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08079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6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docx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训练鲁科版课时分层训练33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鲁科版

课时分层训练(三十三)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建议用时:

45分钟)

1.氮化铝(AlN)是一种新型无机材料,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领域。

某化学研究小组利用氮气、氧化铝和活性炭制取氮化铝,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

95160372】

(1)实验中用饱和NaNO2溶液与NH4Cl溶液反应制取氮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的氧化剂为________________。

(4)上述装置存在严重问题,请说明改进的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应结束后,某同学用图Ⅰ所示装置测定氮化铝样品中氮化铝的质量分数(实验中导管体积忽略不计)。

已知:

氮化铝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和氨气。

          图Ⅰ        图Ⅱ

①实验的正确操作步骤为________(填字母)。

a.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AlN样品

b.从分液漏斗中向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c.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d.测定收集到的水的体积

②广口瓶中的试剂X最好选用________(填字母)。

a.汽油      b.酒精

c.植物油d.CCl4

③广口瓶中的液体没有装满,则实验测得NH3的体积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④若实验中测得样品的质量为wg,氨气的体积为aL(标准状况下),则样品中AlN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填表达式)。

⑤有人用图Ⅱ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通过测定烧杯中试剂的增重来确定样品中AlN的质量分数。

你认为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认为“可行”,此空不需作答)。

【解析】 

(1)饱和NaNO2溶液与NH4Cl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NO2+NH4Cl

NaCl+N2↑+2H2O。

(3)在装置C中利用氮气、氧化铝和活性炭制取氮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2O3+3C+N2高温,2AlN+3CO,该反应中氮元素由0价变为-3价,故氮气为氧化剂。

(4)在装置末端必须添加对有毒气体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防止污染空气。

(5)①常规操作步骤:

检查装置气密性→装药品(先加入固体,后加入液体)→收集气体等。

②试剂X起液封作用,要求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且难挥发,因为易挥发的试剂对测定氨气的体积有影响,则符合条件的为植物油。

③温度相同时,利用排液法测量液体的体积,进而测定氨气的体积,所以广口瓶中有气体对测定氨气的体积无影响。

④根据化学方程式AlN+NaOH+3H2O===Na[Al(OH)4]+NH3↑知,氨气与AlN的物质的量相等,为

mol,则样品中AlN的质量分数为

%。

⑤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直接通入稀硫酸中,应加防倒吸装置。

【答案】 

(1)NaNO2+NH4Cl△,NaCl+N2↑+2H2O 

(2)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使装置处于密闭体系,在干燥管D的末端连接一导管,将导管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微热蒸馏烧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撤掉酒精灯,导管内上升一段水柱,且一段时间内水柱不下降,证明气密性良好;否则,装置漏气 (3)Al2O3+3C+N2高温,2AlN+3CO N2 (4)在干燥管D的末端连接一个尾气处理装置 (5)①cabd ②c ③不变 ④

%

⑤不可行 氨气极易溶于水,易发生倒吸现象,且锥形瓶中的氨气不能被硫酸完全吸收,导致误差较大 烧杯中导管的末端接一倒扣的漏斗来吸收氨气、增加一个向锥形瓶中鼓气的装置(或其他合理答案)

2.(2017·襄阳一调)为探究催化剂对双氧水分解的催化效果,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甲同学欲用如图所示实验来确认MnO2是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该实验________(填“能”或“不能”)达到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为探究MnO2的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乙同学分别量取50mL1%H2O2加入容器中,在一定质量范围内,加入不同质量的MnO2,测量所得气体体积,数据如下:

MnO2的质量/g

0.1

0.2

0.4

40s末O2体积/mL

49

61

86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分析Fe3+和Cu2+对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丙同学设计如下实验(三支试管中均盛有10mL5%H2O2):

试管

滴加试剂

5滴0.1mol·L-1FeCl3

5滴0.1mol·L-1CuCl2

5滴0.3mol·L-1NaCl

产生气泡情况

较快产生细小气泡

缓慢产生细小气泡

无气泡产生

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查阅资料得知:

将作为催化剂的FeCl3溶液加入H2O2溶液后,溶液中会发生两个氧化还原反应,且两个反应中H2O2均参加了反应,试从催化剂的角度分析,这两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按反应发生的顺序写)。

