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88348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docx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docx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汇编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二十年研究综述

汉语122班孙志悦12185213

[摘要]文章通过对近20年以来《诗经》中的爱情诗研究论文的文本分析,从文化价值、文学价值、审美价值等角度对《诗经》爱情诗专题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梳理、论述。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价值;综述

《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先秦称为《诗》,共305首,取其为儒家经典,沿用至今。

依据音乐的不同,其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为乡土之音,即诸侯所辖地域的地方俗乐,雅为朝廷之音,即中央政权所在地的音乐,将朝廷之音称为雅乐,是出于尊王的观念,颂为宗庙之音,即宗庙祭祀时的舞乐。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除了表现下层人民辛劳生活的诗,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蒹葭》表现了男的和女的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庸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诗经》中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了中国古代男女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情感的光辉,其自身所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文学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对于《诗经》中爱情诗的研究,90年代以前,传统的语言训诂、考据索隐、释义、音韵、词汇研究,单纯的义理分析、内容鉴赏评析无疑占了一个较大比重,视野较狭窄,角度也较单一。

近20年来,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多角度,多层次甚至是跨学科的整合研究,研究模式多元化,观念新、角度新,突破了墨守成规的传统格局,带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诗经》中的爱情诗的研究有了不小的进展和收获。

然而,对于诗经中爱情诗价值研究还是并不全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鉴于此,本人对近20年来关于《诗经》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搜集、考察、梳理,回顾20多年来的历程,理清发展线索,深入考察力图全面展示研究现状,以期对今后研究有所考究,有所裨益。

我据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统计,《诗经》中的爱情诗从其价值考究,角度大致可以归纳为文学价值、文化价值两个方面,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对有关各种情况作详细叙述及汇总,阐述同行对该方面的不同看法。

一文学价值

文学价值体现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里的必要的思想和精神价值。

文学价值决定于文学作品的质量,包括审美、思想等,主要指文学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

即对人们有积极意义的价值。

除此之外文学价值还可以指文学作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据统计,近20年来,对《诗经》中的爱情文学价值的研究论文大致从审美价值、思想价值及其所发挥积极影响角度分析,撰写。

我将会从这三方面论述,分析研究现状,发展水平及成就。

(1)审美价值

这部分论文主要对诗经爱情诗文本的艺术形象、表现方法、风格、美学特征的研究,包括新探、新论、新解、新证等等。

这方面论文约有40篇。

集中在艺术形象方面上,有对自然意象及人物形象的研究,具体而言,主要是对自然意象和人物形象的挖掘。

诗经爱情诗中处处可见山水田园和草木鸟兽。

于是出现了一些分析诗经爱情诗自然意象的论文。

先前的一些作品主要是针对某一种意象进行分析。

《东疆学刊》2006年10月第23卷第四期刊登的于衍存和郝秀荣的《论诗经爱情诗中树兴象的文化涵义》树兴象的文化涵义,它与婚姻的祝福、情感代言以及爱情观表达密切相关,并且追溯其文化源头:

是受到我国创世神话中的婚配形式和我国神话中的实物信仰观念影响的结果。

除此之外,对于研究水意象在诗经爱情诗的重要意义此类的论文便是屡见不鲜了。

《文艺理论与批评》所刊登的胡秦葆《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论述了诗经爱情诗中水意象的表现形态,水意象的生成缘由以及水意象对于诗经爱情诗有何重要作用。

而《湘潭》2008年第六期唐令波《诗经爱情诗中水与女性关系之初探》在阐述与胡琴葆相同观点的基础之上,补充了水之原形与女性关系及水所能够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有挖掘了水的深刻内涵。

而《文学教育》2008年9月所刊登的霍彩霞的《诗经·国风爱情诗与水意象》则着重说明了水作为自然意象所蕴含的集中审美情感。

前者都是着重描写论述诗经爱情诗的一种意象,而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的科教导刊所载的李澍的《诗经爱情诗中三种自然意象》则总结诗经中所有自然意象并论述其重要特点及作用,表达了诗经中爱情诗并非对自然形象做简单移植,而是抓住其形貌、生活习性和生长环境的主要特点,实现物我相通和主客体的统一,通过自然形象传达丰富情感和深沉寄托。

