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93595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docx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

中文摘要

摘要:

本文首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指标值揭示了江苏省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

然后从定量化的角度,选出反映经济发展差异的18个指标,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评价模型,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全省13个市进行主成分分析。

按累计贡献率≥85%的原理提取三个主成分并对各市加权求得综合评价值。

据此值对13个市进行排序,揭示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并分析了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字: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

 

英文摘要

Abstract:

Thispaperfirstlyusesindexvaluessuchasstandarddeviationandcoefficientofvariation,whichhasrevealedtheoveralldifferencesofJiangsuProvinceeconomicdevelopment.Thenfromthequantitativepointofview,itselects18Indicatorswhicharethereflectioneconomicdevelopmentdifferences,setsuptheevaluationmodelofareaeconomicdevelopmentdifferences,carriesonthe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usestheSPSSstatisticssoftwareto13citiesinJiangsuprovince.WiththeSPSSstatisticalsoftwareandbytheanalysisonmaincomponents,the18indexesfor13citiesofJiangsuprovincesarealsoanalyzed.Threemaincomponentsaredeterminedaccordingtotheprincipleofaccumulativecontributionrateofmaincomponents,whichissuperiorandequalto85%.Thecomprehensivescoreisobtainedbyusingthecontributionrateastheweighnumbertogettheaveragevalueofaddedweightednumber.Accordingtotheabovethevaluesortingto13cities,ithasrevealedthedifferencesofregionaleconomiesdevelopmentinJiangsuProvince,andanalyzesthereasonofthedifferences.

Keywords:

Regionaleconomies,Developmentdifferences,Indicatorsystem,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

 

一、引言

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客观的、主观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会出现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和不同程度的地区差距。

处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省,经济发展名列全国前茅,无论是经济总量、在GDP中的比重、企业数量、企业规模以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等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于江苏省而言,经济发展不平衡,苏南经济发展很快,苏中经济发展次之,苏北经济发展较慢,形成苏南→苏中→苏北阶梯式落差[7]。

所以对江苏省各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对江苏省总体区域经济发展评价将有利于制定合理可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弥合区域差距,使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描述统计

为了客观清楚地反映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选取2000-2006年江苏13个市的人均GDP数据,分别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极差值,结果如表1所示。

表12000-2006年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指标值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平均值(元)

12686

14194

16047

19030

23064

26828

31441

标准差(元)

8073

9082

10638

13774

16862

19867

23203

变异系数(%)

63.6

64.0

66.3

72.4

73.1

74.1

73.8

极差值(元)

23660

26871

31325

42293

51530

59578

70183

资料来源:

表中计算的基础数据来自于2001——2007年的《江苏统计年鉴》

从表1可以看出,2000-2006年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指标变化的总体特征是:

标准差、变异系数逐年递增,极差值除2006年外,其余年份稳定增长。

从变异系数来看,2000年至2005年间变异系数是逐渐增大的,说明区域内的相对差异呈逐年增长趋势。

极差值也从2000年的23660元急剧增加到2006年的70183元,这表明富的地区越来越富,而穷地区越来越穷。

根据表1,将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作出时间序列分析,制成图1和图2。

图12000-2006年江苏省各市人均GDP三种指标变化趋势

图22000-2006年江苏省各市人均GDP的变异系数变化趋势

由图1可见,在2000-2006年间,各市人均GDP的平均值是逐年上升的,这说明全省经济在平稳增长。

但在此期间,13个市之间的极差和标准差渐次上升,则反映出市域间的绝对差距在不断扩大。

从2006年人均GDP最高城市苏州和最低城市宿迁所得出的极差70183元也可以看出,各市间的实际差距是很大的,说明了各区域的实际差距在日渐拉大,各市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鸿沟。

由图2可见,变异系数之前呈上升趋势,2006则有所减小,反映出江苏省市域间的相对差异得到缩小,这一状态的持续将有利于实现江苏区域协调发展。

三、综合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要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做出综合评价,首先需要从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众多指标中精选出一系列主要指标.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

