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98954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docx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

一、填空题

1、《乐记》是汉代儒家文论的重要总结。

2、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现存的文学理论专文。

3、《文赋》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4、《诗品》是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

5、清代章学诚评价《文学雕龙》为“体大思精”、“笼罩群言”。

6“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出曹丕的《典论*论文》。

7、清代最富于创造性的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人物性格理论。

8、“立主脑”是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的《结构第一》篇中提出的。

9、我国古代第一篇词论专文是《词论》。

10、“诗有三境”是唐代王昌龄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创造的看法。

11、《曲律》的作者是王马翼德。

12、儒家有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13、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的思维方式,大体上分为类比推理、整体观照、直觉感悟。

14、先秦的思想文化主要指周代的礼乐思想和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

15、《易传》最显著的特点是兼容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成为实行儒道互补的最早的成功典范。

16、儒家将经籍《诗》《书》《礼》《易》《春秋》尊为五经。

17、汉人的文学评论对象主要有三方面即《诗经》《楚辞》和汉赋。

18、《乐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

19、曹丕将文气大致上分为两类,清为阳刚之气,浊为阴柔之气。

20、作为创作时作家的心理特征,缘情又有三种情况即感物、因事、浩叹人生。

21、陆机论的主体心理包括:

、、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钟嵘的文论思想分为:

吟咏情性说、、、。

23、三教是指:

、、三种文化思想。

24、儒道释三种文化对唐宋金元文论的影响表现在:

、、三大理论中。

二、名词解释

1、发愤著书:

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太史公自序》云: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2、诗无达诂:

是董仲舒论《诗》时提出的关于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达即通达、晓畅,此命题是指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释。

3、象外之象:

这是司空图关于诗歌形象特点、意境创造和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所提出的重要命题。

“象外之象”中的前一个“象”指作品本身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中的所描述的物象,后一个“象”则是读者依据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通过想象、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

4、兴趣说:

严羽提出的有关诗歌特质的一个重要范畴。

所谓“兴趣“就是指诗歌具有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往往景真情切,不露人工痕迹,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

5、滋味说:

钟嵘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

有两层含义:

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鉴赏;二是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

它是钟嵘评价诗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有滋味”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情感方面达到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

6、以己度物人类在原始时代,凡遇到自己不能理解不能解释的事物,便习惯以自身为衡量标准来推比、类比外物,这就是以己度物。

7、物我同一就是打破此心和彼物的界限,使我变成了物,也使物变成了我。

古人认为外物和人一样是有感觉、情欲的生命实体,那么用人所拥有的一切来理解并表述外物就是最自然最合理最方便的了

8、思无邪语出《诗经》“思”是语气词无意。

“无邪”是对放马人放马时神情专注的描写。

孔子借此概括诗经的特征即思想内容的批评标准,既要作品的内容符合儒家礼教,又要求情感的艺术表达符合中和之美。

9、知言养气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本来是论述道德修养的问题,后经过文学批评家的发挥成为“文气”说的先导。

知言就是辨别言辞的能力,用之于文学批评可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养气就是指经过修养使自己的道德达到博大而崇高的境界。

知言养气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经过养气具备了浩然之气,就能够知言,即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0、儒家——中国哲学史上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

被列为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

主张"礼乐"、"仁义"、"忠恕"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政治上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

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身美性。

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哀怨讽谏作用和温柔敦厚风格。

11、道家——以先秦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

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庄子发展原始道家的思想,更强调"道"的从无生有、变化莫测的性质,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提出"齐物"论,倡导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其文艺思想是反对儒家的教化论而主张自然真美,并提出创作主体的虚静心态和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

12、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的本义是悟、觉、知,本为古代印度的普遍观念,后来成为释迦牟尼的尊称,而佛教即以他的尊号命名。

佛教认为现实人生是"无常"、"无我"、"苦";"苦"由每人的自身的"惑"(贪、嗔、痴等烦恼)"业"(身、口、意等活动)所致,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而轮回报应。

佛教主张依据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般"(解脱)的最终目的而成佛。

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即西历纪元前后)传入中国,六朝得到发展,隋唐达到鼎盛,形成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

