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96251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docx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

教学课件内容

 

(1)关于摄影

1.认识摄影

2.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

3.摄影的未来

(2)摄影基础知识

一.照相机的种类

二.胶卷

三.照相机的构造和原理

四.曝光及其控制

五.景深及其制约因素

六.摄影构图及用光

七.景别

八.摄影作品分析

九.影片分析

 

(一)关于摄影

一.认识摄影

(一)跨入摄影这道门槛之前先了解几个问题

1.摄影到底是什么?

2.你对摄影的了解有多少?

3.你知道照片是怎样拍出来的么?

4.摄影是艺术么?

5.什么样的照片才算得上摄影艺术?

什么样的照片才能算得上是一张合格的照片呢?

(二)在你按下快门之前,有三个问题值得考虑了:

  1.这幅照片我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2.我怎样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身上,又如何把观赏者的视线吸引过来?

  3.画面简洁了吗?

是不是只包括了有利于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的东西?

是否舍掉了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不必要的每一项内容?

  以上就是你在拍摄和研究每幅照片时都应考虑的三项基本原则。

(三)好照片的标准

1.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2.一幅好照片要有个能引人注意的主体

3.简洁是才能的姊妹

4.关于影像的清晰度

摄影的原词(photography)源自于希腊语,“photo”意为“光”、“光电”,“graphy”为“描绘”之意。

可见摄影原意为“用光线来描绘”。

1839年8月19日,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并为其命名时,其初衷应该是将其定义为艺术的。

也正因如此,达盖尔等这批世界上最早使用照相机的摄影师们,为了摄影的艺术地位而做出了很多艰苦的探索和努力,也因而产生了高艺术摄影和画意摄影等历史上最早的摄影流派。

从这一层面来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摄影是一种借助于光的作用而对客观实在所进行的视觉表达。

所以,摄影作为一门艺术而言,在不同的摄影师心中也有不同的定位。

艾梅特•戈温:

摄影乃是一种处理人人皆知但却无人关注的事物的工具。

我的照片旨在表现你视而不见的东西。

卡蒂尔•布列松:

摄影就是在若干分之秒内理解事件的意义,并同时找出能够恰当表现这一事件的准确结构形式。

(创立“决定性瞬间”理论,被称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罗曼•维希尼克:

摄影为人间目击者,是一种报告性、记录性的工作。

它要传达人性的课题,了解和关心是照片所要表现得重点。

罗伯•罗逊柏格:

摄影就像切割钻石,要是有所闪失就是闪失了。

 

二、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

1、摄影术的诞生

公元前400多年,中国哲学家墨子观察到小孔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在他的著作《墨经》中,成为有史以来对小孔成像最早的研究和论著,为摄影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墨子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数学家欧几里德、春秋时期法家韩非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北宋科学家沈括等中外科学家都对针孔成像有颇多论述,针孔影像,已为察觉乃至运用,但只可观察,无法记录。

1839年8月19日,达盖尔的银版法摄影术由法国政府在法兰西学院的一次会议上公诸于世,仅一个小时后,全城的光学仪器商店就被蜂拥而至的消费者挤满了,他们争相购买可以拍摄图片的器械。

这仅仅是开始,摄影术的流传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诞生不到10年间,仅在巴黎,2000台照相机和超过50万张摄影用金属版就被抢购一空。

这股骚动和热潮席卷了整个世界。

在1853年一年中,美国一万多名摄影师拍摄了近三十万张照片。

1856年,伦敦的大学增添了摄影课程。

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就此诞生。

摄影术的诞生以达盖尔的银版法公布之日为标志,然而它却是人类共同探索、共同实践的结果。

暗室成像、针孔成像,再结合感光材料的试验,人类一直在为能捕捉并留住稳定的影像而探索不止,经历无数人的不懈努力和积累,最终诞生了摄影术。

2、摄影的发展

摄影的历史,离不开器材的发展。

摄影是科技的产物,摄影的发展与器材的不断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摄影器材的发展,主要是讲照相机和镜头的发展以及黑白感光材料(胶片、相纸)的发展,这两部分的内容代表着摄影器材的最基本构成。

