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复习题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12638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复习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复习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复习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复习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复习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复习题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复习题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复习题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复习题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复习题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复习题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复习题库.docx

《公务员考试复习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复习题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复习题库.docx

公务员考试复习题库

在公务员考试中,数量关系始终是很多考生感觉最为头疼的一个部分,因为对于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让很大一部分理科比较薄弱的考生“闻之色变”。

其实,很多典型例题都在悄悄揭示考题中内含的规律,考生如能将这些规律发现并掌握,在考场之上定会如鱼得水,大有裨益。

一、注意特殊选项

数字推理是整个公务员考试中阅读量最小的模块,同时也是信息量最小的部分。

由于信息量不够,这一部分本身就需要考生耐着性子去试验各种数列的规律,而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又偏偏及其“散乱”,几乎每一道题都是单独的一种小题型,已有的规律直接套用往往也难以迅速得到答案。

但有一种小技巧,仍然有助于快速“猜”中正确选项。

请看:

【例题1】2007年北京市应届第1题

2,13,40,61,()

A.46.75B.82C.88.25D.121

【答案】:

A

【解析】:

这是一个运算递推数列,其递推规律为:

13=2×6-1,40=13×3-1,61=40×1.5-1

因此所求项应为61×0.75-1=46.75。

【例题2】2007年北京市社招第5题

323,107,35,11,3,()

A.-5B.1/3C.1D.2

【答案】:

B

【解析】:

这是一个运算递推数列,其递推规律为:

323=107×3+2,107=35×3+2,11=3×3+2

因此所求项应为1/3。

【例题3】2008年北京市应届第9题

A.46B.20C.25D.-3

【答案】:

D

【解析】:

这是一道“拼图”类型的,数图推理,最中间的数字等于两对角线上数字差的乘积,即:

12=(8-2)×(4-2),5=(2-1)×(8-3)

因此所求项应为(13-10)×(11-12)=-3。

以上几道例题的正确答案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是比较特殊的数,小数、分数、负数……一般来说,在数字推理中如果发现某道题目的选项中出现了这一类的特殊数字,包括0、无理数等,那么这些数字通常情况下很有可能是正确答案。

因为命题人不会无缘无故在选项中设置一些非常规的数字,并且当正确答案是特殊数字时,错误选项不太容易也设置成特殊数字,因此一般会将干扰选项设置成正整数。

简单总结一句话就是,选项中出现了小数、负数、分数、无理数、零这类的数字,要引起重视,有可能是正确选项。

二、关注新式题型

北京市考试的数字推理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每年除了要考5道数列推理之外,还会考5道数图推理。

在以往的考试中,数图推理最常考的两种类型是“饼图”和“拼图”,也就是圆圈型的数图推理,这种题目往往要计算对角线上的数字关系。

但在2007年社招考试中,数图推理采用了新的题型,九宫格式,很多考生不知从何入手。

2009年应届生考试中,九宫格题目再次出现。

作为新诞生的题型,在最近两年的三次考试中,已经出现了两次,考生应该给予比较大的关注。

至于九宫格题目的解法,其实和以往的数图推理题目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仍然是观察数字之间的运算规律,只不过这时候需要观察的是横排或者竖排的三个数字之间的运算规律罢了。

【例题4】2009年北京市应届第7题

21

3

6

63

9

81

27

18

 

A.27B.8C.21D.18

【答案】:

D

【解析】:

每一横排的运算规律如下:

21-3=6×3,81-27=18×3

因此空缺的数字应为(63-9)/3=18。

绝大多数九宫格型的题目,只需要观察横向三个数字的运算规律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极个别的题目可能会需要纵向上的计算。

其实九宫格题在公务员考试中并不少见,在图形推理中就曾经多次出现九宫格题目,这里只是把图形换成了数字,因此某些图形推理九宫格的技巧与规律,考生可以尝试着运用在数图推理九宫格题目当中,或许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看清相似题目

历年真题是最好的备考材料,命题规律就体现在真题中,经典题目也常常会一考再考。

【例题5】2008年北京市应届第15题

甲、乙两人年龄不等,已知当甲像乙这么大时,乙8岁;当乙像甲这么大时,甲29岁。

问今年甲的年龄为几岁()

A.22B.34C.36D.43

【答案】:

A

【解析】:

这道题在国考和京考中都曾经出现过,除了数字有变化外,内涵完全一致。

请看北京市2006年外招第15题:

小鲸鱼说:

“妈妈,我到您现在这么大时,您就31岁啦!

