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11544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docx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docx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I)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选考历史的考生另有30分钟40分的加试卷。

2.答题前,请务必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蜷缩/拳拳之心   脸颊/汗流浃背    纤夫/纤尘不染

B.过磅/气势磅礴   发轫/万仞高峰    瑕疵/龇牙咧嘴

C.锒铛/琳琅满目   咋舌/啧啧称赞    蔓延/不蔓不枝

D.吭声/引吭高歌   驽钝/强弩之末    落色/落落大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B.据《环球时报》报道,中国谈判代表连续两天在哥本哈根对美欧日进行了直接点名式的批评,一向在媒体面前低调的中国此次的直率受到关注。

C.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学校长向大学推荐优秀学生的现象很普遍,但在当下中国,把推荐的权力交给校长,谁又能确保他们是否为权钱而动?

D.根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近期发布的《2009年江苏公共就业招聘服务网职业供求状况》显示,专业技术类、服务类和办公室行政类岗位成为三大热门岗位。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社会公信力”。

(不超过45个字)(4分)

“民无信不立”,国家机关或社会公共服务部门也应如此。

国家机关或社会各种公共服务部门在处理公务中必须能够妥善解决问题,考虑其政策与行为的合法性、公正性与公益性,考虑公民的心理因素和利益需求,以及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

自己的一切行为必须让民众认同,让民众信任,让民众满意。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把增强政府公信力作为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社会公信力是                       ▲   ▲                        。

4.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适当的语句,组成一段语意贯通、前后句式一致的文字。

(5分)

你见过古代的铜钱吗?

一枚圆圆的小钱,中间透着棱角分明的小方孔。

铜钱的形状——“外圆内方”,正如做人一样。

方,就是做人要有正气,有原则;圆,就是  ▲  。

但如果一个人过于方正,就会像生铁一样,一拗就容易断,不易与人相处;而如果一个人过于圆滑,  ▲  ,也不会得到周围人的喜爱。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吕嘉传

   太子兴伐立,其母为太后。

元鼎四年,汉使安国少季往谕王、王太后以入朝,比内诸侯;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其辞,勇士魏臣等辅其缺,卫尉路博德将兵屯桂阳,待使者。

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国人多不附太后。

太后恐乱起,亦欲倚汉威,数劝王及群臣求内属。

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

於是天子许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多为耳目者耳目:

亲信

B.男尽尚王女尚:

崇尚

C.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畔:

叛乱

D.分其弟兵就舍就:

靠近

6.下列句子中,都表现吕嘉“老谋深算”的一项是:

()(3分)

①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馀人

②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

③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得众心愈於王

④王之上书,数谏止王,王弗听。

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

⑤嘉遂出,分其弟兵就舍,称病,不肯见王及使者

⑥遣人告苍梧秦王及其诸郡县,立明王长男越妻子术阳侯建德为王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⑤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王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国的人大多不依附王太后,因而王太后劝说南越王和群臣归属汉朝的做法没有成功。

B.南越国内君臣不和,特别是南越王、王太后两人与丞相吕嘉之间的政见不同,这是引起南越国内乱的重要原因。

C.南越王和王太后设下了一个鸿门宴想杀掉吕嘉,但由于汉朝使者犹豫不决而没有成功。

吕嘉觉察后产生了背叛之心。

D.汉朝的介入加速了吕嘉叛乱的步伐。

就在汉朝天子派遣军队进入南越国之时,吕嘉等人造反,并杀死了南越王及王太后。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

(4分)

(2)南越内属,国之利也,而相君苦不便者,何也?

(3分)

(3)独吕嘉为乱,不足以兴兵,欲使庄参以二千人往使。

(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 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

(2)颈联中“山鸟”和“井梧”是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请指出“山鸟”和“井梧”分别喻指哪类人。

(2分)

(3)黄公度的这首《悲秋》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    ▲    ,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

(2)水击三千里,   ▲   ,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3)呜呼!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     。

(欧阳修《醉翁亭记》)

(5)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6)想当年,金戈铁马,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     ▲   ?

(杜牧《阿房宫赋》)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

活着的祖先

马国福

  ①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河滩旁。

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间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

祖先是寂寞的。

②祖先们活着的时候,彼此牵连在血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

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也曾经和睦。

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

③祖先们走了,

(1)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

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奠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

④在传统的节日里,尤其是家族里举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炷炷香裱在坟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随风

  ⑥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的夜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

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

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

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

  ⑦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

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

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

这串串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

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

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

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

(2)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

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⑧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

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

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抔抔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生命的走向。

(选自《沙地》2009年第1期,有删改)

11.开头一节,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4分)

1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分)

13.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写“活着的祖先”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14.文题是“活着的祖先”,请联系全文探究作者认为祖先还“活着”的含意。