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共选择18个指标,组成4个层次。

第1层次:

反映经济规模的指标。

经济规模能够反映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地区在全省经济中的影响作用,而经济规模的扩大又是通过经济总量指标的增大表现出来的。

选取地区生产总值(X1)、经济密度(X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4)、进出口总额(X5)这五个总量指标来反映地区的经济规模。

第2层次:

反映经济结构的指标。

经济发展要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相适应,使第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选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6)、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7)两个指标来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3层次:

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

经济发展不仅要求数量上有迅速发展,而且质量上更要有显著提高。

经济效益表现在两个方面:

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以及环境经济的发展程度。

第一个方面可以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8)、农村人均纯收入(X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11)等指标;第二方面取“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X1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X13)两个指标来反映。

第4层次:

反映经济发展潜力的指标。

经济发展潜力是一个滞后的指标,基础设施的建设、科技水平的高低、经济的开放程度等这些都直接关系着今后经济的发展潜力。

选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X14)、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X15)、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X16)、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占总户数的比重(X17)、实际外商直接投资(X18)这些指标来反映。

(二)构建评价模型

根据表2中的指标体系,我们可以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潜力五个方面,把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指标分为五个综合指标。

用A表示经济规模指标,用B表示经济结构指标、用C表示经济效益指标、用D表示经济发展潜力指标,用X表示综合评价指数。

那么,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评价模型可以表示为:

其中A体系设置以下指标进行描述:

地区生产总值(X1)、经济密度(X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4)、进出口总额(X5);B体系设置以下指标进行描述: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6)、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7);C体系设置以下指标进行描述: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8)、农村人均纯收入(X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11)、“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X1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X13);D体系设置以下指标进行描述: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X14)、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X15)、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X16)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占总户数的比重(X17)、实际外商直接投资(X18)。

 

表2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经济规模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经济密度(万元/每平方公里)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经济结构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经济效益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农村人均纯收入(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万元)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经济发展潜力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

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占总户数的比重(%)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1.数据的选取

本文所选数据来自相应年度的江苏统计年鉴,由于2002年之前的江苏统计年鉴中没有环境保护这方面的数据,指标X12和X13无法获得,所以选取2002—2006年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其中X2、X14、X15、X16、X17五个指标由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得出,其他指标都可直接获得。

2.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不同的评价指标往往有不同的量纲,为了消除由此产生的指标的不可公度性,须将各种指标统一折算。

由于各个指标量纲往往不同,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用中心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样本中的任一变量与样本平均值的差再除以样本的标准差,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

、S分别是指标的样本平均值和样本标准差。

应用SPSS软件,对2002——2006年选择的江苏省各市经济发展指标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经过上述变换后,指标的原始数据Xi转化为指标评价值ZXi。

3.主成分分析

由于指标太多,使得分析的复杂性增加,而主成分分析方法是把多个原始指标减化为有代表意义的少数几个指标,但依然能反映原有的大部分信息,以使原始指标更集中更典型地表明研究对象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

(1)主成分分析法简介[9]

主成分分析法是霍特林于1933年首先提出来的,其原理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众多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这几个综合指标为原来变量的线性组合;综合指标保留了原始变量的主要信息,彼此间又不相关,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便于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主要步骤是:

(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不同的影响;

(2)求无量纲后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R;(3)求R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和贡献率;(4)确定主成分的个数;(5)对其经济意义作了解释,其意义由各线性组合中权重较大的几个指标的综合意义来确定;(6)求各主成分值并计算综合分值,由此对研究对象进行排序。

(2)数据处理结果及说明

为此,对江苏省现有的13个市的原始数据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步骤,运用

SPSS软件进行计算机处理(过程略),得出总方差解释表,详见附录.

