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85622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docx

福建省德化三中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

教学设计

德化三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岳麓版)专题六“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3课。

《课程标准》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课旨在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大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十分深远的重要意义,本节课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横向看,它与外国相比较,有助于学生理解各国模式都是从历史和国情出发,同时也是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纵向看,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历程中,国家统一是一个民族振兴的重要保障,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科学的价值观,这是本课学习的意义所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校属于三级达标学校。

学生素质整体不太理想。

学生的知识储备还相当有限。

但通过一个学期的高中历史学习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归纳、综合、理解、分析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比较灵活

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高一的学生仍属于未成年人对某些问题尤其是敏感话题的理解会产生片面或是偏激的言论(例如怎样让台湾顺利回归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健康指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积极的世界观。

三、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学情,处理教材时应粗取精,紧紧围绕“论证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这一主题,抓住“潮流”,让学生把握、清晰历史脉络基础上,引出反思,对“潮流”的论证和思考,培养学生正确史观,进而让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等,由此可升华到世界历史现实的理性思考,有效地落实三准课程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一国两制”理论形成的过程、含义及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

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论证祖国统一的趋势

2、能力与方法

(1)合作学习,培养思维

课前设计“论证祖国统一的趋势”的表格,引导学生围绕此核心问题展开分组讨论、探究、交流,制作课件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启发和点拨。

论证祖国统一的趋势

组别

论证角度

评价

优秀组别

1

理论引领

2

成功范例

3

地缘关系

4

民风民俗

5

史学材料

6

民族情感

7

法律见证

8

经贸文化

9

统一障

10

实力智慧

(2)情景创设,感悟历史

课前、课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东岸西岸》和《走向复兴》让学生放松身心,以欢愉心态投入学习,同时营造,乡情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

利用图片、史料、影像等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3)收集史料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以“论证祖国统一的趋势”为主题,把课文三个目的内容融为一体,把班级学生分成10个组,每组5-6个人,从不同论证角度、收集资料、制作课件,选代表上台论述和展示。

培养了学生以史料为基础,以问题为核心论证方法,从而更深化了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论证祖国统一的趋势”,使学生认识到:

祖国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都将被时代抛弃。

(2)“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依历史和国情出发,具有创新性的政策,对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国家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较深远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我党的非凡智慧,培养爱党的情感。

(3)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声,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学生在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同时,关注人类共同发展的命运与前途。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论证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的角度和方法,培养历史价值观和辩证史观;

2、“一国两制”的理论形成和成功实践。

难点:

1、统一台湾存在的阻力;

2、台湾顺利统一的方法。

六、教学方式

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疏导为辅。

七、教学用具

采用学生、教师制作pp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东岸西岸》以及视频台湾

同胞到大陆寻亲访友的感人场面

(师)导言:

这首歌唱出了海峡两岸儿女的深情大爱,唱出了时代心声。

祖国统一,中华同心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期盼。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更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祖

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投影课题)

(二)传授新课

(全班同学依课前“论证祖国统一的趋势”表格,分成10个组,并选派代表分别上台论述和展示自己制作的课件。

师:

下面有请10组代表分别来向大家展示他们学习和研究的成果。

理论引领组

(生):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图》并让台湾、香港、澳门三个区域不断闪烁;播放《宝岛台湾风情组图》的短片。

宝岛台湾名不虚传,党和国家为让这片美丽的沃土尽快回归提出“一国两制”的政策。

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课堂交给学生,进行合作学生,培养学生的论证史实的能力

运用图片和历史地图使问题清晰明了。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酝酿: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2、雏形:

叶剑英的“九条方针”

3、提出: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4、确立: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投影:

“一国两制”基本含义

一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前提和基础

大陆

社会主义制度

主体

两制

港澳台

资本主义制度

补充

不会动摇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生)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为香港特殊的历史环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答案”。

从中说明了“一国两制”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独创性,符合国情的务实性,非凡智慧与创造精神,就其内容具有科学性、灵活性。

师:

“一国两制”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提出,但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时首先获得成功的实践。

成功范例组

(生):

简要介绍香港问题的由来后,展示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发表等历史图片,完成以下表格。

项目

多媒体展示《南京条约》

签订时的资料图片

多媒体展示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资料图片

地点

英军的军舰上

北京人民大会堂

人物

中、英双方谈判代表

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

人物

表情

中方:

神情沮丧,屈辱求和

英方:

趾高气扬,傲慢无礼

友好平等

邓小平:

据理力争,态度坚定

撒切尔夫人:

柔中有刚,步步为营

此处是教学的重点,改变课堂传统模式,培养学生归纳演绎的能力,体现课改精神。

 

师生互动,表格归纳,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由抽象到具体,便于理解

 

对比史实,教会学生寻找比较点,得出结论,理解“主权”的重要性

(生):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是被迫的、屈辱的,是不平等的,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是在友好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展示了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体现了邓小平的外交睿智和坚定立场。

中英通过外交协商,中国收回香港,水到渠成。

(播放1997年7月1日全国人民欢庆香港回归实况录像片段,重温洗雪百年屈辱的喜悦!