从针孔成像的“暗箱”,到今天具有眼控对焦功能的高度自动化照相机;从当年尼埃普斯曝光8小时的沥青铜版,到今天按下快门片刻后便可得到照片的“波拉”;从经典的银盐胶片和相纸形成的传统的影像生成工艺,(Picture形式)到全新概念的数码摄影和电脑图像处理系统(Images形式),摄影器材和工艺在发展上经历了难以尽数的变革,也包含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

每当我们在满足视觉图像的欣赏之余,是否也会由衷的感叹人类文明与科技的伟大。

作为摄影学习者,对摄影器材和工艺的演进有所了解,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1).照相机的发展

照相机发展到今天,已是人类高智能的集合体。

在现代一部高级照相机中,往往融汇了最先进的光学、最尖端的电子学和最精密的机械学,其科技含量相当高。

作为摄影的重要工具,照相机在自身的发展上,大致经历如下阶段:

从1839年至20世纪初,为照相机发展的初级阶段。

这期间,照相机由最初的木制暗箱式发展成金属为主的机身,性能上逐渐形成机械化。

如快门由手拨方式进步为机械快门,光圈和速度均达到可有一个以上控光挡位调节,镜头也由单镜片发展为多镜片组合形式,从而使照相机的摄影功能大大提高。

另外,一些颇具个性化的特殊性能开始陆续出现。

如19世纪50年代出现了立体照相机;1888年美国的伊斯曼针对大众消费研制出了使用胶卷拍摄100张照片的“柯达l号”照相机。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是照相机发展的中级阶段。

在这个阶段,照相机实现了光学化、机械化完善和成熟的过渡。

1914年,划时代的徕卡照相机原型(Ur—Leica)产生。

1924年,徕卡照相机正式投产。

徕卡被公认为一个无可争议的里程碑——照相机跨入高级光学和精密机械的技术时代从此确立。

1947年,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曝光后片刻即可拿到照片的即得式照相机“波拉洛依德”(Polaroid简称“波拉”,粤语译为“宝丽来”)。

多年来,“波拉”照相机已形成自家独特的一步成像系列。

1948年,同是模组概念的中片幅l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哈苏”(Hasselblad)和大片幅技术照相机“仙娜”(Sinar)相继由瑞典和瑞士推出,由于采用了模组式设计,使它们的照相机在不同时期研制出不同款式的部件得以互换,显示出照相机制造在机械上的精密和标准化。

1949年,德国蔡司·伊康公司(ZeissIkon)生产的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康泰克斯”(Contax)代表了现代135单反照相机的基本造型。

在镜头研制和摄影光学的改良方面,

1949年美国发明了变焦距镜头,1950年法国发明了摄远镜头,1954年德国发明了微距镜头。

包括广角、折反射等更高级的光学镜头纷纷出现,镜头越来越朝着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发展。

特种光学玻璃不断被生产出来用于照相机镜头,镜头镀膜工艺也越来越得到普遍应用,镜头的各种照相功能和成像性能迅速被提高……这个阶段,欧美许多厂家在照相机的机械和光学开发中,重视科技与独创,从起步到飞跃,不断地完善和成熟,从而确立起自己的品牌和定型产品。

著名的如德国的“徕卡”、“罗莱佛莱克斯”、“林霍夫”(Linhof)、“蔡司伊康”(Zeisslkon)、“康泰克斯”、“罗敦斯托克”(Rodenstock)、“施奈德”(Schneidet,),瑞士的“仙娜”、“阿卡”(Arca),瑞典的“哈苏”,荷兰的“金宝”(Cambo),美国的“波拉洛依德”等。

20世纪60年代起,照相机的发展进入高级阶段,最大特点体现在电子技术的融入。

与以往不同的是,照相机开始包容了更多的科技含量,除了光学、机械学,还有材料力学、人体工程学和电子学等。

特别是电子工程技术的大量运用,给照相机带来的不仅是性能和功能上的大幅度提高,使照相机的发展产生了日新月异的进步。

1960年,以“潘泰克斯”为品牌的日本旭光公司,在德国世界照相机博览会上展示了世界上首台以电子测光的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PentaxSP'’,率先跨出照相机电子时代的第一步。