”大鲸鱼说:

“我像你这么大年龄时,你只有1岁。

”请问小鲸鱼现在几岁。

对这种题目只需要应用数图结合的方法,可以很容易看出题目中两个数值之间的差值恰好是甲乙(大小鲸鱼)年龄差的3倍,则甲乙二人年龄差是7岁,今年甲的年龄为29-7=22岁。

【例题6】2008年北京市应届第25题

商店购进甲、乙、丙三种不同的糖,所用费用相等,已知甲、乙、丙三种糖每千克的费用分别为4.4元、6元和6.6元。

如果把这三种糖混在一起成为什锦糖,那么这种什锦糖每千克的成本是多少元()

A.4.8B.5C.5.3D.5.5

【答案】:

D

【解析】:

请先看2005年北京市社招第24题:

商店购进甲、乙两种不同的糖所用的钱数相等,已知甲种糖每千克6元,乙种糖每千克4元。

如果把这两种糖混在一起成为什锦糖,那么这种什锦糖每千克的成本是()元。

08年的题目除了将糖的种类由两种变成三种之外,与05年的题目没有差别。

由于买糖的费用相等,那么不妨设每种糖都只买1元,根据题意可得什锦糖成本为:

如果考生之前已经做过真题的练习,那么如果考场上出现了这种原题重现的题目,就可以省掉思考时间快速解决了,因此真题的这一小功用也不可忽视。

但有一点要注意了,曾经考过的经典题目,有可能以原题的形式重现,也有可能以“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按照旧题目的方法来解决,可能会出现错误。

因此考生在考场上遇到似曾相识的题目之时,一方面应该感到开心,因为比较熟悉的题目解法是已经掌握了的;另一方面更要提高警惕,可能会有小小陷阱隐藏其中。

很多考生都曾经在这方面吃过亏,所谓前车之鉴,应引以为戒。

除却题目会重复以外,数学运算这一部分,技巧也有很多,尾数原则、整除性等都是常用的方法,而这些技巧仅靠空谈是无法掌握的,需要考生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熟练、提高。

总的来说,数字推理也好,数学运算也罢,都离不开平时的勤奋练习。

数字敏感度如何培养,技巧方法如何熟练,归根到底只有练习一种途径,投机取巧的办法是不会有的。

考生仍需要端正心态,把握住冲刺的最后阶段。

数量关系历来在公务员考试中属于考生最怕面对的考题,由于对它没把握所以往往考生会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在“数量关系的复习上,但是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复习但最后到考试数量关系还是属于被放弃的行列。

其实,要想在《行测》中拿高分,数量关系是必须攻克的难关。

关于数量关系应对方法,我给出如下建议:

  数量关系应对方法一、认清题型难度,克服惧怕心理

  数量关系到底有多难?

很多同学认为这部分考题相当于大学水平,因为不少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不一定能解答。

其实,数量关系所涉及的知识一般不超过高中范围。

它主要考查考生在短时间里和高压力下快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对于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来说,解题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是完全具备的。

只要通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解题速度,完全可以攻克数量关系。

所以,从心理上,对数量关系不应该有恐惧感。

  数量关系应对方法二、掌握基本题型,总结模块方法

  数量关系包含两个子模块,“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每部分的题目都包含多种类型。

“数字推理”中,考生特别应该注意当中的“多级等差数列”和“运算递推数列”,“多级等差数列”是比较简单的类型,当然也是我们做题的“第一思维”,即这种题型我们要首先想到,同时也要坚决拿下。

“数学运算”是整个“数量关系”部分变化最多的部分,也是让大家最头疼的部分。

“数学运算”里面包括了十几个类型的题目。

其中每种类型的题目,都有其独特的命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这要求复习时要有耐心,并把每种题型作为一个模块,记住相应的解法、公式以及技巧。

争取做到看到题目就能马上判定其属于的类型和模块,以及对应的公式甚至结果。

  数量关系应对方法三、善用代入排除,巧用“猜题”技巧

  《行测》考试中的题目都是客观题,所以要用解客观题的方法来应对它,这和解主观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特别是对待数量关系,解客观题的方法更加显得重要。

如果没有把握在短时间内直接算出某道题的答案,可以运用代入法和排除法,只要检验这些选项是否符合要求即可,这无疑是节省时间提高做题准确率的好方法。

当然,除了代入法和排除法,还有很多有效的“猜题”技巧。

如果解下面一道题:

  某城市共有四个区,甲区人口数是全城的4/13,乙区的人口数是甲区的5/6,丙区人口数是前两区人口数的4/11,丁区比丙区多4000人,全城共有人口多少万?

