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7100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

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下)月考历史试卷(5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据司马迁记载,孔子对古代文献进行过大量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如删《诗》《书》、订《礼》《乐》、著《易传》、作《春秋》等,并用它们作为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

据此可知,孔子(  )

A.为儒学思想寻找历史依据B.努力维护社会人伦秩序

C.推动平民教育的迅速发展D.以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孔子对古代文献进行过大量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如删《诗》《书》、订《礼》《乐》、著《易传》、作《春秋》等,并用它们作为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可知体现的是孔子为儒学思想寻找历史依据,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到人伦秩序,B选项排除。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C选项排除。

以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孔子的主要思想。

主要考察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请他问题是学生要能够根据材料总结出孔子为儒学发展寻找的历史依据,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2.据《高祖、太宗实录》记载,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夕,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于是出现“秦王(李世民)将有天下”的传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兄弟借此状告世民。

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玄武门之变的真相B.封建宗法制被破坏

C.儒学影响史书撰写D.天文观测水平较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于是出现“秦王(李世民)将有天下”的传言”可知《高祖、太宗实录》是为李世民进行玄武门之变进行辩论,是儒家忠君思想的体现,C选项符合题意。

仅从《高祖、太宗实录》记载中不能得出宣武门之变的真相,A选项排除。

材料描述的是宣武门之变前夕的历史叙述,此时还未发生,未体现嫡长子继承制原则遭到破坏,B选项排除。

天文观测水平较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

“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于是出现‘秦王(李世民)将有天下’的传言”。

史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历史的“桥梁”。

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

史学家在具体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亦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搜集史料、整理史料及进行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

3.两宋时期,山水画家讲究“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以主次、远近、大小等类比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的方式,山水画逐步取得画坛主流地位。

据此可知,山水画的创作(  )

A.反映出士人顺应自然的思想倾向B.受到了程朱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

C.改变了文人画派注重写意的技法D.满足了民众对艺术多样化的需求

【答案】B

【解析】根据“以主次、远近、大小等类比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的方式”可知,两宋时期山水画家的绘画深受宋朝程朱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故B正确。

材料表明绘画要依据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并非顺应自然的思想,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山水画的创作,无法体现改变了文人画派注重写意的技法,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山水画的创作,不能体现是否满足了民众对艺术多样化的需求,排除D。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主次、远近、大小等类比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的方式”。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解答本题,考生要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宋朝的绘画艺术的特点和成就分析解答。

4.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最为发达的时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农书的增加在数量上全面超越了以前各个历史时期。

《救荒本草》等应用植物学著作的产生是明清农学发展的又一特点,这些著作不仅对野生可食植物的形态、功效、食用方法进行详尽的描述,还配以图画方便辨识利用。

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重视科学研究B.人地矛盾突出

C.经世致用思潮盛行D.赋税制度改革

【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使人口迅速增长,价值自然灾害频繁,人地矛盾突出,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促使这一时期救荒赈灾农书数量有所增加,故选B。

中国古代大多重视经验总结,而不重视科学研究,排除A;

在材料中无法看出经世致用思潮,排除C;

材料只是体现了农书的发展,并没有体现赋税制度的改革,排除D。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主要考察明清时期农学著作发展的原因。

在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进入了总结阶段,一大批农书相继被总结而出,体现了当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主要就是为了解决人地矛盾突出问题。

5.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

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

这一情况的出现(  )

A.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B.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

C.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可知体现的是西学东渐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A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视实用和经验的积累,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B选项排除。

材料不能得出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的结论,C选项排除。

材料中的数学著作、物理学著作和地学著作与启蒙运动的主张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

A。

本题主要是考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要掌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本题主要是考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八旗和高级官员禁止入园看戏。

但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大众娱乐化解民族矛盾B.早期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

C.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D.文化专制政策淡出历史舞台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等信息可以看出,戏曲演出使清政府的禁令形同虚设,表明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故C正确。

A、D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说的是市民文化,不是启蒙思想,排除B。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

“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中国戏剧特别注重演员的当场表演。

与西洋传统戏剧注重剧作家的“案头”创作相比,中国戏剧更注重“场上”搬演。

这就常常使演员表演处於整个艺术创造的核心位置。

戏曲演出,其演出区与观众区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演员可以较为自由地与观众进行直接的“垂直交流”。

演出注意撞击观众的感性。

7.1895年之前,台湾已有诗社,但为数不多。

1895年后,或是“前清遗儒,学非所用”,故“相率为诗”,或是“省籍人士,未忍汉学未坠,提倡诗学”,于是“诗社继立,遂风靡全岛矣”,最多时竟有300余个。

诗社的盛行反映出(  )

A.日本对台湾实施同化政策B.台湾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

C.诗歌成为民众反日的载体D.传统文化在台湾得以传承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台湾人民在1895年之后成立诗社来传承汉学,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得出日本对台湾实行同化政策的结论,A选项排除。

成立诗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传统文化,与民族觉醒无必然关系,B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反日,C选项排除。

故选:

D。

本题主要是考查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要依据材料进行分析。

本题通过传统文化在台湾的发展,考查考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理解,并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8.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说明当时的大部分读书人认为废除八股,断了自己的生路以此加以阻挠,说明此时梁启超等请求废八股取士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群众缺乏认知,缺乏必要的群众基础,故B项正确。

A选项“断送”的说法过于武断,应排除。

梁启超等维新派不属于保守的知识分子,故C说法不准确。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的突出特点便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故D项错误。

故选:

B。

由“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结合所学可知本题考查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考查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器物到制度层次的推进,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2、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还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维新变法思想将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虽然没有取得实践上的成功,但是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对于开阔眼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人们的参政热情,仍然有深远的影响。

9.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严重,严复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目的是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故D项正确。

严复并没有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故A项错误。

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主张维新改良,不主张革命,故B项错误。

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主张,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其不可能传播“中体西用”思想,故C项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

需要掌握严复宣传进化论的目的。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严复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严复宣传进化论的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1909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出版,重点介绍了俄罗斯和北欧东欧弱小民族国家作品。

在鲁迅等人的带动下,俄罗斯文学在五四时期呈现出一种声势浩大的局面。

这说明(  )

A.译书成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方式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C.翻译活动深受政治形势的影响D.俄罗斯文学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

【答案】C

【解析】《域外小说集》重点介绍了俄罗斯、北欧和东欧弱小民族国家的作品,目的是通过这类作品的译介,以引起当时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读者的共鸣,鼓舞着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故C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译书成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方式,排除A;

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俄罗斯文学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排除D;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

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政治形势对文学的影响。

解答本地学生要能够根据材料理解政治形势对文化活动的影响。

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11.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答案】B

【解析】A.材料的时间是1913年,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开始,二者时间不符。

B.材料是用追求新思想,来衬托艾罗补脑液的销售,说明追求新思想,对民众有极强的影响力,用它来作为广告的内容,能够吸引顾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追求新思想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

C.材料主要涉及到社会思想变化,并没有涉及到社会风俗的改变。

D.这则材料主要能够体现出追求新思想的社会风气,并没有体现出追求新思想是由广告而推动而产生的。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不是考察报刊传媒的影响和功能。

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来分析材料。

回答本题时,重点要知道1913年是民国初年,这一时期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爱国进步的思潮在不断发展,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商家利用报刊刊登广告,打出进步爱国的旗号来宣传商品,就非常正常。

12.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

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

【解析】“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表明这场争论对社会主义、劳农主义有一定的认识,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正确;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A错误;

欧美的社会制度材料未涉及,故B错误;

D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是“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13.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C

【解析】各界思想趋同的表述不符合事实,排除A项。

标榜主义不是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排除B项。

他们只是“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可知这些人根本不接受三民主义,并非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排除D项。

本题意在强调为什么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也要打着民主人权的幌子。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时代的潮流影响下,也不得不抬出“民主”这块牌子。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认识,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处理问题的能力。

14.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依据题干材料“1920年”、“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可知,说明马克思主义影响利益增强,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民主与科学观念,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实业救国运动,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状况。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20年”、“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1923年底,孙中山认:

“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

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

【解析】“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表明孙中山认为国民党组织方法不好,需改善,“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表明孙中山认为俄国有成功的方法,可以学习俄国的方法,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故C正确;

苏俄革命的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而国民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A错误;

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

16.1927年8月,毛泽东曾对瞿秋白说:

“我不愿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眀友。

”这表明(  )

A.第一次国共合作处在破裂的边缘

B.革命重心转移促进了红色政权巩固

C.毛泽东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D.毛泽东倾向于在农村开展革命运动

【答案】D

【解析】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所以排除A;

此时的革命重心还在城市,还没有发生转移,排除B;

材料“我不愿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眀友”体现了1927年8月毛泽东准备在农村开展革命活动,所以排除C,D符合题意。

故选:

D。

本题考查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27年8月”“我不愿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眀友”

本题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将工农兵苏维埃作为一种革命的“政权形式”。

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将口号由“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

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要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

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共和政体被各党派接受B.民主革命任务发生转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中共建国思想趋向成熟

【答案】D

【解析】中国共产党将建立的政权由工农兵苏维埃到“人民共和国”再到“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对所要建立国家的思想不断发展完善,日趋成熟,故D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各党派”,排除A;1927到1936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排除B;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8.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B.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加强对民众的马列主义教育D.积极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1949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依据材料“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可知,涉及的是经济建设,由此可知,材料说明中共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而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故D项正确。

A项是1945年的中共七大,排除。

B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整风的目的。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和关键信息“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结合解放战争时期的实施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整风的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答案】A

【解析】A.马列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及其思想是新生国家巩固政权的需要,材料正是这种需要的体现,故选A项。

B.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B项;

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用科学文化知识来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结合近代史是我们知道这应该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应该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手段,而不是主要目的。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国家性质的变化,要求学生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现实来回答问题。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辨别新中国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在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做思想宣传,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到全国,通过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广泛传播,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政权的主导思想和社会的主流思想,从思想的角度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0.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一论断(  )

A.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B.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D.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答案】D

【解析】A不符合题意,排除;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