从此,照相机电子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块、微电脑、激光、红外线、超声波等尖端电子工程技术,极尽能事地不断地融进照相机。

当今,一部照相机内可以设置的功能简直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人们不必具备专业技能便可轻松地拍照。

2).感光材料的发展

感光成像,是摄影过程的实质性问题。

当年,尼埃普斯为了记录一次影像,要在阳光下进行长达8小时的曝光。

至于若要获得能欣赏的正像,那时的前贤们为此曾耗费了更多的时间。

我们难以想象当年达盖尔为了在铜版上获得一个正像,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

今天,高达ISO3200的感光片可以在烛光下轻易完成曝光,快捷便利的“波拉”片可以在数秒内实现成像。

今非昔比,这之间汇集了无数人、无数次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一步一步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从而形成了许多种感光成像的工艺。

一百多年来,感光材料在发展上大致沿以下工艺变革演进:

银版法和碘化银纸法→→蛋清工艺→→火棉胶湿版工艺→→明胶干版工艺→→软片和胶片工艺。

每一类工艺,都代表着影像生成的系列过程,每一类工艺中,也都包含着一些派生工艺。

 

3).彩色摄影的出现

彩色摄影的发展,从历史上来看,并不晚于黑白摄影。

科学研究在很早便已发现光和色彩的关系,并曾进行过多次探索。

从摄影正式诞生的年代起,感光成像的技术使黑白摄影早先一步进入实用,尽管摄影尚未能直接记录和再现事物的实际色彩,但是人类为对影像赋予色彩的追求却一直在进行着。

人类在从事有关色彩摄影的各种试验和探索的同时,也采用过许多其他办法来为黑白影像增添色彩,包括绘画式的手工渲染、调色等工艺。

先驱们在对光和色彩的研究中,通过认识和完善三色理论,乃至加色法、减色法、网屏与彩屏、染料与成色,及其他有关彩色摄影的科技发明和实验上的不断成功,步步逼近了彩色摄影的实现。

1935年,柯达克罗姆(彩色反转片)研制成功并付诸实用,从此,彩色摄影终于算是梦幻成真。

继而在1942年,彩色负片正式推出。

彩色摄影变得像黑白摄影一样方便易行。

彩色摄影发展迅速,几十年内便在全球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

三、摄影的未来

1981年,日本索尼(SONY)公司在德国国际广播器材博览会上推出了世界上首台磁录像照相机“玛维卡”(Mavica)。

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照相的银盐工艺,以电磁记录手段开创了新的图片影像生成方式。

记录的影像依然以图片出现,只是记录影像的载体已不是银盐胶片而已。

当时由于像素难以提高且成本和造价昂贵等一系列问题,被认为实用价值不大而未获开发推广。

20世纪90年代后期,数码摄影及配套的电脑图像处理系统迅速崛起,使得传统的银盐类感光材料不再是记录影像的唯一方式。

数字化的图像通过计算机可更自由、更宽泛地加工处理,从而免除了以往“湿”操作的麻烦和不便,使摄影的后期制作得以彻底从传统暗房的局限中解放出来。

当然,对于习惯于以传统银盐图像为专业标准的人而言,数字化图像的像素仍不够理想,但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像素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及数码摄影更全面、更高级的普遍应用,银盐类感光材料成为未来社会的一段历史也未必不是一种可能。

不论你认为这是摄影的异化、派生或是彻底革命,然而它确实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并且代表着一种未来。

 

(二)摄影的基础知识

一、照相机的种类

照相机的种类繁多,分类方式也各式各样,这里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介绍部分类型的相机。

(一)按胶卷型号分类(画幅不同)

110照相机

体积小巧,每张画幅的大小为13*17mm。

120照相机

除可拍摄60*60mm的标准画幅外,还有画幅尺寸为45*60mm、60*70mm、60*90mm多种规格,优点是画幅大,因而影像像素多,适合高度放大,制作高清晰度、颗粒细腻、高分辨率的大幅照片,但是他体积大,笨重,胶卷成本高。

135照相机

画幅尺寸为24*36mm,,胶卷宽度为35mm.

