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90674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docx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doc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建设方案.DOC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厦门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一○年十月八日目录

一、试点基础1

(一)经济基础1

(二)产业基础2(三)创新基础2(四)体制优势4(五)区位优势5

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制约因素分析6

(一)创新环境不够完善6

(二)创新人才不足7(三)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8(四)支持创新的服务体系相对滞后8(五)自主创新缺乏竞争力9

三、试点目标10

(一)战略定位10

(二)发展目标10

四、工作思路12

(一)指导思想12

(二)基本原则12

五、创新内容13

(一)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海西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14

(二)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发挥海西重要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15(三)提升对台交流合作水平,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融合上发挥前沿平台作用16(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发挥先行先试作用17

六、重点任务20

(一)优化创新环境20

(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22(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4(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25(五)二三产共推进26

七、创新工程28

(一)科技创新工程28

(二)基础服务工程30(三)产业对接工程31(四)新兴产业工程32(五)先进制造工程32(六)城市空间工程33(七)“5.1”创新工程33

八、辐射带动33

九、保障措施34

(一)组织保障34

(二)政策保障35(三)资金保障35(四)人才保障36

十、监测评估36

(一)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36

(二)建立创新绩效考评机制37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落实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厦委发〔2010〕7号)的精神,推进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根据厦门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试点基础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厦门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正在步入进一步以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一)经济基础1、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快速提升。

2009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1623.21亿元,增长8(按可比价格计算);财政总收入451.4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40.5亿元,分别增长10.1和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2亿元,三项指标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31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9153元,增长8。

2、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长期位居全国前列。

厦门土地面积1573平方公里,仅占全省的1.3,2009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51.38亿元,占全省2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4.62亿元,占全省的14.27。

2009年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27.88,人均GDP达62020元(折合9520美元),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创造生产总值10292元。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在2008年0.6吨标准煤的基础上再降低25以上,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厦门在2010中国可持续城市发展报告中排名位居第一。

(二)产业基础1、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电子信息、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创新力明显提升,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00.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9.53。

2、平板电视、客车、工程机械、钨制品等产品,在国内外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冠捷、友达、LG三大液晶面板厂商来厦投资,厦门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平板显示研发、生产基地。

3、光电、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厦门成为国内光电显示产业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是世界最大的高质量节能灯生产基地,2009年产值达500亿元。

4、着力打造十三条制造业产业链(群),重点发展十个现代服务业,并以规划配置金融、创新资源,引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区域协作发挥龙头作用,辐射服务海西地区,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关联发展。

随着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一大批有规模、高质量的产业项目加快实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

三产产业比例1.3∶48.5∶50.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5,占三次产业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三)创新基础1、厦门有厦大、集大、华大、理工学院等四所高校,国家海洋三所、中科院城环所两个国家级科研院所。

科技人才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较高,2008年,厦门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全市城市人口的8.27,每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00人。

至2008年底,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12.35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26万人。

在厦两院院士18人,双聘院士8人,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7人,博士生导师500多人。

2、厦门共有较具实力的企业研发机构和研究中心110个,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4个,博士后工作站17个。

3、2006年至今,市财政科技累计投入6.7亿元,引导社会投资25亿元建设20个重大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平台,与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试验室等共同组成了覆盖全市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网。

4、科技交流合作活跃。

厦门积极开展两岸科技交流,2009年国家科技部批复厦门建设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大力推进实施“市校同发展”、“院地共合作”工程,厦门已成为中国科学院在全国重点布局的六个技术创新与成果产业化基地之一,与全国各大知名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5、实施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厦门理工学院成为全省惟一的国家级创新工程师培养与实训基地,火炬高新区成为全省惟一的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6、2008年厦门每10万人专利授权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总排名第四;每10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第六;2009年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2986件,同比增长28.1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28件,同比增长40.17,占福建省发明专利授权量的39.8。

2010年厦门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四)体制优势1、法律环境日趋完善。

2006年,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厦门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厦门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2008年新修订的厦门经济特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施行,成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后第一个完成地方性法规修订工作的城市。

2009年,制定厦门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目前已经组织制定推进自主创新的36项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逐步健全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2、先行先试体制机制。

厦门在行政管理体制、部门预算改革、港口通关模式、市对区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改革、重大项目指挥部的管理模式、政府投资工程建设实施方式改革、城乡一体化建设、“金包银”新农村建设机制等新模式及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方面不断先行先试,逐步形成体制机制创新优势,“一栋楼办公”的模式、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实行代建制、高效集约的工业集中区建设模式,农村城市化中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分配模式成为全国创新典范。

