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07719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docx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1

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

第一节 概 述  

 一、收益与分配管理概述

  企业的收益分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收益分配是指对企业的收入和净利润进行分配的过程,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是对企业收入的分配,是对成本费用的补偿,是一种初次分配;第二层次是对企业净利润的分配,是一种再分配;狭义的收益分配则仅仅是指对企业净利润的分配。

  本章所指的收益分配采用广义的收益分配概念,即对企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分配。

  二、收益分配的原则

  企业在进行收益分配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依法分配原则;

(2)分配与积累并重原则;(3)兼顾各方面利益原则;(4)投资与收益对等原则。

  三、收益与分配管理的内容

  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表述为:

收入-成本费用=利润

  

(一)收入管理

  销售收入的制约因素主要是销量与价格。

一般来说,价格与销售量呈反向变动关系。

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价格制定方法与运用策略来调节产品的销售量,进而作用于销售收入。

所以,销售预测分析与销售定价管理构成了收入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成本费用管理

  主要的成本费用管理模式包括成本归口分级管理、成本性态分析、标准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等。

  (三)利润分配管理

  利润是收入弥补成本费用后的余额。

若成本费用不包括利息和所得税,则利润表现为息税前利润;若成本费用包括利息而不包括所得税,则利润表现为利润总额;若成本费用包括了利息和所得税,则利润表现为净利润。

  公司税后利润分配程序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3.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

  4.向股东(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

 

第二节 收入管理  

  一、销售预测分析

    销售预测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一)销售预测的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即非数量分析法,是指由专业人员根据实际经验,对预测对象的未来情况及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的一种分析方法。

它一般适用于预测对象的历史资料不完备或无法进行定量分析,主要包括推销员判断法、专家判断法和产品寿命周期分析法。

  

(二)销售预测的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也称数量分析法,是指在预测对象有关资料完备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建立预测模型,作出预测。

它一般包括趋势预测分析法和因果预测分析法两大类。

  1.趋势预测分析法

  趋势预测分析法主要包括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等。

  

(1)算术平均法

  将若干历史时期的实际销售量或销售额作为样本值,求出算术平均值,并将该平均值作为下期销售量的预测值。

  该法适用于每月销售量波动不大的产品的销售预测。

  

  

(2)加权平均法

  将若干历史时期的实际销售量或销售额作为样本,将各个样本值按照一定的权数计算得出加权平均数,并将该平均数作为下期销售量的预测值。

  【权数的确定】

  按照“近大远小”原则确定。

  加权平均法较算术平均法更为合理,计算也较方便,因而在实践中应用较多。

    

(3)移动平均法

    是从n期的时间数列销售量中选取m期(m数值固定,且m<n/2)数据作为样本值,求其m期的算术平均数,并不断向后移动计算观测其平均值,以最后一个m期的平均数作为未来第n+1期销售预测值的一种方法。

  为了能使预测值更能反映销售量变化的趋势,可以对上述结果按趋势值进行修正,其计算公式为:

  移动平均法只选用了n期数据中的最后m期作为计算依据,故而代表性较差。

此法适用于销售量略有波动的产品预测。

  (4)指数平滑法

  指数平滑法实质上是一种加权平均法,是以事先确定的平滑系数α及(1-α)作为权数进行加权计算,预测销售量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为:

  【平滑系数的确定】

  一般的,平滑系数通常在0.3-0.7之间。

在销售量波动较大或进行短期预测时,可选取较大的平滑系数;在销售量波动较小或进行长期预测时,可选择较小的平滑系数。

  2.因果预测分析法

  因果预测分析法是指通过影响产品销售量(因变量)的相关因素(自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利用这种函数关系进行产品销售预测的方法。

因果预测分析法最常用的是回归分析法,本章主要介绍回归直线法。

  待求出a、b后,代入y=a+bx,结合自变量x的取值,即可求出预测对象y的预测销售量或销售额。

    二、销售定价管理

  

(一)影响产品价格的因素

  价值因素,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的大小决定着价格的高低。

  成本因素,成本是影响定价的基本因素。

从长期来看,产品价格应等于总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润。

  市场供求因素,当一种产品的市场供应大于需求时,就会对其价格产生向下的压力;而当其供应小于需求时,会推动价格提升。

  竞争因素,

  政策法规因素。

(二)产品定价方法

  1.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基本原理:

价格=单位成本+单位税金+单位利润=单位成本+价格×税率+单位利润

  价格×(1-税率)=单位成本+单位利润

  

(1)全部成本费用加成定价法

  ①成本利润率定价

  单位利润=单位成本×成本利润率

  单位产品价格×(1-税率)=单位成本+单位成本×成本利润率

  =单位成本×(1+成本利润率)

  ②销售利润率定价:

  单位利润=单位价格×销售利润率

  单位产品价格×(1-税率)=单位成本+价格×销售利润率

  这里的单位成本是指单位全部成本费用,可以用单位制造成本加上单位产品负担的期间费

  

(2)保本点定价法

  利润=0

  价格×(1-税率)=单位成本=单位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

  (3)目标利润定价法

  利润为已知的目标利润。

  价格×(1-税率)=单位成本+单位目标利润  

  (4)变动成本定价法(特殊情况下的定价方法)

  企业在生产能力有剩余的情况下,增加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只增加变动成本,而不增加固定成本。

此时,在确定价格时,产品成本仅以变动成本计算。

  此处的变动成本是指完全变动成本,包括变动制造成本和变动期间费用。

  价格×(1-税率)=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利润=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成本利润率

  =单位变动成本×(1+成本利润率)

  变动成本定价法确定的价格,为生产能力有剩余情况下的定价方法,不能用于正常销售产品的价格制定。

   

(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定价法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的需求量随其价格的升降而变动的程度,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E—某种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P—价格变动量

  △Q一需求变动量

  P0—基期单位产品价格

  Q0—基期需求量

  【提示】一般情况下,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因此,弹性系数为负数(特殊情况例外)。

  运用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确定产品的销售价格时,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式中:

P0一基期单位产品价格;

  Q0一基期销售数量;

  E一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P一单位产品价格;

  Q一预计销售数量。

  【提示】这种方法确定的价格,是保证产品完全销售出去的价格。

如果高出该价格,产品就不能完全销售出去。

  

(2)边际分析定价法利润=收入-成本

  边际利润=边际收入-边际成本=0

  边际收入=边际成本

  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利润最大,此时的价格为最优价格。

  (四)价格运用策略

  1.折让定价策略,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来刺激购买者,从而达到扩大产品销售量的目的。

  价格的折让主要表现为单价折扣、数量折扣、推广折扣和季节折扣等形式。

  2.心理定价策略,是指针对购买者的心理特点而采取的一种定价策略,主要有声望定价、尾数定价、双位定价和高位定价等。

  3.组合定价策略,是针对相关产品组合所采取的一种方法。

它根据相关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同情况,使互补产品价格有高有低,或使组合售价优惠。

  4.寿命周期定价策略,是根据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生命周期,分阶段确定不同价格的定价策略。

  第三节 成本费用管理  

  一、成本归口分级管理

成本归口分级管理,又称成本管理责任制,它是在企业总部(如厂部)的集中领导下,按照费用发生的情况,将成本计划指标进行分解,并分别下达到有关部门、车间(或分部)和班组,以便明确责任,把成本管理纳入岗位责任制。

其目的是要进行全过程、全员性的成本费用管理。

  成本归口分级管理可以分为成本的归口管理和分级管理两个部分。

  其中,成本的归口管理主要是指将企业成本与费用预算指标进行分解,按照其所发生的地点和人员进行归口,具体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

  成本的分级管理主要是指按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从上到下依靠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来进行成本费用管理。

一般分为三级,即厂部、车间和班组。

  

  二、成本性态分析

  成本性态,又称成本习性,是指成本的变动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按照成本性态,通常可以把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

  

(一)固定成本

含义

  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时期及一定产量范围内,不直接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

如固定折旧费用、房屋租金等。

特征

  1.总额不因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

  2.单位固定成本会与业务量的增减呈反方向变动。

分类

  约束性固定成本:

是指管理当局的短期决策行动不能改变其具体数额的固定成本。

又称“经营能力成本”。

  【提示】降低约束性固定成本的基本途径:

合理利用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酌量性固定成本:

是指管理当局的短期决策行动能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本。

如广告费、职工培训费、研究开发费等。

  酌量性成本并非可有可无,它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

  【提示】降低酌量性固定成本的途径:

厉行节约、精打细算、编制出积极可行的费用预算并严格执行,防止浪费和过度投资等。

  

(二)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在特定的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会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其基本特征是:

变动成本总额因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但单位变动成本(单位业务量负担的变动成本)不变。

分为两类:

技术变动成本,与产量有明确的技术或实物关系的变动成本。

  酌量性变动成本,通过管理当局的决策行动可以改变的变动成本。

  (三)混合成本

基本特征

  混合成本就是“混合”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

一方面,它们要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它们的变化又不能与业务量的变化保持着纯粹的正比例关系。

  2.混合成本的分类

  可进一步将其细分为半变动成本、半固定成本、延期变动成本和曲线变动成本。

  

(1)半变动成本,在有一定初始量基础上,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呈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如固定电话座机费、水费、煤气费等。

  

(2)半固定成本,总额随产量呈阶梯式增长的成本;如企业的管理员、运货员、检验员的工资等。

  (3)延期变动成本,在一定的业务量范围内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基数,当业务量增长超出了这个范围,它就与业务量的增长成正比例变动。