(二)按照照相机的外形和结构分类

1、平视取景照相机

2、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3、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三)特殊种类的照相机

1、一步成像照相机

2、防水照相机

3、水下照相机

4、广角照相机

5、全景照相机

二、照相机的构造和原理

(一)光学原理

镜头是一个凸透镜。

照相机拍照利用了凸透镜成像原理。

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联系:

投影器f

(二)镜头的种类

⒈镜头的口径(孔径)

镜头口径也叫有效口径,表示该镜头的最大光圈值,同时还表示该镜头通光能力的大小。

用直径与焦距之比表示,如镜头通光孔径25mm,焦距50mm,其比表示,如镜头通光孔径25mm,焦距50mm,其比为25:

50=1:

2大孔径的镜头透光能力大,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中使用,而不需要借助人造光(只用现场光),这是小孔径镜头无法做到的。

但是大孔径镜头的制造工艺要求高,大孔径镜头的照相机价格昂贵。

而且当我们在日光下和普通环境的正常光线下使用大孔径镜头时,也不会经常把光圈开足到与镜头孔径同大的光圈值上,通常总得收小一些光圈。

这样在一般情况下,就显示不出它的优越性。

⒉镜头的焦距及分类

标准镜头的优点是:

①影纹细腻,层次丰富,适宜人像、风景等摄影。

②用它拍出来的人像和景物照片,其景物的大小和透视的比例适中,人眼看起来正合适、舒服。

③它的镜头口径大。

镜头口径越大,说明感光能力越强,可以适应光线较弱的照明条件快速曝光。

广角镜头的特点:

视角大,即包括景物的范围大,拍摄的场景大。

②从拍摄效果看,广角镜头对景物有一定的夸张表现,这种夸张能给人以辽阔的感觉,而且焦距越短的广角镜头拍摄的照片越夸张。

③广角镜头还有一个优点,它的景深较大,即使拍摄对焦略有偏差,也可以拍摄出清晰的照片。

④它的缺点是照度不匀,有时一张照片中心部分亮,四周部分暗。

至于广角镜头产生透视比例失真现象,是能采取某些方法予以纠正的。

远摄镜头的特点:

①景深短。

也就是在被摄主体前后一个极短的距离内景物清楚,拍出来的照片缺乏立体感,前后景物大小差不多。

②远摄镜头最大的特点是拍摄景物变形小,并能在离目标较远的地点拍摄。

在拍摄人物和动物时,一致引起他(它)们的惊恐和不自然现象。

变焦镜头的特点:

在一定范围内焦距可以连续改变,也就是说视角是连续可调的。

变焦镜头最大的优点是一只变焦镜头能代替若干只定焦镜头的作用,因而携带方便,使用简便,既不必在拍摄中不断更换镜头,也不必为摄取同一对象不同景别的画面前后跑动。

它的主要缺点是口径通常较小,常会给拍摄带来麻烦,如在光线较暗的条件下,影响胶片的感光,如想用高速快门、大光圈时,往往不能满足需要。

使用变焦镜头后的取景屏也不如定焦镜头明亮,还常常会使裂像镜聚焦指示失灵。

在生产技术水平相同的前提下,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总比定焦镜头要差些。

变焦镜头大而笨重,易造成持机不稳。

(三)快门及分档

⒈什么是快门

快门是相机控制曝光时间的装置。

按下快门按钮,相机快门自动打开,并持续设定时间后关闭。

⒉快门分档

通常把快门开启的时间长短叫快门速度,快门开启的时间短,即速度快。

快门按曝光时间的长短也分为若干档,并要求相邻长时间快门是短时间快门持续时间的2倍。

分档排列如下:

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250,1/500,1/1000,…单位为秒(s)

由于快门速度盘面积小,故略去分母:

1,2,4,8,15,36,60,125,500,1000等,这些数字均是表示实际快门速度的倒数秒。

大于1秒的快门速度,用不同的颜色标记以便于区别。

2,4,8,15这是表示实际的快门速度。

相机快门速度标记盘上还常见“B”、“T”俗称慢门(也有人把1/30秒的各档,包括B、T档均叫慢门)“B”门和“T”门只是操作方式不同:

B门是按下快门钮,快门开启,松开快门钮,快门就关闭。

T门是按下快门钮,快门开启;关闭快门要重新按一下快门钮。

B门和T门快门速度不由相机自动控制,而是由摄影者人为随意控制,是特意为长时间曝光准备的。

使用B门或T门时,最好用快门线控制,相机用三脚架固定,可以保证曝光过程中相机有较大稳定度。

快门速度只能调节在标记上,不能调节在两档之间,否则容易损坏快门的机械装置。

标X的位置为闪光灯档,使用闪光灯时,快门速度须调到该挡。

一般为相机焦距的倒数,能持稳相机的速度也是焦距的倒数。

⒊快门的作用

控制曝光量(进光时间),这是快门的基本作用。

它与光圈配合解决曝光量的需要。

影响成像效果(成像清晰度)

这是快门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动体摄影时,如拍摄一溅出的水花用高速、拍摄雨滴成一直线的效果用低速。

另外在任何拍摄中都存在持稳相机的问题。

(四)光圈的作用及其分档

光圈——直径可以改变的通光孔。

由几块金属薄片组成,处于组成镜头的多片透镜之间。

光圈的大小用光圈系数表示,记为F。

F=f(镜头焦距)/D(光圈直径)

当镜头焦距一定时,光圈系数与光圈直径(有效)成反比。

光圈分为许多档,分档的原则是,要求大光圈是相邻小光圈通光量的二倍,也即通光面积的二倍。

4,5.6,8,11,16,…记为F4,F5.6,F8,F11,F16…

F8的通光量是F11的二倍,F5.6的通光量是F4的1/2。

光圈可调定在两档正档上或之间的任何位置。

光圈的作用是调节进光量,影响景深和像的清晰度。

调节进光量

光圈是通光孔,光圈大进光多,感光片获得的照度就大,因此光圈和快门共同控制曝光量。

影响景深

景深是指能在感光片上结为基本清晰像的景物纵深范围,这个范围越大,则称景深越大。

光圈大小可以使景深发生变化。

光圈影响景深的基本规律:

光圈增大,景深缩小,光圈缩小,景深增大。

影响像的清晰度

影响像的清晰读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镜头本身所产生的球差和慧差(光学知识欠缺者可理解为像的变形),这种像差大小与光圈大小有关,光圈越小,像差越小;另一个是由光的波动性所产生的衍射现象,它影响清晰度的规律是光圈越小,危害就越严重。

于是相机就存在一个最佳光圈,使用这个光圈拍照影像质量最好。

大于这个光圈像差影响增大,影像质量下降,小于这个光圈,衍射现象增强,影像质量也下降。

每个相机最佳光圈不同,一般为最大光圈缩三档处,镜头质量高的在缩二档初,质量再差的在缩4~5档处。

三.胶卷

(一)胶卷的种类

按尺寸分类:

有"120","135",等型号。

常用的是"135"胶卷,这种胶卷宽35毫米,长160~170厘米,片边两旁具有规则的片孔,一般可拍摄3.6厘米×2.4厘米的底片36张也有可拍摄20、24、72张的"135"胶卷。

按感光速度分类:

按感光速度有Iso100、Iso200、Iso400等等。

这里数值变一倍则我们曝光时所需的曝光量也变一倍,数值越大则速度越快。

按色彩分:

有黑白片,彩色片,X射线片等等。

(二)感光度

感光度是指胶片对光的敏感程度,也是胶片所具有的感光能力和标志。

由于胶卷制造厂使用的「感光乳剂」不同,对于光线的灵敏度也不一样。

低感度的胶卷需要较多量光线照射,才能使卤化银晶体产生作用;高感度胶卷只需极微弱的光线照射,就可使卤化银产生作用。

所以感光度高的胶片在光线很弱的情况下就能感光,称为高速感光度(或快速)胶片;相反感光度低的胶片,则须在光线较强的场合下拍摄。

如果在同一光线的条件下,使用不同感光度的胶卷拍摄,其照相机的光圈或快门速度就应该有所变化,也就是说,高感光度的胶卷,光圈要小些快门速度要快些;低感光度的胶卷则相反,光圈要大些或快门速度要慢些。