13、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

又自称"传佛心印",用参究方法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亦称"佛心宗"。

相传由菩提达摩(南朝宋末)创立,后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时称"南能北秀"。

北宗主张渐修,南宗则主张顿悟。

南宗禅简易的修持方法,逐渐取代了中国佛教其他各宗,成为禅宗正统,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

14、整体性思维——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思维方式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中国儒、道文化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其文化精神的原型是人类远古社会的"万物有生"、"万物同情"和"神人以和"。

古代文论的整体性思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以己度物的生命化和人格化,二是惟务折衷的综合性和统一性。

15、直觉式思维——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思维方式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佛教文化的"悟"和"禅"。

其心理学内涵是指人的思维直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内在直观认识,故又叫感性直观或感性直觉。

16、范畴——语出《尚书·洪范》:

"天乃锡禹洪范九畴。

"可见"范畴"一词的本义,是将同类的事物归纳起来而作为典范,所谓归"畴"(类)为"范"。

所归之"畴"与自然人事相关,具有经验性和形象性;归后之"范"则是归纳、抽象的结果,具有典范性和概括性。

从哲学上讲,范畴是人们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的概括和反映,是各个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

17、美刺:

中国古代关于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法。

“美”即歌颂,“刺”即讽刺。

先秦时期,人们已开始认识到诗歌美刺的功能。

古人“献诗”而供天子“斟酌”,就是由于其中包含着美刺的内容。

至汉,以美刺论诗成为一种普遍风尚,并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

18、诗言志:

我国儒家传统的诗学观,是诗学的开山纲领,语出《尚书.尧典》: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志”,即怀抱。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怀抱是与政治、教化分不开的。

“诗言志”说对于后世诗歌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且对形成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和诗论的传统风格有重要贡献。

19、兴观群怨:

这是孔子关于文艺社会作用的全面论述,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兴”是指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观”指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的得失。

“群”指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相互切磋,提高修养。

“怨”指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

20、文质彬彬:

中国古代儒家美学关于文学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见解。

语出《论语.雍也》,其原意是说,文华应与质朴配合得当。

后为文论家引入文学理论领域,就是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应该统一,达到质文兼备,情文并茂。

否则,“质胜文”即没有文采或文采不佳,文章就粗野,就缺乏艺术感染力,影响社会作用。

反之,“文胜质”即内容空虚而华词丽藻,文章浮华,就不能取信于人,失去教育意义。

只有“文质彬彬”,情文并茂,内容与形式统一,才符合文学艺术美的规律。

21、以意逆志:

孟子提出的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

孟子主张根据完整的诗篇去探索作者原来的意图,去分析作品的实际内容,这就是“以意逆志”。

而“以意逆志”的关键在于批评家能否“知言养气”和“知人论世”。

所以,“以意逆志”和“知言养气”、“知人论世”,是有内在联系的,三者构成了孟子自成系统的文学批评论。

22、大音希声:

老子自然美学的基本观念。

“大音”,即道之音;“希声”,即为一般人的听觉所不能感知的声音,但能为修道有功之人的心灵所领会。

“大音希声”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道”在美学领域的具体表述;同时也是其“无为”政治观在美学领域的具体化。

他提出“大音希声”,决不是抽象地反对音乐,取消艺术,而其欲追求的就是通过修身养性而得道,然后领会“大音”,欣赏天乐,即顺应自然之道,符合人类天性的音乐。

23、天籁:

先秦哲学家庄子音乐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他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即人籁、地籁和天籁,而以天籁为最。

天籁,就是不依靠任何外力而产生的自然界的声音。

庄子的“天籁”之美,即是天乐之美,最高的美,自不能为人类的五官感觉所把握,而只能为真人、至人、神人等凭他们的心灵所感受。

因为他们懂得了,井实行了自然无为之道,也就达到了“素朴”。

唯其“素朴”,才能达到天下不能与之相比的美。

庄子强调自然无为之美,提倡“天籁”,对后世文学批评和创作中主张本色美、自然美的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

24、言不尽意:

先秦庄子及其学派关于审美感受的特点的命题。

在《庄子.天道》中提出。

“言不尽意”既是哲学命题,也是美学命题。

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其意是说,“道”是不可言传的,因为它是一个普遍、无限、绝对的抽象观念,人们的语言文辞不可能把它像一个有形有色的东西那样,加以描述和规定。

