃。

切断气源。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

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校验后再用。

八、氢理化性质与危险、有害特性识别表

物质名称

分子式

H2

危险性类别

第2.1类易燃气体

相对分子量

2.01

主要用途

用于化学分析,如鉴定金属离子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

主要成份

工业级≥98.0%

高纯≥99.999%

闪点(℃)

无意义

引燃温度(℃)

400

沸点(℃)

-252.8

爆炸极限(V%)

上限:

74.1

下限:

4.1

相对密度(空气=1)

0.07

熔点(℃)

-259.2

饱和蒸汽压(kPa)

13.33(-257.9℃)

最大爆炸压力(MPa)

0.720

最小点火能(mJ)

0.019

燃烧热(kJ/mol)

241.0

溶解性

不溶于水、乙醇、乙醚

健康危害及防护措施

侵入途径

吸入

车间卫生标准(mg/m3)

中国未制定

健康危害

在很高的浓度时,由于正常氧分压的降低造成窒息:

在很高的分压下,可出现麻醉作用。

急救措施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工程控制

密闭系统、通风,防爆电器与照明

呼吸系统防护

高浓度环境中,佩带供气式呼吸器或自给式呼吸器

身体防护

穿工作服

手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眼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其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

易燃

燃烧分解产物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不聚合

危险特性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

与氟、氯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禁忌物

强氧化剂、卤素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雾状水、二氧化碳、干粉。

储运条件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温度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气、压缩空气、卤素(氟、氯、溴)、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混运。

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数量灭火器材,禁止用易产生火花的设备和工具,先入库先发,轻装轻卸。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

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

切断气源,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以剩下的气体。

九、硫化氢理化性质与危险、有害特性识别表

物质名称

硫化氢

分子式

H2S

危险性类别

第2.1类易燃气体

相对分子量

34.08

主要用途

用于化学分析,如鉴定金属离子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主要成份

闪点(℃)

无意义

引燃温度(℃)

260

沸点(℃)

-60.4

爆炸极限

上限:

46.0

下限:

4.0

相对密度(空气=1)

1.19

熔点(℃)

-85.5

饱和蒸汽压(kPa)

0.13(739℃)

最大爆炸压力(MPa)

0.490

最小点火能(mJ)

0.077

燃烧热(kJ/mol)

514.1

溶解性

溶于水、乙醇

健康危害及防护措施

侵入途径

吸入

车间卫生标准(mg/m3)

10(中国标准)

健康危害

本品是强烈的神经性毒物,对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长期低浓度接触,引起神经衰弱综合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工作场所最高容许浓度:

中国MAC=10mg/m3。

急救措施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抢救或撤离时,戴氧气或空气呼吸器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防化学品手套

眼防护

戴化学防护镜

其它

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

易燃

燃烧分解产物

氧化硫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不聚合

危险特性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浓硝酸、发烟硝酸或其他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

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禁忌物

强氧化剂、碱类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

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

储运条件

储存于阴凉仓间内,温度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灭火器材。

禁止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注意检查容器是否有泄漏,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按规定运输路线行走,不得在人口稠密区停留。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

并立即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m,大泄漏时隔离30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强扩散。

应急处理人员戴呼吸器,穿消防服。

十、氮(氮气)理化性质与危险、有害特性识别表

物质名称

分子式

N2

危险性类别

第2.2类不燃气体

相对分子量

28.01

主要用途

用于合成氨、制硝酸,用于物质保护剂、冷冻剂等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

主要成份

高纯氮≥99.999%

闪点(℃)

无意义

引燃温度(℃)

无意义

沸点(℃)

-195.6

爆炸极限(V%)

无意义

相对密度(水=1)

0.81

熔点(℃)

-209.8

饱和蒸汽压(kPa)

1026.42(-173℃)

最大爆炸压力(MPa)

无意义

最小点火能(mJ)

无意义

燃烧热(kJ/mol)

无意义

溶解性

微溶于水、乙醇

健康危害及防护措施

侵入途径

吸入

车间卫生标准(mg/m3)

未制定

健康危害

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使吸入人氧分压下降,引起缺氧窒息。

患者最初感胸闷、气短、疲软无力;有烦躁不安、极度兴奋、乱跑、叫喊、神情晃悠、可进入昏睡或昏迷状态。

吸入高浓度,患者可迅速出现昏迷、呼吸心跳停止而致死亡

急救措施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

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18%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身体防护

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眼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其它

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必须有专人监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