四、曝光极其控制

(一)曝光量

就是参与曝光的光的总能量,用公式表达为:

曝光量=光强×曝光时间

摄影中曝光量正确与否至关重要,过度或不足都会影响像的效果。

最佳曝光量公式:

最佳曝光量=8~10/胶卷感光度单位lx﹒s(勒克斯﹒秒)

(二)互易律

互易律也叫倒易律。

曝光量=光强×曝光时间照相时光强由两个因素决定:

景物亮度和相机光圈大小。

光圈一定时,景物亮度越高,光强越强,而曝光时间即为快门速度,故照相时胶卷的曝光量公式可改写为:

曝光量=快门速度×光圈大小×景物亮度。

从此公式中可以看出,在景物亮度一定时,光圈大1档,快门速度快1档,即通光孔(光圈)面积变为原来的2倍,快门开启时间(快门速度)缩为原来的1/2,曝光量不变。

(举例:

如水桶接水)

对某一景物拍照使用光圈F8和快门1/125S,现列出如下光圈快门组合值,仍对同一景物做几次拍照,其曝光量相同。

使用光圈F2.5F4F5.6F8F11F16F22

快门速度1/1001/5001/2501/1251/601/301/15

通常把光圈快门对等互补保持曝光量不变的规律叫做互易律。

互易律也有失效的时候,这就是光线太暗时和快门速度太高时,可能按以上规律推算会导致曝光不足,需要增加曝光量来弥补。

五、景深极其制约其影响

影响景深的三因素:

第一,光圈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小;第二,调焦距离,调焦距离越大,景深越大。

调焦距离即摄距。

例如聚焦于10米的景深大于聚焦于1米的景深。

摄距与景深成正比的规律还有一个前提,这就是摄距在超焦点距离以内。

如果摄距超出了超焦点距离,那么,摄距越远,景深不是越大,而是越小,与原规律相反了。

第三,镜头焦距,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如何取得最小景深:

最大光圈+尽可能小摄距+长焦距镜头

六、摄影构图及用光

构图的概念

1.什么叫“构图”

含义是:

把各部分组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

在《辞海》中,谈到“构图”为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

所谓构图,也就是艺术家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着空间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构成,是在形式美方面诉诸于视觉的点、线、形态、用光、明暗、色彩的配合。

构图是表现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则作品中全部摄影视觉艺术语言的组织方式,它使内容所构成的一定内部结构得到恰当的表现,只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得到和谐统一,才能产生完美的构图。

2.构图的目的

构图的目的是:

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从而舍弃那些一般的、表面的、繁琐的、次要的东西,并恰当地安排陪体,选择环境,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完善、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强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别人的艺术,这话可真切地表达了构图的目的。

(二)创作与构图

1、主题的形成

主题是灵魂,是属于思想性的东西。

“意在摄先”是说在摄之前必须立意,意也就是主题,主题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主题一是摄影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二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2、陪体在画面的地位和作用

陪体深化主体的内涵。

画面处理好陪体,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情节。

陪体的选择要能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说明事件的特征,也就是要有典型性

画面陪体的安排必须以不削弱主体为原则,不能喧宾夺主,陪体在画面所占面积多少,色调的安排,线条的走向,人物的神情动作,都要与主体配合紧密,息息相关,不能游离于主体之外。

陪体的处理也有直接和间接处理,有时陪体不直接见诸于画的情况,我们说陪体虽是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但有一些画面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不在画面之中,而在画面之外。

3、环境对烘托主体的作用

1)、前景处在主体前面,靠近相机位置,它们的特点是呈像大,色调深,大都处于画在的四周边缘

1.利用一些富有季节性和地方特征的花草树木做前景,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使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前景用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透视感。

3.突出画面内容的概括力

4.运用前景与背景景物作内容上的对比,

5.前景给予人们一种主观的地位感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