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意思是说,“意”即是美,美的境界是感受的对象,不能诉之于抽象的理智,只能通过直觉、想象和情感去体验,而不能像科学认识那样用语言去作明确的规定。

所以“言不尽意”,乃正是审美感受的特点。

这一命题对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批评方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5、《易传》:

中国儒家学者对《易经》所作的解释,共有十篇:

《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又称“十翼”。

旧说《易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十翼》均非孔子所作,而是战国以来陆续形成的解易作品的汇集。

其阴阳对立、相互变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象意论、阴阳论、变化论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6、立象以尽意:

其本意是说,语言文辞难以传达完全的意念,可通过卦象,以象征的方法,表达无法传达的意念。

作为美学命题,所谓“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具体的形象可以表现无限丰富复杂的意念。

这一命题对后世“意象”范畴的提出深有启发。

2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中期,董仲舒给汉武帝上《天人三策》,建议以经他改造的儒学作为专制帝国的统治思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董仲舒的理论以先秦儒学为核心并吸收阴阳五行学说,对儒学进行了神学化改造,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28、五经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经典的代表作,称为“五经”,并由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广泛传播儒家经典。

由此而兴起一门训解或阐释儒家经典著作的学问,即“经学”。

“五经”之中,“诗经”实际上属于文学,汉代经师、经生对“诗经”的训诂、阐释,促进了诗经研究的发展和繁荣,并形成一门“诗经学”,立于官学的就有申培、辕固、韩婴三博士,属今文经学,其书仅存《韩诗外传》;属于私学的古文经学有毛诗,流传至今。

《毛诗序》为汉代的一篇重要诗学论文,它就是汉代经学影响于汉代文论的重大成果。

29、经学经,指儒家典籍;经学,历代训解和阐发儒家经书之学,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的子夏和荀子。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尊儒术,立五经博士,以通经作为进选人材的标准,治经、尊经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经学大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

汉代经书有不同的抄本,以汉代流行的隶字抄录成的经书被称为“今文经”,在孔子故宅夹壁中发现的用古篆写成的先秦经卷被称为“古文经”。

今古文经学的不同不仅仅在于文字,还在于学术观点和方法。

要言之,今文经学的视角是政治的,讲阴阳灾异,着重发掘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古文经学的视角是历史的,讲文字训诂,究明典章制度,着重探讨经文本义。

30、乐记《乐记》,我国古代第一部较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由《乐本》、《乐论》、《乐施》、《乐言》、《乐象》、《乐化》等11篇文章组成,收在《礼记》中。

《乐记》大约成书于荀子之后与汉武帝之前,它吸收了先秦人的音乐思想。

《乐记》的意义不限于音乐,因为先秦之乐可看作艺术之总称,《乐记》之论亦与诗文书画理论相通,主要观点有"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音之道与政通"、"致乐以治心"等。

31情志说《诗大序》关于诗歌本质的观点,认为诗歌既是"志之所之",又是"吟咏情性"的,诗歌本质是人的情和志: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大序》以情志论诗,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这不但大大发展了"诗言志"的思想,丰富了儒家诗学,而且也更准确全面地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

32、诗大序:

《诗大序》是毛诗首篇《关雎》前的序,毛诗每篇都有小序,此大序应是整个《诗经》的序。

其作者历来众说纷纭,近人多认为是东汉卫宏作,但亦多有异议。

序中引录了《乐记》的文字,其思想源于《乐记》。

《诗大序》是儒家诗论的经典性总结,

33、六义说:

《诗大序》提出的文论观点:

"诗有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

本来,风、雅、颂是《诗》之异体(体式、样式),赋、比、兴是《诗》之异辞(修辞,即语言表现方法)。

但《诗大序》的解释,重点在于强调"六义"的政教功能:

"诗有六义",故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

34、实诚说:

王充《论衡》重要的文学观点,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文章的真实性价值,以"实诚"为尺度,确立新的衡文标准,肯定实诚而否定虚妄;二是指作家内在情感的真实性,所谓"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强调情感真实对于文学作品的决定性作用。