  (4)曲线变动成本,通常有一个不变的初始量,相当于固定成本,在这个初始量的基础上,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成本也逐渐变化,但它与业务量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这种曲线成本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递增曲线成本

  二是递减曲线成本

  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主要有:

  

  1、高低点法/(确定a、b的方法)

  固定成本a=最高点业务量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最高点业务量

  或:

固定成本a=最低点业务量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最低点业务量

  2.回归分析法

  3.账户分析法

  4.技术测定法

  5.合同确认法

(四)根据成本性态建立总成本公式

  总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业务量) 

  三、标准成本管理

  

(一)标准成本管理的概念

标准成本是指通过调查分析法、运用技术测定等方法制定的,在有效的经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目标成本。

  标准成本管理,又称标准成本控制,是以标准成本为基础,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揭示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进而采取措施,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管理方法。

  

(二)标准成本的确定

  标准成本的类型有两种:

一是理想标准成本,它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优成本水平;二是正常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标准,这一标准考虑了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失、故障和偏差,具有客观性、现实性和激励性等特点。

  通常情况下,正常标准成本大于理想标准成本,所以,正常标准成本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Σ(价格标准×用量标准)

  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单位产品耗用的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是由材料的价格标准和用量标准来确定的。

  材料的价格标准通常采用企业编制的计划价格。

  材料的用量标准是指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材料数量。

  制定标准成本就是制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通常先确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其次制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最后制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单位产品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材料用量标准×单位产品材料价格标准)

  2.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

  直接人工成本是由直接人工的价格和直接人工用量两项标准决定的。

  直接人工的价格标准就是标准工资率。

  人工用量标准,即工时用量标准。

它是指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耗用的必要的工作时间,包括对产品直接加工工时、必要的间歇或停工工时以及不可避免的废次品所耗用的工时等。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标准工资率×工时用量标准。

3.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是由制造费用价格标准和制造费用用量标准两项因素决定的。

  制造费用价格标准,即制造费用的分配率标准。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工时用量标准  

  制定费用标准时,应分别制定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标准。

  

(1)制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一般是分别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来进行的。

  

(2)确定有关标准的前提是现有的正常生产条件,不是理想情况,因此,其包括的内容中既有必不可少的消耗,也包括一些难以避免的损失在内。

偶然的、意外的内容不包括在内。

  

  (三)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在标准成本管理模式下,成本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实际成本与相关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

  凡实际成本大于标准成本的称为“超支差异”

  凡实际成本小于标准成本的称为“节约差异”。

  1.变动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注意】这里所谓的“标准用量”是“实际产量下的标准用量”。

为简单起见,称之为“标准用量”。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计算公式

  直接材料用量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实际价格一标准价格)×实际用量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计算公式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实际人工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人工工时)×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资率一标准工资率)×实际人工工时

  (3)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计算公式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

  2.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重要速记公式:

1)实际固定制造费用总额(实际产量下的实际工时*实际分配率)

2)预算固定制造费用总额(预算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3)实际产量的实际总工时*标准分配率

4)实际产量的标准总工时*标准分配率

  

(1)两差异法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1)-2)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2)-4)

  

(2)三差异法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1)-2)

  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2)-3)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3)-4)

  四、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计算法,最开始只是作为一种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其对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改进,主要表现在采用多重分配标准分配制造费用的技术变革上。

随着成本计算方法的完善,它也开始兼顾对制造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分析,以及对价值链成本的分析,并将成本分析的结果应用到战略管理中,从而形成了作业成本管理。

  理念:

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一)作业成本计算法及相关概念

  1.作业

  作业,是指一个组织内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耗费资源的工作。

  财务角度看企业——企业是各种形态资金的组合体

  作业成本法角度看企业——企业是一系列作业的组合体

  2.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亦称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即成本的诱因。

  成本动因又可以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五、责任成本管理

  (

(一)责任成本管理的内容

  责任成本管理,是指将企业内部划分成不同的责任中心,明确责任成本,并根据各责任中心的权、责、利关系,来考核其工作业绩的一种成本管理模式。

  

(二)责任中心及考核

  按照企业内部责任中心以及业务活动的不同特点,责任中心一般可以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三类。

  1.成本中心

  是指有权发生并控制成本的单位。

成本中心一般不会产生收入,通常只计量考核发生的成本。

  特点:

  1.不考核收益,只考核成本。

  2.只对可控成本负责,不负责不可控成本。

  可控成本三个条件:

(1)该成本的发生是成本中心可以预见的;

(2)该成本是成本中心可以计量的;(3)该成本是成本中心可以调节和控制的。

  3.责任成本是成本中心考核和控制的主要内容。

  考核指标:

预算成本节约额=预算责任成本-实际责任成本

  预算成本节约率=预算成本节约额/预算成本×100

2.利润中心

  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控制收入和利润的责任单位。

  分类:

自然利润中心、人为利润中心。

  考核指标:

 /计算

  ①边际贡献=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

  ②可控边际贡献=边际贡献-该中心负责人可控固定成本

  ③部门边际贡献=可控边际贡献-该中心负责人不可控固定成本

  3.投资中心

  投资中心,是指既能控制成本、收入和利润,又能对投入的资金进行控制的责任中心。

  考核指标:

  

(1)投资报酬率

  投资报酬率=营业利润/平均营业资产

  平均营业资产=(期初营业资产+期末营业资产)/2

  营业利润是指的息税前利润。

  优点:

可以促使经理人员关注营业资产运用效率,而且有利于资产存量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缺点:

会引起短期行为的产生,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而损害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导致经理人员注重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2)剩余收益

  剩余收益=经营利润-(经营资产×最低投资报酬率)

  最低投资报酬率是根据资本成本来确定的,它一般等于或大于资本成本,通常可以采用企业整体的最低期望投资报酬率,也可以是企业为该投资中心单独规定的最低投资报酬率。

  优点:

弥补了投资报酬率指标会使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冲突的不足

  缺点:

1.是一个绝对指标,难以在不同规模的投资中心之间进行业绩比较。

  (三)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

  内部转移价格,是指企业内部有关责任单位之间提供产品或劳务的结算价格。

  1.市场价格

  2.协商价格

  3.协商价格(上限是市价,下限是单位变动成本。

  4.双重价格

  5.以成本为基础的转移价格    

第四节 利润分配管理  

  一、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

  股利政策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企业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的方针及对策。

  

(一)股利分配理论  

股利理论

  应掌握的要点

股利无关论

  

  该理论认为,在一定的假设条件限定下,股利政策不会对公司的价值或股票的价格产生任何影响。

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完全由公司的投资决策的获利能力和风险组合决定,而与公司的收益分配政策无关。

该理论是建立在完全市场理论之上的,假定条件包括:

(1)市场具有强式效率;

(2)不存在任何公司或个人所得税;(3)不存在任何筹资费用(包括发行费用和各种交易费用);(4)公司的投资决策与股利决策彼此独立。

  股利相关论

“手中鸟”理论

  该理论认为,用留存收益再投资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并且投资的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进一步增大。

因此,厌恶风险的投资者会偏好确定的股利收益,而不愿意将收益留存在公司内部,去承担未来的投资风险。

  当公司支付较高的股利时,公司的股票价格会随之上升,公司价值将得到提高。

信号传递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可以通过股利政策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从而会影响公司的股价。

一般来讲,预期未来盈利能力强的公司往往愿意通过相对较高的股利支付水平,把自己同预期盈利能力差的公司区别开来,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所得税差异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普遍存在的税率的差异及纳税时间的差异,资本利得收入比股利收入更有助于实现收益最大化目标,企业应当采用低股利政策。

代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股利政策有助于减缓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也就是说,股利政策是协调股东与管理者之间代理关系的一种约束机制。

  股利的支付能够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

(1)股利的支付减少了管理者对自由现金流量的支配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公司管理者过度地扩大投资或进行特权消费,从而保护外部投资者的利益。

(2)较多的现金股利发放,减少了内部融资,导致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寻求外部融资,从而公司可以经常接受资本市场的有效监督,这样便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监督减少代理成本。

  因此,高水平的股利支付政策有助于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所以,最优的股利政策应当使这两种成本之和最小。

    

(二)股利政策

  1.剩余股利政策  

含义

  是指公司在有良好投资机会时,根据目标资本结构,测算出投资所需的权益资本额,先从盈余中留用,然后将剩余的盈余作为股利发放。

依据

股利无关论

步骤

  1.设定目标资本结构,在此结构下,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达最低水平

  2.确定公司的最佳资本预算,并根据公司的目标资本结构预计资金需求中所需增加的权益资本数额

  3.最大限度的使用留存收益来满足资金需求中所需的权益资本数额

  4.留存收益在满足公司权益资本增加后,若还有剩余再用来发放股利

评价

  优点:

  有利于降低再投资的资金成本,保持最佳的资本结构,实现企业价值的长期最大化。

  缺陷:

  1.若完全遵照执行剩余股利政策,股利发放额就会每年随着投资机会和盈利水平的波动而波动。

(1)在盈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股利发放额与投资机会的多寡呈反方向变动;

(2)在投资机会维持不变的情况下,股利发放额与公司盈利呈同方向变动。

  2.不利于投资者安排收入与支出,也不利于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

适用情况

  一般适用于公司的初创阶段

  2.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  

含义

  是指公司将每年派发的股利额固定在某一特定水平或是在此基础上维持某一固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