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9729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8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自贡二十六中

 

雷先芬

 

 

2007年8月

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重点:

声音发生和传播

难点:

回声测距离

教具:

音叉、乒乓球(教师);橡皮筋(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

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1)演示,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

(2)随堂学生实验:

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

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

小结:

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

问:

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

——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3)随堂实验:

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到清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小结:

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为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成为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摄氏度的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四、回声

(1)回声:

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候又不能。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

(17m)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

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到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已知:

v=340m/s;t=1.5s

求:

S

解:

s=vt‘=340m/s×1/2×1.5s=255m

答:

略。

五、小结

观察音叉振动

观察橡皮筋振动

感觉喉头振动

归纳

观察左边音叉

思考

回想

 

实验

查表并比较

 

计算练习

学生解题

三、课后反思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

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

2.骨导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问: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呢?

问:

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

请同学们观察人耳的结构挂图,想一想生物课上介绍的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回答:

耳朵。

 

思考。

二、教学过程设计

人耳的构造

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

总结上述问题: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

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

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

当然是非神经性耳聋,同学们,假如我们听不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使这些人恢复听觉。

[想想做做]

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

问:

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

例如:

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

[科学世界]

实际中我们如何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呢?

如果将你的双眼蒙上,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吗?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让我们来介绍双耳效应。

由于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音响设备都是双声道立体声或多声道立体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下面让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人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

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两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这样,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这就是常说的双声道立体声。

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会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

2.小论文:

助听器的功能

3.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

观察并说出每个结构的名称。

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思考:

耳聋是怎么回事?

 

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两种耳聋能够治愈吗?

助听器矫正的是哪种耳聋?

 

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听音叉的声音)

答:

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听不到了。

请同学们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

骨能传声。

阅读科学世界,思考。

了解双耳效应。

 

感悟

 

三、课后反思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的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教具:

演示用:

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梳子、音叉、泡沫塑料球。

学生用:

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钢尺。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讲述:

同学们有时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

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

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板书课题:

第二节音调、响度和音色)

 

倾听,领悟。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音调

(1)讲述:

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

用硬纸片在梳子上划动,一次快、一次慢。

讲述:

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

由演示得出:

“音调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教师板书)

(3)学生随堂实验:

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

哪个振动的频率大?

哪个振动的频率小?

进一步认识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

学生利用钢尺做课本图1.3-1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认识。

讲述:

振动物体粗、长、松音调低;细、短、紧音调高。

(5)读图:

请同学们读课本中的图1.3-2,读后教师做简要解释,然后问:

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觉察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

(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拓展知识,活跃思维。

2.响度

演示:

先后轻重敲击音叉,并用泡沫塑料球来显示音叉的振动。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音叉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幅小,声音小。

教师讲述:

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教师板书)

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

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的滴答声,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

表明:

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教师板书)

3.音色

(1)讲述:

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

(板书:

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课桌和黑板,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

(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

当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眼光望着老师时,教师及时指出:

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

(教师板书)

平常人们常说: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出是谁的声音。

同一个人的音色,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一、小结

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

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

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

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个特征?

二、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小结

理解

 

观察并比较声音的不同

理解、记忆

 

分组实验、体会

 

进一步体验

 

记忆、举例说明

了解、记忆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

 

听声音并看球的运动情况

分析、归纳

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

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

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又多,又恰当。

 

配合老师实验

领悟音色的含义

 

整理、记忆

三、课后反思

]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控制。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三)情感体验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

(1)分辨乐音、噪声。

(2)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三、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讲述:

优美的歌曲同学们都喜欢听,除了丰富人们的文娱生活,还可以使人奋进。

但是,对建筑工地的敲击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电锯声、机器的轰鸣声等,同学们听起来感到烦燥,心神不安,这些声音都是噪声。

我们这节课将知道什么是噪声?

噪声是从哪里来的?

噪声有什么危害?

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减弱噪声?

(教师板书课题:

第三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倾听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将课前刻印好的本课阅读提纲分发给每位学生(或板书在小黑板上)。

阅读提纲

(1)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认识什么是噪声?

(2)为什么有时乐音也是噪声?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4)教室里和教室周围有无噪声?

如果有噪声,这些噪声是从哪里来的?

(5)举例说明噪声对人们有哪些危害?

(6)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哪些?

(7)说一说你知道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控制噪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你自己在减弱噪声上将做些什么?