35、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哲学思潮,其基本内容是重新解读《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为“三玄”),其中心问题是讨论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本末有无”,其代表人物有王弼、何晏、嵇康、阮籍、郭象等。

魏晋玄学对文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言意论、形神论和才性论等方面。

36、三教合流——三教指儒、道、释三种文化思想而不是指三种宗教形态。

冯友兰说:

“在中国历史中,从汉魏以来,逐渐出现了所谓儒释道三教。

这里所谓教,是教育或教化之教,不是宗教之教。

教育或教化之教是中国原有名词,宗教之教是从西方传来的外国名词。

”东汉以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汉魏之际,老庄道家复兴。

佛、道与作为传统文化之主流的儒学合流,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37、言意论——又称“言意之辨”,主要讨论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它既是一个文化哲学命题,又是一个文学理论命题。

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言意论,大体上可分为儒家经学中心主义的“立言”、道家自然主义的“无言”以及《易传》对儒、道两家言意观的折衷。

魏晋玄学言意之辨对古代文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将庄子的“得意忘言”用于文学创作和鉴赏,追求文学的言外之意。

38、才性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指作家的创作才能和气质个性及其二者的关系。

魏晋玄学重人物品评,故有才性之辨。

曹魏时钟会著《才性四本论》,讨论才性的四种关系(同、合、离、异)。

与此同时,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气说”,指出作家不同的个性气质表现在其作品中,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而揭示了作家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

39、文本同而末异:

曹丕的文体论观点。

“本”与“末”,分别指文学的本质特征与文体特征。

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其“本”相同;而不同的文体,在表现形态、语言形式、体貌风格等方面各有不同,其“末”相异。

曹丕将文体分为四科八种,大体上说,奏议书论属无韵之笔,铭诔诗赋属有韵之文;而“末异”中的四类,“雅”和“丽”偏重于语言形式,“实”和“理”偏重于思想内容,而作为对不同文体的界定,这四类都属于风格体貌。

可见曹丕的“文本同而末异”,讨论的是文体与风格的关系。

40、文气说: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其要义有三:

气,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文气大致上分为“清”与“浊”两大类,清为阳刚之气,浊为阴柔之气。

人禀阴阳二气而生,表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则有文气的或清或浊之别;曹丕论为文之气,尤其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可改变性,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表现出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及“文的独立”的时代精神。

41、文赋——西晋时期的文学理论论文,作者陆机。

《文赋》用赋体写成,正文前有“序”,说明写作《文赋》的原因是“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目的是“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

《文赋》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次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提出了著名的“缘情说”,讨论了创作主体之情感在创作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创作主体的心理功能、灵感心理和想象心理等。

42、缘情说——语出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有两层含义:

一是诗歌创作因情感而发生,二是诗歌作品因情感而绮靡(文辞华丽)。

43、用心——出自《文赋.序》: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窍有以得其用心。

”从字面上理解,“用心”有两层含义:

一是“用心之所在”,二是“心之如何用”。

陆机“得其用心”是一个重要的文艺心理学命题,它所要深入探讨并努力揭示的,是创作过程中作家心理活动及心理功能的规律。

后来刘勰受陆机“得其用心”的启发和影响,提出“夫文心者,为文之用心也”,并用“文心”作书名。

44、应感之会——是论灵感心理。

陆机论灵感心理也是“动静”兼顾、“意辞”相联。

一般来说,灵感与想象,均以“动”为主要特征,尤其是灵感,可谓动之极致。

45、心游万仞——陆机《文赋》所提出的想象心理学术语,意即心理活动可以驰骋、飞翔于极高远之处。

46、文心雕龙:

南朝梁刘勰著。

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

全书共10卷,50篇,分上下两编,各25篇。

全书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部分。

总论含上编的《原道》至《辨骚》5篇,文体论含上编的《明诗》至《书记》20篇。

创作论含下编的《神思》至《总术》19篇,批评鉴赏论含下编的《时序》至《程器》5篇。

最后一篇《序志》,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和原则。

《文心雕龙》继承并发挥了儒家的文学思想,把原道、徵圣、宗经作为理论核心,贯穿全书的始终;同时,也受到玄学、佛学思想的影响。

《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47、惟务折衷:

这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批评方法,刘勰在《序志》篇提出。

“惟务折衷”的方法来源于儒家中庸思想,并有所扬弃。

刘勰认为,在他之前的文学思想家,虽说在理论上各有建树且各具特色,但他们常常又有着不同程度的片面、偏颇和局限。

因此他在《文心雕龙》中创造性地将儒家中庸思想运用于文学批评之中,将前人视为相互对立或互不相关的许多命题、范畴和概念,通过剖析辨证,找到它们之间互相关联的某种共同性,从而建立起一种更深刻的统一的看法。

如对“才性”、“言意”、“心物”、“文质”、“奇正”、“情采”、“隐秀”等术语的讨论,都运用了这一思想方法。

48、文之枢纽:

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将全书五十篇分为三大部分:

《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论文叙笔”;《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

所谓“文之枢纽”,就是指全书的关键。

《文心雕龙》的前五篇正是对全书思想核心的总体论述,其中《原道》《征圣》《宗经》为一组,阐述执正之理;《正纬》《辨骚》为一组,阐述驭奇之理,合起来构成了执正驭奇的观点,这也是《文心雕龙》所提倡的文学创作的根本观点。

49、割情析采:

《文心雕龙》“割情析采”部分主要讨论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问题。

作为专门术语,《文心雕龙》中“情”字基本上指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时引申为作品的内容。

“采”字基本上指作品的文采、辞藻,有时引申指作品的艺术形式。

刘勰既反对“务华弃实”,也不满于“有实无华”,而一再强调文学创作要有充实的内容和美好的形式,并以“衔华佩实”、“文质相称”为纲来建立他的整个理论体系,这就是刘勰剖析情与采的根本原则。

可以说,文质兼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贯穿《文心雕龙》全部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

50、文笔: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常将不同文体分为“文”和“笔”两大类,不过区分的标准并不完全一样。

《文心雕龙》的“论文叙笔”部分,也将三十五种文体分为“文”和“笔”两大类。

刘勰所谓的“文”,指重在抒情言志,讲求音韵文采的作品,如楚辞、诗、赋、乐府等;“笔”则主要指政治学术性的,不重音韵文采的作品,如史传、诸子百家之文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文”、“笔”之分,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

从秦汉以前的文史哲不分,到魏晋以来文学创作的大发展,对文体辨析的越来越精,人们对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的区别逐步明确起来,“文”、“笔”之辨,可以说是这一认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51、神与物游:

南朝梁刘勰论艺术构思的命题。

语出《文心雕龙.神思》篇。

刘勰认为,构思之妙在于发挥艺术想象的作用。

艺术想象是不受时空局限的,它的特点在使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象的交融,产生艺术的意象。

刘勰的“神与物游”,是对陆机《文赋》所讲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情感与物象相融合的艺术构思论的继承与发展。

刘勰主张作家进行艺术构思,应充分发挥艺术想象作用,使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外物相交融,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意象.然后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构成文学作品。

这一观点的理论价值,在于它较为深刻地揭示了文学创作中主客观相统一的客观规律,从而奠定了古代形象思维论的基础。

52、体性:

刘勰关于作品风格的论述。

其《文心雕龙》有专篇《体性》。

体,指文章的体貌,即作品的风格,性,即性情,指作者的个性。

刘勰认为作品的风格是由作者的个性决定的,且文如其面,“表里必符”。

这里所讲的作家个性,包括先天的才能、气质和后天的学力工夫、习染兴趣,很全面。

但他过分强调先天的才气,甚至超过了后天陶染的作用,却是不科学的。

53、六观:

刘勰关于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的方法。

其《文心雕龙.知音》云: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在这六观中,一三五项属作品的内容;二四六项属作品的形式。

“位体”,即安排情志,提炼主题。

“置辞”,即敷饰辞藻,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使语言准确、简明而富有文采。

“通变”,即通古变今,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革新创造。

“奇正”,即“执正以驭奇”。

正,就是思想内容纯正,风格典雅,符合儒家之正统;奇,就是有新颖的思想,运用幻想、夸张及瑰丽的辞采。

两者结合,谓之奇正。

“事义”,即“据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