在2009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制度竞争力进入全国前10名。

近两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政府公共服务竞争力排名当中,厦门名列全国第4名。

3、健全的社保体系。

厦门积极构建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低保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2003年在全国率先将外来从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畴,2004年出台厦门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成为全国第一部将农民纳入低保的地方性法规,2007年1月1日起在全国率先推出全民医保。

(五)区位优势1、优美文明的生态社会环境。

厦门率先在全国探索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

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安宁、洁净”生态工程,创建生态区,城市环境优美,基础设施便捷高效,生态城市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连续两届“全国文明城市”第一名和世界银行评出的中国六大投资金牌城市之一。

2、独特的对台交流区位优势。

厦门是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又是唯一经中央批准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城市和首批海峡两岸货运直航试点口岸,先后开辟了台商投资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多层次、多功能的开放区域。

国务院赋予厦门保税港区政策,允许厦门在对台经贸、航运、旅游、邮政、文化、教育等方面先行先试。

厦门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直面金门岛,是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城市之一,与台湾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关系。

厦门是两岸周末包机直航的首批开放口岸、大陆居民赴台的首批口岸以及厦金海上直航的起(终)点,也是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建立厦金海上“小三通”,每天往返厦门与金门的海上交通有36个航次,最快只需15分钟即可到达。

厦门港2009年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1096万吨,同比增长14.37,成为我国排名前列的亿吨大港之一,对台直航货物运输完成978.39万吨,其中集装箱完成29.75万标箱,约占大陆对台直航集装箱运输总量的1/5。

厦门空港旅客吞吐量已经达1133万人次,是海西第一大航空港。

随着福厦、深厦高铁的建设,厦门将是海西乃至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大交通枢纽,在对台经济往来和产业科技合作中发挥海西龙头的作用。

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创新环境不够完善一是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对滞后。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措施给予配套支持,虽然厦门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还不能满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出台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府采购、产业引导等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配套政策。

二是未形成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创新包含思想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商务模式创新等,涉及面很广,是一项充满风险和不确定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关心和支持,还需要有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但是,目前创新工作主要还局限在科技管理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支持参与不足,未能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

人们对科技创新期望值过高,没有充分考虑到科技创新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

敢为人先、勇于竞争、勇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还需要培植。

(二)创新人才不足第一,创新人才数量相对比较少。

厦门目前只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理工学院四所本科高校,国家海洋三所、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两个国家级科研院所,以及省海洋所、省水产所、省亚植所、厦门华侨引种园等几个省市科研机构,培养的创新人才有限。

加以厦门是个土地面积157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7万人、高新技术企业426家、生产总值1623.21亿元的中小城市,创业发展的机会逊于国内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所以无法大量地留住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的毕业生。

第二,缺乏复合型人才、产业领军人才、海外高级人才等。

为了弥补高端创新人才的不足,吸引创新人才,厦门市制定了关于实施若干人才优惠政策的意见等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最近又出台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引进境外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办法(试行),规定给予领军人才100万元的生活补贴,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住房、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创业场所,自企业创立之日起的3年内提供总额不低于10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和为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支持,贴息率为银行基准贷款年利率的50,贴息总金额最高可达100万元。

引进海外领军人才的力度明显加大。

但是仍难于与深圳、宁波、苏州、无锡、昆山等市相比。

还难于吸引足够的高层次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产业领军人才、海外高级人才来厦创新创业。

(三)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一是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

由于未制定引导国有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参与创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和相关规定,如,没有建立风险投资补偿机制,税收优惠不明确,财政资金或国有资金投资如何退出等。

同时尚未建立企业信用体系,部份企业缺乏诚信,投资风险大,导致各类资本不看好创业投资市场,投资积极性不高。

目前在市发改委登记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只有12家,注册资金总额为6.7亿元,仅投资56家企业,投资资金只有1.17亿元。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渠道少。

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条件多、要求高、管理部门多、申请程序复杂,因此,其投融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但由于其规模比较小、固定资产不多,不容易贷到款。

影响企业发展的资金困难至今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四)支持创新的服务体系相对滞后一是厦门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机构主要是市、区两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部分社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服务机构少、规模小,不能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

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主要是辅导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内容不多、服务收入有限,影响服务规模扩张和服务队伍的壮大。

二是厦门的孵化器主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创业场所孵化服务,协助办理银行开户、工商税务登记手续、申请知识产权、提供部分仪器设备公共检测服务以及物业管理等。

由于缺乏从事科技创新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懂技术、会管理、善沟通、能协调的服务人才,所以在帮助企业进行技术评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上市辅导、引进战略投资、发展规划咨询、知识产权评估等高层次方面的服务能力、水平很有限,存在服务内容少、层次低,功能不完善。

(五)自主创新缺乏竞争力第一,企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厦门外资比例达到75以上,国贸、建发等国有大企业,主要从事房地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基本没有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对科技创新投入很少;而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有加强自主创新的愿望、要求,可由于其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缺乏创新人才,有相当的企业未完整建立研发机构,未真正成为创新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第二,没有掌握产业共性关键技术。