按照主成分按累计贡献率≥85%提取主成分,由附录可知总方差解释表中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都大于85%,具有显著代表性,故取它们反映原指标,表明前三个主成分的数值变化就可以基本以上18个原始指标的变化。

将五年中的主成分载荷矩阵合并如表3。

为综合评价各地区经济实力,以各主成分信息贡献率作为加重权数,结合所得出的主成分得分矩阵,可计算各个地区在三大主成分上的综合得分F:

(F1、F2、F3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

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对江苏省各市经济发展状况由大到小进行排序(排序结果详见附录),总分值越大,表明该城市的经济实力越强;反之,则越差。

这样就可以达到对各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进而可以了解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情况。

(四)分析结论及原因

以2006年为例,看总方差解释表,第一主成分在大部分的指标上贡献率较大,几乎可以代表所有经济指标,因此可以基本反映经济的整体水平。

通过总得分表可知,对

 

表32002——2006年数据分析主成分载荷矩阵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X1

.930

.228

.127

.929

.247

.210

.927

.183

-.113

.945

.213

-.134

.940

.221

.154

X2

.927

-.129

-.160

.952

.038

-.104

.953

.008

.069

.953

-.049

.119

.958

-.039

.002

X3

.870

.020

.480

.923

-.061

.337

.933

.041

-.339

.937

-.007

-.256

.925

.096

.317

X4

.903

.000

.306

.908

-.132

.205

.905

-.064

-.305

.904

-.096

-.199

.901

-.046

.352

X5

.817

.477

.112

.715

.575

.262

.773

.406

-.092

.790

.496

-.262

.785

.459

.058

X6

-.880

.317

.239

-.881

.193

.359

-.874

.309

-.268

-.871

.302

-.322

-.870

.370

.287

X7

.796

-.144

-.525

.856

.141

-.418

.840

-.044

.468

.756

.081

.518

.715

-.031

-.663

X8

.948

-.038

-.170

.961

.131

-.068

.964

.061

.089

.972

.057

.092

.972

.030

-.054

X9

.930

.101

-.270

.945

.175

-.224

.950

-.010

.231

.951

.072

.245

.953

-.008

-.198

X10

.926

-.086

-.206

.934

-4.18E-005

-.232

.936

-.181

.216

.956

-.176

.147

.957

-.188

-.052

X11

.921

-.257

.174

.945

-.304

.012

.937

-.238

-.136

.912

-.359

-.018

.910

-.335

.118

X12

.802

.082

.444

.780

-.352

.115

.626

-.374

.098

.733

-.013

.037

.648

.193

-.262

X13

-.117

.741

-.389

-.044

.711

-.476

.017

.623

.703

-.047

.712

.613

-.033

.822

-.129

X14

.892

-.248

-.276

.908

-.258

-.212

.925

-.285

.055

.942

-.167

.165

.931

-.216

.202

X15

-.918

.185

.015

-.851

.263

.078

-.809

-.242

.097

-.922

.202

.071

-.896

.238

.109

X16

.794

.435

-.116

.728

.492

.270

.325

.836

-.245

.717

.381

-.466

.759

.388

.082

X17

.919

-.139

.195

.831

-.432

.093

.886

-.100

-.237

.946

-.128

-.102

.926

-.074

.169

X18

.848

.409

.104

.871

.355

.286

.865

.331

-.069

.868

.410

-.155

.857

.372

-.044

 

于第一主成分,它对苏州、无锡、南京和常州的贡献是正值,尤其是苏州市分值位居第一,遥遥领先。

这再次说明了苏州在江苏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苏南的这几个城市位于前面的排名也反映了苏南经济的龙头作用,而其他城市与它们相差较大。

苏中几个城市总分值都为负值,大体相当,泰州得分较后。

苏北五市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分较低,决定了它们在全省的后进位置。

但徐州得分较高,远远领先于苏北其它市。

究其原因,徐州是江苏省规划未来三大城市经济圈的中心城市,肩负着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的重任,因此经济实力相对较强。