人物作为诗经爱情诗的主角,论述人物形象的论文自然也数不胜数。

起初的论文主要是从男女性不同视角出发,以及在男女感情发展的不同模式中,总结出各类形象类型,并结合时代背景叙述他们自身特点。

1993年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三期所载李金坤的《形象典型异彩纷呈——诗经爱情诗艺术形象浅析》对诗经爱情诗中的人物形象做了整体的概括总结及分类,大致分为八类:

执着求爱的苦恋者;敢于反抗的奋斗者;大胆热烈的求爱者;坚贞不二的钟情者;刻骨铭心的相思者;哀怨忧郁的失恋者;赢得爱情的自豪者;伉俪情笃的恩爱者。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10期所载的郑纤芷《诗经爱情诗浅谈》基本与李金坤的观点相同。

其中不乏男性形象,也不乏各类女性形象。

而此后,对于男性形象的描写分析日益减少,关于女性形象的论述性论文层出不穷。

其中大多着重刻画了女性形象的美。

《名作欣赏》2007年18期所载石俊霞的《谈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将女性美分为大致三类:

形象美、性情美、品德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四期所载池睿的《浅谈诗经爱情诗的女性形象》则将品德美纳入性情美之中,《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三期刊登的彭艳芳《浅析诗经女性生命》也分析了诗经中女性的独特魅力。

而《保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22卷的田景春的《一群敢爱敢怨敢恨的女性——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则探寻女性在追求爱情的心理感受,展现当时女性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也有一些文章则另立新论,《美与时代》2005年所刊登的张国际的《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不仅总结了女性形象的美,并且在另一些方面做了补充和详细的考据,分析其悲剧风格的表现:

具有各种美的女性在爱情婚姻生活中被蹂躏、被损害。

深刻探究了女性形象最终走向悲剧结局的原因。

主要原由有三个:

与社会的冲突、与男性的冲突及与自身的冲突。

章可敦的《爱情诗“阴盛阳衰”现象探微》则对诗经中爱情诗多赞扬女性形象的规律做出了相应的解释,分析个中原因:

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文学现象,而是与民族文化、心理背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自从《诗三百》被视为“经"以来,对其语言学的研究,无疑成为诗经学研究的重要形式,历代学者都进行过浩繁细致的考究。

90年代,诗经爱情诗意象在其篇的分量分布上显得较为均衡,这是令人欣慰的。

不足之处是有很多令人感到模棱两可甚至是牵强附会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一些学者借鉴、吸收、运用了从语义学、语法学、修辞学诸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步,但是研究范围却愈发缩小,对意象的分布分量上极端失衡,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意象与女性形象上。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形成一种整体性、全方位的研究格局,会制约经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并且对于仍有好多问题没有解决,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除了关于诗经爱情诗中的自然意象和人物形象的论文,对于研究审美特色中的作品风格、表现方法、审美特征的论文也比比皆是。

在《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第7卷第1期的路卫华和萧月贤的《诗经国风爱情诗的风格》归纳了诗经爱情诗的风格表现:

欢快明朗,清雅率真;情敦意厚,缠绵悱恻;爽直泼辣,淳朴粗犷;情急意切,如火如荼;庄重严肃,纯情激越。

在此之后,学者大多主要研究了诗经爱情诗的表现方法及特点。

其中,《文学教育》2007年第四期中所载的张武坤的《诗经爱情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主要研究了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爱情诗中的运用,阐述赋比兴的优秀的艺术感染力。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九卷第2期所载的刘东岳,苏国伟的《论诗经爱情诗表现方式的特征》以诗经爱情诗蕴含的真情及其自然而然的表现方式为基本线索,论证诗经爱情诗质朴、直率、热烈、大胆等四个特征。