(A.18.6万B.15.6万C.21.8万D.22.3万)

  这种题目不需要直接计算,可以用“数字特征法”快速得出答案。

看到“甲区人口数是全城的4/13”这句话,可以知道全程总人数应该是13的倍数,四个选项中只有B符合要求。

  数量关系应对方法四、熟练求解方程,巧妙提高速度。

  做数量关系最忌讳的就是花太长时间去想做题的技巧。

就算一道题有技巧,但你是想了3分钟后才发现,那这种技巧就没有价值了。

所以,很多题目如果不能立刻想到对应技巧,就可以用最传统的解方程的方法了。

尤其是有些题目,解方程往往是最简单的方法,比如牛吃草问题。

当然,同样是解方程,不同人的速度相差却很大。

解方程也有一定的技巧。

第一点就是“列而不解”,即虽然方程组中有多个变量,却不一定要把每个变量都解出来;第二点就是“保留所求项”,即方程组多个变量中,可以用各种方法消掉很多个变量,最后只留下题目中需要求的变量。

这样计算量就变小了,速度也就提高了。

9.红星小学组织学生排成队步行去郊游,每分钟步行60米,队尾的王老师以每分钟步行150米的速度赶到排头,然后立即返回队尾,共用10分钟。

求队伍的长度。

A.630米

B.750米

C.900米

D.1500米

 

10.甲读一本书,已读与未读的页数之比是3:

4,后来又读了33页,已读与未读的页数之比变为5:

3。

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A.152

B.168

C.224

D.280

 

参考答案:

 

9.A 设王老师从队尾走到队头用X分钟,可列方程(150-60)×X=(150+60)×(10+X)解得X=7分钟,则队伍的长度为(150-60)×7=630米,选择A。

 

10.B 从题目可知,已读的部分占全书的3/7,又读了33页后,已读部分占全书的5/8,则全书共有33÷(5/8-3/77)=168页,选择B。

7.一架飞机所带的燃料最多可以用6小时,飞机去时顺风,速度为1500千米/时,回来时逆风,速度为1200千米/时,这架飞机最多飞出多少千米就需往回飞?

A.2000

B.3000

C.4000

D.4500

 

8.某人要到60千米外的农场去,开始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步行,后来有辆加速度18千米/时的拖拉机把他送到了农场,总共用了5.5小时。

问:

他步行了多远?

A.15千米

B.20千米

C.25千米

D.30千米

 

 

参考答案:

 

7.C 风速=(1500-1200)÷2=150千米/时,则6小时最多能飞行路程6×(1500-150)=8100千米,所以飞机最多只能飞行8100÷2=4050千米,选择C。

 

8.A 方程法,设他步行了X千米,则可列方程(60-X)÷18+x÷5=5.5,解得X=15千米。

本题可采用代入法更为简单。

 

4.甲、乙二人练习跑步,若甲让乙先跑10米,则甲跑5秒可追上乙,若乙比甲先跑2秒,则甲跑4秒能追上乙,则甲每秒跑多少米?

A.2

B.4

C.6

D.7

 

5.55个苹果分给甲、乙、丙三人,甲的苹果个数是乙的2倍,丙最少但也多于10个,丙得到了多少个苹果?

A.10个

B.11个

C.13个

D.16个

 

6.甲、乙两人同进从A点背向出发,沿400米环形跑道行走,甲每分种走80米,乙每分钟走50米,两人至少经过多少分钟才能在A点相遇?

A.10分钟

B.12分钟

C.13分钟

D.40分钟

 

 

参考答案:

 

4.C 根据题意,可得下列等式(4+2)×乙速=4×甲速

10+5×乙速=5×甲速

将所给选项代入即可求得答案为C。

5.C 从题目可得,;甲=2乙,则有2乙+乙=55-丙,其中10<丙<乙,采用代入法,发现在只有C符合以上要求,所以选择C。

6.D 甲、乙要在A点相遇,则甲、乙行走的路程必是400的整数倍数,这样就能排除A、B、C三项,选择D。

 

行测真题特训系列

(1)数学运算

1.两个数的差是2345,两数相除的商是8,求这两个数之和。

A.2353

B.2896

C.3015

D.3456

 

2.(101+103+…+199)-(90+92+…+188)=

A.100

B.199

C.550

D.990

 

3.某剧院有25排座位,后一排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最后一排有70个座位。

这个剧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A.1104

B.1150

C.1170

D.1280

 

参考答案:

1.【B】解析:

本题从题干出发,结合选项,运用排除法,ACD比较绝对,不是从题干推理出来的结论,只有B是比较客观的,是可以从题干推理出来的比较恰当的结论。

2.【答案】A。

解析:

本题从题干出发,人们之所以从不愿意种土豆到纷纷偷种土豆,主要原因是有人看守(不允许轻易种植),可见最恰当的结论是A,BCD不是从题干推理出来的结论,是主观的推断,而且推得太远。

其中B和C一样,人们“都”,有以偏概全之嫌,而且土豆本身不是“奇”的表现,否则按照B选项“人们都有猎奇心理”,人们早就该去偷土豆或者种土豆了;“国王卫队看守”也不是“奇”的一种表现,而是“禁止”表现。

所以选A。

3.【C】解析:

本题属于解释型题目,从题干可以知道为什么有38个邻居听到没有人去营救,主要原因可能是很多人在场,都认为会有人救助,所以导致社会责任的分散,其他选项的原因都是主观的推断,不能最恰当地解释这个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