(生):

香港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族迈出祖国统一的坚定一步。

师:

在这一天,人们不能忘记那位可敬的老人,不能忘记他在捍卫国家主权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播放MTV:

《你说那一天你要来》)。

香港回归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987年,中葡双方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正确像《七子之歌》中唱的那样: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

”。

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港澳回归,雄辩地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为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典范。

地缘关系组:

生:

我选择从地理的角度来审视祖国统一。

台湾岛是中国大陆架伸向太平洋的一部分。

台湾与祖国大陆在地理上是相连接的。

按照国际公认的《大陆架公约》“同在一个大陆架上之岛屿归该国所有”的原则,我国对东海全部大陆架享有主权,自然也对坐落在东海大陆架上的台湾岛、钓鱼岛等岛屿享有领土主权。

史学材料组:

生:

我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请大家看右面的表格,这说明祖国大陆很早就与台湾有密切联系,台湾自上而下以来就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法律见证组:

生:

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说,1943年12月签订的《开罗宣言》就庄严宣布――“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把日本所侵占的中国领土:

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重申:

“《开罗宣言》必将实施。

”9月2日的《日本无条件投降书》又明确提出,日本必须将台湾归还中国。

上述三个国际法文件都明确无误地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法律地位。

联合国2758号决议、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都反复强调: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

”上述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民风民俗组:

生:

这是一首台湾民谣。

其中可以看到,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人民过春节的风俗几乎完全相同:

接神、请女婿、敬关公、过十五。

海峡两岸同文同祖,都是炎黄子孙,几千年的血脉相

传,不是一条浅浅的海峡可以隔断的,不是几十年的分离可以隔断的。

七子之歌·台湾(1925)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矲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民族情感组:

台湾民谣《好过年》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饱,初四接神到。

……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实,十一请子婿……十三关老爷生……十五上元明。

生:

这是《七子之歌》中更让人痛彻心肺的“台湾”篇,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听到了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听到了海峡两岸人民要求统一的呼吸。

我们再看60多年前台湾光复时的情景:

日本投降的消息一经传出,台湾到处响起鞭炮声,母亲们拿出压在箱底的长衫,老爷爷不知从哪里找来了龙灯,走在街头的人们吃惊的发现,50年的殖民地生活无法改变台湾人民内心的民族情感。

经贸文化组:

生:

这是我们在街头随处可见的招牌。

海峡两岸中国人交往越来越频繁,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

据统计,2002年两岸贸易额已达446亿美元,台湾在大陆投资累计额已达357亿美元,人员往来每年超过300万人次。

仅在上海就有30多万台湾同胞常住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以至于春节来临之际,要租用包机经香港中转,运送台湾同胞回宝岛与亲人团聚。

经贸联系的加强使海峡两岸人民更加热切地盼望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统一障碍组:

生:

与大家不同,我认为对台湾回归祖国不仅要看潮流,也要看逆流。

首先,出于政治与经济利益上的考虑,“不统不独”的现状是

最符合美国的现有利益的。

同时,台湾地方当局在台湾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台湾正名”、“去中国化”等“渐进式台独”活动,蓄意挑起两岸对立,竭力破坏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

同时,近年来,祖国大陆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于是某些“台独”势力纷纷叫嚣袭击三峡大坝、2008年奥运会时宣布“台独”等。

这一切都使台湾问题变得非常复杂,不能盲目乐观。

实力智慧组:

生: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刚才那位同学的想法给我很大的启发,完成祖国统一除了要有热情,更要有实力和智慧。

下面向大家展示一下我们的展板设计:

《统一的智慧》。

统一的智慧有关史料和图片

①1992年10月至12月,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对待一个中国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

②1995年,江泽民提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体现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③2005年3月,全国人大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④胡锦涛分别会见连战、宋楚瑜

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三)课堂小结

师:

曾经创造过5000年灿烂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也是世界历史上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之一,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价值准则之一。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不仅成功运用于解决港澳问题,而且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

让我们盼望台湾和祖国统一的这一天早日到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播放歌曲《走向复兴》)

对各小组论证的表现进行评价。

依以下课前发放的表格让各小组成员互评填写后,进行汇总,评出优秀论证角度奖。

论证祖国统一的趋势

组别

论证角度

评价

优秀组别

1

理论引领

2

成功范例

3

地缘关系

4

民风民俗

5

史学材料

6

民族情感

7

法律见证

8

经贸文化

9

统一障碍

10

实力智慧

 

从影片中感悟历史、体会历史

 

从多角度来论证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扩大学生视野。

通过讨论学习,让学生的思维逐步活跃起来

 

在现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论证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阅读史料,诠释史料,运用史料认识过去

 

让学生尝试分析史料证据,用史料证据建立“事实”的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利用图片和史料有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达到说服力量

 

《走向复兴》的歌曲,配上老师的旁白,使学生内心容易

产生共鸣——“尽快实现台湾的回归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深远意义”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优秀论证角度奖”的设置增强合作的竞争性和吸引力

 

九、板书设

计:

理论引领:

“一国两制”

成功范例: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地缘关系:

台湾是中国大陆延伸的一部分

祖国统一民风民俗:

同文同祖,习俗等

的历史潮流史学材料:

先秦~清

民族情感:

人心所向

法律见证:

《开罗宣言》等

经贸文化:

经济、文化交流

统一障碍:

台独势力

实力智慧:

《反分裂国家法》等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借助了现代教学手段,以及采用了课改中所倡导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体会历史、感悟历史,符合学情,

既营造课堂思考氛围,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把史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起来,有利于培育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合作学习,使学生明确分工意识,促进学生们相互学习,同时也增强了合作的竞争性和吸引力。

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思考现实,关注现实,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本课设计简洁,中心突出,学生合作,思路清晰,三维课程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