第二主成分在X13这个指标上的负载较高,苏州在这个主成分上的得分依旧处于领先地位,而南京以-1.5002排在最后一位。

对第三主成分来讲,南京以2.110257排在第一位,连云港、宿迁排名也较前,而常州以-1.58191排名最后。

综合五年的数据处理结果,将各市的经济排名整理如下,见表4。

表42002——2006年江苏省各市经济排名

地区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南京

3

3

3

3

3

无锡

2

2

2

2

2

徐州

8

9

9

9

7

常州

4

4

4

4

4

苏州

1

1

1

1

1

南通

6

5

5

6

5

连云港

10

12

13

12

10

淮安

12

11

10

11

12

盐城

11

10

12

10

11

扬州

7

7

7

7

9

镇江

5

6

6

5

6

泰州

9

8

8

8

8

宿迁

13

13

11

13

13

表4表明,五年来在江苏省13个市中,经济发展实力最高的是苏州,经济发展第二位的是无锡,第三位是南京,常州紧追其后,这样的排名没有变化。

南通、镇江、扬州、泰州位于全省经济发展的中游。

处于后发状态的是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和宿迁。

在苏北五市中,徐州的经济实力最强,特别是近几年来已经赶超苏中部分地区。

综上分析,可以把江苏省各市经济发展实力分为三类:

第一类:

苏州、无锡、南京、常州;

第二类:

南通、镇江、扬州、泰州;

第三类:

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

这三个类别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苏南、苏中、苏北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反映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而形成这三大区域的原因即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1.地理位置。

由于苏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发达,在改革开放中属于优先开放的城市,因此经济实力较强。

而苏北距“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上海相对较远,受经济中心的吸引和辐射作用较弱,经济起步较晚。

2.产业结构。

由原始指标数据可以看出,苏南地区几个城市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

苏中地区第二、三产业比重也逐年上升,但相比较苏南,第一产业比重仍较大。

苏北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严重偏大,2006年,宿迁第一产业比重为23.6%,而无锡只占1.6%,相差甚大。

所以苏南经济处于领先位置,苏北一直处于后进地位,可见产业结构合理与否也是影响经济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3.人力资本和教育投入。

X14这个指标,排名较前的城市一般这个指标值都相对较大。

苏南由于经济发达,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大,人力资本较丰富,因此经济发展潜力也大。

而苏中、苏北往往不能留住人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经济发展较慢。

对徐州来讲,X15和X17这两个指标相比苏北其它城市较大,甚至比部分苏中地区都有优势,因此经济发展势头较好,排名也在上升中。

四、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从总体上看,以苏锡常为代表的苏南地区,经济整体水平较高。

无锡的相对优势和苏州相似,经济发展潜力大。

南京作为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

常州的经济比较发达,苏中地区次之,分化也较大,靠近沿海的南通发展水平很高,而同属于苏中的泰州则相对落后。

苏北整体水平落后,大部分地区属于经济落后区,不过其中的徐州作为中心城市发展势头较好,潜力比较大。

而扬州、镇江、连云港、盐城、淮安和宿迁的比较优势不明显。

总之,江苏省各城市应对自身经济综合实力有一个清楚正确的认识,发扬长处、弥补不足,缩小区域差异,使江苏省经济综合实力能稳步增强。

 

参考文献

[1]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2]黄润龙数据统计与分析技术:

SPSS软件实用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3]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5]黄雪琴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格局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5(5)

[6]张红梅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及区域经济差异原因分析[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

(1).

[7]刘义荣江苏省区域经济落差原因与苏中苏北协调发展的路径思考[J]学术交流,2006年7月

[8]单大明苏北与苏南:

经济发展对比分析[J].经济论坛,2004(6).

[9]叶依广、何伟江苏省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及差异因素的主成分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