(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考生的悲哀

梁实秋

   我是一个投考大学的学生,简称曰考生。

   常言道,生,老,病,死,乃人生四件大事。

就我个人而言,除了这四件大事之外,考大学也是一个很大的关键。

   中学一毕业,我就觉得飘飘然,不知那里是我的归宿。

“上智与下愚不移”。

我并不是谦逊,我非上智,考大学简直没有把握,但我也并不是狂傲,我亦非下愚,总不能不去投考。

我惴惴然,在所能投考的地方全去报名了。

   有人想安慰我,有人想恫吓我,有人说风凉话:

“考学校的事可真没有准,全凭运气。

”这倒是正道着了我的心情。

我正是要碰碰运气。

也许有人相信,考场的事与父母的德行祖上的阴功坟地的风水都很有关系,我却不愿因为自己考学校而连累父母祖坟,所以说我是很单纯的碰碰运气,试试我的流年。

   话虽如此,我心里的忐忑不安是与日俱增的。

我把铅笔修得溜尖,锥子似的。

墨盒里加足了墨汁。

自来水笔灌足了墨水,外加墨水一瓶。

三角板,毛笔,橡皮……一应俱全。

   一清早我到了考场,已经满坑满谷的都是我的难友,一个个的都是神头鬼脸,龇牙咧嘴的。

   听人说过,从前科举场中,有人喊:

“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我想到这里,就毛骨悚然。

考场虽然是很爽朗,似也不免有些阴森之气。

万一有个鬼魂和我过不去呢?

   题目试卷都发下来了。

我一目十行,先把题目大略的扫看一遍。

还好,听说从前有学校考国文只有一道作文题目,全体缴了白卷,因为题目没人懂,题目好像是“卞壶不苟时好论”,典出《晋书》。

我这一回总算没有遇见“卞壶”,虽然“井儿”“明儿”也难倒了我。

有好几门功课,题目真多,好像是在作常识试验。

试场里只听得沙沙的响,像是蚕吃桑叶。

我手眼并用,笔不停挥。

   “拍”一声。

旁边一位朋友的墨水壶摔了,溅了我一裤子蓝墨水。

这一点也不稀奇,有必然性。

考生没有不洒墨水的。

有人的自来水笔干了,这也是必然的。

有人站起来大声问,“抄题不抄题?

”这也是必然的。

   考场大致是肃静的。

监考的先生们不知是怎样选的,都是目光炯炯,东一位,西一位,好多道目光在试场上扫来扫去,有的立在台上高瞻远瞩,有的坐在空位子上作埋伏,有的巡回检阅,真是如临大敌。

最有趣的是查对照片,一位先生给一个考生相面一次,有时候还需要仔细端详,验明正身而后已。

   榜?

不是榜!

那是犯人的判决书。

   榜上如果没有我的名字,我从此在人面前要矮下半尺多。

我在街上只能擦着边行走。

我在家里只能低声下气的说话。

我吃的饭只能从脊梁骨下去。

不敢想。

如果榜上有名,则除了怕嘴乐得闭不上之外当无其他危险。

明天发榜,我这一夜没好睡,直做梦,净梦见范进。

   天亮,报童在街上喊:

“买报瞧!

买报瞧!

”我连爬带滚的起来,买了一张报,打开一看,蚂蚁似的一片人名,我闭紧了嘴,怕心脏从口里跳出来,找来找去,找到了,我的名字赫然在焉!

只听得,噗通一声,心像石头一般落了地。

我和范进不一样,我没发疯,我也不觉得乐,我只觉得麻木空虚,我不由自主的从眼里迸出了两行热泪。

15.梁实秋这篇《考生的悲哀》,正好为我们传神地刻画了一位“投考大学”(犹如今天参加“高考”)的学生在考前、考中、考后的种种遭遇及其间的情绪变化、心理波动。

请概述这其中种种遭遇、情绪变化、心理波动情况。

(6分)

16.作品以“我是一个投考大学的学生”开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试说说这样叙述有何好处?

(6分)

17.试探究一下本文作者写作的特色和情感取向。

(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毛遂自荐”,是主动推荐自己,从而脱颖而出;“负荆请罪”,是主动承认错误,终于化解矛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主动追求,以达到更高的目标……是啊,生活中许多事情,只要我们主动一些,往往会出现新的局面。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以“主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语文参考答案

1.C(A山清水秀B焕然一新D再接再厉)

2.D(A项,“原因”与“……造成的”两种句式杂糅;B项,搭配不当,“加强和改善”中“改善”与“调控”搭配不当。

C项,语序不当,应将“自从”调至“新生代农民工”前。

3.①尊重自由(自由表达)②开放宽容③坚持操守(理想)④坚持原创(原创思考)

(每点1分,共4分)

太子赵兴代立为南越王,他母亲当了太后。

元鼎四年,汉朝派安国少季前去规劝南越王和王太后,让他们比照内地的诸侯,进京朝拜天子;命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传这个意思,让勇士魏臣等辅助不足之处,卫尉路博德率兵驻守在桂阳,等待使者。