既缺乏地方性的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以分析研究厦门的产业基础、发展能力、技术水平、产业发展方向,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同、相近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协调和引导产业的重点骨干企业进行联合攻关,以掌握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

同时也缺乏国家级的科研机构,面向厦门的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和光电、软件、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平板显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等十三条先进制造产业链;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带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三、试点目标

(一)战略定位建设成科学发展和海西建设的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和谐文明的美好家园,真正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辐射服务海西,对接台湾,影响全国。

(二)发展目标1、近期目标到2013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重大项目为载体,形成较为完善的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创新支撑体系,为建成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做出新贡献。

全市科技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例达到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科技成果应用率达90以上,全市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值的比重达55,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对台交流合作重要口岸和前沿平台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制造业和服务业联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成型,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最具竞争优势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初步形成。

2、中期目标到2018年,在全省率先建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确、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中介服务完备、创新资源配置合理、创新文化环境良好、政府创新管理体系运作高效、辐射引领作用强大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全市科技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例超过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培育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上百亿产值的民族创新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拥有一批处于国际前沿的科技创新人才。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岛外开发建设初具规模、基本成型,力争形成240平方公里功能定位明确、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城区,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3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85以上。

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市民文明素质高的美好家园。

全面建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确、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中介服务完备、创新资源配置合理、创新文化环境良好、政府创新管理体系运作高效、辐射引领作用显著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

四、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思想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区域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

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人才,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产业;围绕一个主线,把握五个结合,即围绕以科技支撑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科技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科学发展;把促进结构调整和增强科技自身能力结合起来,增强发展的后劲;把推动自主创新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培育新的增长点;把科技支撑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把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结合起来,增强发展的动力。

全面实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全面提高厦门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坚持创新为经济发展直接服务的战略取向,把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精心组织实施一批具有高度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并作为聚集技术、创新人才的载体,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辐射能力和支撑发展能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以市场为主导,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向研发前移,引导高校院所研发重心向应用转移,促进经济和科技的紧密结合,创新产学研有机结合机制。

3、坚持以人才为本,提升全民创新素质。

加大教育投入,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到我市创业,优化人才结构。

4、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转变政府职能,以服务于创新为工作取向,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力度,铸造诚信厦门,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推进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的协调发展,增强创新发展后劲。

5、坚持政府管理创新,优化创新环境。

突出“市场主导、政府推进”,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完善政策体系,有效整合资源。

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形成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整体合力。

五、创新内容坚持“四个重在”,落实“四求先行”,着力“四求作为”,不断壮大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功能,不断深化对台合作,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即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解放思想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持续运作求先行;提升思路求作为、精心谋划求作为、突破重点求作为、艰苦奋斗求作为。

(一)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海西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1、壮大产业实力一是继续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化工、轻纺、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百亿乃至千亿元的企业集团、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打造海西乃至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厦门港口交通、信息服务、金融、文化等优势,着重发展航运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会展、文化创意、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优势产业和优势行业,促进商务营运、商业零售、房地产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要突出大、突出高。

突出大,就是要大力培育壮大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产业集群;突出高,就是要提高科技含量,增强研发能力。

引导和促进优势产业向价值链的两端,即前端的设计、研发和后端的营销、服务拓展,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和带动力。

3、提高产业层次要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推动与国内城市的合理分工、错位发展。

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来厦设立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配送中心和结算中心。

(二)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发挥海西重要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功能,要在进一步提升岛内的同时,以一流的标准,组团式推进岛外的规划建设,形成岛内外一体化、岛外各组团各具特色又相互协调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把厦门建设成为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海西重要中心城市,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颗璀璨的明珠。

1、提升岛内、拓展岛外,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发展岛内要按照保持风貌、保持特色,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设密度,提升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功能的“两保持、两降低、两提升”原则,加强规划引导,合理开发建设。

岛外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四高原则”,沿厦门海湾组团式推进火车新站、杏林湾、环东海域、翔安南部、海沧等新城区的规划建设。

2、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建设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步伐。

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3、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坚持以港兴市战略,充分发挥港口优势,着力打造国际航运枢纽港和区域性航空枢纽港。

要在海西发展的大格局下,从更大区域和范围来谋划和拓展我市发展空间,积极探索与漳州、泉州等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密切与海西各城市乃至更大范围的经济联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

(三)提升对台交流合作水平,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融合上发挥前沿平台作用1、深化对台产业对接围绕做大做强我市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根据台湾产业发展特点和转移趋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台产业对接和招商,积极吸引台商投资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提升对接规模、层次和水平。

大力吸引台湾企业到我市设立地区总部、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