(5)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分别检测出溶液中有二价锰、二价铁和一价铜,由此得出选择作为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剂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欲证明MnO2是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必须确认MnO2在反应前后的性质和质量是否改变,故该实验不能达到目的。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在一定质量范围内,增加MnO2的质量,相同时间内所得O2的体积增加,说明反应速率加快,原因是在一定质量范围内,固体质量越大,其表面积也越大,催化效果更好,反应速率加快。

(3)对比试管Ⅰ、Ⅱ和试管Ⅲ中气泡产生情况可知,Cl-对H2O2的分解无催化作用,Fe3+和Cu2+对H2O2的分解均有催化作用,对比试管Ⅰ、Ⅱ中气泡产生情况可知,Fe3+的催化效果好。

(4)根据催化剂参加反应,但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不变写出化学方程式:

2FeCl3+H2O2===2FeCl2+O2↑+2HCl、2FeCl2+H2O2+2HCl===2FeCl3+2H2O。

(5)溶液中有二价锰、二价铁和一价铜,说明H2O2将MnO2、Fe3+、Cu2+分别还原为Mn2+、Fe2+和Cu+,而Mn2+、Fe2+和Cu+又可被H2O2分别氧化为MnO2、Fe3+、Cu2+,由此得出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剂需具有氧化性,且其氧化性强于H2O2;催化剂被还原后所得物质又能被H2O2氧化生成催化剂。

【答案】 

(1)不能 没有确认MnO2的质量和性质是否改变

(2)在一定质量范围内,MnO2质量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固体质量越大,其表面积也越大,催化效果越好,反应速率越快

(3)Fe3+和Cu2+对H2O2的分解均有催化作用,且Fe3+比Cu2+催化效果好 对比实验,证明Cl-对H2O2的分解没有催化作用

(4)2FeCl3+H2O2===2FeCl2+O2↑+2HCl 2FeCl2+H2O2+2HCl===2FeCl3+2H2O

(5)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剂需具有氧化性,且其氧化性强于H2O2;催化剂被还原后所得物质又能被H2O2氧化生成催化剂

3.将绿矾(FeSO4·7H2O)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强热分解。

已知产物全部为氧化物。

为探究绿矾分解的产物,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为探究固体产物中铁元素的价态,该同学将固体产物溶于足量的稀硫酸得到相应溶液,进行以下猜想和实验:

猜想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猜想一:

铁元素只显______价

①向所得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

②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入所得溶液

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酸性KMnO4溶液颜色________

猜想二:

铁元素只显______价

KSCN溶液呈________色;酸性KMnO4溶液颜色________

猜想三:

铁元素既有+2价又有+3价

KSCN溶液呈________色;酸性KMnO4溶液颜色________

【实验二】为进一步探究该反应的产物,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开始时,点燃B处酒精喷灯之前应先打开A处活塞通CO2,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图中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组同学称取了55.6g绿矾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待绿矾分解完全后,测得D瓶中沉淀的质量为23.3g,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知,绿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组同学设计的装置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实验一】由题意知绿矾分解的产物全为氧化物,则铁元素可能为+2价,也可能为+3价,或者既有+2价又有+3价。

+2价铁具有还原性,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3价铁遇KSCN溶液生成血红色物质,利用这些性质可以检验铁元素的价态。

【实验二】

(1)FeSO4具有还原性,能够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实验开始时先通CO2的目的是排净装置内的空气防止FeSO4·7H2O被氧化。

(2)本实验有加热装置,反应产生气体,气体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导气管内压强减小,容易发生倒吸,C为防倒吸装置。

(3)55.6g绿矾的物质的量为

=0.2mol,那么分解前硫元素的物质的量为0.2mol,白色沉淀为硫酸钡,其物质的量为

=0.1mol,所以除了SO3以外还应有SO2,其物质的量也为0.1mol,因此绿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2FeSO4·7H2O

Fe2O3+SO2↑+SO3↑+14H2O。

(4)二氧化硫会污染环境,应添加尾气处理装置。

【答案】 【实验一】猜想一:

+2 退色

猜想二:

+3 血红 无变化

猜想三:

血红 退色

【实验二】

(1)排净装置内的空气

(2)防止产生倒吸

(3)2FeSO4·7H2O

Fe2O3+SO2↑+SO3↑+14H2O

(4)未进行尾气处理

4.CuCl2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溶于水形成绿色溶液。

CuCl晶体呈白色,难溶于水,露置于潮湿空气中易被氧化。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实验仪器及药品来制备纯净、干燥的氯气并与粗铜(含杂质铁)反应制备氯化铜(铁架台、铁夹及酒精灯省略)。

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

95160373】

(1)完成该实验,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接口的顺序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时,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盛粗铜粉的试管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完毕,取试管中的固体用盐酸溶解后,欲提纯氯化铜,可向溶液中加入过量__________________。

(填物质化学式,已知室温下Fe(OH)3沉淀完全的pH为3.2)

(3)向制得的氯化铜溶液中通入SO2,加热一段时间即可制得CuCl,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

ⅰ.CuCl的盐酸溶液能吸收CO形成Cu(CO)Cl·H2O

ⅱ.保险粉(Na2S2O4)和KOH的混合溶液能吸收氧气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某混合气体中H2、CO、SO2和O2的质量分数:

①D瓶测定的气体是________。

②E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了准确读取H中量气管的数据,读数时除了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以外,还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得的氯气中含有HCl、水蒸气,通过饱和食盐水、浓硫酸后可得到纯净、干燥的氯气,纯净、干燥的氯气与粗铜(含杂质铁)反应后,过量的氯气用NaOH溶液吸收,故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接口的顺序是a→d、e→j、h→f、g→b。

KMnO4与浓盐酸反应,MnO

被还原为Mn2+,Cl-被氧化为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

+10Cl-+16H+===2Mn2++5Cl2↑+8H2O。

(2)实验完毕,试管中的固体用盐酸溶解后,得到CuCl2和FeCl3的混合溶液,欲除去FeCl3,可以向混合溶液中加入CuO[或CuCO3或Cu(OH)2或Cu2(OH)2CO3],降低溶液中c(H+),使Fe3++3H2OFe(OH)3↓+3H+不断向正向进行,从而将Fe3+转化为Fe(OH)3沉淀除去,同时不引入新的杂质离子。

(3)向氯化铜溶液中通入SO2,CuCl2转化为CuCl,SO2转化为SO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和元素守恒配平离子方程式:

2Cu2++2Cl-+SO2+2H2O

2CuCl↓+4H++SO

(4)由于保险粉(Na2S2O4)和KOH的混合溶液也可以吸收SO2,CuCl的盐酸溶液能被O2氧化,故D瓶中可以盛放强碱溶液用来吸收SO2,E瓶中盛放保险粉(Na2S2O4)和KOH的混合溶液用来吸收O2,F瓶中盛放CuCl的盐酸溶液用来吸收CO,H中量气管用来测定H2的体积。

①D瓶测定的气体是SO2。

②E瓶吸收O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S2O

+3O2+4OH-===4SO

+2H2O。

③为了准确读取H中量气管的数据,读数时除了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以外,还要注意将实验装置恢复到室温,上下调节量气管,使左、右管中液面高度相平。

【答案】 

(1)d e j h f g b

2MnO

+10Cl-+16H+===2Mn2++5Cl2↑+8H2O 产生大量棕黄色的烟 

(2)CuO[或CuCO3或Cu(OH)2或Cu2(OH)2CO3]

(3)2Cu2++2Cl-+SO2+2H2O

2CuCl↓+4H++SO

(4)①SO2 ②2S2O

+3O2+4OH-===4SO

+2H2O ③将实验装置恢复到室温,上下调节量气管,使左、右管中液面高度相平

5.现有一包红色粉末,某化学实验小组欲通过实验来探究是否由Cu、Fe2O3组成,过程如下:

(1)提出假设:

假设1.红色粉末是Cu和Fe2O3的混合物;

假设2.红色粉末是Fe2O3;

假设3.红色粉末是Cu。

(2)设计探究实验:

取少量粉末放入足量稀硝酸中,在所得溶液中滴加KSCN试剂。

①若假设3成立,则实验现象是红色粉末全部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②为了探究假设1和假设2哪一个成立,继续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若观察到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1成立。

③有同学提出,若混合物中Cu含量较少,可能加入铁粉后实验现象不明显。

查阅资料:

Cu2+与足量氨水反应生成深蓝色溶液:

Cu2++4NH3·H2O===Cu(NH3)

