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09144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docx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讲解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同一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环境中,含水量也有差异,在同一植物中,不同器官和不同组织的含水量也差别很大。

凡是生命活动较旺盛的部位,水分含量较多。

2、水分在植物细胞在中呈束缚水和自由水。

3、束缚水:

靠近胶粒而被胶粒吸附束缚不易流动的水分

自由水:

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4、自由水与植物代谢有关,其比例越大,代谢越旺盛。

束缚水与植物的抗性有关。

5、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1)水分是细胞的主要成分

(2)水分是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应物质(3)水分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4)水分能保持植物固有姿态。

6、水跨膜运输的两种途径:

(1)跨膜脂双分子层的扩散

(2)跨膜水孔蛋白的扩散。

水通道由水孔蛋白组成,水孔蛋白是膜整合蛋白,以同型四聚体存在。

7、化学势:

1mol物质的自由能

水势:

每偏摩尔体积的化学势差

8、纯水的自由能最大,水势最高,纯水的水势为零

9、渗透作用:

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是跨膜运输的动力。

10、质壁分离和质壁复原可证明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11、典型的细胞水势:

渗透势+压力势+重力势+忖质势

12、压力势:

是指细胞的原生质体溪水膨胀,又对细胞壁产生一种作用力,与此同时引起富有弹性的细胞壁产生一种限制原生质体膨胀的反作用力

13、水势高的细胞中的水分向水势低的细胞流动

14、可用水势为指标,确定作物灌溉的时期。

15、水在植物细胞中运输有两个步骤:

径向运输和轴向运输

径向运输:

水分从土壤溶液中运输到木质部导管的过程,即根吸水。

轴向运输:

水分在木质部导管向上运输至植物顶部的过程,即水分向上运输

16、土壤中的水分3种:

重力水、束缚水、毛细管水(植物主要吸收)

17、土壤中大部分水是在压力梯度驱动下,以集流的方式移动的

18、根吸水主要在根尖进行,根尖的根毛区吸水能力最大

19、跟吸水的3种途经:

质体外途径、跨膜途径(细胞途径)、共质体途径

20、跟吸水的动力:

根压和蒸腾拉力(主要动力)

根压:

靠根部水势梯度使水沿着导管上升的动力

21、影响跟吸水的条件

(1)土壤的可用水分

(2)土壤通气状况(3)土壤温度(4)土壤溶液浓度

22、内聚力学说:

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粒不断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

23、水的散失:

(1)以液体的状态散失到体外(吐水、伤流)

(2)以气体状态散失到体外(蒸腾)

24、蒸腾作用:

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变得表面,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蒸腾作用还受植物气孔结构和开度调节

25、蒸腾做通的意义:

(1)是植物对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

(2)对矿质元素和有机物的吸收有重要作用(3)降低叶片湿度

26、蒸腾部位:

角质膜蒸腾、气孔蒸腾(主要方式)

27、蒸腾作用的指标:

蒸腾速率、蒸腾比率、水分利用效率

28、调节保卫细胞水势的渗透调节物:

K+、苹果酸、蔗糖

29、影响气孔运动的因素:

光照、水、温度、Co2(低浓度促进张开,高浓度使气孔迅速关闭)、脱落酸使气孔关闭。

第二章

1.植物必须矿质元素的条件:

①完成植物整个生长周期不可缺少的;②在植物体内的功能是不能被其他元素代替的,植物缺乏该元素时会表现专一的症状,并且只有补充这种元素症状才会消失;③这种元素对植物体内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而不是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长条件等原因所产生的间接作用。

2.溶液培养法(水培法)确定矿质元素

3.必须矿质元素的作用:

①细胞结构物质的组成成分②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者参与酶的活动③起电化学作用④作为细胞信号转导的第二信使。

4.必需矿质元素缺乏病征①N过多营养体徒长,细胞质丰富而壁薄,易受病虫侵害,易倒伏,抗逆性差,成熟期延迟。

N过少植株矮小、叶小色淡或发红、分枝少、花少、籽实不饱满、产量低②P缺少:

生长缓慢、叶小,植株矮小。

③K能够促进光合作用,增加细胞渗透压有利于对水的吸收,增强植物对环境耐受力。

缺少K也使得植物生长受到遏制,植物会弯枝,出现倒伏。

5.根据离子跨膜运输过程是否需能量,可分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是指离子或溶质跨过生物膜不需要代谢供给能量,是顺电化学势梯度向下进行运输的方式。