并说明了诗经爱情诗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教育》2011年第九期刊登的魏媛的《诗经郑风爱情诗的表现方法及其启示》在与其观点相同的基础上还提出其他的表现手法:

一个是叠章层递结合,通过对景物层层递进以及主人公心情步步紧逼的描写,获得一唱三叹之妙。

还有一个方法则是反诘句收束,表达主人公内心矛盾复杂的情感。

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启示作用。

独特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而苏为民的《诗经国风爱情诗解读》则是对两者观点的综合了。

不仅阐述了诗经爱情诗的基调风格,总结了其鲜明特色,另外,通过大量丰富翔实的诗歌,他还归纳了另外两种表现方法:

诗经爱情诗的语言调度善用衬字;具有精彩的对话和心理描写。

而《商品与质量》2012年3月刊中的许华的《谈诗经中描写女性美的手法》则标新立异,只单单深入探究爱情诗中描写女性美的表现手法,更加具体化,他将其总结为三种形式:

精雕细刻、摹形传神;伊人不见、侧面烘托;明月郎辉、衬托佳人。

诗经爱情诗的价值还体现在其艺术美及其审美特征的独特表现。

此类论文大概有十几篇。

其中,李金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就比较突出。

他在《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一期中便率先提到了诗经爱情诗艺术美这一概念。

并在《诗经爱情诗艺术美管窥二则》论述了其艺术美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以及灵活多样的修辞美。

在1999年第一期《镇江师专学报》上再次丰富了自己的观点,在《诗经爱情诗艺术美的多面展示》中多方面的阐述了其美学价值,除了意境美和修辞美,他还提出有异彩纷呈的形象美,虚实相生的运思美以及细腻委婉的含蓄美三方面。

随后他在《衡水学院学报》上连载的《诗经爱情世界的原生态探美

(一)

(二)(三)》中,加强了对诗经爱情诗艺术美的开掘与研究,全面深入探索出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美。

当然其他学者对于此领域也有相当多的探究。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上所载的谷振声的《诗经爱情诗美学特征论》从三个方面初探:

情感、艺术形象、语言。

《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2月刊登的王欣的《诗经恋歌审美特性论》以及《文学教育》2012年12月刊登的姚颖的《论诗经爱情诗的审美特征》都论述了与前者相似的观点,均有所建树。

绝大多数学者还是传统的考据索隐。

这种方法,固然是一种“经典性”的研究,有其自身优势,但往往又把握不住度,显得繁琐冗长、拖泥带水。

而且,所引资料又有很大片面性,显得牵强附会,难以使人信服,过分沉溺于传统的考据索隐,导致有时孤立训诂而不顾诗意,单纯着眼于局部而忽视整体。

还有相当的作品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单靠文字训诂根本无法解决而必须结合其它学科。

而传统的单一的考据索隐,无疑限制了思维的多元化,很难创新,有所突破。

(2)思想价值

诗经是我国汉族文学史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其表达的思想内容为后世诗歌创作带来丰富的主题与思想感情。

《四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2月所刊登的王守谦的《试论诗经的爱情诗》中提出,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反映婚姻恋爱主题的将近一半,描写婚姻恋爱较好的诗歌,可占《国风》的三分之一。

并首次总结归纳了诗经爱情诗的主题内容,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描写两性相爱,感性笃厚。

第二,描写离别后两相怀念。

第三,描写女子对恋爱不自由的反对和控诉。

第四,描写失恋后痛苦心情。

第五,描写弃妇怨伤。

第六,其它描写婚姻爱情。

为后辈研究诗经爱情诗夯实了基础。

随后在1993年5月《益阳师专学报》第14卷第2期,章惠康和罗光辉写了《诗经爱情诗的魅力》,在其中表达了诗经爱情诗中的思想感情的魅力,分别为:

专一美,坚贞美,和谐美,深情美。

《文苑漫步》1994年第11期的贾沛若《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谈片》进一步丰富了前者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思想感情内容的原因,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刘树胜在1996年《渤海学刊》第三期发表的《论诗经国风中的恋歌》,王志芳在1997年9月《滨州师专学报》第三期发表的《简论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中均表达了与贾沛若一致的观点及态度。

可以这样认为,前10年学者对于此领域的研究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术研究资料,为其提出新观点,表达新思想积基树本。

后十年,研究学者在前人观点基础之上,更加细化,详细阐述分析了诗经爱情诗的思想价值。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2月第19卷第四期所刊登的董常保的《浅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分类》,《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9月的第三期所载的孟新芝的《诗经中的爱情诗赏析》《名作欣赏》2008年9月的孟新芝的《追寻爱的足迹,浏览爱的画卷——诗经中的爱情诗赏读》,《文学教育》2009年11月的张端的《论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网络财富文化研究》2010年9月关利革的《论诗经中的爱情诗》,《文学教育》2011年3月刊的朱淑贞与姚志强的《诗经里淳朴浪漫的爱情诗篇》,《时代文学》2012年3月的王庆国的《爱与美的天空——诗经里的爱情诗探析》都是学术性较强,体裁新颖,比较优秀的论文,但是观点都是老生常谈,并无重大的突破。

其他学者则开辟新道路,研究了诗经爱情诗与后世的汉乐府诗歌的异同,探析诗经爱情诗对于汉乐府创作的影响。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1月所刊登的邬文清的《诗经与汉乐府婚姻爱情诗比较》首次分析了诗经爱情诗与汉乐府爱情诗的异同。

总结比较如下:

诗经与汉乐府中都有谈情说爱诗;诗经与汉乐府中都有思妇诗和思夫诗;诗经和汉乐府都有弃妇诗;诗经中有一首弃夫诗,而汉乐府没有;诗经中有一夫多妻诗;诗经中有一妻多夫诗;诗经中有赘婚诗;诗经中有童婿诗;诗经中有贺婚诗;诗经中有悼亡诗;诗经中有反抗礼教诗;诗经中有讽刺丑行诗;汉乐府有反对逼婚诗;汉乐府出现了诗经没有的贫病交加诗。

论文单单只从诗的类型题材分析两者异同,并不全面,有些观点有失偏颇,但却为后辈开辟研究诗经爱情诗的新领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0月的第五期所在的鄂川秀的《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则从诗经爱情诗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主人公形象的不同特色,男女在爱情生活中地位的变化以及理性因素增强等方面,简述女性思想的转变。

观点新颖突出。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8月第四期的栾梅的《诗经与汉乐府婚恋诗之女性比较》和《古典文学》2012年7月严晓博的《零落心自知——诗经与汉乐府中弃妇诗内容之对比》与鄂川秀的观点一致,分别论述了爱情诗思想内容以及女性的情感状态的经历变化。

而《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5期2012年9月所载的罗文荟的《论诗经和汉乐府的婚姻爱情诗》则博采众长,汇集大成。

全面论述了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的在反映内容的宽广程度、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受影响的时代背景以及句式诸多方面的差异,对其进行详尽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婚恋诗的源流和发展。

而郑洋在2006年5月《雅歌和诗经爱情诗比较》重另辟新论,指出诗经和雅歌爱情诗的感情的相通之处,即:

快乐幸福的恋爱生活;爱情的坚贞与相思的痛苦,为我们描述不同民族文化对爱情的影响。

程苏娓在2007年6月《厦门教育学院学报》中刊登的《至纯至美的情亘古吟唱的诗——诗经与圣经爱情诗比较》中,阐述了同样作为东西方文化源头的诗经与圣经的在文化思想、爱情观念、文学艺术的异同,令我们更深刻意识到在抒发爱情方面,东西方文化的异曲同工之妙,同为:

同为东西方文化源头;同样植根民间,讴歌纯美情感;同样抒发对爱情的忠贞。

异则为:

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诗歌意象营造的差异;情感抒发修辞手法的差异。

更为系统全面。

从文艺美学角度探讨《诗经》的作品背景、思想内涵、创作经验、艺术方法、美学价值,是《诗经》研究的一大领域。

这方面,前人和今人都有过辛勤耕耘,成果也颇丰。

而就诗经爱情诗而言,似乎还有所欠缺。

大多学者观点基本一致,并无重大突破和创新,研究范围小,且观点有失偏颇。

二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一种关系,它包含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一方面存在能够满足一种文化需要的客体。

另一方面存在某种具有文化需要的主体,当一定的主体发现了能够满足自己的文化需要的对象,并通过某种方式占有这种对象时,就出现了文化价值关系。

即客观事物的所具有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的属性就是文化价值。

集中在对诗经文化价值的研究主要是社会风俗及恋爱观,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

(一)社会风俗及恋爱观

诗经作为上古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的思想文化瑰宝。

它以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地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缘故社会的历史风貌。

它是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

作品中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通过诗经爱情诗,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婚制以及爱情观,以及它对于文化传播的深远影响。

冷国俭《诗经婚恋诗研究》认为,诗经共有婚恋诗77篇,国风有71篇,仅郑风就有14篇,小雅有6篇。

《文艺与道德》1987年1月所刊的程京的《从诗经中的爱情诗寻我国婚恋的历史源头》认为,诗经爱情诗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自由交往、平等相爱、情深意笃和忠贞不渝的爱情生活,并且分析了婚恋诗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袁梅《诗经中反映的先秦婚俗》认为,诗经中有不少乐歌反映了先秦时代“会男女”的风气,青年男女恋爱择偶有一定的自由,不少诗歌反映了婚姻方面的“六礼”之制。

毛忠贤《诗经涉及的三种婚俗形态》则从另一方面理论,认为诗经时代,专偶制婚俗已基本稳固,但母系和父权家长公社时代的婚俗残余,仍在民间和贵族婚俗中经过变异保存下来。

这种原始婚俗残余所形成的婚姻形态,主要有三种:

一是作为原始伙婚制残余的滕嫁婚;二是父权家族公社家长妻妾作为财产被继承的蒸报婚;三是母权制与父权制交替时代的同父异母婚,并指出这三种婚姻形态在诗经中的例证。

黄维华的《关雎与古代婚礼重别论》和《从周代婚姻礼俗看关雎》这两篇文章是从民俗学角度对关雎作新的考释。

这类文章较好的还有郜林涛《诗经所载上古婚嫁时令的文化内涵》,吴贤哲、李珉《先秦婚制和婚俗在诗经婚恋诗中的反映》。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三期刊登的曲家兴的《从诗经看其时代的婚姻风俗》认为诗经中的爱情诗,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生活。

进而分析了当时西周时期的婚姻情况;从弃妇诗所体现的社会风俗;结婚时的礼仪风俗。

《大连大学学报》2001年10月第5期刊登的王佳楠的《诗经爱情诗中的婚俗与民俗》也介绍了与曲家兴相似的观点。

而后,一些学者则从诗经爱情诗入手,研究当时青年男女的婚恋爱情观。

《安徽文学》2008年第9期的车雅琴的《诗经爱情诗所表现的爱情观》则介绍了古人与现代人在恋爱的方式及恋爱观的共同点,恋爱方式:

不期而遇;相约会面;刻骨思念。

相同的恋爱观:

追求感情专一;追求自由淳朴的爱情;爱情含蓄而不失热烈;大胆率真,追求生命性灵的完整;崇尚美德。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1月第六期的王小静的《从诗经爱情诗看周代女性的婚恋处境》则说明了当时女性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

主动积极又消极被动。

同样分析了女性追求爱情受到阻碍的原因。

之后的《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徐燕的《从诗经中看爱情观》以及《古典文学》2012年6月刊载的康文霞的《思无邪——从诗经中的爱情诗反思现代人的爱情观》,《文学教育》2010年第九期的宋兴甫的《重估诗经爱情诗的社会文化学价值》观点基本一致,并无突破创新。