南越王年轻,王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国的人们不依附王太后。

太后害怕发生动乱,也想依靠汉朝的威势,屡次劝说南越王和群臣请求归属汉朝。

于是就通过使者上书天子,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

于是天子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南越丞相吕嘉年龄很大,辅佐过三位国王,他的宗族内当官做长吏的就有七十多人,男的都娶王女做妻子,女的都嫁给王子及其兄弟宗室之人,同苍梧郡的秦王有联姻关系。

他在南越国内的地位非常显要,南越人都信任他,很多人都成了他的亲信,在得民心方面超过了南越王。

南越王要上书汉天子,他屡次建议王放弃这个举动,王没听。

他产生了背叛王的念头,屡次托病不去会见汉朝使者。

使者都留意吕嘉的言行,因为形势的关系,没有诛杀吕嘉。

南越王和王太后也怕吕嘉首先发难,就安排酒宴,想借助汉朝使者的权势,计划杀死吕嘉等人。

宴席上,使者都面朝东,太后面朝南,王面朝北,丞相吕嘉和大臣都面朝西,陪坐饮酒。

吕嘉的弟弟当将军,率兵守候在宫外。

饮酒当中,太后对吕嘉说:

“南越归属汉朝,是国家的利益,而丞相嫌这样做不利,是什么原因?

”王太后想以此激怒汉朝使者。

使者犹豫不决,终究没敢动手杀吕嘉。

吕嘉看到周围人不是自己的亲信,随即站起身走了出去。

王太后发怒了,想用矛撞击吕嘉,王,阻止了太后的行为。

吕嘉就出去了,并把弟弟的兵士分来一部分,安排到自己的住处周围,托病不肯去会见王和使者。

吕嘉就暗中同大臣们准备发动叛乱。

汉天子听说吕嘉不服从南越王,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13.(4分)①生活在不同历史节点的生命,在同一本旧书上留下了各自的生命印痕;(2分)

②这生命的印痕连同书中的智慧共成为旧书的营养,被不同的生命吸收。

(2分)

14.(6分)①对旧书的喜爱与珍惜;②对曾经与旧书相伴的岁月的怀念;

③对曾经拥有旧书的读书人的亲近。

④对旧书价值的肯定;

⑤对旧书前景的担忧与无奈;⑥呼吁人们对以旧书为代表的积淀历史的事物的关注。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5.(6分)情境一,考前,中学毕业—迷茫,备考中—焦虑(2分);情境二,考中,临考时--不安,进入考场之后—紧张(2分);情境三,考后,等待发榜—忧虑,看榜前—急迫,看榜后—悲喜交加(2分)。

16.(6分)一是能迅速的将读者带入作品的“情境”之中,时而在倾听,时而在观察(2分);二是让作品中俯拾皆是的内心独白、心理素描显得更加自然而真实(2分);三是行文的线索,便于感情的抒发(2分)。

17.(6分)作者从生活中发现典型,敏锐的捕捉细节,并对其进行恰到好处的艺术夸张与变形处理(2分);诙谐机智的语言,幽默而又深刻。

(2分)

通过对学生在考前、考中、考后的种种遭遇及其间的情绪变化、心理波动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考生的关切,同情,(1分)就有对考试的针砭,又有作者对人、人性的深切关注。

(1分)

18、【思路提示】

   本题命题意图是引导考生思考如何负责任的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耕种自己的土地”采用了比喻的手法。

审题时,要牢牢把握“耕种”一词,“耕种”意味着要有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要有一种负责任的精神,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要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

“自己的”则强调个体、个性。

写记叙文,应重在抒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经历与感悟;写议论文,应针对“耕种”的必要性、如何“耕种”、“耕种”的意义等展开论证。

张洁在《我的四季》中写到: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

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

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

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

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

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

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

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倒我的犁头上去。

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很有道理,值得思考。

【评分标准】

1.判分原则

判分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相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写作基本能力。

要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文体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

符合文体要求,是指符合考生选定的文体要求。

2.判分等级

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以下。

3.评分表解

分类

赋分

切题

立意

选材

结构

语言

70—63

切题

独到、深刻

新颖,论据富有个必一,典型性

精巧;严谨

精彩、生动

62—56

准确

较好,论据有代表性,有一定的说服力

完整;有特点

准确、恰当

55—49

基本切题

正确

一般,论据基本为从所周知、但能证明观点

基本完整

通顺、平实

48—42

基本正确

基本通顺

41—28

不切题

牵强有误

低幼,论据与事理有出入、论据基本不能证明观点

逻辑层次不清

不通顺、有明显语病

27—0

不正确

很差,编造论据、与观点毫不相干

无章无法

粗俗

 

附加卷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