2.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纲阅读课文、读图,并进行讨论。

(1)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噪声的来源”后,按四人一组讨论提纲中的

(1)、

(2)、(3)、(4)问题(讨论时不限于课文中已提到的事例,各抒已见,畅所欲言,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

然后全班发言,教师进行补充。

(板书: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地杂乱无章地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演示:

用充气的气球在干燥的玻璃板上摩擦,其声音听起来人们感到非常不舒服。

讲述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喇叭鸣叫声,商店内招揽顾客收录机大声播放音乐声等,这些都使城市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干扰机关、团体的工作人员正常工作,干扰学校正常教学。

(3)讲述“分贝”,分贝是计量噪声强弱的单位。

讲述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图1.4-3和第三段课文。

读后连续组织学生讨论提纲中的(5)和讨论“为什么非洲北部农村70岁老人的听力比美国20多岁的城市青年还好?

”教师归纳后板书:

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4)阅读课文“怎样减弱噪声”,请同学们说出减弱噪声的途径。

引导学生根据城市建设情况,政府部门采取了在一些街道禁止汽车鸣喇叭的规定,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播放高音喇叭、禁止燃放鞭炮、在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设置噪声计量仪表等措施,都是为了减弱城市噪声,使人们正常地进行工作、学习和有安静的休息环境。

(教师板书:

减弱噪声的途径是:

从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一、小结

1.从物理学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

2.噪声是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有损人们的身心健康。

3.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政府部门采取控制减弱噪声的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做到不影响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阅读课文并思考题纲问题,分组进行讨论

 

理解不同角度的噪音

 

听声音、谈感受

 

例举身边的噪音

 

举例说明现代生活中噪音的主要来源

 

看图1.4-4,能区别减弱噪音的途径

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如何减弱噪音?

 

反思、记忆

 

三、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一节光的传播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

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教具】

装有水的大水槽、激光笔、浇花用喷雾器、方木板、白纸、大头针、直尺、图钉

【教学过程设计】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物理实际活动内容“调查光源发展史”,并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自己准备的光源,上课开始请几位同学简介光源发展(其余同学的资料课下交流展示),展示各自准备的光源,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

”“我们如何通过实验进行研究”从而引入新课.

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思考问题进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演示1]用光具盘让光垂直于玻璃面射入玻璃中(并掠过光具盘),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2]用水槽,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演示3]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物,可观察到激光的传播路径.

总结得出结论:

光沿直线传播.

[演示4]用水槽,让光斜射入水水中,观察光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播路线.

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介绍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设计情景(如手影的游戏,激光器的准直等)由学生来解释现象的原因,最后老师简介日食月食.

演示

1)小孔成像.可在课前提前布置,要求学生利用废包装桶或盒,制作一个观察器(底部开有小孔,顶部蒙一片半透明薄纸的屏),教学进行到此时,进行观察.通过小孔成像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接触并理解几何光学中成像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2)准直的实验.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3. 光速

以教师讲述介绍为主,可以先提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这个问题,然后简介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思考过这一问题,并想用实验测出光速.经过许多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随着人们物理知识的丰富,解决了许多测量上的困难,才测出了光速.再向学生介绍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介质中的光速.

三、总结扩展

光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均匀介质中具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因此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线”是抽象出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但光线不是光.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实,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如栽树时要使其成一直行,并使我们可以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有助于我们破除迷信.

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得出结论

 

归纳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并记忆

掌握这种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

思考领悟

例举其他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进行实验

 

观察

 

倾听记忆

 

三、课后反思

 

第二节光的反射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以及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和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重点】

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

【教具】

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

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

引入新课教学。

思考进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

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

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

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随后板

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通过转动纸板F和改变入射角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一定在同一平面?

反射光和入射光线是在法线的两侧还是在法线同侧?

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出示练习题)

2.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

演示:

如图5-2-2图,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

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

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

提出问题:

这是为什么?

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

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如下图:

 

熟悉器材

 

理解记忆各概念并在图上指出

 

观察实验,总结得出结论

 

理解并练习

 

理解、看图

 

观察

思考原因

举出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三、课后反思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了解它们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

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难点】

“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什么现象?

看电影时我们坐在不同位置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为什么?

小学里我们学过“猴子捞月一场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思考进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演示: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

提问:

1、为什么用平板玻璃做平面镜?

2、为什么用两支相同的蜡烛?

进行实验:

请一个学生到台上协助,边实验边分析解释。

(可在黑板上作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正立、等大、对称、虚像。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光的反射定律。

(作图说明成像过程并解释为什么成的是虚像)

3、凸面镜和凹面镜

4、达标反馈

(1)某人远离竖直悬挂的穿衣镜,他在镜中的像将(D)

A.变小B.变大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