《大众文艺》2009年第四期张莹的《从文化的角度解读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从文化角度分析诗经中的爱情诗,依此得出周人文化特征。

列举一些诗歌加以佐证,角度新颖,想法独特。

诗经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实在是太丰富多彩了。

从历史文化角度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探讨,是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也相应较为丰厚。

多数学者在这方面的素养也较为深厚。

眼界也较为开阔,手法也较为灵活。

但是也存在众多不足,首先,单纯的以诗证史、以史证诗还较为突出,诗史互证并糅合其他学科的整合性研究还嫌不足。

这里并不是笼统批评,而是反对利用史实随意穿凿附会。

其次,主观臆断的情况还有一定程度的存在。

再次,仍然犯有研究篇幅分布上的极端失衡,这里不再赘述。

(二)影响

诗经爱情诗是我国爱情诗的源头,其地位影响不可估量,对后世文学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阴山学刊》1995年第二期吴广义的《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分析了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风格,他认为诗经对后代巨大影响首推其现实主义精神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晋阳学刊》2005年第三期的刘忠的爱情诗的古典形态与现代分野——从诗经到湖畔》则着重分析了诗经爱情诗的形态及特点,并介绍了湖畔诗人倡导实践爱情诗的情况,论述了两者的差异。

张黎明从新角度出发,在《内蒙古电大学刊》的2006年第11期的《浅谈诗经中思妇诗对后世闺怨诗的影响》具体阐述了诗经中思妇诗对后世闺怨诗的影响,从三方面分析两者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主人公、感情色彩以及写作手法的异同。

《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9月刊登的张晶晶的《诗经中婚姻爱情诗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认为诗经爱情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感情热切大胆;鲜明民歌特色;强烈的抒情性;对爱情执着追求等特点。

并说明诗经爱情诗对于我国抒情性文学的重要作用。

而李瑛另辟蹊径,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6月期的《水意象在诗经爱情诗中的体现及后世发展》通过对水意象的分析研究后世爱情诗歌的水意象对诗歌婚恋诗的继承与发展,更加深入的认识文学范畴内婚恋诗和水相融合的历史渊源。

首先,具有一定的严格系统性、概括性的论述不多,大多是一些零散的、片段性的,虽不乏新颖见解,然而终究是角度狭窄,挖掘的广度和深度都显不足。

其次,大量的现代文艺理论和思想还未能充分介入,创新和突破并不突出。

再次,说教意味很浓。

现代及当代学者似乎总也摆脱不了这种桎梏。

看来,思想上的转变,显得尤为迫切。

否则,很难有所开拓。

接近历史,还原历史,是每一位学者应审慎对待的。

如何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料,充分利用考古发掘,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进而知人论世,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学术研究时,学者们只有夯实学识基础,提高学术修养,才能够从事和胜任这一艰巨的任务。

现今的好多学者,往往喜欢标新立异,然而,由于功力的欠缺,显得华而不实,这是《诗经》研究的通病。

引以为戒,才能够使经学研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总之,近20年对于诗经爱情诗的研究,比起以往,水平大大提高。

众多的论文带来新观念、新视野、新角度、新方法,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在当今21世纪,经过广大学者的辛勤不懈地努力,诗经爱情诗甚至包括整个诗经学研究,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我们拭目以待。

[引用文献]

【1】于衍存、郝秀荣论诗经爱情中树兴象的文化涵义东疆学刊2006年10月第23卷第四期胡琴葆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3期110-117页

【2】唐令波诗经爱情诗中水与女性关系之初探湘潭2008年第6期19-21页

【3】霍彩霞诗经国风爱情诗与水意象文学教育2008年9月38-42页

【4】李澍诗经爱情诗中三种自然意象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科教导刊2010年11月(中)202-237页

【5】李金坤形象典型异彩纷呈——诗经爱情诗艺术形象浅析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三期31-34页

【6】郑纤芷诗经爱情诗浅谈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第10期第47页

【7】石俊霞谈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名作欣赏2007年第九期1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