包括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是离子或溶质跨过生物膜需要代谢供给能量,逆电化学式梯度向上进行运输的方式。

6.胞饮作用;细胞通过膜的内陷从外界直接摄取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称饱饮作用。

离子或分子跨膜运输的5种方式:

简单扩散、通道运输、载体运输、离子泵运输、和胞饮作用。

7.影响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条件;①温度、②通气状况③溶液浓度④氢离子浓度

8.矿质元素的运输途径:

①木质部运输——由下而上运输②韧皮部运输——双向运输。

第三章

1、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1,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2,蓄积太阳能量3,环境保护

3、类囊体膜的叶绿素吸收光能,合成ATP和NATP以及传递电子: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就在其上发生,基质有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光合产物——淀粉是在基质中形成和贮藏起来的

4、叶绿素的吸收光谱的最强吸收区有二个:

一个是波长为640nm—660nm的红光区域,另一部分在蓝紫光部分。

5、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6、黄化:

缺乏任何一个条件而阻止叶绿素形成,使叶子发黄的现象,

7、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和碳反应,光反应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的有光引发的光化学反应;碳反应是在暗处或有光处都能进行的,有若干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

8、光合作用可分为的三个部分:

1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

2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形成活跃的化学能(ATP,NADP)

3碳同化,活跃的化学能变成稳定的化学能

9、原初反应:

指光合作用中从叶绿素分子受光激发到引起第一个光化学反应为止的过程

10、光能吸收的功能单位是光系统。

每个光系统有二个主要成分:

聚光复合物和反应中心复合物

11、光化学反应:

叶绿素吸收光能后十分迅速的产生氧化还原的化学变化,其是光和作用的核心部分,实质是由光引起的氧化还原反应。

12、原初电子受体是:

质体醌最终电子受体是NADP+

原初电子质体是D最终电子质体是水

13、增益效应:

二种波长的光合协同作用而增加光合效率的现象称为增益效应

14、光系统2分布在类囊体膜的垛叠部分

15、希尔反应:

在光照下,离体叶绿素类囊体能将含有高铁的化合物还原成低铁化合物,并释放出O2,其来自水

16、在PSⅡ和细胞色素b6f复合物之间的电子载体是PQ,在细胞色素b6f和PSⅡ之间的电子载体是质体蓝素(PC)

17、PSⅠ分布在类囊体膜的非垛叠部分,原初电子受体A(叶绿素a)最终电子受体Fd

18、光合链:

在类囊体膜上的PSⅡ和PSⅠ之间几种排列紧密的电子传递的总轨道

19、光合电子传递的3中途径:

①非环式电子传递:

H2O——>PSⅡ——>PQ——>Cytb6f——>PC——>PSⅠ——>Fd——>FNR——>NADP+

②环式电子途径:

PSⅠ——>Fd——>PQ——>Cytb6f——>PC——>PSⅠ

③假环式电子途径:

H2O——>PSⅡ——>PQ——>Cytb6f——>PC——>PSⅠ——>Fd——>O2

20、光合磷酸化:

指叶绿素利用光能驱动电子传递建立跨类囊体膜的质子动力势是将ADP和Pi合成ATP

21、ATP合酶又成偶联因子。

ATP产出机制有英国人P.D.Mitchdl(1961)提出化学渗透假说解释

22、PMR如何驱动ATP合成,可用P.D.Boyer的结合变化机制解释、

23、ATP和NATP用于碳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同化,因此把这二种物质合称为同化力

24、碳的固定3种途径:

C3途径(最基本),C4途径,CAM(景天酸代谢途径)

25、C3途径:

又称卡尔文循环或光合环或还原磷酸戊糖循环,可分为三个阶段:

羧化阶段,还原阶段,更新阶段

26羧阶段:

1,5-二磷酸核酮糖是CO2的受体,在RuBP加氧羧化酶作用下,形成的中间产物和水反应,分解为2分子3-磷酸甘油酸(PGA)

27还原阶段:

一:

3-磷酸甘油酸被ATP磷酸化。

在3-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下,形成1,3-二磷酸甘油酸(DPGA)二:

DPGA在3-磷酸甘油脱氢酶作用下被NADPH+氢离子还原形成一磷酸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转化到3-磷酸甘油醛过程中),由光合作用生成的ATP和NADPH均被利用掉。

3-磷酸甘油醛(PGAld)和磷酸二羟丙酮(DHAP)统称为磷酸糖(TP)

28更新阶段:

PGAld形成RUBP,要产生一个3碳糖(PGAld),要3个二氧化碳,9个ATP和6个NADPH

29、C3循环的调节:

一自身催化,二光的调节,三光合产物的的转运

30、C4途径——四碳二羧酸途径反应步骤:

一羧化与还原,二转移与脱羧,三更新

一羧化与还原:

C4途径的二氧化碳受体是叶肉细胞质中PEP,在磷酸烯醇或丙酮酸羧化酶催化下,生成草酰乙酸(oAA),OAA经过NADP-苹果酸脱氢酶作用,被还原为苹果酸,或者变为天冬氨酸和酮戊二酸。

二转移与脱羧:

苹果酸和天冬氨酸形成后,就转移到维管束鞘细胞中,进行脱羧反应,形成丙酮酸或丙氨酸,并放出二氧化碳。

三更新:

丙酮酸或丙氨酸返回叶肉细胞,在磷酸丙酮酸双游酶催化和ATP作用,使PEP更新。

31、C4途径的类型:

一NADP-苹果酸酶类型;二NAD-苹果酸酶类型;三PEP羧化酶类型

32、C4途径酶活性受光,效应价,二价金属离子等调节。

33、CAM途径-景天酸代谢途径

CAM调节有:

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34、一淀粉在叶绿体中合成;二蔗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

35、C3,C4与CAM植物的光合特性比较:

见P106页

36、光呼吸:

植物的绿色细胞依赖光照吸收氧气和放出二氧化碳的过程,被称为光呼吸

光呼吸被氧化的底物是乙醇酸,又称乙醇酸氧化途径。

在叶绿体中,光照下,RUbisco把RUBP氧化成磷酸乙醇酸,之后产生乙醇酸。

37、乙醇酸形成后转移到过氧化酶酶体。

乙醇酸在乙醇酸氧化酶被氧化为乙醛酸和过氧化氢。

38、光呼吸的调节:

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

二氧化碳抑制光呼吸而促进光合作用,氧气抑制光合作用而促进光呼吸,其实质是二氧化碳和氧气对RUBP的竞争。

39、真正光合作用=表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光呼吸

表观光合作用=真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光呼吸)

40、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外界条件(一,光照;二,二氧化碳;三,温度;四,矿质元素;五,水分)

内部因素(一,不同部位;二,不同生育期)

41、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一,延长光合时间{1,提高复种指数二,增加光和面积{1合理密植

{2补充人工光照{2改变株型

三,提高光合效率{1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2喷施亚磷酸氢钠溶液

第五章

1、通过(环割实验),证明有机物运输是由韧皮部担任的。

通过示踪法验证得知,主要运输组织是韧皮部里的筛管和伴胞。

2、成熟的被子植物筛分子无细胞核、液泡膜、微丝、微管、高尔基体和核糖体等,但有质膜、线粒体、质体和光面内质网,所以筛管是活的,能运输物质。

筛管分子首尾相连形成筛板。

3、韧皮蛋白简称P—蛋白,功能是把受伤筛分子的筛孔堵塞住使韧皮部汁液不外流。

筛分子的质膜和胞壁之间有胼胝体是一种β—1,3—葡聚糖。

4、伴胞有细胞核、细胞质、核糖体、线粒体等,能把光合产物和ATP供给筛分子也可以进行重要的代谢功能,但在筛分子分化时就会减弱或消失。

5、伴胞有三种:

通常伴胞、传递细胞、居间细胞。

6、连丝微管是胞间连丝内部的输导途径之一。

7、裸子植物中的筛分子是筛胞,筛胞中没有P—蛋白。

8、通过放射性示踪元素实验证明,韧皮部内的物质可同时做双向运输。

同化物也可以横向运输,但正常状态下其量甚微,只有当纵向运输受阻时,横向运输才加强。

9、研究同化物运输溶质种类较理想的方法,是利用蚜虫吻刺法收集韧皮部的汁液。

10、韧皮部汁液除了乙烯之外,其他四大类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都有。

11、韧皮部装载:

指光合产物从韧皮部周围的叶肉细胞装到筛分子—伴胞复合体的整个过程。

糖分和其他溶质从源运走的过程称为运输,同化物在细胞间的运输称为短距离运输,同化物经过维管系统从源到库的运输称长距离运输。

12、韧皮部装载的3个途径:

第一步,白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形成的磷酸丙糖,从叶绿体运到细胞质基质接着转变为蔗糖;晚上,叶绿体内的淀粉可能以葡萄糖状态离开叶绿体,后来转变为蔗糖。

第二步,叶肉细胞的蔗糖运到叶片细脉的筛分子附近。

第三步,是糖分运入到筛分子和伴胞,即筛分子装载。

14、同化物在韧皮部的运输速率是很快的。

有两种方法表示:

运输速率和集流运输速率。

15集流运输速率是指在单位截面积筛分子在单位时间内运输物质的量。

16、韧皮部装在过程的两条途径?

质外体途径:

指糖从某些点进入质外体到达韧皮部的过程。

共质体途径:

指糖从共质体经胞间连丝到达韧皮部的过程。

17、质外体:

指物体中的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导管的连续系统。

18、共质体系统:

指由胞间连丝将细胞原生质联系起来的连续系统。

19、同化物在韧皮部的装载有时走质外体途径,有时走共质体途径,交替进行,相互转化,相辅相成。

(二者区别P160)

质外体途径卸出:

指同化物通过胞间连丝沿浓度梯度从筛分子—伴胞复合体释放到库细胞。

质外体途径卸出是通过扩散和集流方式进行。

质外体途径卸出:

指筛分子—伴胞复合体与库细胞之间在某些位置不存在胞间连丝,同化物从筛分子—伴胞复合体通过扩散被动的或在运输体的帮助下,主动地运到质外体,再由质外体进入库细胞。

20、通常细脉的伴胞和传递细胞的质外体途径只有运输蔗糖。

21、韧皮部卸除:

是指装载在韧皮部的同化物输出到库的接受细胞的过程。

22、韧皮部卸出首先是蔗糖从筛分子卸出,然后以短距离运输途径运到接受细胞,最后在接受细胞贮藏或代谢。

23、韧皮部卸出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的成熟韧皮部,例如:

幼嫩根、茎、页,贮藏器官,果实种子等。

韧皮部卸出的原则是阻止卸出的蔗糖被重新装载。

24同化物卸出有2条途径:

共质体途径卸出:

胞间连丝

质外体途径卸出:

蔗糖形式或分解葡萄糖和果糖进入细胞库重新结合。

25、质外体卸出有2条途径:

一条是在蔗糖、甜菜等的贮藏薄壁细胞,他们与库细胞之间没有胞间连丝,当蔗糖送到质外体后,就被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它们被库细胞吸收后,又再结合为蔗糖,周村在液泡内;另一条是在大豆、玉米等种子中,其母体组织和胚性组织之间也没有胞间连丝,蔗糖必须通过质外体,直接进入库细胞。

26韧皮部运输机里?

压力流学说:

德国E.Munch,1930年提出,主张筛管中液流运输是由源端和库端之间渗透产生的压力梯度推动的。

胞质泵动学说:

英国R.Thaine,筛分子内腔的细胞质呈几条长丝状,形成胞纵连束,纵跨筛分子,每束直径1um到几个微米。

收缩蛋白学说:

认为筛管腔内具有许多收缩能力的P—蛋白,认为是它推动筛管汁液运行。

27同化物在植物体中的分布有两个水平:

配置、分配。

28、配置:

指源叶中新形成同化物转化为贮藏和运输用。

29、源叶的同化物有3个配置方向:

①代谢利用②合成暂时贮藏化合物(双子叶植物的同化物贮藏形式主要是淀粉,小部分是蔗糖,多年草本积累果糖聚合体。

植物的蔗糖库有:

一在细胞质、二在液泡)③从叶输出到植物其他部分。

30、分配:

指新形成同化物在各种库之间的分布。

(成熟叶形成的同化物输送不是平均分配到各个器官而是有所侧重)

31、库强度=库容量*库活力

库:

指任何输入光合产物的器官,包括非光合器官和不能产生充足的光合产物去支持它们生长或贮藏需要的光合器官。

库容量:

指库干重的总质量。

库活力:

单位时间单位干重吸收同化物的速率。

32、库强度同化物的调节受膨压、植物激、蔗糖素等影响。

膨压影响源和库之间的联系。

植物激素影响质外体装载和输出。

33、韧皮部装载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和具有选择性等特点,可以用多聚体—陷阱模型解释。

第八章

1.植物生长物质是一些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

可分为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2.植物激素:

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之处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具有内生性、移动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3.植物生长调节剂:

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的物质。

4.生长素集中在生长旺盛的地方(如:

胚芽鞘、芽、根尖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受精后的子房、幼嫩的种子等。

5.生长素在体内分为自由生长素和束缚生长素

6.束缚生长素作用:

①作为储贮藏形式。

吲哚乙酰葡萄糖。

②作为运输形式。

形成吲哚乙酰肌醇③解毒作用。

④调节自由生长素含量。

7.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痕量信号分子。

8高等植物中生长素有两种运输形式分别是韧皮部运输和极性运输。

9.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指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向详形态学下端运输

运输: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极性运输

运输机理:

可用化学渗透假说解释

①前提:

质膜的质子泵把ATP水解,提供能量。

把H+从细胞质释放到细胞壁,所以细胞壁pH较低。

②步骤:

输入和输出

IAAH——被动扩散(非解离型,较亲脂)

输入:

IAA-——主动运输(通过AUX1膜蛋白与H+协同转运)

胞内:

pH呈中性。

IAA-占优势。

输出:

IAA-在细胞基部质膜的输出载体PIN和PGP蛋白协助下输出细胞。

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的运输过程的原因

1.其运输速度比物理扩散大10倍。

②缺氧会严重阻碍生长素的运输。

③生长素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

④呼吸抑制剂可抑制生长素的运输。

10.生长素合成前提物:

色氨酸合成部位:

叶原基、幼叶、发育的种子

11.合成途径有吲哚丙酮酸途径(IPA)、色胺途径(TAM)、吲哚乙腈途径(IAN)、吲哚乙酰胺(IAM)途径

12.生长素降解

脱羧(吲哚乙酸氧化酶)

酶促降解

IAA降解非脱羧

光氧化:

体外,核黄素存在,形成吲哚醛和亚甲基羟吲哚

13.赤霉素是双萜,含羟酸,呈酸性。

14.赤霉素存在状态分为自由赤霉素和结合赤霉素。

赤霉素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果实种子、伸长的茎端、根尖)

15.赤霉素的运输没有极性,根尖合成的沿导管向上运输,嫩叶合成的沿筛管向下运输。

16.赤霉素关键酶是GA20氧化酶和GA3氧化酶

17.生理作用:

促进细胞伸长打破休眠,促进发芽促进侧枝生长,打破顶端优势

18.生长素化学成分为6-呋喃氨基嘌呤,为腺嘌呤衍生物,可分为游离CTK和tRNA中的CTK。

19.细胞分裂素合成途径:

从头合成和TRNA水解两种途径。

分布:

细胞分裂旺盛部位。

运输:

根尖合成的由木质部向上运输到地上部分(主要);叶片合成的由韧皮部运输(次要)合成场所:

质体

合成前体:

甲羟戊酸(甲瓦龙酸)和AMP

三种关键酶:

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异戊烯基转移酶、异戊烯基异构酶

20.生理作用:

延缓衰老;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花原基形成,提高坐果率应用:

延长蔬菜储藏时间;防止果树生理落果;组织培养

21.甲硫氨酸是乙烯前身。

22.乙烯合成过程:

甲硫氨酸在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催化下,变为s-腺苷甲硫氨酸(SAM),SMA在ACC合酶催化下,成为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ACC在有氧条件下和ACC氧化酶催化,形成乙烯。

23.MACC(N-丙二酰-ACC)是失活的最终产物。

由ACC丙二酰转移酶催化

24.乙烯合成的酶调节:

ACC合酶,ACC氧化酶,ACC丙二酰基转移酶(自我抑制)

25.乙烯的作用:

促进果实成熟,解除休眠,抑制开花、伸长生长、生长素的转运

26.三重作用:

即抑制伸长生长(矮化),促进横向生长(加粗),地上部失去负向重力性生长(偏上生长)

27.脱落酸(ABA)是以异戊二烯为单位的寒15个碳的倍半萜羧酸分布:

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的器官和组织合成前体:

甲瓦龙酸代谢的两种途径:

结合失活途径和氧化降解途径运输:

在木质部和韧皮部运输

28.甲瓦龙酸在植物激素合成中起重要作用:

甲瓦龙酸——>异戊烯基焦磷酸——>GA(赤霉素)

V

①CTK(细胞分裂素)

②胡萝卜素——>ABA(脱落酸)

29.脱落酸的作用:

促进气孔关闭、侧芽生长、种子和芽休眠、叶片衰老;抑制种子发芽、IAA运输、植物生长

30.其他植物生长物质:

(1)油菜素甾醇类(油菜花粉):

油菜素内酯(BL):

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

(2)水杨酸(SA)(邻羟基苯甲酸):

抗病(3)茉莉酸(JA)抵御昆虫侵害、促进乙烯合成、叶片衰老、抑制种子萌发和营养生长等(4)多胺(5种):

促进生长、延缓衰老、适应逆境条件

31.植物生长调节剂:

(1)生长素类:

吲哚丁酸、α-萘乙酸、2,4-D(可作为除草剂)

(2)赤霉素类:

GA3

(3)细胞分裂素:

6-BA(6-苄基腺嘌呤)

(4)乙烯类:

乙烯利

第九章

1、细胞周期:

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时所需的时间称为细胞周期,包括分裂期(m期)和分裂间期,分裂期是指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分裂间期是分裂期后合成DNA的静止时期,可分为DNA合成前期(g期)DNA合成期(s期)DNA合成后期(g2期)

2、细胞周期蛋白的蛋白激酶(CDK)控制着细胞周期

3、CDK活性的调节途径有2条:

1cydin的合成和破坏2cdk内关键氨基酸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4.、CDK-cydin复合物有被磷酸活化部位和抑制部位。

当两个部位被磷酸化后,复合物扔不活化,只有把抑制部位的磷酸除去,活化部位有磷酸,复合物才活化

G1末期CDK与cydinG1结合,他活化部位磷酸化,s期cg1降解,CDK去磷酸化

5、原生质的增加和水分的吸收是细胞增大的原因

6、植物伸长的机理:

生长素的酸-生长假说①原生质上存在非活化的质子泵,作为泵变构效应剂,生长素与泵蛋白的结合使其活化②活化的质子泵消耗能量,将细胞内的H+泵到细胞壁,细胞壁基质溶液ph下降③酸性条件下,H+使细胞壁中对酸不稳定的键断裂,使细胞壁中的扩展化素活化,多糖间的氢键断裂,细胞壁松弛④压力下降,水势下降,细胞吸水,体积增大,发生不可逆生长

把生长素诱导细胞壁酸化使其可塑性增大,而导致细胞伸长的理论称为酸——生长假说

7赤霉素可促进细胞生长,也促进细胞分裂

8细胞分裂:

指分生组织的幼嫩细胞发育具有各种形态结构和生理代谢功能的成型细胞的过程

9细胞的全能性:

指植物细胞体内的每个细胞都携带一套完整的基因位,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

10细胞全能性的体现主要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

11脱分化:

已高度分化的细胞和组织,在培养条件下丧失其特有的分化能力的过程

12再分化:

已经在脱分化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经过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再分化出根和芽,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13、植物组织培养:

在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中,将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进行培养的技术。

14极性:

是植物分化和形态建成中的一个基本现象,它通常是指在器官组织甚至细胞中在不同的轴上存在某种形态结构和生理的梯度差异

15、组织培养的意义:

①可以研究外植体在不受其它部分干扰的情况下的生长和分化规律

②可用各种培养条件影响外植体的生长和分化,以解决理论上和生产上的问题

16、影响细胞分化的条件:

低糖构成木质部高糖形成韧皮部中等糖形成韧皮部,木质部,形成层

17、生长周期:

在茎的整个生长周期中,生长速率都表现出慢-快-慢的基本规律,即开始时生长缓慢以后逐渐加快达到最高点,然后生长速率又缓慢以致停止,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