+4H2O。

为进一步探究假设1和假设2哪一个成立,另取少量粉末加稀硝酸充分溶解后,再加入足量氨水,若假设1成立,则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假设2成立,则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②若假设1成立,由于之前反应的溶液中生成了Cu2+,加入足量铁粉后发生反应:

Fe+Cu2+===Fe2++Cu,故可观察到有红色固体析出。

③若假设1成立,取少量粉末加稀硝酸充分溶解后,溶液中含有Fe3+和Cu2+,再加入足量氨水,发生反应:

Cu2++4NH3·H2O===Cu(NH3)

(深蓝色)+4H2O、Fe3++3NH3·H2O===Fe(OH)3↓(红褐色)+3NH

,故观察到的现象为产生红褐色沉淀,同时溶液呈深蓝色;若假设2成立,取少量粉末加稀硝酸充分溶解后,溶液中只含有Fe3+,再加入足量氨水,溶液中产生红褐色沉淀,同时溶液呈无色。

【答案】 

(2)②有红色固体析出 ③产生红褐色沉淀,同时溶液呈深蓝色 产生红褐色沉淀,同时溶液呈无色

6.(2018·江西九校联考)2017年1月9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专家屠呦呦研究员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最高奖。

青蒿素是烃的含氧衍生物,为无色针状晶体,易溶于丙酮、氯仿和苯中,在甲醇、乙醇、乙醚、石油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熔点为156~157℃,热稳定性差,青蒿素是高效的抗疟药。

已知:

乙醚沸点为35℃。

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主要有乙醚浸取法和汽油浸取法。

乙醚浸取法的主要工艺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

95160374】

(1)操作Ⅱ的名称是________。

(2)操作Ⅲ的主要过程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加水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B.加95%的乙醇,浓缩、结晶、过滤

C.加入乙醚进行萃取分液

(3)用下列实验装置测定青蒿素分子式的方法如下:

将28.2g青蒿素样品放在硬质玻璃管C中,缓缓通入空气数分钟后,再充分燃烧,精确测定装置E和F实验前后的质量,根据所测数据计算。

①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E中吸收的物质是________,装置F中盛放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装置可能会产生误差,造成测定含氧量偏低,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合理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称得:

装置

实验前/g

实验后/g

E

22.6

42.4

F

80.2

146.2

则测得青蒿素的实验式是________。

(4)某学生对青蒿素的性质进行探究。

将青蒿素加入含有NaOH、酚酞的水溶液中,青蒿素的溶解量较小,加热并搅拌,青蒿素的溶解量增大,且溶液红色变浅,说明青蒿素与________(填字母)具有相同的性质。

A.乙醇      B.乙酸

C.乙酸乙酯D.葡萄糖

【解析】 

(2)青蒿素在水中几乎不溶,A项错误;获得的精品应是固体,C项错误。

(3)青蒿素分子式的测定原理为,燃烧一定质量的青蒿素样品,使其完全转化为CO2和H2O,然后测量CO2和H2O的质量,据此求出样品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进而可确定青蒿素的实验式(最简式),若已知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则可确定其分子式。

②测定的含氧量偏低是由于外界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进入装置F中引起测定的含碳量偏高而造成的,因此改进方法是在装置F后再连接一个防止空气中CO2和水蒸气进入F的装置(如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③由实验数据可知,m(H2O)=42.4g-22.6g=19.8g,m(CO2)=146.2g-80.2g=66g,则n(H2O)=1.1mol,n(CO2)=1.5mol,n(H)=2.2mol,n(C)=1.5mol,m(H)=2.2g,m(C)=18.0g,m(O)=m(样品)-m(C)-m(H)=28.2g-18.0g-2.2g=8.0g,n(O)=0.5mol,所以n(C)∶n(H)∶n(O)=1.5∶2.2∶0.5=15∶22∶5,即青蒿素的实验式是C15H22O5。

【答案】 

(1)蒸馏 

(2)B

(3)①将可能生成的CO氧化为CO2 H2O(水蒸气) 碱石灰

②在装置F后连接一个防止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进入F的装置

③C15H22O5

(4)C

1.(2018·济南联考)硫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焙烧产生的尾气中主要含N2、O2、SO2和少量的CO2、H2O,取标准状况下的尾气VL测定SO2含量:

方案一:

让尾气缓慢通过如图装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